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0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叼狼》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 - 首先要充分理解《叼狼》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包括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文化内涵等。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明确自己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还是为了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或者是分享个人的情感体验。
3. "结构布局": - 确保作文结构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叼狼》的作者、背景,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 正文部分可以详细阐述你对作品的理解,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思想等。 - 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对未来的期待。
4. "分析人物": -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以及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来传达主题。
5. "情节分析": - 分析作品的情节安排,如悬念设置、冲突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处理等。
6. "主题思想": - 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主题,如民族精神、人性探讨、历史反思等。
7. "艺术手法": - 分析作品在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8.
作者供图
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如果离开城市,其实仍然还有荒野,在荒野之中,人类和其他的生灵是可以和谐共处的。——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1975年6月出生,蒙古族,男,自然文学作家。出版有《黑焰》、《鬼狗》、《驯鹿之国》、《黑狗哈拉诺亥》、《狼谷的孩子》、《最后的藏羚群》和《蒙古牧羊犬——王者的血脉》等作品。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十余个语种译介到国外。
----------------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作品主要以动物的视角来窥探着世间的一切。
“我从来不试图进入孩子的世界,我让他们进入我为他们构建的世界。”黑鹤笔下猎狗、驯鹿等动物的自然与纯净、野性与灵性、强悍与柔情,会使每一位渴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读者,尤其是少年读者为之动容。
近日,受《中国青年作家报》“壮丽70年·红色传承”栏目委托,黑龙江金融作家协会秘书长、读者代表陶化玺对儿童文学作家黑鹤进行了采访。
陶化玺(以下简称“问”):您是如何喜欢上儿童文学创作的?
黑鹤(以下简称“答”):在中国我的作品自动被归入儿童文学,其实我的作品翻译到国外,会被列入一个文学类型——自然文学,读者涵盖成年人和孩子。我个人喜欢做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目前在中国我发现成年人读书的已经太少了,我没有能力改变成年人,我想让更多喜欢阅读的孩子有更丰富的选择,这样也许更有意义。
幼年因为体弱多病,我被送到草原上的外祖母家,4岁至8岁是在草原上度过的。母亲相信草原上的空气和饮食可以让我强壮起来。我想那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我甚至认为,人完全可以在6岁之前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事实上,我现在所有的对待世界的方式都是在那个时期学习到的。
我8岁回到城里上学,那时经常想将自己在草原上经历的一切讲给身边的同学听——我在草原上养过两条像白色狮子一样漂亮的牧羊犬,它们能够把狼咬死叼回来;我在草原上曾经救助饲养过小狼、小鹿、小野兔、受伤的天鹅和大雁……但是我的同学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他们不相信,认为我是骗子。我根本无法说服他们,有一段时间都有些自闭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宣泄途径,就这样开始走上写作的道路,把童年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的孩子知道。而现在,我知道,自己的写作,其实有些时候也是在记录一些正在消逝的东西。一切都存在于那些遥远的瞬间,那时,草原上丰茂的牧草浩瀚无边,可以没过我的头顶,我骑着自己的小马驰过草原,伸开的双手能够触摸草尖。黄昏我的外祖母必须站在高处喊我回家吃饭,因为她看不见牧草中的我。那是最后的海洋。
回想起来,童年那种略显粗砺的生活让我一生受益匪浅。那两条白色牧羊犬陪我度过那段日子,也因为它们的陪伴,让我已经渐远的童年记忆愈显温暖,也更富于追缅的色彩。作为高大凶猛能够驱赶并且杀死狼的猛犬,它们不牧羊。而我,就是它们的羊。
问:对现在的小朋友来说,您这样的童年简直像一个传奇。
答:是的。我的两条狗,一条叫查干,蒙古语意谓白色,另一条叫阿尔斯楞,蒙古语意为狮子。我离开草原时未能带走我的牧羊犬,即使现在很多年过去了,一年中我还能梦到一两次它们。在火车站,它们一次次地努力想要跳上火车,但是车窗没有打开,它们一次次地滑落。在梦里我还能真切地听到它们的爪子抓搔火车车皮的声音。
多年以后我创作了《鬼狗》,就是为了纪念它们。我写的很多小说像《黑焰》《鬼狗》《黑狗哈拉诺亥》《叼狼》等,内容都是与狗有关的。在我离开后,它们每天走很远,去车站等待我,它们相信我从哪里离开,也一定会从哪里回来,直到死也没有等到我。我想,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那个时候结束的——得知我的牧羊犬死去的那一刻,我知道生命中有些东西永远地消失了。那个时候就想,也许有一天可以将我和我的狗故事写下来,给更多的孩子看。
查干阿尔斯楞,白色的狮子,它们从此只属于逝去的时光,或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未来。它们像我曾经闪亮的童年生活,永远地消失了。
问:儿童的内心是非常纯真而美好的,作为一个成年人您是怎样把作品转换到儿童的视角反映出来的?怎样用作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的呢?
答:儿童的内心也许可以用“敏感而脆弱”来形容,“纯真而美好”有的时候仅仅是成年人的希望或者说一厢情愿,事实并非如此。
长久以为,我努力创作一种文学作品,这种作品是成年人和孩子都能够阅读。在我的作品里,直接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写作的并不多,我更喜欢用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这种以孩子为第一视角的作品似乎只有《驯鹿六季》。
我从来不试图进入孩子的世界,更想引导孩子们去阅读文学作品,希望能让他们进入我为他们构建的世界。
问:很多知名作家都有写作的大本营,并且喜欢将家乡作为写作的大本营。听说您在草原也有一个创作基地。
答:我现在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陈巴尔虎旗生活,这里是中国公认的最好的草原。仔细想想,我现在的生活似乎也是在复制童年曾经的生活。我在草原上建起我的营地,每年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在营地里生活,特别是冬天最寒冷的季节,雪会封住草原上的道路。营地里安静,我在营里写作,不受干扰。
问:您的作品主要写蒙古大草原、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及各种动物,您是想通过这类作品传递怎样的一种价值观?
答:我想让孩子们知道,除了城市,其实仍然还有荒野。在荒野之中,人类和其他的生灵是可以和谐共处的。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或者说,如果一个孩子读完我的书,能够感受到吹过草原与山脊的风,就足够了。
我前段时间完成的长篇小说《驯鹿六季》,应该算是一部成长小说,也是我个人与使鹿鄂温克人的友谊的一个总结。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走进使鹿鄂温克人的营地,那时还很年轻,在那些老人的口中,我是“小蒙古”。那时我住在使鹿鄂温克人最大的一个驯鹿营地里,因为几位老人的恪守,那里尚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传统。现在,很多老人已经逝去了,他们也带走了一些注定要消失的东西。在这个小说里,自始至终我没有交待那个孩子的名字,他只有一个在森林中的使鹿鄂温克语名字——夜鹰。他进入森林,在森林里获得认可,并且重拾生活的信心,这是成长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这种以动物为角色的自然文学创作,我会一直继续。也许我会写作一部真正以北方的荒野文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已经准备了很多年。
问:在创作中哪些作家对您的影响较大?
答:如果仅仅谈动物小说和自然文学的影响,我想我最初的自然文学观应该还是受俄罗斯作家的影响,像比安基的作品《森林报》、《阿尔沙克的秘密》,艾特玛托夫的作品《白轮船》、《死刑台》等,我都很喜欢。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先生的作品,也让我对中国北方的荒野产生了兴趣。
前段时间,我去俄罗斯领取了比安基国际文学奖的小说奖大奖。这一切颇有轮回的意味。大概9岁的时候,我得到一本书——《阿尔沙克的秘密》。作者是维塔里·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这是比安基先生短篇小说的一个选集,共有14个短篇小说,小说的发生地在俄罗斯广袤的森林和无边的草原,主角是猞猁、驼鹿、猎隼、狼、熊这些动物。这是一本改变了我的人生的书,我想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自然文学作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本书的出现,它向我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从来不仅仅只有人类,这些野生动物曾经是森林和草原真正的主人,人类进入荒野,其实是在闯入它们的世界。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也一直是在学习如何与自然和平共处,这也为我最终走上自然文学创作的道路塑造了一个最基本的自然观。
我记得自己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一瞬间在我的脑海里跳出一个想法——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也可以写出像这位俄罗斯作家一样的自然文学作品。那时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我就知道,俄罗斯在北方,更北的北方。我想,正是这本书为幼小的我埋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在很多年以后,以一个中国自然文学作家的身份,去莫斯科领这个奖。
如果说文学启蒙,我想应该是卡彭铁尔的《人间王国》,我第一次意识到,小说还可这样写。
问:您作品里写的很多精彩的故事,譬如《母狼》、《驯鹿牛仔裤》、《饲狼》等,很多章节我读的时候都是泪流满面,真的是您所亲身经历的吗?
答:“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我无法经历所有的一切。动物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也就是以动物为主要角色的小说。而小说都是杜撰的,但是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就是细节一定是真实的。我创作的动物小说作品一直以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为背景地,我了解这片土地。
我在创作关于蒙古马的长篇小说《血驹》时,只是搜集素材就花费了三年半的时间,其间走访了呼伦贝尔草原上很多牧马人,我会送给每位采访过的牧马人一双马靴。我也不记得送出了多少马靴,总之,后来我已经跟淘宝上卖靴子的卖家都成为朋友了。而我这么做,是为了向那些年老的牧人表达自己的敬意,感谢他们将最真实并最具有震撼力的细节分享给我。我在创作动物小说作品的时候,所有的细节都会符合动物的自然属性。
当然,加入作者的想象完全是可以的,只要不违背动物的自然属性,否则就会成为动物魔幻文学或者动物童话。
问:很多家长都重视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在儿童阅读及写作上,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答:关于阅读,要说的特别多。
在目前,至少在一点上能够达成共识,无论一个成年人自己是否读书,他都明白,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读书。
一个孩子拥有写作的能力,仍然是建立在足够的阅读基础之上。我们目前提倡的亲子阅读,意味着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之中。我也不太相信一个家庭中如果家长天天看手机,孩子会主动寻找阅读,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学校。有效陪伴,是目前家长真正需要注意的事。
虽然他生活在人群中,却跟林中野兽一样,他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他在那些乡下人中间只引起人们一种冷酷的轻蔑和无可奈何的反感。
尼古拉·众圣是皮埃特村的神甫捡回来的一个弃婴,他吃着百家饭长大。15岁的时候,他失去了双腿成为了乞丐,后来的他因为固守自己的世界,不愿做出新的改变,在熟悉的村落乞讨四年,耗尽了人们对他的善良,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莫泊桑的《穷鬼》,短短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个穷人悲惨的命运,但是莫泊桑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文章总是充满讽刺让人深思,这篇文章也是如此。
尼古拉人生的最开始,确实是不幸的——他是一个弃婴,但是那时的他并没有因此而饿死,而是被好心的神甫捡回了家,带回了温暖的村子,依附众人的慈悲布施长大,幸运并没有抛弃他,他在村庄里健康长大。
可是,命运就是爱作弄人,他在十五岁那年,发生了第二次重大的不幸——面包房的老板为了逗笑取乐给他喝了酒,他醉倒在通往瓦维尔的大道上,腿被车碾压,导致他在15岁那年从一个健康健全的小伙,变成了残疾,从此过上了乞讨的生活。
初读之时,我将尼古拉的不幸归咎于面包房老板,如果不是他,尼古拉也不会失去一条腿,也不至于沦落为一个乞丐,最后走向死亡。但是,再读之时,我才意识到,尼古拉的穷,或许有腿疾的原因,但是他穷了一辈子,最后因“饿”而死,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自己对生活的应对方式。
人们太清楚他的为人了,40年来,老看见他那披着破烂衣衫的残疾身体架在两根木拐上面在各家破屋里进进出出,人们早已感到厌烦。
从小到大,身为孤儿的他,依赖于人们的善良长大,但是他却不知道,人的善良从来不是无限的,40年里,他虽然断了一条腿,但是之后的他没有选择其他方式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是选择了乞讨度日,以至于人们对他越来越厌恶。
为什么你不到别的村子去走走,老在这儿拐来拐去?”那时,他总会一言不答地躲开,他的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对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惧。
一个人瘸了一条腿,确实是一件十分可怜的事情,但是尼古拉却在潜意识里,将这件事当做了“乞讨”度日的理由。他依赖这种可怜,活在可怜带来的舒适里,慢慢从15岁长到了40岁,可是最后,只有他的身体长到了40岁成年人的样子,内心却完全没有成年人的独立。
人们眼中“可怜的孩子”逐渐变成了“该死的懒汉”,或许尼古拉却从没有为此真正的思考过,当他被人刻薄以待的时候,他才开始恐惧,才察觉到这个世界的变得如此陌生——这个陌生的世界,没有人再愿意帮助他。
最后,因为饥饿,他走上了偷鸡的道路,结果被抓住的他,被人们打了一顿,然后活活饿死在了监狱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尼古拉的命运,是不幸的,但是他的不幸并不是他财富上的贫穷带来的,更多的在于他对生活消极的应对态度。他把别人对他的可怜看做理所当然,活在别人的施舍里,40年里,他没有突破自己,做出改变,而是从各家各户中讨吃,当人们不再愿意帮助他,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尼古拉一直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他是孤独的,也是悲惨的。
尽管生活在人群中,他却跟林中野兽一样,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在那些乡下人中间只引起他们一种冷酷的轻蔑和无可奈何的反感。
活在村庄里40年的他,却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这简直是一种天大的讽刺。或许,尼古拉被自己制造的笼子关了太久了吧,习惯了在笼内等待喂食的他,又怎么可能会认识别人呢。一只不会觅食的野兽,一只到处乞讨的野兽,自然只会让人轻蔑和反感。
当人们不再惯着他,当他建立在别人身上的希望开始消散,被动的他,走上生命的末路便成为了必然。
尼古拉的命运,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的命运也是十分悲惨,她失去了两任丈夫,自己的唯一儿子也被豺狼叼走,最后她沦为乞丐,在一个年夜,独自一人在雪地中死去。
祥林嫂的悲惨,封建制度固然是最大的凶手,但是也有她自身的原因。
她在发生不幸后,也是选择了消极的应对态度——她逢人便说自己的悲惨,一遍遍重复孩子被狼叼走的经历,然而她每诉说一次,便是在自己的伤口撒一次盐。她的这种行为,不仅折磨了自己,更是消耗了别人对她的怜悯,让人们从同情她逐渐变为厌烦她。
四婶起刻还踌蹰,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自我封闭、自我压抑的祥林嫂,和乞讨度日的尼古拉一样,活在自己小小的笼子世界里,当笼子外的看客们再也不愿意展露自己的善意,那么里面的他们自然只能悲惨的“饿死”。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产曾说:如果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依然用着童年的心灵地图,那就会走错路。
在小时候,我们都希望当一个毫无怨言、乐于助人的人,认为只有这样的社会才会更美好,但是长大后,才渐渐明白,每个人的善意都是有限的,我们对别人如此,别人对我们也是如此。
当我们面对不幸,如果选择依赖别人来应对苦难生活,就只会加剧我们的苦难。因为这种错误做法,只会消耗别人的耐心和友情,消磨我们自己内心的斗志,一旦周围的人们不再愿意施救,毫无斗志的我们也就会像尼古拉一样走向穷途末路。
罗曼.罗兰曾说,在你要战胜外来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自己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要你不断的自拔与自新。
一个人的成长,不分年龄,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是要不断的成长。这个过程中,如果将自己封闭起来,就只会让自己与社会脱离,活在自己的虚幻里,变成一种脆弱的存在。只有认识所有状态下的自己,不断的去突破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打破枷锁,活出新的模样。
《当幸福来敲门》中流落街头的克里斯父子
美国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做《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黑人克里斯就是突破了自己的枷锁,活出了新生。
克里斯花费几乎全部家当,投资了一款医疗器械,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连成本也没有赚回来,在命运最悲惨的时刻,妻子弃他而去,只剩5岁的孩子与他相依为命。
他的银行卡只剩21块,没钱付房租,他和儿子也因此失去了住的地方。没得吃,没得住,在我们看来十分压迫和绝望的生活,却没有打倒克里斯。他一边养儿子,一边工作,拼命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最后对投资毫无经验的他,靠自己的努力成功进入了一家著名股票投资公司。
有人说,他的成功,全是源于他的聪明。但是,如果他不努力,聪明又有什么用呢?
在生命最绝望的时候,他没有试图走上歧途,也没有沉沦于向别人抱怨自己的困难,而是不断的去拼搏,尝试做出突破,最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苦难。
相比之下,莫泊桑《穷鬼》里的尼古拉,却活活把自己饿死。他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并不是。莫泊桑在描述他偷鸡的时候,写过这么一段话:
他抄起手边的一块石头,他本是很能干的人,扔出去之后,一下子就把离他最近的那只鸡打死了。“挂钟”摇摇摆摆走去拾他的猎获物。
从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被众人嘲笑、鄙夷的懒汉尼古拉,也并非真的是个废物,他本也是个能干的人,但是他将自我封闭,不愿靠自己的能力去进行新的生活,活在一戳就破的安逸之中,活在自我制造的笼子里,最后活活将自己饿死。
自我打败自我是最可悲的失败,也是最让人看不起的失败,尼古拉的可怜并不是财富上的贫穷,而是心灵上的贫穷,这种穷才是让他变成了真正的穷鬼。
所以,无论生活怎么样,我们都不能让自己颓废,坚强的抬头挺胸,告诉自己,告诉周围的人,告诉世界,我们绝对不会因为苦难“饿死”,突破自我,战胜苦难,我们才会迎来新生。
END
我是阿灰,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的账号:阿灰读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