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02: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学校的读后感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围绕学校这一主题展开。可以从学校的整体环境、师资力量、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学校的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3. 丰富内容: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丰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描述学校环境:如校园的绿化、建筑风格、教学设施等。
b. 介绍师资力量:如教师的学术背景、教学水平、关爱学生等方面。
c. 分析教育理念: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德育教育等。
d. 探讨校园文化:如学校的校训、校风、文化活动等。
e. 结合自身经历:可以分享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经历,以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4. 适当引用: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学校的相关资料、新闻报道、名人名言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
作者:张 宏
孙虹、王静和柯永权联合执导的《大学》是一部主题鲜明、具有人文精神和探索意义的纪录片。作为清华的毕业生,怀着对母校的热爱,两次观影让我感触很深,镜语传递的思绪与韵味让我久久沉浸其中。
《大学》中的四位主人公。从上到下:刚考进清华的学生严韫洲,即将从清华毕业的博士生宋云天,初到清华任教的归国青年学者蔡峥和在清华执教数十载的教授钱易。出品方供图
影片围绕4位清华人构置纪录片的叙事文本:刚考进清华的学生严韫洲,在清华执教数十载的教授钱易,初到清华任教的归国青年学者蔡峥以及即将从清华毕业的博士生宋云天,即进清华、守清华、来清华、离清华。这几位清华人在纪录片的叙事线上构成了一个巧妙的逻辑闭环,也代表了清华人的多个层面,从而很好地映射出清华校园的整体构成,更寓示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选择这4位清华人也比较完整地构成了中国的社会剖面,从院士到青年教师,从高考生到农村基层选调生,从国内到海外,某种程度上,影片为当下中国刻录了时代的印记。
4位清华人分别代表了4种状态:初入清华的新生严韫洲满怀期待与憧憬;授业解惑的钱易态度谦逊但内心坚定;学成归来的蔡峥秉持科学的精神与报效国家的初心;即将奔向社会的宋云天在现实和理想中游移,最后笃定选择投入基层。这4种状态在纪录片中传递着清华人的4种精神:奋斗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
每一个考入清华的学子,此前的求学时光自然是其奋斗的人生篇章。严韫洲高考的目标就是清华,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体会到的是奋斗之后的喜悦,这让我感同身受,那时心情真比过年都激动。讲授生态环保课程的钱易教授,课堂上对生态文明的强调应和了这个时代的呼声,传递着人文的思考,体现着清华人的人文精神。影片有一处记录了她下课时的情景:缓缓的镜头跟摇她走向门口,镜头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大字处定住,钱老师从校训墙下走过,而后慢慢出画,音乐轻柔舒缓,悠悠动情。这时的钱老师背有点驼,但脚步很坚毅,此时观众内心真有说不出的感动。蔡峥的故事则体现出科学精神。影片拍摄他到美国莫纳克亚山天文台观测太空。登上天文台时正值黄昏,但此时对蔡峥来说更像沐浴着人生的朝阳,而他与校长关于人类文明灯塔的谈话更传递着清华人不断探索、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宋云天本可以留校任教,但他最后选择到农村去,虽然可能会被说成赶时髦、镀金,但青年学子真正把青春韶华投入基层,具备的正是一种奉献精神。
4位清华人的影像故事传递着清华人具有的精神特质:一是家国情怀,这是清华人非常明显的特点,包括闻一多、朱自清等很多前辈都具有这种精神,国就是他们的家,家就是他们的国。钱易为学子授业解惑,蔡峥为国家的未来进行科学探索,都是家国情怀的投射。二是外圆内方的性格,清华人谦虚文雅,但内心坚定,虽然钱易微笑很随和,宋云天最初也曾有过犹豫,但观众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执着。三是清华人的天赋使命感,清华人具有为国家、民族、学校担当和奋斗的使命感。最后,他们都践行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影片传递的这些信息都拨动着观众的心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影片虽以清华人为记录对象,但立意深远。“大学”非仅指清华,也不止于大学之实体,更是指每个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终身之学,更指“明德、至善”所谓社会之学,乃至国之大者之修身为天下之学。因而本片传递了知识分子对大学之思、对社会之思,传递了具有社会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
影片不仅有厚重的人文思考,在纪录片的视听本体方面也体现出不俗的追求。开始的镜头便体现了主创在影像方面的匠心:伴随着童声悠扬的校歌,遮罩缓缓升起,这既是叙事的开启,也是黎明的开启,智慧的开启,人文的开启……而后迎着晨曦,镜头进入校园,杏叶飘摇下落,后景是清华代表性建筑二校门……如此讲究的开头也奠定了本片沉稳的叙事基调、平实的记录手法,不时嵌入的一些诗意的空镜段落,让本片的叙事余味悠长。
影片以电影的方式记录4位清华人的生活,但叙事之所以能吸引人,还在于主创对细节的抓取十分到位,比如严韫洲等通知时的焦急,等来通知时貌似沉静但举止间又满溢而出的喜悦与自豪。83岁的钱易教授在101岁的许保玖教授面前,永远是学生,镜头记录着她的谦逊,也记录着这对高龄师生的感人情谊。影片在记录作为科学家的蔡峥为高倍天文望远镜奔走时,也捕捉了他的艺术专长,他带着孩子弹吉他唱歌,情绪的延伸耐人回味。宋云天回到老家,说着一口河南家乡话跟家人互动,洋溢着生活的质感。还有最后离校搬纸箱时,他透过车窗望着校园,辅以渐离校门远去的空镜,那种留恋和不舍……这些细节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围绕4个人记录了大量细节,但无论是大结构还是细微处,影片的叙事都有合理的内在逻辑,衔接非常流畅。
影片音乐的使用也比较讲究,没有满铺,却很具感染力,不时结合空镜使用,让影片的镜语充满诗意。渲染情绪时,或浑厚,或个性化,既抒情又不喧宾夺主。空镜的处理更是本片的亮点,除了用于转场衔接以及抒情,也时常用在人物发言或叙事延伸中,比如校长致辞时,接入几组雪花飘扬的清华校园景物,此情此景非常契合校长言说的内容,让叙事镜语隽永含蓄,感人至深。
当然,影片如果进一步加大清华与整个社会改革和国家发展的互动勾连,更多跳出校园而增加校外的内容,增强历史感,可能对观众的冲击力会更大。清华人有温文尔雅的一面,也有坚强坚定、敢于斗争的一面,影片在后一方面的表现还可以加强。影片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宣发也可以做得更充分,比如应该前置宣发,让这部优质纪录片同更多观众见面。
总之,这部影片让我仿佛重新回到了校园。《大学》拍出了我们心中的大学,我们心中的清华。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纪录电影《大学》即将上映。
影片开始,字幕“《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别误会,这不是一部讲古籍的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清华园里4个活生生的人:高三毕业生严韫洲、博士研究生宋云天、留美学者蔡峥、大学教授钱易。
在一次点映时,有观众提出了犀利的问题,既然拍的都是清华的人和事,片名为什么不干脆叫“清华大学”?
导演孙虹解释,影片中文名“大学”,英文名“The Great Learning”,“大学”意为“大学之道”,“虽然以清华为拍摄对象,但更想通过清华的个例,去窥探大学精神的一隅,去阐释大学精神对个体的影响”。
导演王静说,大学有3个含义:一是空间,即大学校园,是学生奋力学习、偶尔摸鱼的地方,是青春发生的地方;二是时间,念大学的那些年;三是生命历程,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价值观、学着走向社会的一段重要人生。
4位《大学》的主人公,在片尾时头衔发生了变化——他们分别成为在读本科生、基层选调生、青年教师、荣休院士。他们都跨过了自己的一个人生转折,这,就是《大学》。
人生转折
《大学》的拍摄历时3年,素材超过1000小时,最终成片时长110分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母校对三位导演的影响的产物。
孙虹说:“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大学是塑造和定义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每当我反思自己当下生活的时候,都会深刻地体会到毕业后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有着来自大学时期的烙印。”
于是,孙虹开始对大学好奇,它究竟是怎样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当代青年人的?影片没有选择更为大众关注的“明星人物”,来自清华大学的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记录普通师生的日常,来寻找答案。
“在开始拍摄之前,我们就有一个大致设想,希望拍摄一些正在经历人生转折的人。因为每次进入新阶段,人们都需要抉择和适应的勇气,而这背后会透露出个体的价值观和大学给予个体的影响。”孙虹说,“大学由‘教’与‘学’、‘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因此我们对人物的设想是一名新生、一个毕业生、一位即将入职的新老师和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授。”
有了这样一个初步框架,导演们开始寻找。严韫洲是王静发现的,也是片中第一个确定的人物。
“开拍是2018年4月底,临近高考,学校怕对学生心理造成干扰,推荐了一些不仅成绩好心理素质也好的学生,严韫洲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他身边拍,他该学学、该玩玩。”王静透露,当时同时拍摄了十来个学生,后来证明,剧组的眼光十分精准,这些孩子最后全部考入清华。
寻找正在求职清华的青年教师的时候,蔡峥进入了孙虹的视野,哪个导演能拒绝“仰望星空”的科学家的魅力呢?“在拍摄中,我们才知道进行天文观测是很孤独的,但他们所坚持的这个事业,代表了人类对于宇宙和未知的探索。”
对导演柯永权而言,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回望母校、回顾过去,但更重要的是寻找自我、帮助自己选择未来的道路,“我相信这对其他青年人也是有意义的,一同通过电影去思考大学的使命,探寻大学对社会、对青年人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为影片拍摄带来麻烦,原计划拍到2020年年中,因为疫情不得不中断。但同时,负责影片校园风物部分的柯永权捕捉到了大学的另一种情景:空荡荡的教室,只有老师对着直播设备上课,没有学生,老师的认真和热情却丝毫不减;空荡荡的校园,大雪覆盖了一切,很少有行人的脚印,但一切似乎都在等待新的生机。
大学之道
从客观条件来看,跟拍蔡峥去夏威夷观测,是《大学》拍摄过程中最艰难的。参与观测的人都要靠吸氧维持工作状态。摄制组要边吸氧、边扛设备,还要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下拍摄星空延时。
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海拔4206米,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研究场所之一,那里遍布世界各国的天文望远镜,是旅美十年的蔡峥曾经“看星星”的地方。但他这些年最开心的事,是拿到了一张回国的单程机票,他现在更喜欢去青海冷湖的塞什腾山,海拔4576米,2021年5月,一架口径6.5米的光谱巡天望远镜,确定落户于此。
人类离星空更近的地方,蔡峥离梦想更近。
6月27日,《大学》在青海点映。映后交流时,一个小女孩问蔡峥,“黑洞里面有什么”,蔡峥很老实地,“我也不知道”。“那一场有很多孩子来看,他们对宇宙有天然的好奇,问的很多问题,是成人观众不太关注的。只要永远有孩子好奇,我想问题终将会得到答案。”王静说。
三位导演都上过一门钱易开了20多年的全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年过八旬的她,全程站着上这门90分钟的课程。她说,能做一点工作还是做一点好,还是要继续上课啊……而钱易是所有人中最后一个答应拍摄的,原因是“她实在太谦虚、太低调了”。即便在最后的成片中,钱易依然说:“不要拍我,有太多比我厉害的老先生……”
正因为她的谦逊,更坚定了想拍摄她的意愿,去呈现她身上所体现的“行胜于言”的校风。最后,剧组给钱易手写了一封信,向她解释,通过拍摄她的工作和生活可以非常自然地呈现许多跟她年龄相仿,甚至年龄更大的老一辈教师。
也许在了3回加上手写信的“加持”下,钱易最终同意了拍摄。观众也得以跟随钱易的脚步,去探望她的老师们——年逾百岁的许保玖、陈志义(2021年过世)。
剧组每次去钱易家中,都发现她家里其它房间的灯都是关着的,只有书房的灯亮着;去湖北出差,钱易的博士生怕老师热,在开会前打开了酒店房间的空调,但等学生一走,钱易就把空调关了。王静说:“她时刻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她教给学生的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许保玖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字画,落款是“学生钱易”。影片的另一个镜头,在人文清华的一次讲座上,钱易的学生集体录制视频感谢恩师,唱了一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声并不专业,但绝对真诚。
这大概就是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精神的传承。
大学是理想永远年轻的地方
《大学》的宣传语是“理想与你皆耀眼”。孙虹说:“大学是理想永远年轻的地方。这几段故事,告诉我们理想是如何萌发、生长、蓬勃和坚守的,也呈现了个人的理想如何与国家和时代互动。”
严韫洲的理想不仅是好好学习考上清华,更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将来想做的事;宋云天的理想不仅是去当村官“造福一方百姓”,更是“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发展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蔡峥的理想不仅是推动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在中国落地,更是发展中国人探索宇宙未知的设备和技术;钱易年轻时的理想就是当老师和做环境保护工作,她用一辈子践行了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和同仁的努力,让“可持续发展”概念家喻户晓。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想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对电影里的几位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但是鲁迅先生还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此刻所处的阶段和处境。”柯永权说,“所以,这部电影与此刻的我们有关,与我们此刻的时代也有关。”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这是人生中最青葱美好的岁月;也许你会恍然大悟,虽然他们的高考分数比我高一些,但是大家还是会遇到一样的问题啊……
王静说:“也许大家不在同一个校园,也不是在同一个时间读大学,但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一段重要的人生。这部电影意义在于唤起观众:如果你觉得生活艰难,那就让曾经那个读大学的你来鼓励此刻的你。”
“我记得大家小时候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大文豪、宇航员……一个赛一个宏大;长大一点,想当老师、医生、警察……眼中也满是憧憬;直到跨进大学校园,谁还不是个热血少年?!踏入社会,理想却似乎成了羞于被谈及的话题,仿佛距离现实生活遥不可及。”王静说,这部电影与当下年轻人最大的共鸣,也许是回到做梦光荣的大学时光,在走出影院后,我们又敢大声地谈论理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