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中专简历》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15:15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中专生简历撰写指南:注意事项与技巧
正文:
随着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中专生在求职市场上也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一份精心准备的中专生简历,不仅能够展示你的专业技能,还能凸显你的个人特质。以下是一些撰写中专生简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基本信息
1.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基本信息要准确无误。
2. 地址:尽量填写现居住地,方便用人单位联系。
二、教育背景
1. 按照时间倒序,列出你的教育经历,包括学校名称、专业、入学时间、毕业时间。
2. 突出与应聘岗位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市场营销等。
三、专业技能
1. 详细列举你在中专期间所学的专业技能,如计算机操作、编程、维修、焊接等。
2. 如果你在校期间参加了相关比赛或获得奖项,要重点突出。
四、实习经历
1. 列出你在校期间或毕业后参与的实习经历,包括实习单位、岗位、实习时间。
2. 突出你在实习期间所取得的成果,如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等。
五、项目经验
1. 如果你在校期间参与了项目,要详细描述项目内容、你的角色、取得的成果。
2. 强调你在项目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个人特长
1. 列出你的个人特长,如语言能力
有1种优秀叫“中专生”,30年前的中专,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学历,这个曾经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金字招牌,现在似乎也变得不那么耀眼了。有人说,学历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高度,而在于它的稀缺度。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劲。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的泛滥,学历似乎也像通货膨胀一样,开始贬值了。进入 2020 年,硕士生的比例比以往大幅提高,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但对于那些手握硕士文凭的年轻人来说,却未必如此。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工作越来越难找,焦虑感也越来越重。想当年,人们还在乎本科率,现在的年轻人即使拿着硕士文凭,也难以驱散心中的不安。这不禁让人想起 30 年前的情景。那时候,中专生的地位可不一般,相当于现在什么样的水平呢?在 80 年代,教育资源稀缺,虽然扩招之前有重点本科、普通本科、大学专修科、省重点中专、市重点中专等五个层次,但对于广大县城或者农村的考生来说,教育资源的分配并不均衡。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向其倾斜,而对于那些小县城或者农村的考生来说,能够上中专的机会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据了解,当年每个县区前五十名之内的学霸才有资格考上中专,这简直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考取中专的分水岭— 1992 年:让我们来聊聊 1992 年之前的中专,那时候的中专,含金量虽然不及现在的 985 、 211 ,但考取的难度却和它们不相上下。有人甚至做过统计,八九十年代, 1000 多万初中生中,只有 20 - 30 万能够考上中专。而近几年, 985 高校的录取比例大约是 2% , 211 高校大约是 5% 。 2018 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 975 万,这么一算,考 985 的难度和当年考中专的难度几乎不相上下。当时的中专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这四大领域。顺利毕业的中专生,国家不仅包分配工作,还属于事业或干部编制,户口也能迁到事业单位所在的城市,这可是从农村跳出来的大好机会。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薪水,意味着不必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待遇可以说是相当不错。所以, 30 年前的中专,虽然在教育程度上可能不如现在的 985 和 211 ,但在“性价比”上,它们可是平起平坐的。一毕业就有“铁饭碗”,能力出众的人还能在体制内混得风生水起。现在的学校可不敢向学生保证毕业后 100% 包就业,这种待遇,也只有那个时代才能享受到。当年的中专名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这个名字听起来挺高大上的,据说在过去的 38 年里,这所学院就像个金融界的“造星工厂”,培养出了近 5000 名支行行长以上的金融精英。这数字听起来挺吓人的,连新上任的工行行长也是他们的校友。这所学院不仅为浙江的金融机构输送了近 5 万名优秀人才,还占据了全省金融从业人员的 1 / 4 ,被冠以“黄埔军校”的美誉,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而说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这可是 100 多年前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海军学校,历史悠久,声名显赫。不少影视剧都以它为背景,比如《甲午风云》、《北洋水师》等,可见其影响力。严复先生,这位翻译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演论)的大家,也是天津的骄傲。他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之后还去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成为最早一批留欧的学生之一。这所学堂专门培养海军军官,为中国海军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2 年之后,中专学历的滑铁卢:80 年代的中专生,真是那个特殊时期的"时代宠儿"。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社会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人才断层成了个大问题,高层知识分子不够用,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的中层人才也是稀缺资源。各行各业,包括基层干部,都急需新鲜血液的注入。中专,就成了农村学子们改变命运的跳板。但别忘了,那会儿的教育资源可是个稀罕物,竞争自然也就跟打仗似的,激烈得很。可时代在变,万物都在变。 1992 年之后,大学开始扩招,中专的门槛一下子降低了不少。特别是 90 年代中后期,上中专的大多数都是自费生,分数?那已经不是问题了。教材也换了新颜,专科学校为了生源,有的甚至不惜用骗的手法拉学生。到了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数量简直是节节攀升,创造了历史新高。但这也带来了问题,很多人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窘境。当然,也有毕业生自己的原因,不想从事某些工作。想想看,辛辛苦苦读了十六年书,大学毕业后却发现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和得到的工作完全不成正比,心里那个不平衡,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一些不满足于现状的毕业生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有的选择去国外镀金,有的留校继续攻读硕士,更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学生,直接向博士学位发起冲击。
时光荏苒,转眼间 27 年已经过去了,中专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如今似乎已经风光不再。随着经济水平的水涨船高,人们的意识水平和眼界也随之拓宽,老百姓有了更多渠道去追逐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学府。自然而然地,中专的含金量也就大不如前,沦落到了和初高中学历差不多的地位。
过去的中专生,现状如何呢:翻翻那些干部的履历,你会发现,如果他们是 80 年代毕业参加工作的,那第一学历不是中专就是大专。这批人,可谓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本身就是优秀的人才,好学不倦,所以一般也会顺应时代的步伐,继续进修第二学历。当然,也有那么一小撮人,后续就不再继续学习提升自我了,结果呢?现在已经被时代抛弃,落伍了。就拿教师行业来说, 80 年代毕业后,他们可是包分配到各大就近区域的乡镇中学任教的,还有免费的教师宿舍,享受事业编制的待遇。如果教学能力优秀,教龄足够,还有机会往大城市更好的学校升迁。听起来是不是挺美的?但现实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新鲜血液涌入教育行业,教师资格证也越来越难考。许多重点高中对老师的学历要求都是硕士或以上。对于老教师来说,进修第二学历就变得非常必要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后期职称等级的评定,以及年底的奖金、分红是否丰厚。
小结:80 年代的中专或大专生,他们中有的人在基层当起了干部,有的人在国企当上了领导,还有的一路高歌猛进,成了硕士博士。有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身价数亿,有的在体制内混得风生水起。虽然 80 年代的中专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优秀的人从不会让一纸文凭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生活再苦,强者总是要战胜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战胜。80 年代的高考,那可是中国大陆高中生的一次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那时候,高校还没扩招,录取率低得可怜,高收费的民办高校更是凤毛麟角。千万考生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学习名额。对那个时代的考生来说,“黑色七月”的洗礼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终生难忘。我们的父母那辈人,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这代人。他们现在已经步入老年,很可能在子女眼中成了思想被时代局限的“老土”之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代人有着更加单纯的品格和更加坚强的品质。在我们嫌弃爸妈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他们的乐于奉献和“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的奋斗精神。这代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了一个个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从中专生逆袭成大学教授!她的履历不简单
52岁的余红卫是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授,而她刚当老师时,只有一张中专毕业证。从中专生一路考到硕士,从乡村教师到大学教授,余红卫用一步步的奋斗告诉大家: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01
她是老师,也是学生
1985年,余红卫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河南省驻马店师范学校。三年中专学习毕业后,她回到家乡确山县赵湾村教英语。在乡村中学教英语时,她感到自己知识欠缺。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她和学校其他老师一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准备自学考试,于1993年获得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
△余红卫的河南大学毕业证书
从河南大学毕业后,余红卫回到乡镇中学教英语。工作之余,余红卫从未停止求学。1995年,她又参加了成人高考,被河南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录取。在这期间,她还考取了剑桥商务英语二级证书。
△余红卫的河南教育学院毕业证书
1997年毕业后,余红卫来到河南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继续教英语。2003年,余红卫考取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学习期间,她发表论文2篇,参加译著一部,还获得了省级奖学金。
2006年硕士毕业后,余红卫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2013年,余红卫晋升为副教授。
02
她是老师,也是妈妈
工作、家庭、学习三头顾,余红卫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2001年,彼时31岁的她迎来了可爱的儿子,但与此同时,她还在准备考研。
“只有当孩子入睡后,我才能腾出时间去看书。而且当时高中的教学任务也特别繁重。”
△余红卫和儿子
让余红卫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的除夕,外面鞭炮齐鸣,而她还守在老式录音机旁,一遍一遍练习着听力。她说自己的努力,源自于对教师这个职业和对学生的热爱。
“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基本功还是要过硬,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我特别喜欢跟学生在一块相处,他们特别真诚。”
03
同学,余老师想对你说
学校里的学生们觉得余老师的人生经历特别励志,纷纷和她交流。一个考研受挫的学生给她留言说,自己坚定了信念,不怕困难,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
余红卫说,生活中吃苦耐劳、努力打拼的人很多,比自己优秀的人也很多。她想告诉同学们,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自己走过这样的路,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一路走来,我收获特别大,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我觉得人生正是有了这么多厚重的记忆,才显得特别丰富多彩。”
△余红卫
本文来源:中国之声人物专栏《你的样子》
记者丨任磊萍 潘语怡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