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2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张衡传》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张衡传》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张衡的历史地位。这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张衡的生平及其在历史中的影响。
2. "明确读后感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赞扬张衡的才华与贡献,还是分析他的生平对现代人的启示,或是探讨其历史意义等。
3. "结构安排":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张衡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张衡的生平简介及其在各个领域的成就。 - 对张衡个性、思想的评价。 - 张衡的生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 结合自身经历或观点,对张衡生平的感悟。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给出个人建议或展望。
4. "内容充实": - 在主体部分,要结合《张衡传》的具体内容,如张衡发明地动仪、撰写《浑天仪》等,来支撑你的观点。 - 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语句,增强说服力。
5. "观点鲜明": - 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是很多人在阅读中最想达到的状态,但是这种阅读境界一般人难以做到,真正能做到以上两点,除了具备一定的天赋外,还要进行专门的速读记忆训练,同时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说起“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我想起了历史上东汉时期的张衡就可以做到,《后汉书,张衡传》中有提到过他曾经讲到的一句话:“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只是看了一眼,就能知道里面的具体内容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也想让我的学生们提高自己的快速阅读能力,这样我教授课程的时候就能快速的让他们记住来了。为此,我研究了很多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同时也在课上和课下试过,但效果没有预想的好,因为有的方法只对个别学生有效果,其余大部分学生在我的方法上是茫然的。
这次阅读竞赛,我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做不完题。我分析了原因。首先是做第一道题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第二篇没有时间做,这是因为时间观念薄弱,家长和老师必须合作提升时间观念,做到不拖拉,每件事都规定时间;其次,词汇量少,积累不够,做题时想不出准确的词语来表达;最后,阅读速读太慢,理解不了难度较大的文本,因而做题困难。
速度、理解、记忆三个方面构成了阅读能力的一个整体,快速阅读也是一样。要想做到速度、理解和记忆的高效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速读能力。
第一、使用“引导物”引导阅读
引导阅读是提升阅读效率最简单的训练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引导阅读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我们眼睛必须做的工作量最小化,使大脑集中注意力,最终使我们的阅读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保持一个不错的理解水平。
阅读的时候,将引导物(比如一直细的笔或者手指)放在你正在阅读的那一行内容下面,顺畅的移动引导物,目光跟着引导物进行阅读。在你能理解的基础上,移动的速度越快越好。注意,移动的时候,不要经常停顿,一定要顺畅。
引导阅读中的提升练习方法:
首先,连续阅读三分钟,并且记录下三分钟一共阅读了多少的内容,进行标记。
然后,再次阅读这些你记录的内容,把移动速度加快,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阅读。
最后,再重复上一步的操作,但是要把速度提高到一分钟。
这时候你的阅读速度已经提高了三倍,为了使这个速度保持稳定性,你还要不断练习,从而让自己适应这个速度或更快的速度。
这一训练中,如果已经练习的很熟了,可以不用引导物,直接尝试用目光移动阅读。
第二、快速扫视法
这里说的扫视,不是引导阅读的那种一个字一个字的扫,而是五个字、十个字的扫。而且扫视的时候,只在重点句子上停留,一般次要的、辅助的就简单过一遍。
扫读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快速的分辨出哪些是重点内容。这里给你几点建议:
1.根据你的阅读目的、需要来辨别,如果扫到了与你阅读目标相关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停留一下。
2.当你读到“新东西、有帮助、让你印象深刻的以及与自己思维不同”的地方,都属于对你有用的内容,都可以是你重点关注的对象。
3.当你读到不理解的地方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死磕,做个标记就好,说不定读到后面就豁然开朗了)
4.当你在读到某一句话或某一个事例时,有了自己的见解或联想的地方(这个时候可以停下来做个记录、因为灵感稍纵即逝)。
第三、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搭建思维框架的习惯
结合前面的“快速扫视法”,在阅读中迅速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过滤掉,只关注重点句子和内容,然后把冗长的信息转换成简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以这些关键词句为基础,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内整合信息,构建一个思维框架。这样不仅使看书重点更突出、书的脉络更清晰,还减轻了大脑负担,这个方法对于文学、故事类的书籍,效果比较明显。
第四、快速阅读训练过程中的几点小建议
1.在练习的时候,给自己制定不断提升的小计划很有帮助。比如,第一阶段给自己制定一眼看6个字的小目标,时间是一周,每天强化练习半小时。每次练习完后,用一眼看6个字的方法实际阅读文章半小时。等达到了这个小目标,可以给自己来一点小奖励,然后再制定下一阶段的小目标,逐步提升。
2.速读是一种需要大量练习的技能。就像读书一样,不是你花钱买了这本书,就等于你掌握了这本书中的知识,你还需要去阅读、去思考、去运用。
3.要保持有规律的练习。任何能力的掌握,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去应对,基本上是很难学会的,更谈不上精通。
4.速读是一种能力,但也是一种阅读习惯,需要平时运用巩固加于完善。不要只是练习的时候去那样做,一定要运用于实际的阅读中去。
5.速读跟一个人的阅读基础、经验知识,也是有关系的。当你对一个专业内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多,其阅读速度和理解自然也会快上许多。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读的多了,你的知识积累、阅读经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这又反过来促进了你阅读效率的提升。
《细菌世界历险记》
速读方法:(全程不超过15分钟)①先读问题;②以4-6个字为单位,快速浏览;③思考并与人(家长)讨论,说出答案;④对照老师的答案,家长引导孩子慢慢修正答案;⑤在每一章最后一页空白处写下来。(选做,时间不够可不写)
1. 《我的名称》P6细菌的身躯为什么永远是那么幼小?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虽然分裂得既快又多,但相互之间并不结合。它们像一盘散沙,孤孤单单。2. 菌儿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菌是菌中的一族,菌是植物的一类,所以它是植物。
3.《我的籍贯》 P13纵观全文,菌儿的籍贯到底是哪里?在非洲南部距今31亿年前的太古代地层,找到了0.5微米的杆状细菌遗迹,证明细菌的籍贯在非洲。
4. 根据细菌的特点来看,用什么方法能够最有效、最简便地杀灭食物里的细菌?答:加热。
5. 《我的家庭生活》P19食物放在冰箱里为什么能够保鲜?因为在低温环境下,细菌的繁殖速度变慢,甚至会停滞。
6. 菌儿为什么会说,科学家为它设置的玻璃小塔是“牢狱的家庭,家庭的牢狱?”因为在玻璃小塔里,细菌无法向外传播、缺乏食物、且氧气含量与空气不同。
7. 《无情的火》P26在菌儿眼里,“火”为什么是无情的?因为人们用火烧来做实验,想搞清楚细菌的起源。人们不断用火来灭菌,十分无情。
8. 在爱尔兰的神父家里,菌儿经历了哪些事情?证明了菌儿的什么特性?①细菌钻进一个盛满肉汤的玻璃瓶中,神父用火焰烧这个瓶子。烧了大约1个小时,细菌没有被全部杀灭,使肉汤变质。②证明了菌儿的生存能力和繁殖力强,随空气传播的特性。
9. 《水国纪游》P33菌儿在水国游历时,哪些地方是它不愿意去的地方?①泉水,因为那儿有无数石子沙砾。②海水,因为盐含量太高。
10. 联系写作时代分析,文章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书写于战争年代,所以最后一句表达作者渴望和平,希望远离战乱的情感。
11. 《生计问题》P39哪些水中生物含有大量细菌?在食用时必须注意?淡水鱼、螃蟹虾蛤蚌螺和蚝等水中生物。食用时必须煮熟杀菌。
12. 为什么说菌儿是生物界中最不安定的分子?因为菌儿四处漂游,到处奔流,为自由而努力,为生存而奋斗。大海、人肚、土壤、天空……世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是菌儿的家。
13. 《呼吸道的探险》P47菌儿在呼吸道经历了哪些险情?在鼻腔、咽喉、气管、肺部都遭遇了抵抗。
14. 菌儿进攻呼吸道后,人体会有哪些不适?会如何抵御?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抵御方法是细胞鼓起纤毛扫荡;黏膜流出黏液减慢其速度;用喷嚏、咳嗽、说话、呼吸驱逐细菌;淋巴腺用白细胞捕捉等。
15.《肺港之役》P55肺港之役的三位功臣哪些菌儿?①猩红热的真凶——溶血链球菌;②肺炎的主犯——肺炎双球菌;③流行性感冒的祸首——流行性感冒杆菌。
16. 菌儿侵入肺港之后,会给人体带来哪些疾病?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侵入肺港后,开始强占肺房,防毒纵兵,轰炸细胞,冲破血管,与白血球恶战,与抗毒体肉搏,闹得人肺部发硬,流血出脓。最后,演变成人的三大病变——伤风、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一次比一次紧张,一回较一回危急。其中,伤风是小胜,流行性感冒是大胜,支气管肺炎是全胜。
17.《吃血的经验》P63菌儿最喜欢的美食是什么?它为什么喜欢这种美食?(P56-58)①菌儿最喜欢的美食是细胞。从最低贱的阿米巴的胞浆到人类的血液,它几乎无所不吃。②因为吃别人的细胞是为了养活自己的细胞。
18. 人体的血液有哪些自卫力量?(P60-61)人体内血液里有如下细胞:①像车轮一样带血色素的“红血球”,胞内没有核心,满载着蛋白质和脂肪;②没有血色素的“白血球”,胞内有核心,会伸出 伪足来抓住菌儿;③卵形无色的“血小板”,具有凝结血液的力量,常常绑住菌儿;④死去的红细胞的后身——“血尘”;⑤无形的“抗体”。但防卫力量只有“白血球”“血小板”和“抗体”。
19.《乳峰的回顾》P72菌儿进入乳汁后,会造成哪些后果?(P67)乳汁的营养来源于红血球的供给,细菌就能通过血液潜伏在乳头上,从而通过哺乳传播到婴儿的身体。(P68)人们的应对办法是使用硼酸水或酒精来洗刷乳峰,达到消毒目的。还有一些顽固的细菌准备混入血液冲进婴儿的食道,科学家则采用“梅毒反应”“结核菌素反应”来检测细菌,从而避免婴儿感染。(P70)通过乳汁进入婴儿身体后,会导致结核、伤寒、副伤寒、痢疾、白喉、猩红热、脓毒性的喉痛,乃至“布鲁氏菌病”之类的疫病。
20.科学家为了解决牛乳中的细菌问题,想出了哪些办法?(P71)消毒时,把牛奶加热到60度,使有害的细菌被杀灭,留下有益的细菌。
21.《食道的占领》P80细菌从消化道进入胃肠,最后从肛门排出,在这段漫长的历程中,它们会遭遇到哪些抵抗呢?首先最大的威胁是胃酸,它烧死了大部分细菌。进入幽门,食物慢慢变成中性,进入小肠。在小肠中,不少食物还蕴蓄着缓冲的酸性,会继续杀灭细菌。肠壁细胞会在小肠中与细菌抢夺食物。
22.为什么粪便含有的细菌会这么多?它们占粪便总量的多少?因为人的食道是最适宜细菌生存的沃土,细菌在食道里大量繁殖,又大量死去。粪便里的细菌总量有128之后拖18个零那么多,占粪便总量的1/4至1/3。
23.《肠腔里的会议》P88我的菌族中,经常在动物的肠腔里居住着的主要有八大群,他们各有怎样的外形特点和喜好?①乳酸杆菌喜好吃糖;②大肠杆菌住在肠子里;③厌氧杆菌讨厌氧气;④粪链球菌喜欢粪便;⑤变形杆菌喜欢吃腐肉;⑥芽孢杆菌喜欢吃枯草烂叶;⑦螺旋菌只能生活在活肉活血中;⑧酵母菌和霉菌喜欢发酵造酒。
24.菌儿有哪三种外形和特点?外形分球形、杆形、螺旋形,特点是芽孢、荚膜和鞭毛,可分食肉和食糖两大类。
25.《清除腐物》P98在整个地球生命圈中,细菌的职责是什么呢?细菌是土壤里的劳动者,大地上的清道夫,除污秽,解固体,使废物有用。
26.细菌为什么有清除腐物的能耐?细菌体内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叫“酵素”,也叫“酶”。它就像是化学界的媒婆,能促使各种分子加速结合或分离,而自己并不起什么变化。酶有三大作用:发酵、分解蛋白质、溶解脂肪。这些东西被分解后,成了细菌的胞浆,最后就被清除了。
27.《土壤革命》P105菌儿作为土壤联邦中的公民,是怎样进行“革命工作”的?土壤革命的工作,需要彻底的破坏也需要基本的建设。参与土壤革命的细菌分两派,“营养自给派”和“营养他给派”。自给派能将无机的元素变成植物的食粮,吸收二氧化碳维持自给的生命;他给派能分解有机物,净化这个世界。两者相互合作,完成了对土壤的更新。
28.你如何评价细菌在“土壤革命”中的意义? 在“土壤革命”中,细菌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没有他给派的破坏,自给派无从建设;没有自给派的建设,他给派也无从破坏。两派之中,细菌都是最大的主力部队。如果没有土壤革命,植物便无法生存,动物更无法出现。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菌,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科学家研究科学的目的是实用主义的,但也有极少数人研究科学,不仅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更多的是源自于其生命天性中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渴望。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是不缺乏对世界本原的追问精神的,总有一些人,尽管是少数人,在绝大多数人浑浑噩噩盯着自己脚尖走路的时候,抬头仰望星空,将目光投向极为辽远宽阔的苍穹,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衡像
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张衡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地位非常独特,他不仅制作出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和著有《灵宪》等科学著作,而且他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和大多数中国古代科学家致力于实用科学研究不同,张衡将他的眼光投向了辽阔的苍穹,一生都在探索客观世界本原,追问世界的终极存在。
此张衡像拍摄于河南南阳张衡博物馆。
2
张衡,公元78年出生,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祖父张堪,曾随东汉开国大将吴汉打败割据西蜀的公孙述,第一个进入成都,先后任蜀郡太守、渔阳太守等,任渔阳太守之时,抵御匈奴进犯有功,又教当地百姓耕种,开垦良田八千余顷,民谣赞之曰:“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不贪钱财,曾把家传数百万家产让给自己的侄子,自蜀郡太守卸任之时,轻车简行而去。张衡为人,不务生活俗务,其风有类乃祖,少有文才,十六岁后曾游学三辅,就读京师洛阳太学,虽才能出众,然无骄纵之气,从容淡静,不结交俗人,不谈俗事,而是“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常耽好玄经”,意思是说他有制作器械的巧思,尤其喜欢研究天文、阴阳和数学等方面的学问,还反复研究西汉扬雄所著的《太玄经》。关于什么是“玄”,东汉哲学家桓谭做过这样的解释:“宓羲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这里所说的易、道、元、玄,和后来宋儒所谓的“太极”,都是同一个意思,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讲,就是“终极存在”的意思。张衡是“好玄”之人,也就是说他的兴趣在于探索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终极原因,沉浸于一些超越实际生活利益之外的事情当中。
张衡曾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但没有就任。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出任他的主薄,掌管文书工作,八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辞官回家,继续研究天文、数学方面的学问。邓皇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听说张衡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公元111年,张衡被汉安帝征召进京,拜为郎中。公元114年,张衡迁任尚书郎,次年迁为太史令,此后曾调任他职,但五年后又调任为太史令,总计算来,张衡在太史令这个职位上供职达十四年之久。公元133年,张衡担任侍中,三年后调任河间王刘政的丞相,又三年后,张衡向汉顺帝上表请求退休,没有批准,反而被任命为尚书,也就在这一年(公元139年),张衡去世,享年62岁。
3
张衡实际上是有做官的才能的,比如任河间相期间,他严整法纪,打击豪强,颇有政绩,但他对做官不太热衷,做不做官在很大程度上凭自己的喜好判断,比如邓骘请他去做官,他就不去,可能是他对邓骘这人不感冒,而鲍德请他去做官,他就去,而且一干就是多年,可能是他比较欣赏、仰慕鲍德此人。鲍德很有学问,担任南阳太守之时,大力兴办郡学,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颇有贡献,鲍德自南阳太守职位上调任后,张衡也就辞官回家了。张衡担任时间最久的官职是太史令,太史令这个官职在东汉时期掌管天文、历法、祭祀、医药等工作,是一个技术官职。张衡在此职位上一呆多年,不操心升迁的事情,自己不着急,别人反倒着急了,有人曾对他说,你有做官的本事,又能写漂亮文章,为什么不在仕途上积极进取呢?劝他立功升官,张衡作文应答,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耽禄之不多,而耽智之不博。是故艺可学,而行可力也。”表明了自己志趣之所在。正是在太史令这个职位上,张衡得以发挥自己的天性,利用国家资源,完成了很多重大的科研工作,他一生最主要的科学成就,都是在此期间取得的。
有论者认为张衡有政治抱负,并将张衡之所以在官场上多年没有得到升迁的原因归结于政治黑暗,而张衡不满当时的政治生活,也对做官持消极应对的态度。理由有三:一是张衡在为官期间,多次给皇帝上表陈述政治利弊;二是张衡在他写的一些赋里,比如《二京赋》、《归田赋》,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表达了不满,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愿望;三是来自于《后汉书•张衡传》里的一则记载,说是汉顺帝时期,宦官专权,张衡担任侍中期间,有次汉顺帝问他:当今天下人最痛恨的是谁?汉顺帝身边的宦官害怕张衡说出自己,都给他使眼色,张衡最终没有对汉顺帝说实话,只是“诡对而出”。不过最终宦官们还是没有放过张衡,联合起来诋毁他,张衡最终外调为官。但笔者认为以上分析并不客观准确,先说张衡给皇帝上表陈述政治利弊的事情,实际上,这是一个官员的正常工作,就像公司员工给领导交工作总结一样,提些意见,谈些想法而已,并不能说明张衡有多大的政治抱负;再说政治黑暗的事情,张衡一生,经历了汉章帝、汉和帝、汉安帝和汉顺帝四位皇帝,这四位皇帝当中,至少汉章帝和汉和帝都是比较明智、有作为的好皇帝,他们统治期间,正是东汉走向最强盛的时期,说此时政治黑暗,显然说不过去。汉安帝和汉顺帝时期,被认为是宦官专权比较厉害的时期,但宦官到底专了多大的权,有多么恶劣的后果,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至少他们没有把张衡怎么样,张衡还是照旧做官,没受什么太大的迫害;第三,张衡在一些赋里,表达了一些不满情绪,这也好理解,即使再政治清明的时代,也会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文章家发发牢骚,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后人把这种牢骚之词,当作当时政治黑暗的证据,并进而为文章家鸣不平,这恐怕有些想当然的成份;其四,张衡之所以没有在官场上有大作为,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人生志趣不在做官,早年他就不应孝廉和公府征召,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没人逼迫他。后来他之所以在太史令的职位上一呆多年,也是出于自愿,因为这个职位为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太史令这个官职,据说从夏代末就开始设置,但是每个朝代,太史令的职能却不尽相同。西周、春秋时代太史令的主要职能是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监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是朝廷的大臣;西汉时代太史令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天文、历法和记录史事等;东汉时期,太史令不再负责记录史事和撰史工作,修史之类的工作,主要由其他官职兼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数,岁末上报新年历,同时负责国家祭礼、记录一些瑞应灾变之事等,太史令署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一起的“科学院”,而张衡的地位就相当于“科学院”的院长,这是一个他认为很适合自己天性的工作。
总而言之,张衡是一个不想做官,在政治上也没有多大理想抱负的人,他无意于“与人斗”的政治游戏而专注于科学研究方面,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以上笔者费了诸多笔墨来说明张衡在官场上没有太多作为的原因,多少有些无聊,也有感于当今的一些治学风气之恶劣,比如为某个人物做传,尤其这位人物是一位文人之时,某些学者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不分青红皂白、不讲道理不顾事实地将他写得好到不能再好,而对于此人物的对立面,则写得坏到不能再坏。这种治学态度是不可取的。
4
东汉的太史令虽然不再负责修史的工作,但张衡在其他职位时,做过历史研究工作,也有过历史著述,只不过没有流传下来。汉安帝时期做郎中时,张衡奉命在东观(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与刘珍等人撰集汉记,参与制定汉家礼仪,但这项工作因参与者后来各自调任他职而没有完成。担任侍中期间,张衡曾上书请求专门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补缀汉朝的史书,但这些上书都没有下文。张衡针对汉朝历史提出过一些独特的观点,比如他对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提出过批评意见,还说王莽是篡位之人,没必要在史书中多做讲述,又说光武帝刘秀起事之初,本是更始皇帝手下的将领,因此光武年号应从更始王朝算起,当然这样的建议,皇帝是不会采纳的。总的来说,张衡做过历史研究,但成就不大,没有太大影响,但他的治史态度是科学严谨的,甚至较真到有些天真的程度。
5
张衡的好友、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也是一位对天文数学很有研究的学者崔瑗曾这样评价张衡:“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张衡的一生成就。郭沫若先生对张衡的评价是这样的:“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张衡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绘画和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确实是一位全才,我们先来说说张衡的科学成就。
天文学方面,张衡主要成就如下:
1、著有《灵宪》和《浑天仪图注》,系统表达了自己的天文学理论;
2、讨论了宇宙起源问题。张衡认为宇宙有一个从产生到演化的过程,从无到有,经历了“溟滓”、“庞鸿”、“太玄”等几个过程,这是他对中国传统天文理论的总结和继承;
3、认为宇宙具有无限性。“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意思是说宇宙在空间上没有边界,在时间上没有起点。
4、解释了月食发生的原因。张衡认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太阳光照到月亮上才产生光亮。月亮之所以出现有亏缺的部分,就是因为这一部分照不到日光。所以,当月和日正相对时,就出现满月。当月向日靠近时,月亮亏缺就越来越大,直至完全不见。
5、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径,其数值接近于近代天文学的测量结果;
6、认识到了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7、观测和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
8、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代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9、继承和完善了浑天说,并制作了浑天仪。
数学方面,张衡有以下成就:
1、《后汉书》记载,张衡写过一部《算罔论》的数学专著,不过可惜,至迟到唐代时该书就失传了;
2、张衡算出了圆周率值为10的开方,为3.16左右,也有学者根据对《灵宪》的校勘,认为张衡实际上已经算出了圆周率值为3.1466,较10的开方精确了不少。所以干脆有人认为张衡算出的圆周率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
地理学方面,张衡的主要贡献是发明制作了地动仪,历来人们都把地动仪当作是测量地震的一种仪器,但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后文再述。
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上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客观来讲,张衡的不少天文学理论,在今天我们看来是不正确的,但这并不重要,按卡尔•波普的说法,科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被证伪的过程,重要的是张衡探索宇宙的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中非常稀少的资源,需要我们倍加珍视。
6
重点说一下张衡的浑天说学说。
天文学在汉代,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最主要的有“论天三说”,即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
所谓盖天说,总的来说,认为地是平的,像一个棋盘,天则如一个圆锅盖盖在地上;
所谓宣夜说,认为天地没有一定的形状,所有天体漂浮于虚空之中,受“气”的推动而运行,进退不一;
所谓浑天说,其核心理论认为天是一个圆球形,包裹着地,张衡是此理论的继承者和完善者,他用形象的语言如此描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天球像一个鸡蛋,而地就像鸡蛋黄,独处在蛋的中央。天大而地小,天包裹着地,天球内的下部有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二十八天宿覆盖于天球之上。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但又被一分为二,所以,天球围绕天极轴转动时,总是一半在地平面之上,另一半在地平面之下,所以同一时刻我们只能看到二十八宿中的一半。由于天北极高出地平面三十六度,所以天北极周围七十二度以内的恒星永不落下,而天南极附近的星群永远不会升起。
根据浑天说理论,在前人制作浑天仪的基础上,张衡制作了一台新的浑天仪,浑天仪是一个可以转动的铜球,铜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球体内有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轴的两端象征北极和南极,球体的外面装有几个铜圆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黄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黄道上刻有二十四节气等。总之,张衡把自己当时所知道的天文现象,都刻在了浑天仪上,然后利用水力,推动铜球转动,如此,人们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天体运动的情况。
实际上,汉代的宇宙理论,除了以上的“论天三说”之外,还有地动说。近代西方天文学关于地动说的核心观点是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汉代的地动说,也认为地球不是静止的,而是绕着一个圆形轨道在运动。《尚书纬》中《考灵曜》就说:“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春则星辰西游,夏则星辰北游,秋则星辰东游,冬则星辰南游。地有四游,冬至地北上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动不止,譬如人在舟中而坐,舟行而人不自觉。”.这段话里明确说出了“地有四游”,就是指地球绕一圆形轨道而转动,与后来西方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的地动说相比,只是尚未提到地球转动是以太阳为轨道中心而已。
不过在汉代,关于地动说的记述,多见于一些 “纬书”当中,被当作是不同于“经书”中学说的异端学说,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在各种论天说里,没什么地位。
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这三种论天说里,宣夜说在今天看来是最接近于近代宇宙学观点,但在汉代地位也不高,这是因为这种理论,超出了人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并且也缺乏观测手段和实证意义,因而远不及盖天说和浑天说为当时人们所接受。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有所谓的“浑盖之争”,但总的来说,浑天说占了最终的上风。盖天说和浑天说都利用天文仪器观测天象,但浑天说比盖天说多了一层官方色彩,早在西汉汉武帝改制、设五经博士官的时候,就在民间招了一批研究历法的人,其中有一位名叫落下闳的人持浑天说,并通过制造浑天仪观天象,制定了太初历,从此浑天说就从民间学问成为官方学说,自此以后汉代官方研究历法者大多持浑天说,到张衡的时候,由于他担任了太史令的官职,接受浑天说一方面有传统上的顺理成章,另一方面也是他通过仔细观察、研究思考之后的一个结果。正是由于张衡完善发展了浑天说,又加上他在天文研究上的重要地位,所以后来浑天说就成为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官方主要学说,所不同的只是历朝历代都有人进行修正完善而已,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我们现在谈论浑天说、盖天说等,好像它们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其实不然,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张衡的浑天说,就吸收了盖天说和宣夜说里他认为合理的部分,同时还有地动说的影响。他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实际上就是说天和地是回旋浮动的,这已经有了地动说的影子。仔细研究张衡的浑天说,主要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天体是圆的并且是运动的,天体运动的轨迹也是圆的,并由此建立起来了球体运动模型,同时,地球也是处在运动过程当中的。因此,将张衡的浑天说理解成浑天地动说似乎更为恰当,笔者甚至认为,张衡制作地动仪,其原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测量地动,下面详细论述一下。
河南南阳张衡博物馆
该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小石桥村西北隅,由张衡墓、陈列室等组成,里面还有张衡制作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复制品。本刊记者于2013年国庆期间曾去该博物馆参观拜谒,但让人感觉遗憾的是,此处非常寂寞冷清,陈设没有实质性内容,没有导游讲解,没有相关资料可供购买,与南阳市诸葛亮的纪念地的热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反映出了我国国民思维天性里对科学的淡漠。
7
先来看看学界历来是如何看待张衡的地动仪的。
首先,张衡发明地动仪的事迹,见载于《后汉书•张衡传》,文中对地动仪的形制描述详细,而且还记载了地动仪测量到了陇西一次地震的事情,也就是从这一次准确测量之后,朝廷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第二,张衡的地动仪,全称是候风地动仪,关于这个名称,学界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实际上是两种仪器的合称,一种是候风仪,是测量风向的仪器,一种是地动仪,是测量地震的仪器,但更多人认为就是一种测量地震的仪器;
第三,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地动仪是张衡为了测量地震而发明的一种仪器,起因是东汉时期,全国各地地震频繁,尤其是公元128年发生在京师洛阳的地震,对朝廷震动很大,汉顺帝下诏百官研究应对地震的办法,张衡于是制作了地动仪。不过在东汉末年,张衡制作的地动仪就失传了;
第四,现在也有一些学者对地动仪是否能够准确测量地震提出了质疑,认为人们夸大了地动仪的作用,至少,地动仪并不能测量出地震发生的地点,顶多只能测量出地震发生的方位;
第五,近现代以来,包括中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在内的一些学者,根据《后汉书》中对地动仪的记载,制作出了张衡地动仪的复制品,但据说由于没有完全理解张衡的发明原理,因而这些复制品的功能并不完全,有的甚至根本不具有测震功能。今天河南南阳张衡博物馆里放置的地动仪,就是仿照中国古代科技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制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建造的,不过只是个模型,不能测震。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于安君先生通过对《后汉书•张衡传》里有关地动仪记载的仔细研究,根据自己的理解,也复原出了一个地动仪模型。陕西省宝鸡市减灾办公室的周可兴先生,对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周先生研究过地震时地底下氡气对蛇类的影响,他认为张衡制作的地动仪,外表之所以有龙和蛤蟆两种动物,这是张衡观察到了地震发生时出现的物候现象,地震发生时,蛤蟆等动物有灵敏的先兆性反应,因此,张衡就把“龙”和“蛤蟆”的形象设计在了地动仪上,所谓“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笔者赞同周先生的研究,中国人历来把蛇称之为“小龙”,因此《后汉书》里记载的张衡地动仪上的“龙”,实际上应该是“蛇”。关于于安君先生复原地动仪的原理及过程,和周可兴先生关于地震发生时氡气对蛇类影响的研究,请参看本期《从复原地动仪说起—于安君侧记》和《周可兴先生印象》两文。
以上笔者总结了学者看待张衡地动仪的一些基本观点,仔细分析,有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少误解,甚至有些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有些学者认为地动仪顶多只能测量出地震发生的方位,而不能准确到具体地点,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张衡的地动仪对地震的测量准确程度,的确值得怀疑,笔者认为这种测量,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这大概就是张衡地动仪失传的一个原因,换句话说,因为地动仪不管用,后来人们就弃用了。
其次,关于候风地动仪到底是一种仪器还是两种仪器,笔者认为的确是两种仪器,即一为候风仪,一为地动仪,但这两种仪器却同属于一个测量系统。但这种测量,不是为了测量地震,而是为了测量并验证地球是运动的这一理论。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这个测量仪器系统,在张衡的理论中,运动的地球好比一辆行进中的车子,它在行进过程中,产生了风,这就是候风仪的主要功用,张衡是想通过测量风来验证地球是运动的;同时,车子在运行过程中,会有颠簸,这就是地动仪的主要功用,张衡是想通过测量这种“颠簸”来验证地球是运动的。正是在这个测量过程当中,地动仪无意之中测量出了地震,全属误打误撞,但张衡的本意并非如此。
所以说,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这一测量系统,该测量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测量出来,究其原因,在于测量方法有问题。比如说候风仪是想证明地球是运动的因而产生了风,但张衡的测量方法却是源于经验观察,好比是在一辆封闭前行的车子里插了一面小旗,本意是想通过小旗的飘动来证明风的存在,但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小旗是不会动的。现代科学证明:风的产生是由于空气受热或受冷而导致的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产生移动的结果。太阳照射着地表的不同区域,各地所受的太阳辐射并不一样,就造成了有的地方空气热,有的地方空气冷。热空气比较轻,容易向高处飞扬,就上升到了周围的冷空气之上;而冷空气比较重,会向较轻空气的地方流动,于是空气就发生了流动现象,这样就产生了风。所以张衡的测量方法自然测量不出风的存在。同样,张衡的地动仪,测量出了地震,也只能说明地球内部是运动的,但测量不出地球这个球体本身是运动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否定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的科学价值所在。张衡的测量方法虽然拙朴,不过在当时,的确难能可贵,而且天真浪漫,富有美感。同时,张衡的地动仪测量出了地震,这也是很了不起的,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依然对地震的成因不清楚,假如地震的产生与地球本身的运动有关,那么张衡的地动仪就有了很大的科学价值。
8
张衡长期担任的太史令官职,其职能并非进行纯粹科学研究,实际上主要还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比如掌管祭祀仪礼,甚至还有占卜方面的工作,或者进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科学研究,比如观天象制定历法,等等。但张衡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仅只做了这些,而是同时在研究宇宙和大地本身的客观规律。他做这些,不是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生命天性使然,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中国的历史中,多为现实奔走的人,多能工巧匠,在科学上也多擅长制作技术的人,但少张衡这样沉浸于冥想之中,既有科学制作又有理论研究的科学家,这正是张衡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意义所在。
9
在梳理张衡的科学成就,翻阅近人的文章之时,笔者常常看到这样的话语:张衡提出的某某理论,比西方科学家早了一千多年,张衡的某某发明创造,又比西方科学家又早了一千多年。说实话,这样的话并没有激起笔者多少自豪之情,反倒有一些心酸。是啊,我们曾经有过张衡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对世界文明有过原创性的贡献,但后来我们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呢?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事业,只能跟在西方先进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地学习模仿呢?我们曾经仰望过天空,探索过世界的本质问题,但现在却只是紧盯着别人的脚后跟,在如此寒酸的情况下却说自己祖上曾经阔过,又有什么意义呢!
得找找原因!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前文提到过,很多学者为张衡一生没有当上大官,在政治上没有大作为而耿耿于怀,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心态,深刻反映出了国人灵魂里的官本位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一个人读书受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官做得越大,成就就越大,成就越大,意味着得到的实利就越多,其它的一切都是“务虚”,这是张衡钻研科学,而被人认为“好玄”的原因,意思是说这人尽干“不着调”、“不靠谱”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尽管在很早以前就出过张衡这样追问世界本质的科学家,却终究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根本原因。即便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在谈论张衡的成就之时,并不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真正赞美,更多的是一种炫耀,人们拿张衡的故事教育孩子,也不是出自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的目的,更多的是他们认为如果取得了张衡那样的成就,就可以换来升官发财等实际利益。
张衡的一些科学著作,大量失传,比如《算罔论》,即便如《浑天仪图注》、《灵宪》等,也只是残文,他发明的一些仪器比如地动仪,后世也已失传,其中原因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和中国古代没有一套完整的公共科学体系有关,即便政府设有诸如太史令这样的官职,其根本目的还是为现实政治服务,而不是着力于科学传承,科学的传承,往往取决于前辈学者的个人影响力和后辈学者的个人天赋,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宿命。
10
张衡的《思玄赋》是汉赋中的名篇,关于《思玄赋》的基本主旨,《后汉书•张衡传》认为是张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意思是说张衡在受到汉顺帝身边宦官们的诋毁排挤后,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这种观点为后来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依笔者之见,《思玄赋》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部哲学著作,与其说表达了张衡对政治人事斗争的厌倦,不如说深刻地表达了他追问世界的思考,开篇就说“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而弗违。”有学者将“玄训”注释为“道德之训”,显然理解有误,理解为“关于终极存在的讨论”才恰当准确。
《思玄赋》篇幅很长,表达的意思比较复杂,作者思绪上天入地,意象缤纷,目接不暇,有些句子在今人读来比较拗口难懂,因此,在此并不全文引用,只是选择其中一些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管窥张衡思考之所在。比如
“坐太阴之屏室兮, 慨含欷而增愁”、“经重阴乎寂寞兮, 愍墳羊之深潜”
这是《思玄赋》一段中的两句话,并没有紧连在一起,但逻辑是一致的,意思也是相连接的,大意如下:
我坐在书房当中,没有点灯,
暮色渐渐将我吞没,眼前漆黑一片,
但我的思绪却飘进了一个更为幽深黑暗的世界,想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
不知不觉到了午夜,在这安静清冷之极的时刻,
想起蚯蚓潜行于地下,
我是该怜悯它的寂寞,还是体会它独处于大地深处隐秘的快乐?
又比如:
“追慌忽于地底兮, 轶无形而上浮”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如下:
大地突如其来的震动让人恐慌不安,
但它倏忽而去,
我想要追上这大地的震动,直深入地底之下。
万般有形之物的背后,一定另有原因,
我要超越这些物形的表象,追寻背后的原因。
从以上所引用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所表达的内容,是在中国的文史著作中很少能见到的,读这样的句子,感觉像在读古希腊哲学家和西方现代诗人的诗歌,表达的都是对世界本原和终极存在的追问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讲,张衡完全是一位现代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家或者诗人。
在追寻未知世界的过程当中,张衡有很多的感慨,他说:“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这是一位先驱者走得太远、四顾无人的孤独,但显然他很享受这种孤独,对于思想者来说,他们和常人一样,感受到了孤独的痛苦,但和常人不同的是,他们更体验着这种痛苦后面的快乐,正如尼采所说的:“我回到孤独,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11
在两汉文学史上,张衡有一席之地。对于张衡来讲,文学本来只是副业,但最初让他成名的,偏偏却是文学。人们称赞年轻的张衡有才,是说他有文才,年轻时张衡拟班固《两都赋》而作《二京赋》,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张衡科学方面的著述,不少已经失传,唯独文学作品,大多流传了下来,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民族科学意识淡漠,另一方面也让张衡在历史上保留了应有的关注度,至少人们在研读张衡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会注意到他科学家的身份,有兴趣的人也许还会去研究他的科学成就,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张衡重要的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等,其中《二京赋》记录了汉朝长安、洛阳的都市风貌、宫殿建筑以及百戏表演等等,可以称之为时代的画卷,今天看来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归田赋》在文学史有一定地位,虽然还有大量铺陈,但语言较之汉大赋要朴素许多,风格上也清新得多,有研究者认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即受到了《归田赋》的影响;张衡的《四愁诗》在形式上很特别,既有楚辞的痕迹,比如“兮”字的运用,又有《诗经》中复沓重叠,在诗体形式上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12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为张衡作传时,没有将他归于官员或者文学家的类别里面,更没有将张衡当做方士对待,要知道,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代名医华佗,就被范晔归到方士一类里去了。《后汉书》里,《张衡传》是单独成篇的,并且被安排在列传第四十九,这种安排颇具深意,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范晔意识到了张衡是一位非常重要、特别的人物,所以他将《张衡传》安排在了列传第四十九,一个靠前的位置。
第二:张衡到底重要、特别在什么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范晔却不是很了解,也无法将他归类,如果当时有“科学家”这个称谓,事情就好办多了,可惜当时没有。在《张衡传》的最后部分,范晔提出了自己的很多疑惑,比如他意识到了张衡在研究关于天地等一些玄玄乎乎的问题,也承认张衡很有智慧,但他却不理解这种智慧到底有什么作用,对于道德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但范晔了不起的地方,是单独为张衡做了传,这等于给了张衡一个地位,留待后人去发现他的价值,容纳了异类,保留了先知。
从今天我们的角度来看,张衡是真正的先知,为未来准备的人物。张衡的存在,首先证明了我们过去有过和西方一样伟大的科学家,也曾站在科学的“门槛”上;其次,也提醒我们现在要继承这种被湮没的传统;最后我们要说,张衡这样的科学家,我们现在就有,比如璩效武先生,比如杜乐天先生等等,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悲观失望。
读书 思考 旅游 记录 收获
休闲读品杂志社微信ID:xiuxiandupinTX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