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不同形式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06:48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关于不同形式读书笔记的注意事项
一、引言
读书笔记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书籍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的读书笔记形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注意事项
1. 明确目的
在开始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书中的知识点,还是为了深入研究、撰写论文?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在笔记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笔记的效率。
2. 选择合适的笔记形式
常见的读书笔记形式有:提纲式、摘要式、心得式、卡片式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例如,提纲式适合整理书籍结构,摘要式适合快速掌握书中的重点,心得式适合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卡片式适合积累知识点。根据阅读目的和书籍特点,选择合适的笔记形式。
3. 严谨记录
在读书笔记过程中,要严谨记录书中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疑问等,要详细记录,以便后续查阅。同时,要注意笔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使内容更加清晰易懂。
4. 注重归纳总结
在读书笔记过程中,不仅要记录书中的内容,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内容的提炼、归纳,使自己的笔记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5. 及时复习
读书笔记完成后,要及时复习。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读书笔记:真理的形式、内容与先验出路
日期:2025年5月19日
章节:先验逻辑 · 真理的标准
一、传统真理观的困境
1.形式逻辑的局限
l 仅保证思维无矛盾(如矛盾律),是真理的消极条件(必要条件)。
l 问题:无法验证内容是否与对象一致(例:逻辑自洽但无经验依据的命题)。
2.经验内容的混乱
l 若定义真理为"知识与对象一致",需独立定义"对象",导致循环论证(对象本身需通过知识被认识)。
3.结论:单纯形式或内容的真理标准均不充分。
二、康德的解决方案:先验逻辑与感性直观
真理的客观有效性需满足:
先验逻辑(范畴) + 感性直观(现象) → 知识与对象的先验一致性
1.先验逻辑的作用
l 超越形式逻辑,研究知性范畴如何先天规定对象(如因果性、实体性)。
l 例子:"太阳晒热石头"因因果范畴而具有客观性,非主观联想。
2.感性直观的奠基
l 知识的对象只能是现象(Erscheinung),由时空直观形式提供质料。
l 关键命题:"经验可能的条件=对象可能的条件"(范畴构造"对象"本身)。
3.先验真理标准
l 消极标准:符合形式逻辑(无矛盾)。
l 积极标准:符合经验可能性条件(例:"事件必有原因"因因果范畴而先验为真)。
三、核心突破
1.传统真理观:形式与内容割裂 → 陷入循环或空洞。
2.康德的出路
l 将"对象"定义为先验对象=X(范畴统摄下的现象),使"一致"具有先验基础。
l 真理成为范畴与直观的综合统一性,形式与内容在先验层面预设一致。
四、关键引用与例子
1.引用
l "真理的逻辑标准(无矛盾)是必要条件,但只有先验逻辑能确保内容与对象的一致。"(A58/B82)
2.例子对比
l 逻辑自洽但非真理:"独角兽是绿色的"(无直观内容)。
l 先验真理:"一切变化皆有原因"(因果范畴+经验可能性的条件)。
五、总结图示
维度 | 传统逻辑 | 经验主义 | 康德的先验方案 |
形式 | 无矛盾性(消极) | 忽略形式 | 范畴确保思维与对象形式的先天一致 |
内容 | 无法验证 | 依赖模糊的"对象" | 对象=现象,由直观提供并受范畴统摄 |
真理标准 | 不充分 | 循环论证 | 符合经验可能性的先验条件 |
核心结论:真理的客观性源于知性范畴与感性直观的先验协同,而非孤立的形式或内容。
下一步思考:先验逻辑如何具体运作?(参考"范畴的先验演绎"章节)
周振甫:读书笔记的三种写法
本文转自“语文学习”,原载《中国青年报》1981年12月17日、24日、31日,有删改。旨在知识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小编删除。记得我在学校里读书时,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
你们在阅读课外书,我也在阅读各类书。你们读过的书,时间一久,印象渐渐淡了,模糊了,到后来几乎淡忘,读了等于不读。我不是这样,书读得越多,知识的积累越丰富。为什么?你们读书不作笔记,读过就算了;我读书都作笔记,所以同你们不同。作笔记是麻烦的,但作笔记有它的好处。要作笔记,不是把书看完了就算,还得想想有什么可记的。这一想,就比不想要看得深些,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力。要写读书笔记,光看一遍还不够,看完了再要翻一下,加上写读书笔记,印象加深,不容易忘记。写了读书笔记,以后读书,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找出以前写的读书笔记对照起来看,使得对问题的看法更深入一步。老师这番话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事隔几十年,我还记得。我的老师确实是很辛勤地作笔记的。可惜我这个学生偷懒,没有听老师的话,没有做读书笔记。虽然读了不少书,随读随忘,还像老师批评的一样。因此,这里只能谈一下老师的话,只能找一些著名的读书笔记来谈谈,这里,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先说提要钩玄。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鹃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说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的被看轻,由于没有利用它。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书里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书正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面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再谈“采花酿密”的读书笔记。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像朱熹的《朱子语类》:渊明诗,人家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又龚自珍《己亥杂诗》: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上面举的朱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是平淡”,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诗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淡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淡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淡,还看到了他的诗骨子里的豪放,这种豪放是从《咏荆轲》诗里看出来的。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淡,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像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朱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像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像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么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员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说横行阻塞了正义,整个国家的教化都被破坏,弄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引起大混乱,整个社会要陷于崩溃说的。他这个论点,是从不少历史上的材料中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开山铸铜。不论他这个论点是否正确,这里从他取得这个论点的方法来说,是属于开山铸铜这一类。以上谈了三种读书笔记的写法。对青年读者说来,主要是第一种摘记的写法,就是写摘记时,不要只抄警句或摘要点,还要用心想一想,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来,那样的读书笔记才是自己的,即使自己的意见不成熟,积累得多了,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是有用处的,至于采花酿蜜是较高的要求。青年读者对文艺作品读得多了,有比较,就会产生各种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也就是属于采花酿蜜这一类,所以这样的读书笔记,青年读者也是可以写的。写摘记的读书笔记,积累得多了,自然会产生写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了。至于开山铸铜,这是属于学术研究方面的读书笔记。青年读者开始对某一个问题发生兴趣,搜集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来进行研究,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读书笔记来。因此,这里说的后两种笔记,虽然要求高一点,对青年读者说来,还是可以做参考的。希望青年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写出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在研究问题时,在作学术研究时,写出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