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13: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怦然心动的读书笔记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选择合适的书籍:首先,要选择一本令你怦然心动的书籍,这样才能在写作时充满激情和感情。
2. 明确写作目的:在动笔之前,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分享阅读心得、表达情感,还是为了探讨书籍中的观点。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作者,正文部分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4. 突出重点:在读书笔记中,要突出书籍中的重点内容,如人物、情节、主题等。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5. 运用修辞手法:为了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使用。
6. 丰富词汇:在写作过程中,尽量使用丰富的词汇,以展现自己的语言功底。同时,注意词汇的准确性和搭配。
7. 表达真实感受:在读书笔记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感动。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亲和力。
8.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增加文章的深度和说服力。
9. 注意段落划分:合理划分段落,使文章
新重庆-重庆日报 王逸虹
近年来,许大立多以随笔的形式撰写文艺评论,无拘无束,娓娓道来而切中肯綮。他自称“副刊体自由范式”的评论,给我这个所谓的“学院派范式”造成了些许心理障碍,今天算是斗胆写上一篇,因为读了新近出版的《怦然心动》(重庆出版社),我也不由自主地“怦然心动”,算是有感而发了。
翻开这本《怦然心动》,仿佛走进了一座由文字构建的重庆老茶馆。木桌竹椅间,茶香与墨香交织,那些关于艺术、关于生活、关于这座城市的点滴感悟,如同老茶客们随意抛出的闲谈,却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这部文艺随笔集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的艺术理论,更像是一场随心所欲的漫游,在艺术的街巷中偶遇,在生活的拐角处惊喜。
阅读《怦然心动》的过程,也是一次重新发现“慢阅读”价值的过程。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习惯了用几秒钟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值得读完。《怦然心动》却要求用另一种阅读节奏——碎片化阅读会使你忽略掉文章那些令人心动的点,它们需要你放慢速度,反复品味,有时甚至需要停下来,让文字中的某个意象在心中慢慢发酵。这种阅读体验在今天几乎成了一种奢侈,但它所带来的心灵满足感,却是那些快速消费的文字永远无法提供的。作者笔下那些关于艺术创作与鉴赏的思考,关于重庆城市变迁的观察,关于生活琐事的感悟,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体验从来不是快餐式的消费,而是需要心灵的全情投入。
书中,作者对重庆的感悟尤其令人动容。在他笔下,重庆不只是网红城市的打卡地标,而是一个有温度、有记忆、有故事的生命体。他笔下重庆的老街巷,长江的晨雾,山城的夜色,那些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城市风景活灵活现,这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城市灵魂的探寻。当全球化的浪潮冲刷着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性,当千城一面的商业开发模式抹平了地域文化的棱角,作者的文字却像一根细针,轻轻挑开城市表面的光鲜亮丽,露出下面那些被遗忘的褶皱——那里藏着这座城市的真实记忆,藏着几代人的生活痕迹,也藏着能够真正让人“怦然心动”的文化基因。
书中,作者展示了一个真正艺术鉴赏者的姿态——既不盲从权威,也不刻意反叛;既不固守传统,也不盲目追新。他对艺术的评论总是从个人的真实感受出发,却又能够将这些感受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联系起来。这种评论姿态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在文艺界,我们常常看到两种极端:一种是专业评论家的术语轰炸,将文艺作品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理论外衣中,使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另一种则是社交应付式的肤浅点赞,将艺术体验简化为一个表情符号。而这本艺术随笔式的评论,提供了读者观众喜闻乐见的路径——既有专业深度,又不失个人温度;既有理性分析,又保留感性直觉。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关于“微小震撼”的描写。作者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艺术瞬间——可能是一幅画中某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是一段音乐中稍纵即逝的过渡,可能是一首诗里看似平常的用词,也可能是一部小说中的能够体现性格的某个细节。这些微小震撼积累起来,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体验谱系。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强调“宏大叙事”,却忽略了培养对细微之美的敏感。作者的文字提醒我们,艺术的神奇之处往往藏在这些微小震撼中,而培养捕捉这些微小震撼的能力,或许比记住多少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更为根本。
再者,书中的文字中有一种难得的真诚。作者不刻意追求惊人之语,不为了标新立异而故作高深,也不为了讨好读者而降低标准。这种真诚在今天的写作环境中显得尤为稀缺。当越来越多的写作被算法和流量所左右,当“爆款”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作者这种遵循艺术规律,坚持独特视角、尊重自己真实感受的写作姿态,本身就是对当下某些扭曲文化现象的一种温和反拨。
合上《怦然心动》,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世界的眼光似乎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街角那家不起眼的小店里传出的音乐,路边老人讲述的陈旧往事,黄昏时分光线在建筑立面上的变化——这些平常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突然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个越来越注重效率、速度、实用性的时代,《怦然心动》提醒我们:生命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时刻,往往发生在理性计算之外的“心动”瞬间。
《怦然心动》以“副刊体自由范式”打破了评论的学术壁垒,用鲜活的语言与真挚的态度,架起文艺作品与大众之间的桥梁。作者对“知人论世”方法的践行、对叙事艺术的推崇、对审美与思想的辩证思考,以及对重庆文学艺术的深耕,共同构建了这部兼具可读性与深度的评论集。真正的文艺批评,从来都是怦然心动的相遇——是评论者与作品的双向照亮,是当下与过往的和解共生,亦是巴山渝水在时代褶皱里持续跳动的心音。
(作者为编剧、作家,编剧作品有电视连续剧《山城棒棒军》《邓小平在重庆》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