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1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挑战不可能》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想要突出的主题,比如对挑战的态度、个人成长、团队合作等。
2. "理解书籍内容": - 仔细阅读《挑战不可能》,确保对书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事件有清晰的认识。
3. "情感投入": - 在写作过程中,要真实地表达你的感受,无论是感动、震撼还是思考。
4. "结构安排": - 通常一篇读后感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背景和你的阅读感受。 -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分段落,每段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可以提出你的观点或者对未来的展望。
5. "逻辑清晰": - 确保文章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 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无关紧要的细节。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正式感。
7. "引用和举例": - 如果需要,适当引用书中的内容或事例来支持你的观点。 - 注意引用的规范,避免抄袭。
8. "深度思考": -
最近在读《跨越不可能》,作者史蒂芬科特勒,写过《盗火》。
《跨越不可能》这本书是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我们如何能够挑战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谓不可能,作者分了两类,第1类是大的不可能,诸如人类如何移民到另外一个星球这样的目标;第2类是小的不可能,是从我们主观上觉得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作为一名上班狗的我,想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作家,写出一本有影响力的书;比如用自己喜欢的事情赚到钱等等。
作者在这本书里要解决的是第1类不可能,但如果能够解决第1类的不可能,第2类的不可能应该也是可以同步实现的。
任何问题都是由外部因素跟内部因素共同影响的,这本书主要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讲述如何利用人体生物学机制帮助我们突破心理局限,让自己持续出现巅峰表现,从而实现高效能状态。
全书总共分了4个大的篇章:驱动力,学习力,创造力和心流。
驱动力让我们可以持续投入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当中,学习力让我们能够掌握实现目标必备的技能和知识,创造力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心流既可以激发前三者的活力,让我们更有动力和专注力,它本身又是一种高效能的表现状态。这4个篇章既是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又是累计叠加,相互影响,相互激发的过程。
我将这本书通读了一遍,现在正在细致地读第二遍,第一篇章《驱动力》完成了2/3。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不完全是书中的内容,是在阅读中自己的一些感悟,想跟大家说说。
在驱动力这一章作者也是分了三个部分来讲,第1部分讲的是心理驱动力,第2部分讲的是目标驱动,第3部分讲的是意志力。目标驱动部分,作者又把目标分了三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宏大的变革目标,第2个层次是高且有难度的目标,第3个目标是明确的微小目标。
宏大的变革目标,就是我们能够为其他人服务,能够改善外部世界问题的一个宏大的目标,作者称其为人生使命感。使命感这个词跟我们的理想、抱负、目标可能不太一样。当我说理想的时候,我会想说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一份什么样的职业。但是说使命感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说我要为这个社会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比如改善海洋动物的生存环境;比如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解决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绝对不是自己从事一份简单的工作就可以做到的。在无形中,就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行动力。
当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去列出15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宏大的人生使命时,发现这竟然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当前4个命题写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再没什么特别想了解的事情了。苦思冥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头绪,就生出了一种难过的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生活了三十多年,竟然很少真正关注这个世界,关注自身范围之外的宏大的社会命题。
从这个点上突然就发现人跟人的差距之所以会越来越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视眼格局的差别。格局到底是什么?不就是我能够看到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的关注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吗?
从小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使我的思维局限在围绕自己目力所及范围内所发生的这些琐碎的事情上面,根本没有多余的心事去想更大更远的外部世界发生的那些事情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最近大家都说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什么是长期?只有一个人能看得足够大,足够远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做到不为眼前所困,不为眼前所动。否则,长期也只是一个概念。
之前听到大企业在谈企业使命,企业责任感,总觉得这些话就是画大饼,夸夸而谈,毫无实际意义,但是今天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我发现人与企业一样,如果没有宏大的视角,没有长远的使命感跟责任感驱动,很可能就会只关注当下的利益,放弃一些更长远的事情,就不可能做出更宏伟的事业。
想到这些之后,我就不停地思考这个社会上到底还有哪些问题是我看不惯的,是我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有兴趣去解决的。然后努力写够这15件事情。
暂且不论这15件事情是什么,就是当我在努力去想,去写下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眼睛看到了更多平时根本不会去注意的社会问题,内心当中突然生出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我觉自己跟这个社会的联系无形中会更紧密了。因为那些不平等的事情,那些引起我不舒服反应的事情,让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在有能力的时候去为它做更多。
肯定会有人觉得这个太扯了,自己天天累得像狗一样,现实当中还不了房贷,没有时间,哪有精力去关注那么多大的事情?虽然这些事情可能跟我有关系,但是跟我当下没有关系。
这也是我最近感悟到的第2件事情——当下的局限。我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幻想”主义者,活在自己的想象当中。我觉得…我认为…我感受…我活的一点都不现实,或者说我是用这种想象来逃避现实的各种问题各种困难,不敢去真正地面对现实的状况。但最近我开始改变,我开始有意识地告诉自己,我现在身处的环境确实是有限制的。不管我有多么宏大的理想,我的精神世界是如何的丰富,但是我身处在这个物质世界当中,我所在的城市,我所做的行业,我每天的工作内容,我能自主分配的时间,我的精力都是我的限制条件。
我曾经的痛苦就在于我的理想跟现实当中这些限制条件相差太远。我为这些限制而感到烦恼,我觉得这些条件极大地制约了我。
但是这不就是生活本身吗?
如果我们要达成一个目标,任何条件没有任何限制的都摆在了我们面前,那这个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如果是这样我们也不会需要价值感,意义感,成就感这些能够激发我们的东西了。就像玩一个没有任何难度的游戏,一通到底,你不会再有任何兴趣。
所以,我要做得不过就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去把这种使命感落地。在自己当下的环境中重新规划,逐步为自己创造一个可启动任务的环境状态,让自己从最容易的事情做起来。
比如我想每天下班跑步,这是我的理想状态。但这个事情,特别不容易坚持,尤其是冬天,有很多现实的限制因素:
6点以后北方的温度下降很快,气候寒冷,不适合跑步;6点以后天已经一片漆黑,附近适合跑步的地方又不是很安全;冬天穿的衣服很厚,跑步的时候需要先换衣服,脱掉厚厚的羽绒服,换上轻薄的跑步衣面对寒冷,想一想就觉得很不适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下班之后会饿,不吃饭去跑步觉得不舒服,但是吃了饭之后一个多小时才能跑步,就更没有时间;偶尔加班等等,时间更完了,晚上还想看看书,就觉得放弃跑步吧。
你看,做这么一件看起来并不是很大的事情,如果想要持续做下去,都会有这么多现实中的困难和阻碍,更不用说更艰难宏大的目标了。所以,不排斥现状,承认自己就是一定会被现状所困,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排除各种限制,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动起来的环境。这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毅力以及正确的方法。
但毕竟我们是要飞翔的,如果自己不给自己一点燃料和动力,不想尽办法用尽全力给自己搭建一个起飞的平台,风来了,又怎么能飞得起来呢?
【河北最新锐微信公号】
▼
▲是雄鹰就展翅高翔吧
《没有不可能》
——水云间
无中生有意,万物存留际。
夜半随意起,欣然屏前居。
高明下凡来,千米识模戏。
蒙童和谐处,悄然入梦域。
祖荫佑精艺,辨识佳丽迹。
中外叠人塔,垒九创佳绩。
身残志犹坚,再登珠峰脊。
世事皆可能,全在吾真意。
创作背景:2016年2月2日是夜,观看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有感。
作者简介:水云间,现供职于河北清河县某机关单位,热爱诗歌写作,多年来坚持创作诗文百余篇,其风格......请您慢品。
【读懂河北,懂河北,更懂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