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写观察日记的方法》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02:48

精心挑选《写观察日记的方法》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观察日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观察日记是一种记录日常生活、观察事物变化和思考感悟的写作方式。通过写观察日记,我们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以下是一些关于写观察日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观察日记的方法
1. 确定观察对象:观察日记可以围绕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展开,如植物、动物、天气、人物、事件等。在确定观察对象之前,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的。
2. 观察角度: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对象,如时间、空间、形态、功能等。多角度观察有助于全面了解事物。
3. 观察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这样有助于条理清晰地记录观察内容。
4. 观察细节:关注事物的细节,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具生动性。
5. 记录感受:在观察过程中,要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有助于提高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二、写观察日记的注意事项
1. 真实性:观察日记要真实记录观察到的内容,避免虚构和夸大。真实是观察日记的生命力所在。
2. 逻辑性:观察日记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按照观察顺序、观察角度等,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积累 “晨光碎在叶隙” 等具象化表达,掌握细节描写技巧,提升语言转化生活体验的能力。

学习从 “露珠形状” 联想 “棱镜折射” 的逻辑链,培养 “观察 — 联想 — 思辨” 的思维模式,建立写作中的因果关联。

在 “老墙苔痕” 等平凡物象中发现诗意,通过通感、隐喻等手法重构观察体验,形成个性化审美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 “五感观察法”(视觉、听觉、嗅觉等),学会用具体细节替代抽象抒情,如以 “灶台铁锅的锈迹” 暗示时光流逝。

难点:突破 “观察即记录” 的误区,理解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学会在 “梧桐落叶” 等现象中挖掘生命哲思,避免停留在表面描写。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可自己坐在书桌前,抓耳挠腮半天,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感觉脑袋里空空的,就像干涸的池塘,挤不出一点灵感的水花?(学生纷纷点头或露出会心的笑容)其实啊,这种 “写作没思路” 的烦恼,很多同学都有。那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些大作家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文章,把我们带进一个个奇妙的世界呢?(停顿,眼神与学生交流)答案就藏在 “观察” 这把神奇的钥匙里!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打开 “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的大门,看看观察会给我们的写作带来怎样的惊喜!(板书课题: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二、观察与写作的关系探讨

师:首先,老师想问问大家,在你们的印象里,写作是什么?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用怕说错哦!

生 1:写作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写下来。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很直接的理解!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 2: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情感,比如开心、难过的时候都可以写下来。

师:哇,你的理解很有深度!把情感融入文字,确实是写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心里的想法、情感,还有那些能写进文章里的故事、细节,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啊,大部分都来自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展示一张校园角落的照片)大家看这张照片,只是校园里一个普通的角落,如果让大家写一写这个地方,你们会写些什么?先仔细观察一下,和同桌说一说。(学生讨论片刻)

生 3:我看到这里有棵大树,树下还有几块石头。

师:不错,观察到了主要的景物!还有更细致的发现吗?

生 4:树叶是深绿色的,有些叶子边缘都有点发黄了,石头上好像还有青苔。

师:太棒了!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细致!正是这些细致的观察,才能让我们的描写更生动、更真实。就像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春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如果没有对春雨细致入微的观察,怎么能写出这么形象的句子呢?所以啊,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学会观察,我们才能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精彩的文章。

三、课本经典片段中的观察学习

(一)景物观察示例 ——《春》

师:接下来,我们就从课本中找一找观察的奥秘。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看朱自清先生的《春》。大家先自由朗读描写春风的段落,边读边思考:朱自清先生观察到了春风的哪些特点?他是怎么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学生朗读)

师:好,读完了吗?谁先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

生 5:我觉得他写出了春风是温暖的,因为说 “吹面不寒杨柳风”,还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师:分析得很准确!那他是怎么观察到春风温暖的特点呢?其实他调动了多种感官,触觉上感受到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诗句从听觉、心理感受上让我们体会到春风的温和。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 6:他还写了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是从嗅觉方面观察的。

师:太棒了!朱自清先生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观察春风,把无形的春风写得可感可触,充满了生命力。现在,老师给大家 5 分钟时间,观察教室窗外的景色,试着像朱自清先生一样,从多个感官角度进行描写,一会儿请同学来分享。(学生观察并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愿意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 7:我看到天空湛蓝湛蓝的,几朵白云慢悠悠地飘着,像软软的棉花糖。风轻轻吹在脸上,凉凉的、痒痒的。还能闻到远处花坛里淡淡的花香。

师:哇,写得太精彩了!运用了视觉、触觉、嗅觉,把景色描写得生动又迷人,老师仿佛身临其境!大家给他鼓鼓掌!

(二)人物观察示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除了景物,人物也是我们写作中经常要描写的对象。我们再来看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看描写寿镜吾先生的部分。大家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鲁迅是通过观察寿镜吾先生的哪些方面,让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的?

生 8:通过描写寿镜吾先生的外貌,说他 “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还有他读书时的样子,“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师:非常好!鲁迅观察到了寿镜吾先生的外貌和动作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就像神奇的画笔,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的外貌、动作、神态,然后用一段话描写出来,注意抓住最有特点的地方。(一位同学上台,其他同学观察并写作)

师:好,停笔!谁先来分享自己的描写?

生 9:他穿着蓝色的运动服,眼睛亮晶晶的,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站在讲台上,双手紧紧地抓着衣角,还有点紧张呢!

师:太厉害了!把同学的外貌和紧张的神态都写出来了,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形象!

四、观察方法指导与实践

(一)全面观察法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课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对写作的重要性。那具体有哪些观察方法呢?首先是全面观察法。就像我们观察一个苹果,不能只看它的颜色,还要摸一摸它的表皮是光滑还是粗糙,闻一闻有没有香味,甚至尝一尝它的味道。在观察景物或人物时,也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现在,老师给大家展示一幅秋天的田野图(展示图片),大家用全面观察法,说一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生 10:我看到田野里的稻子金黄金黄的,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风一吹,稻穗就轻轻摇晃。还能看到远处有几棵大树,树叶有的黄了,有的红了。天空很蓝,飘着几朵白云。

师:哇,观察得既全面又细致!从颜色、动态、远景近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描述,非常棒!

(二)重点观察法

师:除了全面观察,有时候我们还需要重点观察法。比如要写一只可爱的小猫,我们可以重点观察它的眼睛,看看它的眼睛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在不同光线下有什么变化;或者重点观察它走路的姿态,是不是悄无声息、优雅灵活。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播放一只小狗玩耍的视频),大家用重点观察法,选择小狗最有趣的一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描写。(学生观看视频并写作)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观察成果?

生 11:我重点观察了小狗的尾巴。它的尾巴短短的,毛茸茸的。当它看到主人拿来食物时,尾巴就欢快地摇起来,像一个小扫帚,还不停地转圈圈,太可爱了!

师:写得太生动了!通过对尾巴的重点观察,把小狗的活泼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连续观察法

师: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观察方法是连续观察法。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从播种、发芽、长叶到开花结果,需要我们持续观察,记录下每个阶段的变化。就像叶圣陶先生写《爬山虎的脚》,他经过长时间的连续观察,才把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写得那么准确、细致。课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选择一种植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连续观察,每天记录它的变化,最后写成一篇观察日记。

五、写作实践与交流

师:学习了这么多观察方法,现在就到了大家大显身手的时候啦!老师给大家两个写作题目,二选一进行创作。题目一:《校园一角》,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观察方法,描写校园里你最喜欢的一个角落;题目二:《我的小伙伴》,通过观察,写出小伙伴最有特点的地方。给大家 30 分钟时间写作,开始吧!(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几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进行点评)

生 12:(朗读《校园一角》)在我们校园的东南角,有一个小小的花园。走进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棵高大的桂花树。它的树干很粗,需要两个同学手拉手才能抱住。树枝向四周伸展,像一把巨大的绿伞。秋天到了,树上开满了星星点点的桂花,金黄色的,像撒在绿叶间的碎金子。微风一吹,桂花纷纷飘落,就像下了一场金色的雨,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香味,让人陶醉……

师:大家觉得这篇作文写得怎么样?谁先来点评一下?

生 13:我觉得写得特别好!运用了全面观察法,从桂花树的树干、树枝、花朵的颜色、动态,还有香味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很生动。

师:说得很对!还有其他补充吗?

生 14:我觉得他的比喻用得很巧妙,把桂花树比作绿伞,把桂花比作碎金子和金色的雨,让文章更有文采了。

师:大家的点评都很到位!这篇作文确实很棒,充分运用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技巧。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观察与写作的奇妙世界。我们知道了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会了全面观察法、重点观察法、连续观察法等实用的观察方法,还从课本经典片段中汲取了写作的灵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当我们学会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的宝藏!相信大家都能爱上写作,写出越来越多精彩的文章!

如何从多角度观察自己?

从多个角度观察自己,就像用不同焦距的镜头给内心“拍全景照”。以下是可落地的6个观察维度和实操方法,帮你打破单一视角的局限:

一、物理视角:用身体感知“真实存在”

- 实操1:镜像观察法

每天花3分钟面对镜子,不做表情、不修饰,纯粹观察身体细节:肩膀是否紧绷?眼神是躲闪还是坚定?很多时候,身体比语言更诚实——比如面试前手抖,可能暴露“你以为不紧张”的认知偏差。

- 实操2:行为记录法

用手机备忘录记录24小时内的动作:比如“工作时频繁摸头发”“吃饭总剩一半”,这些无意识行为可能藏着自我认知的缺口(如摸头发可能是焦虑的表现)。

二、关系视角:在他人反馈中“照镜子”

- 关键原则:收集3类人的评价

1. 亲密者(家人/好友):他们见过你最放松的样子,能指出“你以为独立,其实很依赖他人认可”等隐藏特质;

2. 陌生人(新同事/网友):初次接触的人会给出不带滤镜的反馈,比如“你说话太快,像在催促我”;

3. 竞争者(同行/对手):他们更关注你的短板,比如“你方案逻辑强,但忽略了用户体验”。

- 避坑提醒:别只收集赞美,主动问负面评价:“你觉得我哪件事处理得不够好?”

三、时间视角:用“人生切片”对比成长

- 方法1:十年对比挑战

翻出5年前、1年前的照片/日记,对比:

- 当时的目标实现了吗?(如“2020年想学好英语”vs现在的水平);

- 曾经的“致命缺点”(如拖延)是否改善?很多时候,你以为“毫无进步”,但时间会暴露真实轨迹。

- 方法2:事件复盘法

用“STAR模型”分析重要事件:

- Situation(场景):去年跳槽时的处境;

- Task(任务):你给自己定的目标;

- Action(行动):实际做了什么;

- Result(结果):与预期的差距。

例:“跳槽时以为自己能拿30K,但实际只拿到25K,因为忽略了行业经验不足”——用具体事件拆解自我认知与现实的落差。

四、情绪视角:做自己的“情绪侦探”

- 工具:情绪日记5问法

每天睡前花5分钟记录:

1. 今天哪种情绪出现最多次?(如焦虑、兴奋);

2. 什么事件触发了它?(如被领导表扬vs被同事无视);

3. 身体有什么反应?(心跳加速、手抖);

4. 你是如何应对的?(逃避vs沟通);

5. 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例:“被同事无视时感到愤怒→摔文件离开→其实可以先问‘是否打扰你’”——通过情绪反推“你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认知是否准确”。

五、价值视角:用选择暴露“真实优先级”

- 实操:金钱/时间分配测试

- 统计近1个月的消费账单:买奢侈品的钱vs学习投资的钱,是否与“你认为自己重视成长”矛盾?

- 记录时间去向:每天刷短视频2小时vs读书0分钟,暴露“你以为爱学习”的自我欺骗。

- 深层追问:如果只剩1年生命,你现在的生活哪些会被删除?

答案往往指向被你忽略的自我需求(如“我其实想陪家人,但总说没时间”)。

六、环境视角:换个场景看“可塑性”

- 方法1:角色扮演实验

尝试3种不同身份:

- 老师:给新人讲解你擅长的技能,发现“你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没讲清楚”;

- 消费者:以用户身份体验自己负责的产品,暴露“你以为用户需要A,其实他们更想要B”;

- 游客:用外地人视角逛自己生活的城市,重新发现被忽略的细节(如“我以为小区很便利,其实买菜要走15分钟”)。

- 方法2:断舍离测试

收拾衣柜时问自己:“这件衣服我真的喜欢,还是因为别人说适合我?”很多物品是“你以为的自我”的投射,扔掉它们等于剥离虚假标签。

高效工具包:3个视角融合法

1. 写“三维自我简历”:

- 客观版:年龄、职业、技能(如“28岁,运营,会数据分析”);

- 他人版:让朋友写3个词形容你(如“严谨、纠结”);

- 自我版:你想成为的样子(如“洒脱的创业者”)。

对比三版差异,找到认知偏差的焦点。

2. 做“矛盾事件清单”:

记录“言行不一”的时刻:“我说要减肥,但连续3天吃宵夜”,分析背后的真实动机(如压力大导致暴饮暴食,而非“自制力差”)。

3. 用“假设法”逼出真相:

问自己:“如果我现在一无所有,哪些能力/品质是别人拿不走的?”答案往往接近你对自己核心价值的真实认知。

最后:多角度观察不是为了“完美定义自我”,而是允许自己“有棱角”

就像钻石需要不同切面折射光芒,自我认知的偏差恰恰证明你在成长——当你能同时看到“懒惰的自己”和“上进的自己”,反而离真实的自我更近一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