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人生哲理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读后感的主题,即人生哲理的核心观点。在写作过程中,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确保文章具有明确的方向。
2. 丰富内容:在论述人生哲理时,要充分运用文章中的事例、观点、人物等进行论证,使文章内容丰富、有说服力。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增加文章的深度。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作品,正文部分阐述人生哲理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突出重点:在阐述人生哲理时,要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如作者的观点、人物的成长经历等,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要关注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突出文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5.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要求语言表达流畅、准确,避免出现语病。在论述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语句,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7. 避免主观臆断:在阐述人生哲理时,要
第一次读《人生》是在大一的下学期。和同学到成都市的图书市场闲逛,看到了《路遥文集》。基于对路遥的崇拜,买下了那本(1.2合卷)。黄褐色的封面,发乌的纸张,蚂蚁一样的字体密密麻麻,应是盗版。它有六百多页,包括《人生》和部分短篇。文集放在枕头旁,油墨气息特浓,一有时间我就趴在床上仔细阅读。几个爱好读书的同学知道后,早早地定下了阅读的顺序,生怕我要把书“独吞”了一般。那时年轻,眼睛也好用,虽然字体小,印刷粗糙,可一点也没有影响我们阅读的兴致。
初读《人生》,那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景物描写,欢喜忧愁的人物心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人性善恶的展示,朴实无华的文字,吸引着我,也纠结着我的心。我惋惜高加林,同情刘巧珍,厌恶耍伎俩的高明楼和马占胜,轻视那个对爱情的轻薄的黄亚萍,仇视公报私仇的张可男的母亲。伴着文字,随着情节,我有惊喜的时刻,也有叹息的时候,闭上眼睛,眼前都是小说里的画面。初读《人生》,读的是一个故事,一段过往,是故事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再读《人生》,是十几年后。从书店买回了一本正版的《人生》和一套《平凡的世界》。当晚,打开塑封,一股久违的书香扑面而来,我便迫不及待地进入那曾经熟悉的情景和情结当中。高加林从小学教师到社员的意志消沉,带着一股犟劲儿想从土地上证明自己的那份隐忍,又从普通社员成为县委宣传干事的那股干劲儿和兴奋,再到成为社员的那种心酸和落魄,他,每一步都走得似乎有些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刘巧珍 ,一个一直都深深爱着高加林的农村姑娘,一个金子一般的姑娘,她的心是滚烫的,她的爱是真挚的,她的情是无私的。巧珍,她敢于选择,有着纯洁的真善美,她用自己的爱成全着心爱的人。生活没有十全十美,但都值得我们去珍惜,一步步去努力,得到也许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只要努力了就问心无愧。
前些天,我在一个旧书摊上又见到一本七八成新的《人生》。当我第一眼看到那本书时,竟带着几分惊喜,于是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因为那本旧书,我又一次进入那个曾经让我喜忧参半的故事当中。这次阅读,我的心是静的,一字字,一句句,生怕错过每一个字词,谈不上精读,可是特别用心。我想,手捧一本书,是阅读,更是品味一段岁月,品尝那段岁月中一个个人物的酸甜苦辣。我更觉得,捧着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岁月对我们的凝练和馈赠,更像是一次自我生命的历练。这次的阅读中,我放下了对高明楼、马占胜的嫉恨,没有了对高加林人生起落的喜怒哀乐,因为那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可是,刘巧珍对高加林的那份爱恋依然触动着我的心,那无语的大马河桥曾经见证了巧珍美丽的开始,也同情着她的悲伤,那大马河流淌的河水呀,恰似巧珍对加林奔流不息的爱。
第三次的阅读,似乎读懂了一个人物,他深深地打动着,就是德顺老汉。他有着执着的爱,有着大地一般的情怀,有着沧桑的生活经历,有着一颗火热包容的心。当高加林因为失落在土地上疯一般地劳动时,是他拽住加林那双磨起血泡的手,告诫他对待生活要充满希望,万不能耍二杆子脾气;当他看到加林和巧珍偷偷相爱时,竟高兴地眯起了眼,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信天游,吐出了一辈子藏在心里的话,那句“我死不了,她就活着,她一辈子都揣在我心里……”竟让我的眼睛湿润了;当高加林抛弃巧珍与黄亚萍热恋时,德顺老汉又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一句句掏心窝的话语,要竭尽所能想挽回加林一场人生的败局;当加林被撤职,心灰意冷地走到村头时,又是德顺老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一句句朴实又富含哲理的话语教导他,开导他,给他指明人生之路,给他讲明为人处世的道理。德顺老汉,是小说每个节点的关键人物,他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那份宽容、爱惜和永远的期望,他就是那亲爱土地,给予平和和永远,给予温暖和希望,给予对后辈生活的勇气。加林虽然又回到了高家村,又回到了广阔的田野,可是他有文化,有梦想,又年轻,关键是还有个越来越好的国家政策,如果故事发展下去,我想加林要么是《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要么就是孙少安,他们都是奋斗者的影子,用拼搏和努力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有的人用笔书写文字,有的人在用心创作,更有一种人是在用生命执笔。路遥先生就是用自己的生命诠释文字要表达的精神,不论是《人生》还是《平凡的世界》都是我的挚爱,值得我一读再读!
(胡付营 山东邹平人,文学爱好者,滨州作协会员,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壹点号 春意盎然,萍水相逢
故事是什么?有人说,那是让人类活下来的一种方式。在漫长的探索和进化的过程中,如若没有故事的话,我们该有多么乏味。故事是什么?或是在咖啡馆里你随意翻开的一本书,或是在深夜脑海里浮现的斑斑场景,又或者,就是身边的朋友,你们一起三言两语碰着杯,一饮而尽有些醉。这样的说法,或许更贴近我们的内心。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故事都有所不同,它们中间一定有我们似曾相识又不曾触摸的另一面,就像那些善于写故事的人,也有着不为大众所知的另一面。它们和他们,就像夜里的酒和清晨的花,平淡又真实,美好又残酷。
写作废柴与躺赢玩家——起跑线算啥?能起飞还是咋滴……
提到东野圭吾,你最先想到了什么?日本推理小说界扛把子?相比推理,东野自己的人生哲理更加被人称道。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会选择“废柴”。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被父母“批评”:“少看点电视,多看点书,成大学问家!”那个时候我们如果知道东野圭吾的故事,断不会被父母逼到墙角,拿起本书来假模假样地阅读。
作为第一代电视儿童的东野圭吾,十分痛恶纸质书阅读,在他眼里,《铁臂阿童木》更有意思。来看一段东野圭吾阅读《伽利略传》的读后感吧:“科学伟大→科学以外的学问啥也不是→语文之类的不学也无所谓→语文就是读书→所以不读书也无所谓”。其实我也可以来:“动画片好看→动画片以外的东西啥也不是→读书有啥用→读书也读不出个啥来→所以不读书也无所谓”。
而谈论起东野成为作家的梦想,也是让人大跌眼镜,“写小说不花钱,可以边工作边写,如果能得奖,说不定有大笔稿费收入,也许还能买房”。地道“废柴”言论,不过我喜欢!任凭再有腔调的少年,谁还不是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劳碌呢……
相比东野的“废”,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历,更像是“别人家的孩子”。原生家庭幸福美满、一生生活衣食无忧、世界各地到处旅行,还时不时和英国女王共进晚餐……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平平无奇”。除了为情所困离家出走被登上报纸的那11天,她这一生,毫无波澜。
人家连离家出走都能连登报纸11天,回头看看自己,都是泪。其实阿加莎·克里斯蒂也是个普通人,和普通英国人一样爱养狗,爱看歌剧,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渴望长长久久的爱。也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同时创造了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两个名侦探角色;成为了第一个站立冲浪的英国女人;创作出了《帷幕》《神秘的别墅》《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惊世名作。
逗哏奇才、捧哏巨匠与“家族败类”——文学源于生活,是真的源于生活
传统相声里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文学,也必如此。一捧一逗能为我们带来欢声笑语,一行一字也同样拥有魔力。
有着中国科幻第一人之称的刘慈欣,应该可以说是中国想象力最为丰富的人了。得过银河,拿过雨果,捧过星云。而手捧“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的他,其实是个实实在在的逗~
有人问过他,“如何成为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大刘很正经地道:“首先你得找一个既有钱又过得清闲的工作,你要是每个月都从银行拿利息,在家无所事事,想象力肯定会丰富起来的”。听君一席话,胜读一席话的感觉。像极了相声里的逗哏,站在那里说句话,就是笑料。
逗哏有来言,捧哏得有去语,拿过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的余华站了出来。有人问余华:“给《活着》这本书打几分?”“9.4分。”再问:“剩下的0.6分呢?”“去问问那个豆瓣吧!”捧哏的一语致命,演绎地淋漓尽致。我想,有无数的读者同我一样期待这两人来上一场对话,应该不比一场相声带来的包袱少。
相对于以上二位发出的捧逗言论,伊塔洛·卡尔维诺基本站在了一个“上帝”的视角,客观地看着这个世界,辩证地看着自己。他曾经自嘲:“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受到尊重,我是败类,是一个从事文学的人”。也正因为童年亲近自然的生活,卡尔维诺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童话色彩。
正应了前文所说的,文学来源于生活,是真的源于生活。因为有了在生活中的种种趣事、各异环境,才使得作家们笔下如有神助,创作出了诸多“看得见又好像抓不住”的文学作品。
偏科文豪与口红女王——你有所恨,必有所爱
曾几何时,你是否爱过一个东西无法自拔,恨过一个东西备受煎熬?文坛上还真有这么两位,爱到发狂,恨到发疯。
偏科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多少时候,因为偏科,受到老师的责备,家长的误解……但是有这么一位文坛大家,同你我一样,让偏科给折磨惨了。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重度偏科患者。对于数学,他的评价是“憎恨”!曾经说:“7和9的加法口诀,我怎么也记不住。我永远学不会除法或求平方根”。但是对于诗歌,马尔克斯看上几遍便可以倒背如流,可以说这是一位骨子里流着“偏科血”的人士。就算这样,马尔克斯依旧成为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获得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著作了《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名著。
相比马尔克斯对数学恨到无以复加,张爱玲对口红可以说是爱到狂热,民国“口红狂魔”的称号实至名归。第一次拿到稿费,就立刻去买了当时最时髦的唇膏,她的遗物中最让世人印象深刻的也是那一大堆名牌口红。性格清冷的张爱玲,在生活中把所有的热情都寄托在口红上了,口红是她窥见欲望的一道小口,口红的红就是她的生命之火。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还能保持一颗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心,只要还有口红可以用,冰激凌可以吃,哪怕日子再难,生活总还是有希望的。
我们听过了太多的故事,它就像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形式,带给我们瞬间的快乐与悲伤,无限的欲望和满足。正因为有了故事,这个世界拥有了另外一种运行模式,在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改变着我们的处事。而那些故事背后的人,那些最会讲故事、写故事的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可以延续很久的故事。
来源: 东方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