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末代皇朝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2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末代皇朝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观后感要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是关于末代皇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变革、文化传承,还是个人情感体验等。明确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深度和针对性。
2. 突出重点:在写作过程中,要抓住末代皇朝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人物或现象,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意义。避免泛泛而谈,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 结合个人观点:在分析末代皇朝的历史背景和事件时,要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表达出独特的见解。这有助于展现你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
4. 逻辑清晰:在论述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使文章结构严谨。可以从历史背景、政治变革、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逐步深入。
5.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权威资料、历史文献等,以增强文章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量,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7. 反思与启示:在文章结尾,要对末代皇朝的历史教训进行反思,提炼出对现代社会和个人的启示。
《末代皇帝》观后感
这两天偶然看了《末代皇帝》,惊讶于三十多年前拍摄的影片清晰度这么高,且情节紧凑,三个多小时时长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故事分两条线穿插叙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人的一生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看完整部影片让人陡生感慨!一个人无法脱离他所处的年代。溥仪一生的命运被历史的潮流裹携着,三岁登级做了皇帝,三年后便被迫退位。在紫禁城又生活了12年,直到被军阀赶出宫。一个腐朽没落王朝的末代皇帝,偏偏有一位西洋教师伴其左右,不仅剪掉了辫子,还跳起了快步舞,甚至和自己同样西化的皇后伊丽莎白(婉容)打起网球,历史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很是纳闷是哪位皇太妃给他指定了这位洋教师。溥仪作为满洲的世袭皇帝,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做了伪满的傀儡皇帝,皇后婉容却一眼就看穿了日本人图谋,是他的见识不够吗?换作其他人处于他的位置,会做出另外的选择吗?溥仪其实是幸运的,虽然经历了十年的劳教,能够作为一个平凡人善终于京城,一生虽有受辱时,却也享尽了富贵荣华,比同时代的万千蚁民,不知要幸运多少倍。
有句话说的很对,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每个人无法脱离时代的裹挟,当下全中国人都在渡劫的路上,每个人能做的只有坦然面对。希望若干年后再回首时,这几年经历的压抑、磨难、痛楚只是我们漫长人生历程的插曲,我们能够笑着回忆它。
浅谈《末代皇帝》:一次中西史观的激烈碰撞
时正1908 年。慈禧连夜传召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觐见。小溥仪从未进入禁宫,雕红刻翠的仪鸾殿顿时成为了他的游乐场。禁宫留不得男人,要留下来,溥仪必先填充光绪帝留下来的空缺,成为一国之君。镜头一转,溥仪已经被抱到龙椅上去,正式登基。稚子神态甚憨憨,但始终禁不住苦闷,哭闹着要下殿。醇亲王载沣从旁安抚:「快完了,快完了。」满朝文武无不哗然。
其实哪有这么多的一语成谶?大清气数本已尽耗,不然一个小婴儿也不会被推上风口浪尖。一阵怪风掀起垂帘,宣统帝走出太和殿,举目前方,逢人尽皆俯首称臣。这是他第一次尝到权力的滋味。有人说,溥仪错生在帝王家,但至少就电影内容而言,我不同意。李煜是,赵佶也是,但溥仪不是。综观全部电影,他对权力,这种万人之上、飘飘然的感觉是恋栈的,不然他也不会跑去追逐满州国的幻梦,并穷尽一生赎罪。但这不怪得他,自懂事起,溥仪便被圈养在内闱,与亲母骨肉分离;作伴者不过奸佞与宦官,不得僭越滑稽的礼仪,又可以期望他长成什么样子?我不期然想起丰子恺的说话:「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但残废是会传染的,旁人均以溥仪为天子不敢进犯,却将更重的枷锁套到他身上。
一个主权可以三种维度体现:分别是政治(Political)、法律(Legal)与美学(Aesthetic)。偏偏大清神威早已沦丧,在政治,在法理上,逊清小朝廷从无实权,连偏安也算不上,只剩下前朝遗臣在皇城一隅残喘,继续上演糜烂的马戏。朝野早已人走茶凉,但The show must go on,又是为谁辛苦为谁甜?偏偏溥仪就是台柱,他是民国唯一一个无法走出自家门口的人,这出戏没有辞演的余地。有一幕最是吊诡:选妃以后,溥仪与婉容正要圆房。虽然不满盲婚哑嫁,但两人总算情投意合。情到浓时正要宽衣之际, 嬷嬷的指甲套却伸进画面解开钮扣。连敦伦之事旁人也要干涉,一下子觉得,贵为天子却不能自理,其实与大熊猫也差不远。《末代皇帝》历史感虽然看似浓重,但困囿于溥仪受限的视觉(以及迁就西方观众),有一大部分的史实都含糊过去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五四启蒙、冯玉祥逼宫......这于年轻的溥仪来说,犹如雾里看花。后来的抗战,石井四郎在东北打细菌战时,他还在满州国当傀儡,后续自然可以一切省略。在溥仪而言,自己只是旁人斗争的棋。军阀(应为冯玉祥)逼宫以后,他们在紫禁城中扬起北洋政府的五色旗,这是讽刺。五色旗本来寓意五族共和,袁世凯优待清室,为大清留住几分颜面。但汉文化根本无法摒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主调。
正统史观强调唐宋元明清,华夏历史一脉相承;元、清两朝汉人都被殖民,「正统」早已渺远。两者孰是孰非,一时也难以辩清:「中国」的概念不应依归实线的版图,因为地域能屈能伸。要伸的时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点都不能少;要缩的时候可以缺一大块,几多百万公里也可以断然舍弃。「中国」比较像虚线的文化圈。华夷秩序并非壁垒分明,人口互相交杂:所以蒙人入主,清兵入关,汉化是个少不免的过程。当然清末以来,列强环伺,时人始觉天外有天。溥仪生于迟暮的紫禁城,自然清楚原本的大中华中心思想(Sinocentrism) 早已分崩离析。如此看来,溥仪虽是瓮中之鳖,但主张满洲国独立却不尽荒唐。至少,他真的尝试过摆脱汉人制肘,光复祖先发迹的土地。当然,溥仪所处的是重门深锁的世界。门的意象在电影中挥之不去,走出了禁宫,却走不出日本人的掌控。暮年的他再次登临太和殿,从帝座后面掏出尘封六十年的蟋蟀罐。直至他打开容器的一刻,蟋蟀爬出罐外,他才觅得自由,这自由要用一生来换。但所以溥仪当个闲人倒好,惨在他还有野心尚存。他不是错生帝皇家,他只是错生了时代。
这却不是一套纯粹的中国电影,在配乐的部分可见一斑。电影配乐者有三位:苏聪、David Byrne,以及大家最爱,同时参演的的坂本龙一:三位来自中国、英国,以及日本,恰如电影出场的角色。配乐虽然古典雅致,饶有「中国风」,但音效却是揉合了东西方的乐器以及治乐的手法。不过,电影有个或许碍耳的问题。有名有姓的角色在电影中只说英文,而这样的情况在荷李活屡见不鲜;要不是如此《末代皇帝》绝无可能囊括九项奥斯卡。很是奇怪:美国观众对字幕的恐惧不能言喻,奉俊昊去年得金球奖时,便勉励观众要去「克服一寸高的字幕障碍」。多亏荷李活财大气粗,要看字幕,还不如自己操刀:《末代皇帝》以「太傅」Mr Johnston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为文本,还要是个东西争鸣的时代;自然是大条道理说英文。当然,一些无关痛痒的说话,例如吆喝一类,原声得以保留,算是留下几分实感。
导演Bertolucci是个共产党员,否则根本不会开放禁宫予外国实景摄制。但与中共意识形态相左,他既未歌颂共产的功德,也未鞭挞溥仪的虚幻皇朝。回顾Bertolucci生前的访问,他始终与共产主义貌合神离。一方面,他崇敬世界大同的理想国,另一方面却对革命的本质仍抱有质疑。镜头下的溥仪同时在这种张力中拉扯。他对年轻人的满腔热血抱有同情,「The students are right to be angry。」但他始终无法纡尊降贵,投入到群众。
《末代皇帝》某种意义上,也如八百年前的《马可孛罗游记》一样,满足西方对东方的种种遐思。据学者Edward Said的想法,「东方」不是一个实体,只是相对「西方」应运而生的概念;犹如太极两仪,相辅相成。既然西方文明奠基于理性以上,「东方」文明自然是不理性的、神秘的,诡谲的。电影开场不久:小溥仪便被抱进宫中访谒慈禧。一如所料,慈禧在影视中多是老虔婆,只有邱淑贞版本是个例外。那个仪銮殿怎看也是场景:青烟缭绕,玉龙盘柱,十八罗汉盘踞两侧,面露凶光;正殿之上,濒死的慈禧面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狰狞的粉,与童真的溥仪对比显著。然后,侍从太监从铜鼎盛起一碗乌龟炖汤予慈禧饮用。但我颇肯定,这段已经完全偏离正史。接着下来,闻粪断症的桥段,太监抱着儿孙根叩头谢恩的画面,不全是穿凿附会,或可以考证。但这些稀奇古怪的画面正中观众下怀,而电影如何将西方社会的Exoticism再三强化,同样是值得斟酌。
西方是现代的近义词,溥仪一生崇洋,崇东洋更崇西洋;我们是殖民地余孽,或许不觉有何不妥,但「白人的负担」(white man burden)兴许可以提供另外一个分析的角度。电影中的末代皇朝,尽被傅满洲一类角色把持;在国家当初病入膏肓之际,Mr Johnston挟着救世主之态,在溥仪的生命出现。这位苏格兰绅士抨击迂腐的迷信,力斥封建之弊病,更力排众议,为溥仪购置了第一辆单车、第一副眼镜。眼镜,在溥仪眼镜成为商标以前,是看清世界的工具。幸得Mr Johnston陪伴左右,溥仪即使对中国国情懵然不知,对世界,对华盛顿、对费迪南大公、对沙皇与列宁,仍然略有耳闻。当然,整部十九世纪世界史也是Imperialism写成,而晚清的中国也确实不堪,义和团便是一例。就这点而言,《末代皇帝》也可谓反映史实,不至于失了公允。
但去到《末代皇帝》对性的描写,就更是耐人寻味了。电影中有裸露的画面但不多,主要是乳娘授乳的场景。哺乳本来是天性;但奇就奇在,溥仪直至十岁仍未断奶。理想情况下,小孩的生理、心理、伦理上的母亲应为同一人。但溥仪与亲母自幼分离,并移情到乳娘身上;至于这有否加剧他的恋母情意结(Oedipus complex)就不得而知。成长中的溥仪在与太监的嬉戏,越趋暧昧;后来也有另一幕则影著成年的溥仪与婉容、文绣彻夜云雨。此处我略觉不妥:常说佳丽三千人,后宫荒淫或不足怪;但是但是,后宫不只是皇帝的禁脔,也是分工森严的政治场所。皇后母仪天下,统率六宫;其他妃嫔则各司其职。像溥仪这般左拥右抱的场景,我觉得不尽真实;更可能是西方社会对伊斯兰后宫(Harem)的幻想转移到中国的三宫六院。
今天看来,《末代皇帝》绝对会误触政治地雷,然后被炸得体无完肤。又或许Bertolucci是存心踩下去的,他的电影与导演手法从来都不乏争议。但无论如何,《末代皇帝》绝对是一次中西史观的激烈碰撞,并发出火光之璀璨,后来者难以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