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解放郑州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5 01:13

写作《解放郑州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解放郑州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解放郑州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以及个人感悟。确保作文内容紧扣主题,避免偏题。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解放郑州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这一事件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影响。同时,结合个人感悟,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3. 逻辑清晰:作文要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个人感悟等层次展开论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你的观点。
4. 语言表达: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作文语言生动、形象。同时,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5.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结合个人感悟,提出独到的见解。
6. 引用史料:适当引用解放郑州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献等,增强作文的说服力。注意引用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7. 结合现实:在论述解放郑州的历史意义时,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探讨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8. 体现情感: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对解放郑州的敬意和感慨,体现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9. 避免空洞:在论述

解放郑州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1948年10月22日24点,新华社从郑州前线发出急电“我中原人民解放军于今日占领郑州,郑州解放了。”73年后的今天,记者带您走近参与解放郑州战役的老兵,听他们讲述那段峥嵘的革命故事。



1948年4月,解放郑州战役打响,时年22岁的高明学参加了这场战斗,他说:“我们从郑州东北角突围,占领飞机场,向西进攻。一路上敌人的主力部队逐步撤退,中原野战军九纵队从西面压向敌人,22号围攻集中在老鸦陈,占领了郑州。”


老人回忆说,当知道敌人已经被全部歼灭的消息时,内心十分激动,“(郑州)是一个要点,战略要点,我们控制了郑州,整个分割了敌人。”



在解放郑州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1万多人,解放了中原重镇郑州,控制了平汉、陇海两铁路枢纽,为同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淮海战役创造了条件。每每回忆起这段历史,今年95岁的赵康泰老人感慨万千,“郑州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京汉铁路、陇海铁路交叉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解放了郑州,对河南、安徽、山东都很重要。”



现在的郑州已从解放前的小镇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如今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不懈努力。作为解放郑州的一员,李开智深感欣慰,“我们来郑州时没有高楼大厦,就是个小县城,现在都上千万人口。”


73年沧桑巨变,郑州已从“小郑县”发展成“国际郑”。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200平方公里,“米”字形高铁网基本成型,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等国家级平台相继落地……近年来,古都郑州处处焕发生机。

记者:杨阳

编辑:梁景芝

统筹:马松林 梁艳

解放郑州的奇遇

孙侃

今日郑州。

1948年10月中旬,我中原野战军9纵27旅80团由禹县的张涧店出发,向东北方向急进。出发前全团曾开大会进行过动员,此次行动的目的地是攻打中原战略要地——郑州。

在禹州驻军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们进行了紧张地练兵和武器技术革新,开展了"三查"和诉苦运动,指挥员和战士们团结一心,斗志都很高涨。出发前互相挑、应战,表决心,行起军来,相互拉唱歌子,热火朝天。但是只热闹了一天,第二天起,就改为晚上行军,理由一是为了防空,因为当时国民党的军用作战飞机可以自由在空中往来,我军奈它不何;二是为了保密

晚上行军四周黑乎乎一片,加上不许唱歌,不准大声讲话,队列里气氛紧张而沉闷,急得战士们不断用帽子擦汗(当时没有手帕,几个人共一条毛巾洗脸)。我当时是在团部司号班学吹军号,全班有四个小鬼,出发前都订过行军计划:行军路上不叫苦,不掉队,背包不让别人背,积极开展互相帮助。刚一出发还可以,为了表示我们有能力跟上队伍,还主动去抢警卫排的小马枪背,或者去帮炊事班拿一下瓢勺,提一阵油壶什么的,算是开展了互助。

急行军。

可是走过五六十里路以后就不行了。当时每天的行程至少在90里以上,最后的二三十里路脚上就像扎了针,双腿就像灌了铅,迈一步都相当吃力。最先被别人互助的就是我,接着是比我大两岁的朱长健(他当时15岁,长葛籍)。我们的小背包被年纪大的同志互助走以后,身上就剩下一支尺把长的军号了。可是坚持走一阵后,仍然走不动,就去拉马尾巴。团部熊凤岐管理员那匹土黄色的马(熊是红军干部,所以专配有一匹马)和吴庆海主任那匹大黑骡子,就成了我们的亲密战友,它们的尾巴成了我们的依靠。拉着马尾巴行军轻省多了,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最后还是被领导抱到马背上。有天晚上,我被陈国理政委抱到马背上,他却背着我的背包在地下走,我心中很不是滋味,感动得直抹眼泪,只骑了一段,就坚决要求下来,一直坚持走到宿营地,受到了大家夸奖

大约是在第五天的凌晨,隐隐约约听到了枪炮声。一听到枪声,大家精神来了,一夜行军的劳累一扫而光。这时有旅部的两个骑兵通讯员飞马而来,向我们团长报告着什么,于是部队停止前进。几分钟后,段成秀团长、陈国理政委和马恩棋、丁声扬两位副团长叫上几个参谋和骑兵班,率一、三营先行出发。我们大家紧了紧鞋带和背包带,解了手,然后由杨亚楼副政委和吴庆海主任率领继续前进,不过行军的队列换了,团特务连警卫排的战士统统枪上刺刀,持枪走在前面,二营也上来与我们并肩前进。

急行军。

天微明,大地上一层薄雾,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了前面的陇海铁路。这时前方的枪炮声更为激烈,传来战况说守郑州的国民党军队已弃城向北逃去,传令我部加速前进。在跨越铁路时,只见从东边黑压压过来一群人,警卫排和二营的战士立即作战斗队形散开。经过喊话,对方都举起双手过来了,经盘问,原来是由郑州城内逃出来的一群散兵。他们说当官的下令弃城后,队伍就乱了套,命令是沿平汉路向北占领邙山,等待援军。但他们这伙人都不愿跟国民党干了,就顺陇海路向西,准备开小差回家去。当时很难分辨他们讲的是真是假,吴庆海主任命令警卫排将他们一起送到专管收容俘虏的教导队里。

这里发生了一个传奇故事。当天在那一群国民党散兵中,我发现一个人好像我同家的一位叔叔(他父亲同我祖父是亲兄弟,我们同锅吃饭至1946年才分家)。叔叔名叫孙庆郧,1947年在家里(洛阳市南郊马村)被国民党抽了壮丁,以后他往家里写过一封信,说他们的队伍驻扎在开封。这年(1948年)6月份华东野战军攻打开封时,我推想叔叔一定被华野俘虏了(如果不战死的话),没想到今天这个人竟与我叔叔那样像。

俘虏国民党兵。

我当时不好上前询问,一是在我脑海中存在有叔叔可能在解放开封时被华野俘虏或战死的想象;二是当时在两军阵上,敌我分明,怎能到俘虏群中认叔叔呢?那是不允许的。以后这群俘虏在教导队里经过教育,被分别补充到我军。一次全团行军,我从一营一连的队列里又看到了那个很像我叔叔的解放战士,越看越像我的叔叔。往后我就很注意一营一连,在行军途中凡是他们经过我们的队列前或团部经过他们的队列前,我都要认真观察那位解放战士(由于我军供应条件差,他们仍穿着国民党军队的衣服)。

当时全团唯独一营一连戴着青一色由战场上缴获的钢盔,是很好辨别的。连着观察两次以后,我确认那个解放战士是我叔叔无疑,即向团部的张指导员作了汇报,张指导员同意找机会带我到一连去认叔叔。过了两个多月,我军在淮海战役中围歼敌黄维兵团之后,部队奉命开往河南周口休整。转移途中,有一天突然全团集合,团首长报告了淮海战役已胜利结束,整个战役歼灭国民党部队近60万人。大会休息时,团部张指导员带我到了一连,找到了一连满脸大麻子指导员。

那时我与朱长健在全团人员中年龄最小,不管到哪个营连都知道我是团部的小司号员。这时听说我来认叔叔,都与我开玩笑,争着上前询问他像不像我叔叔。麻脸指导员问我叔叔叫什么名字?我说叫孙庆郧。他皱了一下眉头说:解放战士中倒有一个姓孙的,洛阳县人,但名字对不上。原来叔叔当兵时把名字改了。

当天我们叔侄俩终于戏剧性的见面了。以后我们战斗在一个团队内,共同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华中南。叔叔有些文化,以后调去住学,后来分配到43师当文化干事去了,驻守云南,1955年复员回到了家乡。

俘虏国民党兵。

且说解放郑州那天我们在陇海路上拦堵敌人一部分散兵后,又接到团长派骑兵通讯员传达的命令,放下背包,由各单位事务长率炊事班看守,其余人员全部参加追击作战,不放过一个逃敌

也怪,一打仗劳累全跑光了,也不知道饿,背包往地上一扔,随大队沿平汉路西侧就向前追。当时,旷野里枪声一片,到处是人和国民党军丢掉的文件衣服等。有的国民党士兵见逃不脱了,就跪下来举起双手喊"饶命"。对一个、两个的就让他别动,等着后面的收容队来收容;对成堆的就派一、二个战士端枪守着,等待后面收容大队的到来。对那些跑得一拐一拐的官太太等,则不过问。

追击途中,我们远远望到路旁的老鸦陈、二十里铺、固城等村寨,跑得人上气不接下气。中途一阵枪声相当激烈,因为前面有条河阻挡了敌人退路,他们想顽抗,我先头部队英勇冲击,大量杀伤了敌人。

一部分敌人逃到了黄河铁桥上,被由黄河北赶过来的华北野战军所阻击。逃敌占领了邙山几个窑洞,妄图负隅顽抗。我团一营接受主攻邙山的任务。一营用一连作主攻,三连协同作战。一连连长叫武和尚,解放洛阳战役中的战斗英雄(武在七十年代为驻石家庄某部队参谋长,后离休)。一连指导员叫都志成,以智多谋广著名全团(都在八十年代初曾任宜昌军分区司令员,后离休)。他们率领全连一个冲锋,敌人就缴了械。

2003年4月,孙侃与老战友都志成(左)合影。

打下邙山后全团分住在山半腰几孔窑洞内,在这里给我留下两个最深刻的印象。

一是打下邙山缴获到不少大米,我们第一次吃到了大米饭。可惜当时我们的炊事员不会做饭,头一顿做得半生不熟,稀不拉渣,不管怎样这是以往只听讲过而未尝过的大米。菜是白菜粉条,因为上级有指示,当地老百姓中回族人多,要尊重群众习惯,不准吃猪肉(一个单位因买猪曾与回族群众发生了矛盾)。

二是我们第一次坐上了火车。打下邙山后休整了一天,打扫完战场,第三天全团整队出发,当天的宿营地要走到中牟。不料刚走出20多里就有旅部骑兵通讯员来传达命令,说敌第40军一个参谋长叫"尹铁头"(尹继英)的与几个勤务兵在队伍被打散后躲在老鸦陈一带老乡家里,我们就地宿营进行搜捕,这样整整耽误了两天。再一次出发时,就让我们坐上了火车,尽管是装煤用的露天车厢,且因人多只能站着,但大家都很开心,毕竟比走路轻松多了,快多了。火车半夜里经过郑州,只看到零零散散、半明半暗的一些灯火。次日就到了开封。全团又马不停蹄,向东南方向急进,在马牧集参加了歼敌181旅的战斗。

(文中图片均为《今日》正版图库配图)

作者:孙侃

作者简介:

孙侃,1935年8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南郊诸葛乡马村,中共党员。194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96年离休前为湖北省当阳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当阳市作家协会主席。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200多万字,获各种奖项30多次。编辑《武汉公安报》《长江日报》《当阳日报》、主编《长坂坡》《当阳文学》《当阳文史》等报刊数十年,编著有《当阳文物》《玉泉寺传奇》等书籍10多部,出版《红旗 蓝旗 星条旗》《凝结的记忆》等个人专著10多部。是湖北省政协表彰的"优秀文史工作者",湖北省作协表彰的"作协先进工作者"。


欢迎关注《今日》"华凯文萃",更多历史人文"精彩故事"与您分享!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