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08:48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名人日记推荐作文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
在撰写关于名人日记的推荐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作文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观点鲜明: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推荐作文的主题,是围绕名人日记的内容、写作风格、历史价值还是名人日记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2. 研究名人日记: - 在写作之前,对名人日记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日记的作者、背景、日记中的主要内容以及日记的历史地位。
3. 结构安排: - 作文应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名人日记的作者和日记的基本情况,引起读者的兴趣。 -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推荐的理由,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名人日记的独特之处,如写作风格、内容深度等。 - 名人日记对读者可能产生的启发和影响。 - 名人日记在历史、文学或社会研究中的价值。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推荐名人日记的理由,并可能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 注意句式变化,避免单调重复,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5. 逻辑性: - 确保文章的论述有逻辑性,观点明确,论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每逢中秋,天上月圆,人们睹物生情,无不思念家人团聚。明朝刘侗撰写的《帝京景物略》就云:“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返回夫家,曰团圆节。”从古至今,中秋之月就是文人骚客表达团圆的最好寄托之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抒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所思,也写出了亿万读者内心的所感,因而流传千古,成为绝唱。以下,再介绍几首中秋之诗词。
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北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外,苏轼还写了一首《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也是著名诗人,一生写了七八首关于中秋的诗。1928年,他写下了《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
天风吹月到孤舟,
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
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云将合,
照彻沧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
有人雾鬓独登楼。
邵力子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人士,1961年中秋,他在全国政协三楼屋顶赏月后,晚会上有曲艺、古琴等节目,因写了一首《浣溪沙》。
桂子飘香月正圆,
清辉万里照河山,
高楼逸兴共婵娟。
盛世新声扬曲艺,
良宵雅奏谱琴弦,
热情洋溢乐无边!
叶嘉莹是国际上知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她曾写过一首中秋怀有的词,感人至深。水调歌头《壬戌中秋有怀大陆台湾及美东诸地友人》
天涯又睹清光,姮娥伴我飘零久。阴睛历遍,常圆无缺,几时能够。北国春宵,南台秋夜,乱离经后。算他乡迟暮,韶常一往,对明月,空搔首。
凉露苍苔湿透,立多时,寒生衣袖,长晖万里,愿随流照,故人知否?当日高楼,阑干同倚,此情依旧。愿加餐共勉,千秋志业,向他年就。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钱昌照曾写过一首《中秋怀台澎亲友 》,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美好祝愿。
每逢佳节亲朋集,
祖国河山日日新。
欲借长空一轮月,
台澎照见未归人。
除了诗词之外,许多人的日记中也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文字。
张治中将军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观念的爱国主义者,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上海学生军,志切北伐。后来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为高材生。1917年,孙中山先生南下护法,张将军投奔广州,追随革命,成为一位有名的儒将。张将军又是个纯孝的人,父母去世后,他在日记中频频追忆往事,留下辛酸之泪。1915年9月23日(中秋节)日记云:
“呜呼!佳节耶?苦日耶?……去年今日也,吾父母盘饼列果,携吾聪慧活泼可喜之汤弟,对月想念游外之爱子曰:‘时序佳节,家家庆祝。吾爱子乎,独尔远游,何以欢色,能无触景伤怀乎?’……呜呼!月犹是月,节犹是节,何以去年之中秋节则有我之父母念予而祝予,今日之中秋何能致吾父母念予而祝予耶?……呜呼!佳节耶?苦日耶?在人则方为佳节,在我则悲同苦日矣!呜呼佳节!呜呼苦日!”
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中秋,1912年的中秋,鲁迅在日记中写道:“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一表其怀乡思亲之情。
胡适日记中也多次写到中秋节。1916年9月11日,正是中秋节,胡适赴美国留学,当日作了《中秋夜月》:“小星躲尽大星少,果然今夜清光多。夜半月从江上过,一江江水变银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在新加坡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1941年中秋节,郁达夫写下了著名的《中秋口号》一诗:
三湘刁斗倍凄清,
举目中秋月正明。
索句深宵人寄感,
倾杯对坐客多情。
每怀旧雨天涯隔,
尚有疑云海上生。
圆缺竟何关世事,
江流不断咽悲声。
作者:史文
书案前,摆放着几部名人日记。这些日记的作者,分别为原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先生、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人黄炎培先生、浙江大学原校长竺可桢先生和《文汇报》原社长兼总编辑徐铸成先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忽发奇想,查阅他们写于1949年10月1日的日记,试图挖掘当年更多的历史细节。
1949年,张元济82岁、黄炎培71岁、竺可桢59岁、徐铸成42岁。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们都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并在日记里写下了真实记录。不过,因各人年龄、经历和职业不同,所记日记也各有侧重。例如,开国大典那天的北京天气,《黄炎培日记》里写:“阴,68°(约20摄氏度)”。《竺可桢日记》则写为“晨阴66°,下午阴72°(分别约19摄氏度与22摄氏度)”,这体现了竺可桢这位气象学、地理学大师的严谨和仔细。而在《张元济日记》里,又写得非常感性:“晨微雨,午饭后渐晴霁。”张元济本人喜欢早睡早起,也许,那天清晨北京确实飘过零星小雨。
10月1日,是新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黄炎培最忙碌的一天。据《黄炎培日记》记载,上午十时,他在欧美同学会参加报告会;十一时,到北京车站欢迎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率领的苏联代表团;下午二时,出席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三时,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直到“入夜,灯炬,五色火焰升霄”;晚上八时,“欢宴苏联代表团……”与黄炎培相比,其他几位先生似没有这么劳顿。徐铸成是下午二时“与代表们乘车鱼贯赴会场”的;竺可桢“午后二点半乘车经午门至天安门门楼上”;张元济准时抵达,“在天安门楼上行政府成立礼”,因为年事已高,他并没有参加晚上的庆祝活动,“与胡子昂同车归寓,时方六时”,“八时半即睡。闻外间游行欢呼声至夜半方止。”
对于天安门广场盛况,张元济记得很简洁:“拾阶而上,见游行队列坐广场,蜂屯蚁聚。”竺可桢描述了广场全景:“天安门前之广场新辟成,可容十七万人。如排得紧可卅万人。今日余等到,学生、公务员、军队已立待数小时,会场之庄严为余所未曾见。”黄炎培的记录则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红旗、红额、红灯,一片红色。燕都自辽金元明清以来,殆未有之盛典。”难怪到次日清晨,他还兴奋不已,在枕上吟咏《天安门歌》九首,其中第一首为:“归队五星旗下,齐声义勇军歌。新的国名定了,‘中华人民共和’。”新闻记者出身的徐铸成,日记最为生动:“天安门广场挤满人群,红旗似海,殆为我国历史上空前之盛况也……三时,大会开始,毛主席等就位,鸣礼炮一百二十响,毛主席亲自升旗,用电动。闻此装置,由技术人员连夜装好者。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并大声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全场一片欢腾,余亦感极泪下。”
那一天,竺可桢和徐铸成还在日记里分别写了会友感悟。竺可桢写道,原北京大学校长、72岁的何燏时先生也应邀前来观礼,“现住北京饭店,今日乃徒步而来,可称健步矣……何自来即醉心于共产主义,在浙江为先进,渠自辞北京大学校长后即未任事。”徐铸成则记下了与郭春涛先生“并倚城楼”的对话。郭春涛原为冯玉祥先生部下,也是一位民主人士。谈及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两人感慨万千,“拼命抓权,排除异己,最后两手空空,成为孤家寡人,殆即所谓历史的辩证法欤?”在城楼上,徐铸成还幸遇辛亥老人李书城先生,李书城曾帮助中共建党,“一大”就是在他家中召开的,“他神采奕奕,不似六十八岁老人。”当天日记中,张元济、黄炎培均未留下与人晤谈的记录,但张元济在日记的最后一段写道:“与毛泽东信,赠与《林文忠政书》一部。”令人有老友如晤的感觉。
日记,是当事者记录某一日生活、工作的最原始的史料。品读上述日记中开国大典那一页,可以真切触摸到当年中国知识分子向往光明、憧憬未来的心跳。(张国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