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10: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契诃夫的文学风格": -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通常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揭示社会问题。 - 注意契诃夫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
2. "明确读后感的主题": -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比如对人物性格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对艺术手法的评价等。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契诃夫及其短篇小说,引出你读后感的主题。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可以分段落分别讨论,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给出自己的感悟或启示。
4. "内容充实": - 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对话,阐述你的观点,避免空洞的议论。 - 引用契诃夫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或段落,增强说服力。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流畅的语言,避免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6.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以及作者通过人物塑造传达的主题。 - "情节解读":探讨
作者:叶扬
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期刊杂志在欧美的盛行,短篇小说这种体裁有了更多发表的机会,日益趋向成熟,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相继崛起,影响至为深远。《遛狗的女士》是契诃夫在欧美批评界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小说的男主角是家住莫斯科的银行职员古洛夫,已婚,有一女二子,对妻子又害怕又没有感情。他轻视女性,却颇有女人缘,常有外遇。开场时,他独自来到黑海之滨的雅尔塔度假,在这里邂逅一位年轻的“遛狗的女士”,找机会跟她搭讪后,知道她叫安娜,正在等待丈夫来此与她相聚。二人结识后经常在一起谈天、散步,安娜告诉古洛夫,当初出于好奇和对新生活的期望而出嫁,现在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丈夫,对婚后的生活感到厌倦。耳鬓厮磨之下,两人终于有了私情。数日后,安娜被丈夫召回他们居住的斯城,两人匆匆分手。古洛夫回到莫斯科,本以为像以前一样,会很快忘掉这次艳遇,可是却始终忘不了安娜的身影。他找机会去了斯城,在剧场里见到了安娜。安娜惊恐不已,可是也坦承自己也一直难以忘情,答应一定去莫斯科找他。之后每过数月,安娜就以看病为由,去莫斯科与古洛夫幽会。两人发觉彼此已经深深相爱,不愿再分居两地,继续过着这种偷偷摸摸的生活,决心要设法面对。小说的结尾是短短一小段:“本以为很快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可以开始灿烂的新生活;可是两个人心里都明白,他们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最复杂、最困难的那一部分,还只不过刚刚开始。”故事至此,戛然而止,就像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里,娜拉出走在身后关上家门那个结尾一样,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契诃夫说过,艺术家的角色是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此作堪称最佳范例。
托尔斯泰很喜欢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曾经从中选出“一等”和“二等”各十五篇,但是《遛狗的女士》却不在其列;看来这位一等的小说家,一当起批评家来,就犯了糊涂。纳博科夫虽然批评契诃夫在文字上常有平淡无奇之处、好用陈词滥调,而且语多重复,但是又说自己若是去其他的行星旅行,就会带上契诃夫的作品。他对《遛狗的女士》击节叹赏,认为此作打破了传统的法则,没有常规的高潮,结尾也没有什么要点,却是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美国当代小说家欧兹甚至重新写了一篇《遛宠物狗的女士》,把背景移至美国的纽约市和麻省的南塔克特岛,将叙述完全换成安娜的视野和角度。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苏联画家库普里亚诺夫(1903-1991)、克雷洛夫(1902-1990)和尼古拉·索科洛夫(1903-2000)在莫斯科的国立高等美术与技术专科学校成了同窗。自1924年起,他们浓缩了前两位的姓氏和第三位的名姓,以“库克雷尼克索”为艺名,合作绘制政治漫画。三十年代,法西斯在德国和意大利崛起之后,他们为《真理报》创作漫画,抨击希特勒、墨索里尼及其党羽,开始蜚声国际。自四十年代开始,他们也为果戈理、谢德林、契诃夫和高尔基的作品创作了文学插图。此帧来自他们为这篇小说所作的一套黑白插图,于1946年问世。
◎林颐
有一些美物,在世上出现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与爱它的人相遇的命运。
十七世纪的德国诗人安吉鲁斯·西莱索斯写道:“玫瑰无由开了花,因为它开了花;它就那样自身无忧,也不图被见。”这句古典的诗歌,如果用现代派的表达,就是格特鲁德·斯泰因绕口令般的魔语:“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玫瑰”是任何事物,是无限的能指,也可以是文学,用来借代某位爱玫瑰如爱自身的文学家,他就是——契诃夫。
以此作为钥匙的传记作者,是了解契诃夫的,且是敏锐的、聪明的,掌握了解码的。顾春芳为契诃夫立传,书名叫《契诃夫的玫瑰》,“玫瑰”是该书的重要意象,既指代契诃夫热爱自然、贴近生活的胸怀,也指代契诃夫如同玫瑰一般芬芳而又多刺的人生。
如果不当作家,契诃夫说自己想做园艺师。全书从契诃夫的园艺生涯落笔,从伊利亚·爱伦堡《重读契诃夫》落笔,描写契诃夫在梅利霍沃的花园、菜地劳作的场景,契诃夫亲自照料土地,购买花种,挖掘池塘,栽种草药,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与小动物的田野活动,他从园艺中汲取养分,安定心神,寻找写作的契机。
顾春芳说契诃夫拥有一颗园丁的心,称他是“俄罗斯的园丁”。在俄罗斯文学茂密深幽的丛林里,伟大的作家们占据了各自的一席之地,如苍柏,如青松,如白桦林,如宽广的绿野。契诃夫只写中短篇小说,作品在体量上不如别的作家,可是,在他的那块园圃里,契诃夫所花的心思、所下的工夫,一点不比别人少。
传记穿插叙说了契诃夫的文学生涯。契诃夫在草原地区度过了少年时代,《蟒蛇与家兔》《在林中》《在春天》等作品,写的都是1887年少年南行的所见所闻,这些早期作品已经具有了与万物的共情与悲悯之感,自然的美赋予了契诃夫的心灵以美感和道德的最高体验。
顾春芳谈到了小说《在峡谷里》(1900年),母亲拥抱着无辜的、小小的尸体,此情此景,契诃夫没有描写母亲绝望的心情,而是转笔写起了四周的景物,夜莺的啼鸣,池蛙的呼喊。顾春芳说,契诃夫以天地之间的无穷生机来反衬人间的死亡和母亲的绝望。而我的感觉,想起了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这类评析体现了顾春芳对契诃夫的独特理解。她抛弃了文学评论的普通范畴,进入作家内心思考的最深处。学院式综合论述的形式固然有条不紊,却难以畅所欲言,如果不是为了让读的人与写的人达到默契,又何必来谈文学呢?文学的审视是有距离的,本能的靠近最能触及根本。所以,这部传记注重情景交融的心理抒写,用文学化的笔调描摹传主的心灵活动。说起《带阁楼的房子》《第六病室》《套中人》等契诃夫的作品,顾春芳要强调这些作品里的景物描写,强调它们诞生的背景,强调它们是在梅利霍沃完成的。
契诃夫的作品,融入了他对生活、对自然的感受,对人类、对万物的关爱。顾春芳选取了《海鸥》作为论析的重点之一。《海鸥》的构思源自真实发生的事件。1892年春天,契诃夫与朋友列维坦在梅利霍沃打猎,一只受伤的丘鹬坠落在他们的脚下,大眼睛露出惊慌痛苦的表情。这只小鸟烙印在契诃夫的心里,后来化身为《海鸥》里命运多舛的女主角。契诃夫对于人类、对于自然的感情,是相通的。
把《海鸥》作为重点,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海鸥》与契诃夫的恋情有着密切的羁绊。曾经的女友丽季雅·米奇诺娃(丽卡)是《海鸥》中陷入情感纠纷的少女妮娜的原型。契诃夫与丽卡在梅利霍沃共度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回到莫斯科后通信依然频繁,但不久之后,丽卡又与契诃夫的朋友列维坦热烈交往,以至于几个人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互相伤害。在那之后,丽卡又转向了契诃夫的另一位朋友、音乐家波塔宾科,在怀孕后被波塔宾科抛弃。契诃夫对丽卡既同情又不屑,同时为她的命运感到懊悔和自责,认为这与自己对丽卡的疏忽有关。契诃夫把这种复杂的滋味融入了创作之中,《海鸥》后来排演为戏剧,大获成功。
也因为《海鸥》,契诃夫和女演员克尼佩尔结缘,倾心相爱,成为夫妻。克尼佩尔陪伴契诃夫度过了疾病缠身的最后岁月。契诃夫长相俊朗,文质彬彬,为女士们所喜爱追逐。传记当然会讲述传主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这是构成人之为人的基本面。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契诃夫的几段恋情,构成了他作品的人物形象。在顾春芳有意识的描述里,有时这些女士们像玫瑰,美丽但刻薄,有时契诃夫本人也像玫瑰,对那些不喜欢的或者厌倦了的女人们挥舞着冰冷的尖刺。玫瑰开了,玫瑰也会萎谢。
顾春芳还用“玫瑰”指代契诃夫生命里的其他重要女性。顾春芳说,“母亲是契诃夫生命中的第一朵玫瑰”,母亲叶甫盖尼娅·雅科夫列季娜恬静可爱,温柔贤淑;妹妹玛丽雅终身未嫁,是契诃夫最亲密和信任的助手,是他“最忠实的玫瑰”;契诃夫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失去了“一朵珍贵的、尚未开放的小玫瑰”,那是他和克尼佩尔早夭的胎儿。玫瑰的意象遍布字里行间,是否每一个女人都可以是玫瑰呢?显然,顾春芳首先有了一个想法,再去寻找适合的材料,有时略微显得勉强,幸好,基本上是妥帖的、鲜活的。
这是一部独特的文学传记,玫瑰绽放的过程正好与契诃夫的生命趋向大致吻合。在文学的花园里,我们徜徉,我们漫步,期待与美的更多相遇。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