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14: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聊斋志异》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例如可以从《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内涵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聊斋志异》的作者、背景、特点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根据主题,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b. 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梗概,分析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探讨其寓意。 c. 思想内涵:挖掘作品中的哲理、道德观念、人生感悟等,结合现实进行阐述。 d. 文学价值:从语言、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 - 结尾: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对《聊斋志异》进行评价。
3. 内容充实: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聊斋志异》中的具体事例、人物、情节等,使文章内容丰富、有说服力。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流畅、生动,避免出现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问题。
5. 观点
《绿衣女》的中心思想是四个字——分手不撕。
七八岁时,父亲到北京出差,给张绍刚买了一本《白话聊斋》,是《聊斋》的故事集,那是他第一次接触这部古典小说;刚参加工作,张绍刚又开始读《聊斋》,这次是原文,越读越好看,沉浸于文言的文字之美。对《聊斋》的偏爱,就这样一直保留至今。
很多人不知道,10年前,张绍刚就出版过一本随笔集《无聊斋》,60篇小短文从《聊斋》故事讲到社会热点;出完书又继续写,至今写完的大概有150多篇,他也不着急出书,“反正就是喜欢”。
最近,这项“个人爱好”终于能和观众分享了。在读书类节目《故事刚刚好》中,作为主讲人的张绍刚选了12个《聊斋》故事,编剧就是他自己,台上也只有一桌、一椅、他一人,手持一本记满了笔记的旧书;没有广告,也暂无冠名商。节目每一期都不长,不到20分钟。张绍刚说,在这些300多年前的狐仙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当下的人们。
《故事刚刚好》第一期,讲的是《绿衣女》的故事。这是《聊斋》中并不起眼的一篇,相比聂小倩、婴宁、辛十四娘这些被影视剧演绎了一遍又一遍的女子,故事的女主角绿衣女甚至都没有名字,倒是男主角的身份十分清晰,书生,名于璟,字小宋,益都人(今天的山东青州)。
故事前半段是《聊斋》的经典“套路”:于书生深夜在寺庙里读书,绿衣女推门而来,一夜欢好,从此夜夜都来。一晚,于书生偏要绿衣女唱一曲,绿衣女推脱不过便唱了,危险也随之而至。第二天,庙里的一只大蜘蛛被歌声引来,抓住了一只绿蜂,于璟赶忙救下了已经奄奄一息的绿蜂。看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绿衣女就是绿蜂。
故事如果到此结束,只是普通的人妖之恋,但绿衣女的离开方式十分特别——她没有再化作人形,而是用绿蜂的原形,以身投墨汁,在桌子上写了一个“谢”字,然后从窗户飞走了。从此,绿衣女再也没有来。
在张绍刚看来,《绿衣女》的故事无疑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绿衣女对爱特别勇敢,和于书生每一次的关系推进都是绿衣女先迈出去的;绿衣女的强大还在于,她不会保证一段感情不输,但一旦输了,她也输得起、承担得住。这和现代女性对爱情的态度非常像”。
而最打动张绍刚的是绿衣女最终的选择,当她从致命危险中逃脱后,选择离开,并感谢。“这个谢,最直接的是感谢书生的救命之恩——尽管危险就是书生带来的;另一层,也是感谢他们之间有过一段美好的感情。”在张绍刚的理解中,《绿衣女》的中心思想是4个字——分手不撕。如果更多人读懂了绿衣女的选择,也许现实中会少很多“狗血”的新闻。
节目最新更新的第四期,讲的是一个离奇的短故事《骂鸭》。主人公是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某人,偷了隔壁老人的鸭子煮了吃,竟然浑身长出一层鸭毛。晚上梦中有人告诉他,这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必须得到失主的一顿痛骂,鸭毛才能脱落。某人很奸猾,找到老人没说自己是谁,只说是“某”偷了他的鸭,骂他可以防止他再来偷;没想到老人说“谁有闲气骂恶人”,不肯骂。某人很难为情,只好表明身份,说明原委,老人这才肯骂,鸭毛也脱落了。
张绍刚说,自己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故事,觉得就是一篇常见的劝人向善的劝导文,但后来发现,故事中没有出场的人物,更有意思。
“在这个故事中缺失的第三方,即旁观者,这在现实中一定会存在。村子里的其他人,故事里没写,但按照常理,他们应该对偷鸡摸狗的某人也多有不满,日常骂一骂也是很可能的。这个第三方,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张绍刚说,“看热闹的人和这件事没关系,能解决问题的只有老人一个人,但现实中,偏偏有人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当主角。当一个事件出现,总有一群人特别爱表态,但他们表达的只是态度,不一定是真相。”相比之下,隔壁老人一句“谁有闲气骂恶人”,堪称当下网络社交的礼仪规范。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部电视剧《聊斋》,让这部古典小说经典成为不少80后90后的童年阴影。后来,经过《倩女幽魂》《花姑子》《新聊斋志异》等影视剧的多轮演绎,狐仙鬼怪又成为梦中的美好幻想。然而,《聊斋》的400多个故事,大众了解的其实就是翻来覆去那几个。《故事刚刚好》中选取的,都是大家相对不熟悉的篇目。
“就像我在节目里反复说的,《聊斋》不是写狐仙鬼怪的,而是写人的,把人写成狐仙鬼怪,来对社会的世俗人情有更多表达。”张绍刚说。节目播出后,他会去看弹幕,看到有人说“你这样理解是不对的”,纠正他哪个字读得不对,就特别高兴,“故事没有中心思想,能让大家来关注和讨论《聊斋》,就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儿。”
的确,这些故事如果换成现代背景,除了妖精是假的,其他的一切都真真的。
在《沂水秀才》的故事中,蒲松龄历数“不可耐”之事(受不了的事):明明是俗人却要故作斯文,炫耀富贵,秀才装名士,谄媚丑态,不住嘴地信口扯谎,入座时苦让上下位,强逼人听看不像样的诗文……张绍刚也顺便回忆了自己的经历:“有人写个不怎么样的公号文发朋友圈,你点赞还不够,还得转发,光转发也不行,还得带上评语和感想……”
“在不同的年纪,你有不同的阅历,身处不同的职业状态,从《聊斋》里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张绍刚说。如果看完节目,观众还能再去读一读《聊斋》原文,可能会知道得更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亦凡
《子不语》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以表明所记是孔子所“不语”者。
清代文人可能是惧怕文字狱的缘故,许多人热衷于志怪传奇,以抒发情怀感慨。蒲松龄聊《聊斋志异》,纪晓岚记《阅微草堂笔记》,袁枚即语《子不语》。读《聊斋志异》时,深感蒲老先生文字精道,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刺贪刺虐高人一等,画鬼画妖入木三分”。读《阅微草堂笔记》,起初感到有抄袭之嫌,细读又觉得所写的鬼怪都穿上了华贵的衣裳。读《子不语》纯属是上了袁枚“标题党”的钩。
对《论语》中“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大多数人解释为,孔子对鬼神之类的态度,搁置不论,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诘问。因而,通读儒学经典全都是人间大道。以至于后来被程朱理学“提拔”成礼教的系统,框人的桎梏。蒲老先生以孤愤之笔,言鬼说神,还原人间本来面目;纪昀风流倜傥,消遣岁月,以闲来之笔给当时的社会挠挠痒痒;而袁子才这本《子不语》,则纯粹是这个老顽童,在随园研究完食谱、花鸟之后的戏澜之言。呈现了子所不语还有另一番世界。
《子不语》里,无论是搜神、志怪,鬼魅,还是奇人、幻术、秘闻,“鬼怪们”活灵活现,各色人等与鬼神为伍,行走在阴阳之间。
随园老人,在言子所不语的鬼神方面是大胆的率性的。他用亦庄亦谐的语言,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在《子不语娘娘》中,仙女即将离开刘郎时送给他一个木偶供养可保生意诸遂。刘郎嫌其怪,仙女说:“我亦怪也,君何以与我为夫妻耶?君须知万类不齐,有人类而不如怪者,有怪类而贤于人者。”在《水仙殿》中,程生妻在程生获救后说,“人乃未死之鬼也,鬼乃已死之人也。人不强鬼以为人而鬼好强人以为鬼。”袁枚笔下的鬼,有空心鬼、冒失鬼,也有淘气鬼,但他的态度是不怕鬼,如《鬼有三技过此鬼道乃穷》说豁达先生不怕鬼的“一迷二遮三吓”,结果鬼只好讨饶:“我实在计穷,只求先生超生”;《治鬼二妙》中则说“见鬼勿怕,但与之斗。斗胜固佳,斗败我不过同他一样”。袁枚写鬼斗鬼,并没有说鬼神是否真正存在,但人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鬼的最大特点是诡计多端,隐身无形,尤擅诱惑。试想,现实中我们人不是天天再与鬼斗吗?
《子不语》在批判程朱理学、封建礼教科举制度方面,也有涉列。如在《麒麟喝冤》中批判了汉儒“造作注疏,穿凿附会”,又幽默地勾勒了宋儒扛起“稻桶”(道统)“捆缚聪明之人”的形象。”《李生遇狐》李生与狐女相爱,狐女才华横溢,爱教李生作诗填词。只要一提及时文,狐女就十分不屑,说“此事无关学问”。是对八股文的极大讽刺。《裹足作俑之报》说的是南唐李后主是妇女裹足的始作俑者,玉帝罚他在阴间织履,读来不觉莞尔一笑。《沙弥思老虎》则更是广为流传。一个小沙弥三岁上山修行,从不下山,长大后随师父下山,什么都不认识,禅师告诉他少女是老虎,不可接近,回山后,小沙弥说:“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这是对禁欲主义形象的讽刺。《子不语》还有不少篇章对当时社会每个阶层的阴暗面都有揭露。但有《聊斋志异》这座高山,袁枚在这方面只能仰止了。
《子不语》在写作手法上,也有其特点,短小精悍,清新自然,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有些小文,读后记忆深刻。如《官癖》写一个死太守仍然大过官瘾,上堂理事,拒不让位,新太守点破他有“官癖”,并占据堂上不让,死太守无可奈何,“长叹一声而逝”。如《高相国种须》,吕道土为时任泗水县令高文端公相面,曰:“君当贵极人臣,然须不生,官不迁。”于是吕道士为其画须、植须,当年迁邠州牧,擢迁至总督而入相。想想眼下经常看到的,昨日台上荣光焕发,今日下台立马白发苍苍,这假装的事,看来是自古有之的。
《子不语》里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其中有一篇《文人夜有光》的故事很有意思。说有一老学究夜行,忽遇其已为冥吏的亡友,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不可狂。”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唯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彻,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渺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萤萤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唯鬼神见之。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
学究问鬼:“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斥之,鬼大笑而去。
读书是好事,但要读好书,读锦绣文章,读不好的书,死读书,掉书袋,会“字字化为黑烟”的。那个鬼其实说的是鬼话,文人不仅夜有光,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道理鬼怎么知道呢!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