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先秦文学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5 20:14

精心挑选《先秦文学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先秦文学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先秦文学这一主题展开。可以是从先秦文学的整体特点、代表性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方面入手。
2. 突出重点:在写作过程中,要突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亮点,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学体裁的多样性、语言风格等。同时,要抓住重点作家作品,如《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等,进行深入剖析。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组织:引言、正文、结论。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正文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先秦文学的特点和亮点;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严谨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要严谨论述,避免主观臆断。对于先秦文学中的观点、理论,要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以事实为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5. 语言表达:在语言表达上,要力求准确、生动、流畅。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运用文学语言,展现先秦文学的魅力。
6.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要善于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作家作品,展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学习笔记: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时期除了《左传》等叙事散文之外,还有一类专门阐明哲理的说理散文。虽然从今天的文学观念来看,它们不能算是文学作品,但是在这类文章中包含了不少的文学因素,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

早在《尚书》的记言文字中就已经有了说理的因素,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出现,分封制度解体,上层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在贵族和庶族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士阶层。随着贵族的衰落,士阶层地位的不断上升,官学和私家讲授也出现了危机,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兴起,文化教育不再是只属于贵族的专利,文化开始下移。士阶层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集团利益的诸子,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又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重用他们,人民尊重他们,他们就有了机会参与政治,有条件著书立说。但是诸子出身不同,立场不同,思想观点也不同,他们议论时政,互相争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的发展和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战国初期是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第一阶段,《论语》、《老子》、《墨子》是代表作,这一时期的说理散文以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为主,虽然像《墨子》中有议论,但比较质朴;战国中期是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说理散文文学价值最高的一个阶段,主要代表作有《孟子》、《庄子》,这一时期开始由对话体向专门的议论文过渡;战国后期是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荀子》、《韩非子》是代表作,这一时期的说理散文已经是结构严密的议论文了。

一、《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代表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录而成,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活动,也有少数篇章记载孔子的弟子的言论和活动。《论语》在战国初年成书,流传到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种本子,今天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是《鲁论语》。语录体是《论语》的主要文体特征,或者是孔子只言片语的记录,或者是孔子和弟子及其他人的谈话,形式并不完整,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没有先后时间顺序,也没有共同的主题,离说理散文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它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塑造了孔子的形象,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天的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做过鲁国的官吏,又曾经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理想,但都没有成功。他还整理过不少的古代典籍,并在鲁国聚徒讲学。他是一位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巨大的人物,在汉代以后就被奉为圣人。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是推行德政礼治,恢复周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他的主张以“仁”为核心,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诲人不倦”(《述而》)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对文学也作出了自己的评论。他的这些主张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论语》的文学色彩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不仅是和蔼可亲的孔子形象,还有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都在《论语》的篇章中有生动的表现。同时,《论语》的语言也值得注意,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都言简意赅却又令人回味;像“温故而知新”(《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等,成为后世的格言、成语。而且《论语》的语言以当时的口语为主,浅显易懂,语气词的使用更加强了文章的情感力量。《论语》言近旨远的语言风格成为先秦说理散文的主要风格。

二、《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和《论语》的多人编写不同,《老子》主要是老子自己写成的,只有少数语句由后人增补。《老子》主要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老子》反映的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书分为上下卷,上卷从讲“道”开始,下卷从讲“德”开始,所以又称为《道德经》。不过,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书《老子》写本是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的。

老子的生平事迹虽然在先秦典籍中多次有记载,《史记》中也有四百多字的记述,但总的来看,老子其人仍扑朔迷离,后人的争论非常多。今天可以肯定的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曾经做过周朝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与孔子同时代,但比孔子年龄稍长一些,后来离开周朝,向西过函谷关时,在当时关令尹喜的请求下,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所以,《老子》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初期。

《老子》一书主要讲述的是形而上的问题,它的文学性不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于其中流露出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老子》中常用形象的比喻、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句式来说明抽象的哲理,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一章)等,在错落有致的语言中,别有一种音乐的美。

当然,《老子》和《论语》一样,论述也不够充分,结构也不完整,但是先秦说理散文注重情感性和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就是从《老子》、《论语》而来的。

三、《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今天保存下来的有53篇,其中《尚贤》、《尚同》等10论24篇是墨子讲学的记录,另外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和墨子弟子们的言论及一些语录汇编。

墨子名翟,鲁国人(有人认为是宋国人)。根据《墨子》的记载,他被人称为“贱人”,会手工制作,大约是位出身比较低微的手工业者。他曾收徒讲学,在宋国做过官,又曾经游历诸侯国宣传他的学说。墨家学说在当时也是显学。据《淮南子·要略》的说法,墨子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应该是儒者出身,后来创立了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节葬”、“节用”,提倡“尚同”、“尚贤”。墨家学派不仅是个思想学派,而且是一个组织纪律严明的民间团体,有领袖“钜子”,且门徒众多。

《墨子》一书虽然还受语录体的影响,书中有大量的“子墨子曰”,但这些语录开始围绕着同一个论题进行论述,段与段之间有了内在的逻辑性,如《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篇的题目都已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想,而且都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的文章。因此可以说,《墨子》已开始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已经形成了说理文体制。

四、《孟子》

《孟子》也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孟子》七篇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写成的,主要反映了另一位儒家大师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天的山东邹县)人,小时候家庭极为贫困。他曾跟随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主张施行仁政,实行王道,也曾游历诸侯国宣传他的主张,但因为他的主张不合时宜,没有得到实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和著述。

《孟子》一书通过对话来表现孟子的主张,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比起《论语》来,不再是简短的语录,而是长篇的论辩。孟子自己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长于论辩也正是《孟子》一书的特点。和同样擅长论辩的《墨子》相比,《孟子》显得更富有文学色彩。《孟子》一书常常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将对方引入到自己的结论中,而且在论辩时爱用比喻和寓言,这样就强化了论辩的形象性。孟子的文章气势浩然,他自己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文章中排偶句和叠句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气势。更重要的是,《孟子》一书的语言精练简约,浅近平畅,已经是成熟的标准书面语。

五、《庄子》

《庄子》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它原来有52篇,现在保存下来的有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时间早于外篇和杂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是庄子门人及其后学所作。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和故里,历来说法众多。他曾经做过漆园吏,生活虽然困顿,但却鄙视富贵权势,淡泊名利,追求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在他的书中,他强调要“全性保真”,与万物为一,要求人回到原始的混沌状态,无物无我,无生无死,追求无己、无功、无名、无为的理想人格,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主张。但庄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要求人们摆脱精神的束缚,追求自由,这就给后世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而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庄子》一书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也就是说,用自然流露的语言,用长者、尊者、名人的语言,用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播自己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寓言的使用。《庄子》书中有寓言故事200多则,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又有作者自己的即兴创作。在这些虚拟的情节中,作者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形象,如《德充符》、《应帝王》、《秋水》等篇几乎由一连串的寓言故事组成。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超越了时间、空间和物我的分别,变化万千。像《逍遥游》中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连身上的尘垢都能造出尧舜来。而《外物》篇中的任公子,用五十头牛为钓饵在东海钓鱼,钓到大鱼时,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庄子笔下的草木、鸟兽、虫鱼都是不可思议的,它们会发表意见,会辩论,像骷髅论道、罔两问影,都是前人从没有想到过的。庄子就用这些超凡的想象将那些不易说清或明说的思想表达得非常形象。所以有人说:“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数。”(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中的文章不以逻辑推理作为主要的说理方式,而是通过形象的寓言故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说明道理,而且这种道理是寄寓在寓言故事之中没有直接说出来,需要读者体味、领悟的。《庄子》书中充满感情,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而韵语的使用既让文章富有节奏感,也使庄子散文具有了诗歌语言的抒情特性。

六、《荀子》

《荀子》现存共32篇,大部分是荀子所作,集中体现了荀子的学说。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不能确定。他是战国末期继孟子之后儒家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主张性恶,重义不轻利,要求法后王,实行霸道。在他的书中,他对诸子百家的理论学说既有批评又有吸收,自成一家。

《荀子》中的文章涉及内容广泛,多数是长篇的专题学术论文,说理清晰,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全书不仅单个章节论辩透彻,而且每个章节之间相互照应,结构严谨。在《荀子》一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句式,并用韵语描写、抒情,文章具有整齐流畅的美感和强烈的感染力。

荀子还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他是文学史上最早用“赋”命名文章的作家,对后来的汉赋有直接的影响。

七、《韩非子》

《韩非子》共55篇,是法家的代表作,大部分是韩非自己写成的,少量窜入别人的文章。《韩非子》集中反映了韩非的主张。

韩非(前280?—前233),韩国公子,荀子的弟子,口吃,不擅长言辞,但长于写作。他曾经多次向韩王上书要求任用贤人,韩王没有采用他的主张。后来他的书传到秦国,深受后来的秦始皇的喜爱,于是出兵攻打韩国,索求韩非。韩非到秦国后,他的同学李斯害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诬陷他,使他入狱。最后韩非在狱中被害。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和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术、势结合,要求实行中央集权,实行法制。

《韩非子》一书多数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写成的长篇议论文,像《显学》、《五蠹》、《孤愤》等篇文笔峻峭,气势逼人,而像短篇《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也都简洁而透彻。《韩非子》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文学气氛浓厚。可以说,到了韩非这里才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故事,像他的《内储说》、《外储说》、《喻老》、《说林》、《十过》都是寓言故事专集。他的寓言故事不同于《庄子》书中的超现实的寓言。《韩非子》中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很少,它的寓言主要来源于历史和现实。不过,韩非笔下的历史人物已经经过了他的修改,成了他思想的表达者,像他笔下的孔子就不是儒家的形象,而是法家的形象。《韩非子》中还有些寓言来自于生活和民间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具有极强的讽刺力量。所以,虽然韩非的寓言题材平实,但精巧的构思、幽默的语言让他的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文章也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先秦说理散文无论是说理方法,还是散文的体制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代说理文。后来的不少作家也从先秦说理散文中汲取养分,创作出属于他们风格的作品。而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更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不少的词今天还在使用当中。

春秋故史(10)不伦之情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诗经.齐风.南山》节选


相较现代法律禁止近亲结婚,早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就有“同姓不婚”的习俗。这显然也是从优生优育角度考虑的。

周王室为“姬”姓,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大部分也都是王室同宗的“姬”姓诸侯国,因此可以想见,非姬姓诸侯国的女子是很抢手的。如齐国(姜姓)、宋国(子姓)、陈国(妫姓)等。

之前我们提到,齐僖公曾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但被公子忽婉言谢绝了。(详见『春秋故史(8)人尽可夫 』)

公元前709年,文姜嫁给了鲁桓公。

鲁桓公就是杀了哥哥鲁隐公而即位的那位鲁国国君。(详见『春秋故史(4)箭射颍考叔 』)


当时诸侯联姻是由卿大夫负责送亲,但齐僖公非常喜欢这个女儿,亲自把文姜送到汶水之滨的讙地(huān,今山东宁阳县大汶河畔)。看地图可以知道,这里距离曲阜只有30多公里,已经给送到家门口了。

齐鲁地缘示意

两年后,文姜诞下太子同


一般认为,文姜的“文”表示有才华,虽有才华,但文姜的名声却不太好。还没出嫁时就有流言说文姜竟然和自己的哥哥诸儿不清不楚。


诸儿是齐僖公的儿子,在文姜出嫁后的第11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作为太子,诸儿成为齐国国君,也就是齐襄公。

齐僖公的五个著名子女

齐襄公即位的第4年(公元前694年)春,就鲁桓公夫妇到齐国访问,他的动机也很单纯,就是想见见妹妹文姜。

当时国君出访,没有带夫人的惯例。

临行之前,大夫申繻(xū)劝谏鲁桓公,说您自己去就可以了,不要带夫人。当然申繻说的比较委婉,他说:“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互相亵渎叫做‘礼’,违反了就会坏事。”

鲁桓公可能不太相信自己夫人的流言,况且文姜已经嫁过来很多年了,连儿子都12岁了。又或者是桓公没有听懂申繻的弦外之音,总之,听从大舅哥的召唤,桓公带文姜一起到了齐国。

齐襄公非常高兴,在泺地(luò,今山东济南市)招待他们,随后,齐襄公又桓公夫妇回了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

到了自己的地盘上就没什么可掩饰的了,齐襄公和文姜开始了没羞没臊的通奸生活。

此处省略2000字。

即便知道以前的流言非虚,桓公也没想到齐襄公能如此肆无忌惮。

鲁桓公非常生气,指责文姜:咱们儿子都这么大了,你怎么能干这种无耻之事。我把此事公之于众你还有脸见人吗?

他希望文姜能迷途知返,毕竟事情传扬出去对自己的名声也不好。

鲁桓公再一次没想到,文姜表面深表歉意,似有忏悔之心,私下却把他难听的话都复述给了哥哥齐襄公。

用《左传》里的话形容齐襄公,他是一个“无常”之君,从不按套路出牌。

文姜是自己的亲妹妹,又是好妹妹,怎能受此委屈?

文姜和鲁桓公 图源:电视剧《东周列国》

这天,齐襄公宴请鲁桓公。桓公第三次没想到,齐国就要对自己下手。

宴席上,齐襄公灌醉鲁桓公,宴会结束,齐襄公安排大夫公子彭生护送桓公返回驿馆。


这公子彭生是个大力士,他扶酒醉的鲁桓公上车,得到襄公的授意,他暗中用力,折断了桓公的肋骨。鲁桓公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史记》记载“彭生拉(勒)杀桓公”。

一个大国国君就这样客死他乡,消息传回鲁国,明眼人都明白这是怎么一桩丑事。如何料理后事成了一道难题。

因为这种事起兵伐齐属实不太光彩,况且文姜还是储君太子同的母亲。经过商议,鲁国只能忍气吞声,给齐国发了一份文件:

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

大意是:“我国国君畏惧贵君威德,不敢安安稳稳待在家里,到贵国修好。使命完成却再也无法回国了,不知道该怪罪谁,而且此事在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请杀死彭生来平息这件事。”

前半句是客套话,中间表述了事件不良影响,最后又提出解决办法。

齐襄公一听还有这么便宜的事,马上办。于是公子彭生成为替罪羊被杀。

所以以后大领导交待完重大任务,还是要掂量一下,一旦有差池,你可能就是那颗被舍弃的棋子。


文姜已经没有脸面再回鲁国,但是也没留在齐国。直到21年后她去世,都是居住在齐鲁边境。

鲁桓公死后的几年里,文姜又多次和齐襄公约会,看来兄妹之间真的是真爱了。诗人写了一首《南山》借雄狐对伴侣的渴望讽刺齐襄公和文姜的奸情。“南山崔崔,雄狐绥绥。”也成为不伦之情的代名词。


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12岁的太子同即位,也就是鲁庄公

从此齐、鲁之间也开始了摩擦不断的历史。

公元前700年(桓12):

1.宋国向郑厉公索取贿赂,郑国不堪忍受,联合盟国伐宋。

2.楚国伐绞国。


公元前699年(桓13):

1.宋国又向郑厉公索取贿赂,郑国不堪忍受,联合盟国伐宋。

2.楚国伐罗国。


公元前698年(桓14):

1.宋国报复郑国,联合盟国伐郑,攻入郑国都城,并且拆走了郑国祖庙的椽子炫耀武力。

2.齐僖公去世,齐襄公即位。


公元前697年(桓15):

1.郑厉公流亡栎邑。(详情见之前文章『人尽可夫』。)

2.秦国伐彭戏氏之戎。


公元前696年(桓16):无大事。


公元前695年(桓17):无大事。


公元前694年(桓18):

1.齐襄公害死鲁桓公。『不伦之情』

2.齐襄公害死郑君子亹。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