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范仲淹观后感作文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01:26

范仲淹观后感作文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范仲淹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范仲淹生平事迹、思想观念或某一具体事件的观点和感受。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范仲淹的某一特点或事件,如忧国忧民、忠诚正直、勤奋好学等,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
3.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或事件;正文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引用相关事例或名言;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4. 逻辑严谨: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逻辑的严谨性,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避免出现前后矛盾、论证不清等问题。
5. 语言表达:运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6.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要结合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或思想观念,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 情感真挚:在作文中,要表达出自己对范仲淹的敬佩之情,以及从范仲淹身上汲取到的正能量。
8. 避免空泛:在论述过程中,要避免空泛的议论,

有感于范仲淹的“忍”和“戒”

●人的正常需求是有限的,对欲望的追求当有度,摆脱利欲的羁绊当是人生的明智之选

传世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多人耳熟能详,知道是出自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一生政绩卓著,他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著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范仲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成长经历呢?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幼年丧父,随母改嫁后,为了专心向学,范仲淹便搬到了一个寺庙里住。此时的范仲淹,生活十分清贫,每日以小米粥为食,待粥煮好凝在一起后,他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草草地将就一顿;读书疲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冷水洗脸,每天三更眠五更起,发愤苦读。范仲淹的同窗好友见他如此清苦,就从家里带来鱼肉等佳肴请他吃,范仲淹对此表示感谢,但对这些饭菜却一筷子也不动。同窗好友奇怪地问他缘故,他说,平时吃惯了粗茶淡饭,并不觉得苦,但如果吃了这些鱼肉,就可能再也吃不下那些粥了,将来怎么办呢?同窗好友听后肃然起敬,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面对窘迫的生活境地,范仲淹毫无怨言,排除干扰,静心专注读书,博通儒家经典,终于进士及第,成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尤其是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成为中华文明史上闪光的精神财富。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艰难困苦,越是这个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和修为。寻常人在困苦中往往慌乱、悲戚、失望,而修养深厚者却能做到泰然处之。如果一个人浸染了浮躁、迷茫和悲观之气,面对微利之诱和一时之困,就会失去定力、失去斗志、失去方向,很难获得成功。只有像范仲淹那样能“忍”善“戒”,方可成大器。

如何做到忍耐和行有所止,拥有这种人生的高度自觉和非凡修养呢?王阳明的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此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守住本心。人的正常需求是有限的,对欲望的追求当有度,摆脱利欲的羁绊当是人生的明智之选。大量事实证明,唯有心存敬畏、心中有戒,方能做到严格自律、行有所止。真正做到有戒,就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常存戒惧之心,守住防线,不逾底线。尤其要修炼慎独的功夫,越是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要谨言慎行,不做失德失范之事。

(作者单位:中部战区某部)

心不隔离丨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编者按:用阅读积蓄力量,以文字期待新生和希望,把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发起了“心不隔离,你在读什么书”主题征文活动,致敬一往无前的你。来,让我们感受你的心声。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这是少年豪气之词,亦是青年担当之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疫情期间,拜读无数文章,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读罢《把栏杆拍遍》,却觉如醍醐灌顶,酣畅淋漓。

吸引我的首先便是这个“把栏杆拍遍”的书名,喜爱辛词的我只看这一句就想到了我追求了多年的偶像——“辛弃疾”,那个以笔为剑、书写豪情的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那个“铁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怀才不遇的大将军……

捧起书来细细地读,发现了自己对于稼轩一些未关注到的地方,不由得衷心佩服梁衡先生,他对人物的理解堪称深刻入骨又颇有独特之见。他道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确实如此,稼轩正是由落脚点在现实中的无助痛苦才煎熬成了那悲壮的词句,而梁衡先生能体察至此,亦是基于他“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的求实精神,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怎么能不深刻动心呢?这样的散文作品才经得起岁月的涤荡、时代的打磨,屹立不倒。

再次凝视那位英雄,国家危难时被调来用几天,有诽谤之言,则弃置几年,这种来来回回便是他一生的节奏,称之为苦难已不够,那是一种万蚁蚀心的悲痛,他弄不懂,也不想懂。“辛弃疾”他没有多少身体疾病,只有一块心病——“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国家,想着人民,才能之于人很重要,百姓之于君很重要,辛弃疾之于南宋又何尝不是一味良药呢?只是没人懂他,只恨报国无门。淋漓尽致的笔法下,稼轩跃然纸上,身着锦袍,心系家国。

何为散文?何为文字的力量?这些在梁衡先生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或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或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再或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柳三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词,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脑海中如幻灯片似的放映着,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封尘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支笔勾勒出来。

《觅渡,觅渡,渡何处》简单的一个开头——“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已使我敬服,且不说那下文的深刻描写与人物刻画,且不说那修炼而来的写作技法,单就这一项实地考察,我们写作人又有多少能做到如此呢?从1990年起,实地三次,翻阅历史资料无数……

想着我或许为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而来,总觉得对不住这些美到人心坎里的文字。曾几何时,我写作文半个小时憋不出一个字来,便胡乱应付了事,这便是我们的文章平平,像流水账一般的根本原因了吧。不看生活,凭“度娘”资料,没有求实进取的心,终究不会有好的作品。“文章便是‘扎根在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只有深刻体察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留意生活,才能成为书写妙笔的佳人。

通篇读下,瞿秋白先生伟岸的身姿在我的脑海中闪烁,熠熠生辉。英雄有着柔弱的身体,不柔弱的骨头,他没有像同年代的梁实秋那样搞纯文学,而是带着自己一身才情上了搏杀的战场。“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这是他追求真实与内心宁静的写照。“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前的那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但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字字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选择了后者的身份,并为其抛头颅洒热血。

这就值得我们每个青年停下来思考一下了,喧嚣的社会,繁闹的人群,我们青年之责任又是什么呢?稼轩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为赋新词强说愁”,瞿秋白出生乱世,为取得革命的胜利献出宝贵的生命……现今,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已不再过多要求我们出生入死,我们青年更应有“今朝唯我少年郎”的满腔热血!记得国产电影《无问西东》里的经典名句:“倘若天下安定,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句句铿锵,这是少年豪气之词,亦是青年担当之勇。

时代潮头,不堕声色,心当擎云。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我们青年不应一味地安于和平现状,而应该向梁衡先生学习,学习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字为民,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向稼轩学习,学习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报国之志,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亦应当向瞿秋白同志学习,学习他“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男儿担当,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我们“认识”的古代名人,有我们渐渐淡忘的近代名士……他们正在等着,想要与我们进行一场灵魂上的促膝长谈。

作者:王伟 莱州市第一中学高一四班

编辑:曾繁华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