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论思想》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5 14:50

推荐《论思想》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论思想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一、明确主题,紧扣中心
1. 确定论点: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即论点。论点应具有明确性、独特性和可行性。
2. 紧扣中心:全文应围绕论点展开论述,避免跑题或偏离主题。
二、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1. 选择论据:论据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说服力,可以从历史、现实、理论等方面选取。
2. 合理运用论据:在论述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论据,确保论据与论点的一致性。
3. 逻辑严密:论证过程要条理清晰,层层递进,避免出现逻辑错误。
三、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1. 确定结构:一般来说,论思想作文可以采用总分总、总分或分总等结构。
2. 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要有逻辑联系,确保文章的连贯性。
四、语言表达,准确生动
1. 严谨准确:用词要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或歧义。
2. 生动形象: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3. 避免口语化:注意文章的正式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五、注重创新,展现个性
1. 创新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

辩证法是科学认识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为解决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面临新问题的迫切需要而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今天,我们重温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依然能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真谛。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1915年流亡瑞士期间写的一篇笔记式短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出于解决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面临新问题的迫切需要,此文的写作以辩证法为红线回应当时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理论回应时代需要的务实精神,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立统一是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就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开篇就鲜明提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是列宁对哲学史,特别是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思想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辩证法的正确性,列宁借助科学史来论证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而不是简单拼凑一个一个具体实例的结论。他列举了在数学中有正和负、力学中有作用和反作用,……在社会科学中,有阶级斗争。正是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存在对立着的两个部分,由此可以得出对立统一不是主观随意滋生的,而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过程都有既互相统一又互相斗争的两个对立面。列宁明确指出:“对立面的同一……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括精神和社会都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列宁把辩证法与唯物论结合起来,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既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需要,又是当时俄国革命的实践需要。只有把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之上使之成为一种科学世界观,才能为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当时复杂的革命形势提供科学指导。

对立统一是认识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

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理解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列宁认为,“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

对立面之统一就是指一致、同一、均势,而不是指两者在结构上统一于一物、一个过程。对立面的一致、同一、均势,一方面指构成事物的对立面因同为一个事物、一个过程之中而相互联系,另一方面指一方因另一方的存在才存在而相互对立。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对立面之间的对立是指对立面之间互相分离、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对立面的“斗争”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事物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所以,事物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事物内部或事物发展过程之中的两个对立面因互相斗争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引起事物的变化发展。因此,对立统一也是理解事物“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列宁在阐明了辩证法客观上要求人们从对立统一来认识事物自身运动后,又通过比较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来深刻阐述辩证法的本质特征。

这两种发展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另一种就是辩证的发展观。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根本否认客观矛盾的存在,到事物外部去寻找发展的动因,否认事物发展中的飞跃、转化、中断、质变。而辩证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注重从事物自身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否承认对立统一(矛盾)是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的分水岭。

辩证法是批驳唯心主义的理论工具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并回应时代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在当时的俄国,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表现为庸俗进化论,已成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调和阶级矛盾,鼓吹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因此,为了帮助人们认清这种错误思潮的危害,列宁从哲学根源上找到了辩证法这个理论工具来批驳它。

在列宁看来,唯心主义比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更为隐蔽,更为有害,还必须运用辩证法这个理论工具来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而当时的形而上学唯物观难以完成这种批驳任务。

辩证法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是人类认识的规律。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是一致的。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于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则把哲学唯心主义简单称为是一种胡说,这种对唯心主义的批驳是没有说服力的。

与此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对哲学唯心主义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认为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认识根源。在列宁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一样,它与辩证法一样同样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看不到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认为相对就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而(客观的)辩证法则认为相对和绝对也是相对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因为在当时的俄国,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中的机会主义者就是利用折衷主义和诡辩论来冒充辩证法,这样就很容易迷惑人。

为了批驳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这种错误思潮,就要从理论上揭穿他们用折衷主义和诡辩论冒充辩证法的伎俩,从而与它们划清界限。列宁深刻阐述了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曲线发展过程,人类认识的发展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进而在结合研究总结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唯心主义就是因为把相对与绝对割裂开来,在个别中看不到一般,在一般中看不到个别。由此,列宁深刻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结合人类认识的哲学史,列宁还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哲学唯心主义不仅有着认识论根源,而且有着阶级根源。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只有认清了其背后的根源,人们才不会被蒙蔽和欺骗。

面对俄国革命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并用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和分析事物,尖锐地批评了那些支持本国参战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的错误做法,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前途和命运在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廓清了当时一些无产阶级思想中的迷雾,及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了无产阶级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正是因为列宁坚持运用辩证法这种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指导人民正确认识和处理帝国主义战争和革命的关系,为后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列宁主张无产阶级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当时俄国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要坚持用发展而不是静止、全面而不是片面、系统而不是零散、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和分析面临的各种矛盾,对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同时又要认清矛盾的本质,真正掌握规律,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今天,我们重温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依然能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真谛。

作者:吕勇江

来源: 学习时报

系统观念——一种成熟的思想方法

作者:力行

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灾难以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现实的冲击下不得不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人类在谋求自己发展的时候,不得不瞻前顾后,兼顾一些未来的、全局的、战略性的问题。在主动谋划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得不思考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周围事物对自身的影响,注重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总之,在考虑问题时,更加坚持系统观念,重视系统性思维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这是一个动态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系统。我们对这个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还很肤浅,更不要说把握其规律性了。其实,“规律”这个概念中也包含着微妙的错误。规律和所描述的事物行为有关,所有规律都是偶然的。如果单纯从事物的有序来讲,根本就没有什么规律可以把握,这就是所谓的熵的无序性。无序对维持大的复杂的人类文明是非常必要的,无序的熵就是其规律性,而不断增加的无序性正是所有复杂系统的特性。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社会生态系统就是在经历这样地生成—成熟—衰老—毁灭的过程。人类往往认为我们已经认识了自然,进而认为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其实,这是一种幼稚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在很小的范围内,在某一条件下,以就事论事,只看目前的眼光来看,也许是事实,但是这种改变和征服所带来的恶果却是一时看不到的,需要逐步显现。这种短期获得收益,却伴随着长期的成本剧增、危害严重,以及对个人和社会都不利的情况,使人类逐步误入所谓的“社会陷阱”。物质的滥用,有害废物的随意倾倒、废气废水的随意排放、湿地的破坏就是在环境方面的“社会陷阱”的体现。正如恩格斯在 100 多年前就讲到的,人类往往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但是对于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所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更为可悲的是,人类即使遭到了惩罚,还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往往把苦果与自己的错误行为分离开来,“甩锅”给客观原因而不愿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固执地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不到黄河心不死”。

为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现实中,人类生存的政治方面、社会方面、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必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在发展的方式上,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不能过度的浪费资源,消耗水、森林等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无限度的掠夺性开采,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替子孙后代着想。同时,在发展中还要注意保护生态和环境,如果生活富裕了,钱多了,房子大了,汽车多了,但空气污染严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沙尘暴肆虐,也谈不上美好的生活。稀有的东西的灭绝,无论它是艺术珍品还是一个生物种,都是无法挽回的。这些非经济财富和它们所具有的巨大的美学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是大自然完善系统中的固有特色,失去了它们,人类社会就会一贫如洗。天然林、地下化石水、生物多样性这些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是人类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几万年、几十万年才能形成,一旦破坏,可以说再难恢复。这些都是生命的支持系统。没有了他们,山洪、飓风,沙尘、雾霾、疫病就会向人类接踵袭来。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有系统的思维,要想的宽一些,看的远一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钱是好东西,但不能一切向钱看。钱是财富,但不是一切财富都是靠钱能买到的。我们现在的货币系统并未包括生活的全部真正价值,我们决不能让货币成为我们决策的唯一因素。当考虑到人类的生活质量时,货币和人工市场商品的消费不是唯一的因素。文化、美学(对艺术、音乐及自然的鉴赏)、爱和健康在我们对快乐的不懈追求中应该是更为优先的考虑内容。而有些看似财富的东西,实际上可能往往只是带来广泛而深远之毁灭的镀金指标。如果我们把良田都变成高楼大厦,粮食从哪里来,到没有了粮食的时候,钱能吃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必须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更重要的财富。清洁的水,怡人的森林,清新的空气,干净的山川河流,也是大自然免费给人类享用的财富,而我们不知道珍惜,轻易之间就破坏殆尽,而却愿意花上几百倍的代价又去制造洁净水(矿泉水),人工林,空气净化器,人造景观等。其实,我们已经开始为我们过去肆意使用资源来快速发展经济的行为付出了惨重代价。一些特大型都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的城市已经不能再饮用当地含污染物的地下水,必须以高昂的代价从几千公里之外的远处引调水。这说明一些非市场化的维生价值,正变成一项高昂的开支费用,而非市场经济的收益。人类总是对一些未来可能引起严重问题的行为视而不见,一直等到问题变得迫在眉睫时才采取行动,往往危机和灾难才能促使我们作出好的规划并开始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思。好的动机和愿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论证就付诸行动,我们自以为会沿着一条幸福之路走向明天。我们总是在现实的痛击之下才抱恨前科。我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之后才想起珍惜往日挥霍和浪费的一切。

中华民族以农耕立国,即使一些游牧民族,随着气候变化,草场衰落和连年的征战融合,也慢慢定居下来,变成半农半牧的村落式居民。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通过一代代人的奋斗,逐渐创造了自己赖以生息繁衍的家园——村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村落文化。这些村落文化沉淀传承了中华先民最重要的人文特征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文化的原质和底色。这种百卉争艳、各具特征的村落,从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到民俗风情都闪烁着无与伦比的自然之美。这种美是长期积淀升华的天然雕饰,是无法人工创造和复制的。村落文化的多样性,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文化的丰富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文化自信的自然资本,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或外族入侵,旧的王朝被推翻了,城市杀戮焚尽,毁于一旦。但新的王朝建立后,一旦秩序恢复,保存在这些村落的文化就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石缝里,在瓦砾下,在碾痕上,在镰刀留下的根墩里面,在野火留下的灰烬里面,不息地生长而又生长,用它绿色的声音,召唤着祖国的春天,它们是真正的民族魂。这些星罗棋布的村落文化的细流,一旦形成,就以百川归海之势,通过人员交流和商旅往来汇成民族文化的巨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城市人口密度普遍超载的当今,广阔而居住分散、人口稀疏的村落还为人类在大的疫病和战争,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降临时提供唯一的避难场所。一户人家可容纳城里的好几家人。如果村落居民过于集中,像城市居民区的单元楼房那样,空间没有弹性,遇到突发的灾难,人类可就真的无躲避之地了。因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应像保护眼球一样珍惜保护中国传统村落。一个区域的原始景观通常是地区典型地形、植被格局和水系形态的广泛结合,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价值。村落因风貌迥异而美丽,如果不顾实际地撤村并乡,一扫而光,将来会后悔莫及的。人和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区因有人才有灵气,河流因蜿蜒曲折而引人入胜。如果人都搬到城镇,等于把人和自然分开 ;一律取直河道、去除野草,代之水泥覆面,等于弃天工之巧而人为绌作。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山区还是应该允许有村庄存在、有人居住的。

市场竞争机制加速了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的效率,但市场机制是逐利的,如果放任价格调节和资本积聚,就会形成垄断市场,使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富人愈富,穷人愈穷。因为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这种情况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社会分配差距拉大,贫富悬殊,最后引发的是社会问题。经济是社会一切的基础。经济上的坐大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权利。国家的经济命脉决不能控制在任何个人或小集团的手中。即使是所谓完全搞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绝不允许寡头独大,各种反托拉斯法,条目繁多的准入、许可就是防止个别企业垄断社会资源。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流、一放了之,没有监管的市场比没有市场的控制更可怕。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决不能任由资本无序扩张,使广大人民血本无归。事实上,一个不稳定的社会也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当然,就更谈不上生活美好了,如果人们整天担心偷盗、抢劫、爆炸、谋杀,生活还能幸福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宁要天下太平的贫穷,而不要动荡不安中的富裕。因为生命安全毕竟比生活富裕更重要。因此,一个良好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可持续,而且要注重公平正义,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要发展文化艺术和精神生活,要重视差异,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这些都需要坚持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系统观念是一种成熟的思想方法。系统性思维要求我们在规划未来目标时,必须具有前瞻性,至今矗立在荒漠中的旧灌溉系统的废墟及其所支撑文明的衰落告示我们 :几乎所有环境的重大改变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问题,而且必须在问题变到无法控制之前预测和处理问题,这样荒漠才不会扩张,没有失而复得的“楼兰”。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考虑,不但要考虑问题本身,还要考虑与之连带和相关的方面,要考虑到解决这个问题对相关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其反应,不能一根筋。在解决某一主要问题时,还要预期到如何解决连带问题,如何解决因为解决老问题而引起的新问题。我们往往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但这也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当资源有限时,合作比竞争往往更有利于生存。高质量发展需要正反馈,也需要负的反馈。我们往往重视市场资本,对一些重要稀缺的商品出以很高的市场价格,但却往往忽视对我们的生存具有很重要价值的生态资本,反而使这些生活必需品成了廉价商品,如清洁的水,干净的空气,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等。所谓的“外部性”“公有地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这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缺陷。相对于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宿主来讲,人类只是一个寄生物,只有宿主保持良好状态,寄生物才能繁荣发展。虽然我们得以依赖的生命网络是坚固并具有抵抗力的,可一旦这个生命网络被破坏了,我们就算用一生的时间去恢复它都将是非常困难的,也许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文明发展的早期,对环境的征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较高的生育率是人类生存下去所必须的。但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拥挤,资源需求越来越大,技术手段和社会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有许多先前对生存有益或必须的策略和行为,就会变得不适宜甚至是有害的,如果继续先前那种短期的、一次解决一个问题的行为方式,将导致“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恶果。为避免这一点,就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句话是系统科学的核心观点。在经济决策和实施中,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兼顾经济、生态、伦理的因素,正是系统性思维的要义所在。这样,才能做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著名思想文化研究学者)

来源: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