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进入实验室申请书》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02:42

精心挑选《进入实验室申请书》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进入实验室申请书注意事项
正文:
尊敬的实验室负责人: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提升个人学术素养,我拟申请进入贵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此,我谨向实验室负责人提交进入实验室申请书,并就撰写此申请书应注意的事项作以下阐述:
一、申请理由
1. 充分阐述进入实验室的动机,说明自己为何选择该实验室及研究方向。 2. 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说明为何选择该实验室的研究领域。 3. 介绍个人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积累和成果,突出自己的研究潜力。
二、研究计划
1. 明确提出进入实验室后的研究目标,包括短期和长期目标。 2. 针对研究目标,详细阐述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 3. 结合实验室现有资源,说明如何利用实验室设施和团队力量完成研究计划。
三、个人能力
1. 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如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等。 2. 介绍自己参与过的科研项目、实习经历等,突出个人在团队协作和项目执行方面的能力。 3. 表达自己在实验室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自我要求。
四、申请材料
1. 申请书格式规范,语言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2. 申请材料真实可靠,避免夸大或虚构。 3. 附件材料完整,包括个人简历、成绩单、获奖证书等。
五、其他注意事项

注意啦!申报已开始

近日,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开展首批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和要求。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开展

首批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重点实验室

申报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优化整合我市优势科技资源,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装备研发,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根据《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沪应急行规〔2023〕2号),拟依托有条件的单位分批实施,统筹建设一批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重点实验室。首批重点实验室申报采用集中申报的形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在本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经法人单位授权,能够独立开展实验室工作的单位;

(二)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合理,符合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求,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发展规划;

(三)研究实力强,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领域有重要影响,取得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有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

(四)拥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拥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具有培养应急管理科研业务人才的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人员与科研场所相对集中;

(六)依托单位保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经费,并提供后勤保障等配套条件。

(七)近三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未发生知识产权、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

二、申报程序和要求

(一)材料准备。各申报单位要按照《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的申报要求,组织填写《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申请书》(可从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官方网站“通知公告”栏目中下载,以下简称《申请书》)。其中,纸质《申请书》一式两份,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寄送至市应急局,同时将《申请书》扫描版发送至shyjjly@163.com。

(二)截止时间。本次重点实验室申报截止时间为2023年10月27日(以邮件发出时间为准)。

(三)申报单位应确保申报材料和相关条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申报中存在弄虚作假的,一律取消申报或认定资格,且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四)申报工作结束后,市应急局将组织专家评审,评审以现场演示汇报、讨论答辩、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请相关单位做好配合准备工作。专家评审程序结束后,经公示无异议,市应急局将公布最终首批名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图文:上海应急守护

转录编辑:林心怡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只为下一站高飞

11月23日晚,李莹辉在日记中写下一段饱含深情的感言: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的时候,就不知道它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尝试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156天拼搏奋斗,协同攻关,收获圆满!致谢光荣的使命!致谢亲敬的战友!致谢可爱的志愿者!致谢温暖的合作伙伴!

这一天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组织的“地星二号”90天头低位卧床实验获得圆满成功的日子。这项实验,系统验证了空间站任务失重生理效应防护和后恢复有效性,为保障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在轨健康工作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是中国航天医学领域又一重大突破。主持这项充满艰巨挑战的大型实验的正是李莹辉。

在李莹辉的科研履历里有太多“首次”。2005年,在中国的飞船上,开展国际上首次心肌细胞空间实验;12年前,主持国内首次“地星一号”60天头低位卧床实验,为此后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中两名航天员33天太空飞行提供了健康保障;2009年,作为中方责任总师,她主持了国际上首次人类模拟载人飞行“火星500”任务,凭借实验的良好设计,凭借中国志愿者王跃的优秀表现和团队紧密合作,让中国成为国际上首批掌握载人火星飞行宝贵数据的国家之一;2016年,她主持了国内首次着眼深空探测与星际驻留任务的“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为掌握飞向火星的生存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业界,李莹辉的名字很响亮,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师、空间站航天医学实验领域责任总师、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她所带领的实验室是我国载人航天领域唯一研究航天医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

属虎的李莹辉身上有一股虎劲儿。她瞄准我国载人航天发展中的紧迫需求、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了航天医学的应用基础研究。1998年,她带领20多人,从零起步建立了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室。1999年,李莹辉带领课题组通过与欧空局的合作,成功进行了空间成骨细胞搭载飞行实验,研究了空间飞行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当时国际上有8个国家参加搭载实验。卫星返回地面时,只有3家细胞是活的,中国是其中之一。李莹辉带领的团队的敬业精神和技术能力获得国外合作方的青睐和尊重。

由于空间实验机会难得,样品数量有限,实验费用高昂,开展地面模拟研究就成为航天医学研究的必备手段。为了尽快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李莹辉不再亦步亦趋,带领科技队伍从设计思路和理念上寻求突破。他们成功研制出空间细胞自动培养装置,从此,我国自主研制空间细胞学实验装备系统成功迈向了国际空间平台。他们利用失重飞机抛物线飞行提供的短期失重、超重条件,研究重力变化对多种细胞的影响,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中国载人航天首飞成功后,李莹辉又生发了新思路。“我们能不能在自己的航天器上搭载,在自己的技术体系里做实验研究?”她的想法得到了上级支持。他们在“神六”飞行任务中第一次实施航天医学实验项目,做出了国际上第一例原代心肌细胞搭载,成功验证了药物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室从最初的“无名小卒”开始名扬国外。

此时,李莹辉开始对未来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体系有了更为长远的构想。“我们能不能加入国家队?”20多人的小团队,不论是在科研条件还是科研成果上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巨大差距。他们研究航天生理学的一台重要设备“立位倾斜床”是1978年研制的,主要科研设备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尽管面临巨大困难,还是被李莹辉郑重写进研究室五年发展规划中。

“前沿”是李莹辉做事的关键词。追赶前沿是行动上的严苛和高标准。每一次实验李莹辉都特别强调,一个实验研究得出的严谨数据结果和总结出的经验,如果历经时间淘洗,几十年后还能被引用,就是“金数据”。向实验要“金数据”成为她的动员令。

只要说到工作,说到实验,李莹辉眼睛里揉不进一粒沙子。平日春风化雨、时常把微笑挂在脸上的她,也会拍桌子翻脸无情。科研人员凌树宽就领教过李莹辉发火。因为当时他在每天做的实验记录上只填写了“正常”二字。“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每天的细胞形态什么样?指标记录了没有?李副总质问我的喊声满楼道都能听见。”事后李莹辉说:“毕竟搭载上天资源有限,没有机会重来。最可怕的是千辛万苦过后,因为实验条件的一个小疏漏,导致整个结果不可信。我们输不起!”

加班加点在李莹辉这里从来不作为评价勤奋工作的量尺,而是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李莹辉的精神头儿让年轻人也自叹不如。李铠是她带出的学生,“导师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办公室和学生讨论问题很平常,凌晨三四点收到导师的回复邮件也不意外。”他说,“看到导师这样,我只有更努力。”虽然一天忙到晚,可是李莹辉对最新文献从不错过,机场、飞机上、车上、开会间隙,都被她有效利用。李铠最佩服导师敏锐的“科研嗅觉”和“点石成金”的神奇能力。她总能从庞杂的线索中,理出头绪。让大家从重重迷雾中,拨云见日。她从来不怕挑战,口头总会抛出一句自信的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研究室成立十年时,他们的SCI文章从无到有,积累了几十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奖。李莹辉开始动笔写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书。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的一位专家参观他们的科研条件时感叹道,“载人航天是高科技,你们用这样的条件支撑了这么重大的任务,很不容易。”2009年12月1日,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此时距离李莹辉当初立下跨入国家队的五年规划,时间未满。

李莹辉将科研赋予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几乎所有的实验,李莹辉都要亲身尝试,她参加失重飞机训练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很多航天员。从2005年起,她累计飞了近500个抛物线。李莹辉第一次在国外坐失重飞机,身边的一个男性外国专家就晕倒了,飞机不得不提前返回。外方专家担心李莹辉吃不了苦,问她下午还想不想飞。李莹辉想都没想,“机会难得,怎么不飞?”其实,李莹辉的心里也在打怵。和人们想象中太空失重的美妙浪漫不同,每次3个多小时的抛物线飞行,失重和超重交替进行,恶心、呕吐、眩晕是常有的事。“忽上忽下,非常痛苦,但我强忍着不能呕吐。如果表现不好,下一次可能就没机会飞了。毕竟我代表中国。”

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不听话”的人,总是想着自加难度系数,多种尝试。坐失重飞机,为了防止出现眩晕呕吐,教练要求头部尽量不动,但她一定要转转头试试。做2g重力,要求不要动,她一定要做一套操。她把自己当成最佳的受试者,因为多一种体验就多些感受,心中有数对研究非常重要。

李莹辉“贪心”,常说搞研究不但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要看向外面,搜索一切有可能的线索。她爱用听起来轻松的“玩”来提及正在研究的项目,然而背后付出的心力脑力和体力,她不会说。李莹辉从不认为做科研就是苦行僧。李莹辉也浪漫,加班到深夜走到楼下透透气。回头一望,实验室的楼层灯光明亮,好像镶在夜空中一条晶莹清透的玉带,在她眼里那景色美轮美奂,充满诗情画意。那一刻她为这支坚强温暖、志同道合的团队骄傲,空气中似乎也有了甜丝丝的味道。

“航天医学研究没有中国参加将是最大的遗憾!”李莹辉在参加国际项目合作中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与二十年前初次参加国际合作项目时的忐忑紧张相比,今天我国的航天医学研究已经有充分的自信。李莹辉常和同事们说:“一件事只有认定它的意义,才有可能投入。当你加入这支队伍的时候,国家的责任就在你的肩上。”

2016年,“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正式启航。依旧是勇开先河的国内之最,李莹辉再次担当试验负责人。作为立足未来工程应用的实验,面临时间长、环境控制难、志愿者心理波动等诸多困难。环环相扣如多米诺骨牌,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是全面倒塌。知难而退,从来不是李莹辉的人生选择,迎难而上,才是航天人李莹辉的生命底色。从实验准备开始,李莹辉的神经高度紧张,严阵以待。然而,一个个麻烦还是接踵而至。进舱前,设备调试期间,遇上保证温度的一个制冷液的管子破裂。一夜之间,几吨液体泄漏。实验期间遇到“吸铁鬼”事件,绿油油的小麦苗突然在一夜之间全黄了。不明原因导致麦苗大量死亡,生态链中断的后果不堪设想。

那几天,舱外,李莹辉和同事们分析讨论,彻夜不眠。舱内,志愿者在植物舱转来转去,查看采样,添加营养剂,各种尝试。经紧急调请国内农业专家,终于查出“元凶”,原来是舱内环境多因素组合形成综合效应,偷偷吸走植物里的铁元素。不把“吸铁鬼”控制住,再怎么添加营养剂也留不住。这个环节在国内外的资料里都没有提示,只有亲身试验,才可能发现,它也给未来环控系统设计带来很多启发帮助。

2016年12月14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发布重磅消息:4名志愿者完成全部任务,顺利出舱。载人试验系统内物质流实现了动态平衡调控,生保系统良好,项目获得圆满成功。在国际空间科学大会上,李莹辉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医学专家,做了4人180天集成实验的专题报告。报告结束后,有上百名国际同行参加的会场先是陷入几秒安静,继而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李莹辉心中充满感动和自豪,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团队获得的荣耀,更是国家载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缩影,是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带来的成就。中国航天事业还有一系列重大项目在召唤,为下一站高飞,李莹辉时刻准备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