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华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对中华历史的整体评价,还是对某个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感悟,或是从某个角度探讨中华文化的特点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中华史》的作者、内容等;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分几个小节,每个小节论述一个方面;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3. 选取素材:在写作过程中,要善于从《中华史》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如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文化传承等,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4. 突出重点:在众多素材中,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内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同时,注意避免面面俱到,以免文章显得冗长乏味。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同时,注意避免口语化、啰嗦的表达方式。
6. 逻辑清晰:文章的论述要具有逻辑性,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在论述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
7. 结合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从先秦子学到宋明理学,文化根脉传承从未间断,培育了深厚家国情怀和历史意识,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提供滋养。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激活中华文明基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了文明的现代转型与重塑,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深远的历史纵深。
- 影响中国人看待历史的思维方式: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使其具有独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塑造了中国人以连续性方式看待历史的思维模式。中国重视修史,从《春秋》《史记》到《汉书》等,史书贯通古今,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同时,中华文明赓续了中国历史的文脉,形成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价值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及世界的发展走向。
- 决定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必然性: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现代化演进更新的必然产物。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使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自主性。如“民为邦本”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道法自然”内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 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支撑: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应深植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沃土,以“两个结合”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恪守原创性,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批判吸收西方知识体系有益成果,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像一本写满故事的大书,里面既有民族一步步崛起、走向强大的精彩篇章,也藏着应对各种危机的生存智慧。从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到如今数字时代对文明的传承创新,历史就像一位贴心的老师,用一个个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守住文明的根,同时跟着时代不断改变进步,才能在变化多端的世界里一直充满活力。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它之所以能一直延续下来,靠的就是对文化根源的坚守。北宋的时候,王安石搞变法,想改变当时的一些问题,让国家更强大。可守旧的人不同意,变法最后没成功。不过,这次变法给后来的人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好经验,就像给后面的改革指了条路。
明清时候,利玛窦这些传教士从国外带来西方的科技知识,徐光启等学者没有排斥,而是把这些知识吸收进来,写进了《农政全书》里。这就好像把不同的好东西融合在一起,让文明变得更丰富。
到了近代,外国列强来侵略中国,国家面临着很大的危险。但林则徐没有害怕,他编译了《四洲志》,让大家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开启了“向西方学习技术”的路。张謇也创办实业,想通过发展工业来救国家。这种在困难时候想办法改变、努力生存的精神,让中华文明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就像敦煌莫高窟,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沙打,还是那么漂亮、有价值,中华文明也因为这种坚韧,成了人类文明里很了不起的存在。
从历史上看,制度创新是文明突破困难、向前发展的关键。秦国的时候,商鞅搞变法,把以前贵族世袭的制度废除了,建立了按军功给爵位的体系。这样一来,士兵打仗更有劲儿了,社会也更有活力,秦国从一个西边的小国家,变成了战国时期很厉害的霸主。
隋唐时候,开创了科举制度,打破了以前只有大门阀家族的人才能当官的局面,给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提供了当官的机会。这就让社会上各种有才能的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造就了“天下有才能的人都到我这里来”的繁荣盛世。
近代的时候,洋务运动虽然没能把封建制度彻底改变,但是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这些地方,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搞工业化了。这种“改变才能通顺,通顺才能长久”的智慧,到了现在就成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圳以前就是个小渔村,后来通过制度创新,发展成了国际大都市,这就是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潜力的好例子。
中华文明里有“和而不同”的想法,就是说各种文明可以不一样,但是能和谐地在一起。这给不同文明一起存在提供了东方的好办法。唐朝的时候,长安是个大都市,波斯来的商人、日本来的遣唐使、大食来的学者都聚在这里,形成了“外国风格很流行”的文化场面。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就像各种颜色的颜料混在一起,变得更鲜艳了。
郑和七次下西洋,带着中国的瓷器、丝绸去别的国家,又从别的国家带回了长颈鹿这些稀奇的动物和知识。这显示了和平交流、友好往来的胸怀。
这种包容的想法到了现在,就变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老铁路穿过很多山,把中国和老挝连在一起;中欧班列横跨亚欧大陆,促进了贸易。这些都是对“大家一起和谐相处”传统的现代解释。就像《礼记》里说的“做到和谐,天地就能各安其位”,中国提出的这些办法,正用文明对话来消除大家之间的隔阂。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时间点回头看,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特别清楚:传承文明要像大运河一样,在流动中保持活力,不能死板;制度创新要像都江堰一样,根据情况灵活调整,不能生硬;对外交流要像丝绸之路一样,开放包容,不能封闭。现在,“嫦娥”探月取回了月壤,“九章”量子计算机也研究出来了,我们更要记住:五千年文明积累的智慧,就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底气。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中国肯定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