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5: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全球化与中国读书笔记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角度来探讨。
2. 确定立意: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确定作文的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如扩大市场、促进产业升级等; b.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挑战,如文化同质化、传统文化流失等; c. 全球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如教育国际化、教育资源分配等; d. 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等。
3.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以下是一个参考结构:
a. 引言:简要介绍全球化背景和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 b. 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每个角度可分几个小点进行阐述;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全球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建议或展望。
4. 论证方法:在论述过程中,可采用以下论证方法:
a. 事实论证:列举具体事例,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表现等; b. 数据论证:引用相关统计数据,如我国对外贸易额、
一起来读马克思,一起来读毛泽东
伟大也要有人懂:毛泽东是孤独的----而这种孤独更彰显了他的伟大。他的笑容与浩叹,他的悲怆与激越,他失去的每一个亲人,他写下的每一行文字,与你、与我,与每一个站起来的中国人血肉相连。
毛泽东走了,留下了他毕生的两件伟大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敢想、敢干、敢实践”的新中国性格。
毛泽东还在,他回到了中国大地和历史深处,如雪落长河,寂然无声。
伟大也要有人懂: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的书是困难的。那是汇集了人类思想最精深成果的著作,那是轻松愉快的风景,那是高山、是大海,是考验着人们知识、智力、意志的艰苦跋涉。
在这个全球化、互联网、市场经济的时代,马克思依然是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我们的世界。
【读书者说】
作者: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回望建党历程,感受建党最初的步履,聆听百年大党开天辟地的故事,对于感悟初心使命、赓续血脉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党史专家邵维正和他的助手刘晓宝合著的《建党1921》,可谓恰逢其时。邵维正教授是对中共一大和党的创建史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的著名学者,深耕党史50年。他的这部最新党史作品,通俗生动,特点鲜明。
《建党1921》邵维正刘晓宝著东方出版社
聚焦建党元年,回望初心使命之源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100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做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践行初心使命。
初心使命从哪里来?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如何形成的?本书作者从1921年建党元年开始探源,以时间为主线,以建党为主轴,以月份为单元,分别从当月的重大建党事件切入,全面反映100年前内忧外患的中国国情和上下求索的时代大潮,细致讲述革命先辈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抛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朝气蓬勃、救亡图存的建党先驱寻找和确立初心使命的艰难历程。《建党1921》一书的写作目的之一,就是帮助读者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不断体悟初心使命,进而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讲好党的故事,再现建党艰难历程
历史伟业,百年风华。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谱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正是赓续血脉基因的深厚土壤。本书借助档案、书信、回忆录等大量珍贵史料,深度挖掘历史细节,以建党先驱的感人故事,以生动细腻的写作手法,引领读者走近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现场,领悟革命先辈的创新精神和建党的艰辛历程。
《建党1921》一书中,既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上海石库门一大召开、嘉兴南湖红船启航等经典历史场景,又有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赵世炎、邓中夏、陈望道、俞秀松、何孟雄、缪伯英、高君宇、彭湃、向警予等早期共产党人的成长进步历程,引导读者领悟马克思主义怎样深刻影响当时的中国及其先进分子和有志青年,领悟革命先辈怎样毅然决然承担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本书还对中共一大代表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及其蕴含的丰富哲理和经验教训进行了描述探讨,警醒我们只有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始终信守入党时许下的铮铮誓言,始终坚持奋斗精神,才能真正做到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在诱惑面前不变节,在牺牲面前不退缩。
秉持大历史观,构思编排精巧独特
党的创建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建党1921》在编排上匠心独运,每月篇目之前专设“国内外大事提要”与“建党活动”两个背景板块,用全球化视角观察和思考党的创建,引导读者认清党的创建是民族的苦难、时代的呼唤、人民的选择共同作用下的历史必然。
本书聚焦1921年,又不拘泥于1921年,述说的视角是近代以来的整个中国,时间的跨度是从1821年清朝道光元年至2021年建党100周年这前后两个100年,从这样的大视角和大跨度来审视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深远历史意义,对比说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与此同时,作者将大历史观与开小切口巧妙融合,坚持从小处落笔,从新民学会一次不同凡响的新年大会,说明正确选择理想和主义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有一个逐步认识、反复比较、研究辨析、明确决断的过程;从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阶级相结合,需要先进知识分子勇敢走出书斋,走进社会实践和劳动群众之中,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正是通过看似分散的一个个事件、一项项活动、一个个人物,内引外延,前后呼应,全景式展现建党伟业,依靠细节的力量感动和引领读者赓续血脉基因,以达到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的根本目的。相信《建党1921》的出版,能够为正在广泛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有益的辅助读物。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6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