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工作自我评价医院》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7 06:13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工作自我评价医院》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工作自我评价的医院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结构清晰:确保作文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自己的工作背景和评价的目的;中间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工作表现、优点和不足;结尾部分总结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自己在医院工作中的重点表现,如专业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避免泛泛而谈,要具体、有针对性。
3. 客观公正:在评价自己的工作时,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使评价更具说服力。
4. 量化成果:尽量用数据和事实来量化自己的工作成果,如治疗了多少患者、提高了多少工作效率等。这有助于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价值。
5. 反思不足:在作文中,要诚实地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这体现了自己的谦虚和进取心。
6. 展示成长:在评价自己的工作时,要展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工作经验等。
7. 结合医院实际:在评价自己的工作时,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医院的文化、团队氛围、工作环境等。这有助于展示自己与医院的契合度。
8. 语气得体:在作文中,要保持谦虚、诚恳的语气,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自负的词汇

东昌府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现场评审

8月1日至2日,由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聊城市人民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11位专家组成评审组,对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进行了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现场评审。

复审开始前,医院召开了简短的汇报会,聊城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宋汝祥主持会议,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孟凡志发表讲话,东昌府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郭敬春就医院二甲复审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

汇报会结束后,专家组以《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为依据,按照《山东省医院评审办法》要求,深入到医院各职能科室和临床一线,通过文档检查、个案追踪、系统追踪、设备设施检查、病历审阅、访谈患者与相关人员、查阅医院自我评价报告,结合院长工作汇报等多种形式,分综合管理组、医疗管理组、护理管理组,对东昌府人民医院医疗、护理、院感、药事、医技、后勤、医院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检查。专家们以严谨、严格、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医院的各项工作进行考核指导,并以他们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采取评教结合的方式,在现场评审中为医院今后的管理与发展提出很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8月2日上午,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二甲复审现场反馈会在科教楼大会议室举行。聊城市卫健委医政科科长刘庆华主持会议,聊城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宋汝祥,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孟凡志,聊城市人民医院质控科科长、山东省医院评审专家张春燕,聊城市人民医院后勤办主任池金凤,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院感办主任吴怀英,聊城市人民医院护士长赵凤军,东昌府区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斌,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领导班子及医院干部职工6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四位评审专家分别代表医疗管理组、综合管理一组、综合管理二组、护理管理组作复审反馈,就医院工作亮点、不足以及整改建议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反馈。

宋汝祥副主任代表复审组宣布: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复审现场评审。他表示,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高度重视医院标准化建设,各项工作得到了改进,科研教学、人才学科建设明显加强,质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的机制基本建立,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医院管理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医院面貌、职工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呈现出凝心聚力、创新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

同时,宋汝祥副主任还指出了在复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并代表聊城市卫健委对医院建设发展提出七点要求:一是提振精气神,凝神聚力干事业;二是提升政治站位,抓好医疗乱象整治工作的落实;三是加强内涵建设,强化质量管理;四是加大力度,深入推进医改工作落实;五是开拓思路,切实加强人才和学科建设;六是提高认识,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七是强化培训,切实增强法律意识。

随后,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孟凡志代表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对各位评审专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他指出,此次二甲复审既是对东昌府人民医院医疗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一次检阅,也是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不断完善医疗工作流程的一次良好契机。他希望医院能够抓住这次机遇,着力提高医院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对专家组反馈的问题,要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进行整理,坚决贯彻整改,把二甲复审作为新的起点、新的鞭策,实现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东昌府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郭敬春作表态发言。郭院长表示,此次复审是对医院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培训和指导,是对新院各项工作的全面检查,专家们的指导意见是工作方法的总结,是工作技巧的凝练,更是工作经验的结晶。医院将在反馈会结束后,立即召开专题讨论会,按照评审组指出的整改方向,制定整改方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强化整改。 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将以此次复审为契机,继续按照评审标准持续改进各项工作,努力提升医院内涵建设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的医院管理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服务质量及医院管理水平,为打造全市一流的县域医疗服务保健中心,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继续努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谢鑫楷

医院评审评价: 用好牵引力 实现“四十而不惑”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2022年9月22日,深圳市发布《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2020年12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决定成立非营利性的第三方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此后,该中心编制完成《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并于2022年2月获得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SQua EEA)的认证,再度引发人们对医院评审评价这个老话题的关注。

广东省深圳市《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的发布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对全国及各省市未来开展评审评价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意义。

2018年6月作者赴爱尔兰访问ISQua总部与时任首席执行官Peter Lachman博士(左一)合影

动因

为什么要开展评审评价工作?

如何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的必然要求。从国内外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情况来看,均存在较大的隐患或风险。

在患者安全方面:2016年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研究发现,美国每年有超过25万人因为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死亡,人数仅次于心脏疾病和癌症,排名第三。2018年1月26日,韩国某医院大火致47死192伤;2020年12月19日,土耳其某医院火灾烧死10名新冠患者;2015年12月24日,沙特某医院大火致31人死107人伤。在国内,《2020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通过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选择2020年全国医疗质量抽样调查中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错误报告填报完整度较好的3378家医院,了解医疗机构给患者造成伤害级别的情况。结果表明,在医院应主动(署名)报告的五类事件中,发生住院患者失踪隐患或行为的1884例(死亡31例),发生住院患者自杀隐患或行为的2163例(死亡416例),发生产房新生儿被抱错隐患或行为的54例(死亡1例),发生手术、介入诊疗患者、术式及部位选择错误隐患或行为的1132例(死亡143例),发生住院患者坠床与跌倒等隐患或行为的56555例(死亡404例)。

在医疗质量方面:2018年《柳叶刀》发布了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在1990—2016年医疗可及性和质量的变迁情况和排行榜。2016年,中国医疗可及性和质量HAQ指数总体分值77.9,在195个国家中排名第48位,和我们的综合国力相比,还比较滞后。另外对比中美恶性肿瘤5年相对生存率,近年来美国的平均值已超过70%,而中国的平均值不到40%。虽然医疗只是影响恶性肿瘤生存率的一个方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恶性肿瘤规范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亟待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评审

医疗质量与安全风险的“刹车力”

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工作相当于一辆汽车在坡道上向上爬行,需要提供一个防止滑坡的“刹车力”,这就是开展医院评审工作的动因。2011年,卫生部印发的《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将医院评审定义为:“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医院评审标准,开展自我评价,持续改进医院工作,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其规划级别的功能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确定医院等级的过程”。医院评审是由政府行政主导的、强制性的、一元化的评估,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准入性的“及格考试”。医院等级评审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性,例如,等级核定与收费标准挂钩,相当于一个基本门槛。结合中国国情,可以把行政许可理解为效率较高的评审。对医院来说,开业并提供诊疗服务必须有执业许可证,不一定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定级。因此,等级评审近似于行政许可,但不归属完全的强制性行政许可范畴。

自1989年1月卫生部颁布《关于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启动医院分级管理与评审工作以来,我国医院评审已走过33年历程。虽然历史上我国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来看仍处于“三十而未立”的阶段。

2020年12月28日,在上一版标准发布的9年后,《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终于发布。但如今又过去了近两年,仅有少数省市在持续性开展医院评审工作,大多数省市仍然没有发布当地的医院评审实施细则。主要原因在于:在国家将医院评审权限下放至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背景下,有的省市并没有常设性的评审机构和成熟的评审员队伍,开展评审工作存在很大困难,对传统运动式评审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以至于未形成“三十而立”的工作局面。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评审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制度资源,现阶段部分省市的评审标准、评审机构和评审员队伍供给不足。换句话说,医院评审工作尚不能为全国医疗服务系统提供稳定、持久的“刹车力”,局部省市或医院尚存在医疗质量与安全滑坡的较大风险。

评价

医疗质量与安全改进的“牵引力”

医疗质量与安全这辆“车”在坡道上向上爬行,虽然有了医院评审这个“刹车”,但也只能保证不滑坡。这种局面并不是医疗系统改进的目标,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不滑坡的局面,要实现持续改进或螺旋式上升,还必须要有“牵引力”,这是开展医院评价的动因之所在。

医院评价是指由医院之外的组织对医院进行评估,以判定医院对于质量与管理体系标准、绩效标准的符合程度,并不断改善医院绩效的过程。医院评价是政府引导或社会机构开展的、自愿性的、多元化的评估,也称“第三方评价”,可以理解为选拔性的“择优考试”。评价主体不受限制,取决于其公信力。我国现阶段出现了国内、国外两大评价体系,既有政府开展的或政府授权委托开展的,又有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甚至商业组织开展的。如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国医院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医院信用评价与服务能力星级评审、中国医院影响力排行榜等。与评价相关联的概念是认证。认证是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标准、技术规范或其强制性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与评价类似,认证属于第三方医疗评审组织开展的自愿性评估,如美国JCI、德国KTQ、澳大利亚ACHS、挪威DNV、英国CHKS、日本JCQHC 等。

全国性的医院评价制度缺失致使医院评价市场乱象丛生。政府主导的医院评审相当于高中“毕业考”,就是为了让医院取得“毕业证”,题目相对简单,考过之后发证。优等生虽然会参加考试,但不会放在心上。由于对医院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区分度不够,部分“老牌”三甲医院参与评审的积极性不高,转而寻求通过非政府主导的外部评价来向社会传递其“高水平、高品质”的医疗市场博弈信号,希望用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决定高中毕业后能上什么样的大学。这时,那些具有区分度的评价、认证(如各类排行榜),就受到了医院的欢迎。

我们对医院评价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只要是正规开展、有利于提升医疗质量、为保障患者安全增加了一道防火墙的医院评价体系,有总比没有强,不能一棍子打死。即使花一些成本,但带来了更高的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就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政府如果不增加医院评价制度的供给,我国将失去医院评价的主动权及国际话语权。一些公立医院为贴上“与众不同、高人一等”的“标签”,不得不为巨额评价费和咨询费买单,也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深圳出台的《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属于由政府或非营利性组织申请通过ISQua认证的标准,具有一定政府举办性质、独立于现有国家评审标准之外,增加了评价制度的供给,如果能在全国甚至国外推广,可能弥补我国全国性医院评价制度缺失的这一短板。

反思

评审体系建设何以一波三折

为什么我国评审评价体系发展会出现一波三折等问题?

组织机构不稳定。医院评审评价要求医疗质量管理要讲究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但评审评价工作本身结构质量有待提升,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机构长期领导开展这项工作。但我国评审评价工作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随着行政部门的改革,特别是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变革和人员的变动,这项工作的组织机构不稳定,影响了工作的常态化和可持续性。

标准质量不够高。评审评价标准是否得到广泛认可,能否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标准本身的生命力是关键。遗憾的是,目前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出台,无论是程序、内容和形式,并不符合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0001《标准编写规则》的规范要求和国际通行做法。程序上的不规范,导致了形式、内容上的缺陷,并进一步导致质量上的不足。纵观30多年来我国的医院评审标准,其形式、内容、检查方法继承性不强。不同时期、不同的领导、不同的专家制定出来的标准存在很大差异,稳定性不足,使参评医院也不得不开展运动式的评审准备,难以久久为功。

缺乏“同质化”评审员。评审工作是评审员拿着标准这个“尺子”去测量不同的医院,不同的评审员去读刻度时,测出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因此,如何建立一支稳定、专业、同质的评审员队伍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虽然地方省市对临时抽调的评审员也做了一些培训,但总体上而言,评审员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缺乏“同质化”评审员导致评审质量受到影响,评审结果公信力大打折扣,甚至致使评审工作受到非议或批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评审标准加大了信息化评审的比重。利用信息化工具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对提高评审效率、节约成本很有帮助。但信息化评审实际上也是一个标准体系,指标怎么筛选、区分度怎么样、权重怎么设置都需要严格论证。如果信息化评审缺乏科学的论证过程,本身就不标准或不科学,则会导致测量“信度”的偏差。

因此,做好评审评价工作,常设的机构、高质量的标准、同质化的评审员三者不可或缺。而这三者构成了制定标准的“标准”,也就是标准是怎么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深圳的《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要通过ISQua的认证。通过ISQua认证,既从程序上保证了标准的高质量,又具备了开展国际医院评审工作的通行证。

展望

期待评审评价的“四十不惑”

展望我国医院评审评价工作的未来,笔者期待借深圳《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打开的这扇窗户,实现我国医院评审评价工作的“四十不惑”。具体而言,要理顺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加强医院评审评价工作管理机构建设。纵观评审评价发展历史和国际横向比较,对于我国来说,建立中国特色的医院评审评价体系,本质上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医院评审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技术复杂性、社会复杂性及人的复杂性。由政府直接来决策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出了问题易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出现“忽左忽右”的格局,不能形成稳定的工作状态。因此,发展第三方机构模式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第三方模式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更合理的代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协调妥协为手段,以规则和程序为方法,以协议和文件约定为准则,合理地解决复杂社会治理问题。

具体而言,我国需要成立一个类似于ISQua的组织,如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医疗机构评审组织认证与监督委员会,适时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医疗机构评审认证项目,甚至上升为医院评审评价国标。强制要求社会性质的评价机构、评价标准、评审员培训项目通过上述两个组织的认证,方可开展相关商业评价和认证业务。未来中国特色的医院评审评价体系需要实现评审评价管理体制跨越式发展和制度创新,对国内现有的评审评价进行规范,确保医院评审评价机构具有较强的公信力、长久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推动构建“政府主导的评审标准+政府引导的评价标准+第三方认证标准”3个层面的多元化医院评审评价体系。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及时更新修订医院评审标准,进行强制性的“及格考试”。政府引导出台具有区分度的医院评价标准,开展自愿性的“择优考试”,使部分医院能向社会和居民传递较高能力和品质的信号。鼓励社会机构自行制定特色标准开展各类第三方认证,通过市场机制建立满足医疗机构需求的多元化评审评价标准体系。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的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有序的市场发展,避免纯粹商业化导致的一手收费辅导、一手评级的“左右手互博”,做到实现有限制、有边界、有监管。通过走出去,依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广中国经验,增强中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的国际话语权,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新业态。

总体而言,需要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评审评价管理体制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现有评审评价通过ISQua或建立的与之相似的中国医疗机构审组织认证与监督委员会的认证,建立多元化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为我国医疗质量和安全工作的“爬坡”提供“刹车力”和“牵引力”。

名词解释:

什么是ISQua

ISQu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即国际医疗质量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独立的、有100多个国家会员的国际医疗质量组织。1995年,ISQua在澳大利亚成立,目前总部设在爱尔兰都柏林,主要职能是促进各国发展医疗质量评价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密切的官方合作关系。

ISQua于1999年正式发布了评审机构国际认证项目(IAP),由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估协会(ISQua EEA)对医疗认证机构进行标准认证,确保这些机构遵循标准,可以说是认证机构的认证机构,医疗评审机构的“考官”,其所设立的认证标准相当于标准的标准。ISQua的认证业务包含三个项目:评审组织认证(8个维度96条标准,核心条款25条)、医疗和社会保健标准认证(6大原则,57条标准,18条核心标准)和调查员培训项目认证。

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疗政策部主任、研究 员 董四平

整理:本刊记者 刘也良

审核:孔令敏 张士国

制作:中小卫1号

本文来自【中国卫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