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12: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败局》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理解书名含义": -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理解书名“大败局”的含义,即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企业失败案例,从中提取教训。
2. "明确写作目的": - 写作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分析和反思,因此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学习经验教训,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3. "内容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大败局》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 -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阅读这本书的体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企业失败案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 "教训总结":从这些失败案例中总结出一些普遍性的教训,如企业战略失误、管理不善、市场判断失误等。 - "个人反思":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对这些教训的感悟,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类似错误。 -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阅读《大败局》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己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启示。
4. "写作技巧": - "语言表达":使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观点明确
不得不说,吴晓波的书还是写的很棒的,一如既往和当时读《腾讯传》一样,让人非常想一口气读完。
《大败局》这一系列的书籍,讲了中国这几十年来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当时名闻天下的企业最后轰然倒闭的故事,当然也有类似一些企业家能够东山再起,但是也就只有史玉柱一个。
简单总结下来:一部分企业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导致,比如《大败局》1中的很多企业都是,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的厉害人物在没有得到明确的成功后的红利之后,于当时的体制形成了严重的冲突,导致最终形成了双输的局面。
还有企业家性格的问题,获得了一些成功之后,心态就膨胀了,不太能处理好政府的关系,不太能明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自己核心的能力在哪里,这一点非常重要。托普软件,2002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还看到过该公司的招聘广告,当时就在想一年内招聘5000人,怎么管理?做什么呢?快20年过去了,自己也从事过软件开发,架构,项目管理,技术管理等等岗位,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团队需要稳扎稳打,一下子扩张太快不是好事。
杭州最近有个著名的例子,呆萝卜,在拿到新一轮的投资意向之后,在杭州疯狂扩招并组建大规模的技术团队,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将业务和技术能力快速扩张上去,导致业务和技术不匹配:
我自己当时写了一偏短文分析了下呆萝卜这家公司:
这几天惊闻呆萝卜杭州团队整体裁撤,之前有还记得朋友圈里面好多猎头一段时间内大规模刷屏:要在半年之内,招聘100多的技术人员,其中java就要一百个,几个月内要招聘好;当时就惊呆了,我就和一个熟悉的猎头说,这个公司的负责人一定是没有组建或者管理过技术团队,短时间内这么大规模的拼命扩充产品技术团队,是很容易出问题的;研发交付体系,团队管理能力,绩效管理,团队激励等等这些基础能力跟不上,特别是基层一线的leader管理能力如果跟不上,只会带来副作用,人多了有时候反而添乱;
机缘巧合,好几个前下属去了呆萝卜了,还有一个从我现在的公司被挖过去了(一个技术还不错的前端小伙子),当时他离职的时候,还劝了下他,给了一些建议,可惜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跟他们聊天,告诉我里面管理混乱,技术架构糟糕;
对于资本驱动的创业型公司,这样的团队是非常考验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我听说是挖了很多阿里人过去,虽然说阿里的组织管理能力数一数二,可是并不一定挖几个阿里的高p就能带过去,就能落地的;
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就看到猎头圈又猎头反馈呆萝卜不给猎头费了(未经证实),然后就听说工资发不出来了,然后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资本寒冬,还是要扎实的做业务,团队盲目扩张(特别是技术团队),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祝愿大家都挺过这个寒冬;
在6月初笔者聊了一家创业公司,创始人非常年轻,87年的,做外贸起家,将公司从几个人带到了900人左右,研发团队加外包160人左右的规模了。
然后聊的过程中说要在短期(半年内)将公司研发人员规模扩充到250人。但是当前的研发团队有很大的问题,其实所大部分人估计都知道:
1.考核机制调整(这个是最重要的);
2.组织架构调整(含定岗定级别);
3.招聘面试流程优化(这一点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
4.项目(迭代)管理机制优化。
5.日常沟通机制调整(日报,日汇总等,周会简单开);
对于非技术出身的创始人/老板来说,可能需要学习怎么和研发团队打交道,以个人的经验来说,研发本身的自然客观规律,下面是一些建议:
1.迭代和项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项目做完了只可能是第一步;
2.所有的系统不可能不出bug,我们以前嘲笑微软的系统:第一版是垃圾,第二版勉强能用,第三版完美,但就是这样,它的系统也常常打补丁;所以需要尊重其客观规律;
3.需求很多很正常,但是需求的管理需要分轻重缓急,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需求和功能的效果,需要多方验证,避免浪费了大量的研发成本做出一些无用的功能;
4.研发目前是成本中心,但是可以想办法降低成本:比如申请软著,专利,申请政府补贴,讲公司变成科技型公司。
研发的工程管理是一个和销售/市场截然不同的领域,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士。
看了吴晓波的基本书籍之后,觉得写的非常不错,后续还会持续购买。
不好的体验:在pdd大补贴的情况下,买到了很多盗版书籍,是在对不起了。
1991年7月,仰融以原始股的价格买下4600万股沈阳金杯客车厂的股票。
1992年7月,金杯汽车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0月,以金杯客车为主要资产的华晨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股”,在华尔街引起很大的轰动。
从1995年起,仰融以大股东的身份接管金杯客车的管理权,开发出新型“海狮”牌小客车,击败长春一汽的“解放”牌面包车,成为轻型客车市场的第一汽车品牌。
1997年底,仰融开始筹划引进德国技术和设备,宣布打造一条年产10万辆轿车的生产线。
1999年3月,华晨控股上海的老牌上市公司申华实业,并更名为“华晨集团”。10月,“华晨中国”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仰融宣布将在5年内斥资40亿元,打造中国人自己的轿车。
2000年12月,第一代“中华”牌轿车在沈阳下线。华晨当年度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税后利润18亿元,在汽车行业里仅次于上海大众、一汽大众。
2001年前后,仰融打造出一个市值高达246亿元之巨的“华晨系”,旗下有5家上市公司,各种关联公司158家,其中控股138家。
2002年5月,仰融赴美不归。6月,华晨汽车董事会解除了他的公司主席、总裁等职务。仰融将自己所持有的华晨中国股票在香港股票市场全部抛售套现。
2002年10月14日,仰融起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和财政部,其直接诉讼争议标的达20亿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产权纠纷案。4天后,辽宁省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发出全球通缉令,正式批捕仰融。
2004年,华晨中国的利润从3年前的9亿元下降到4860万元,降幅之大令业界震惊。
2006年1月,大连市副市长祁玉民出任华晨控股董事长。当时,华晨亏损近4亿元,工厂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他试图重振华晨昔日雄风。
2007年3月,拥有自主研发技术的1.8T中华轿车上市。
1、华晨开始走向楼塌,源于仰融与辽宁省的谈判
因为主张华晨的发展中心南下宁波,仰融开始与辽宁省各方冲突不断。2002年,双方的谈判最终破裂,财政部发文认定华晨归属国有、划归辽宁省。事发后,仰融出走美国,他本人也因涉嫌经济犯罪遭到批捕、通缉。于是,短短几年,华晨集团的业绩迅速下滑。
2、企业内耗严重,创始人走后无合适的接班人在现实中,经济很难脱离政治而存在。华晨从辉煌到坠落,只是一念之差,仰融在商业上展现了惊人的才华,但却在政商关系的处理上失去光彩,导致自己在华晨上升期突然出局。如果仰融继续将这盘棋下完,华晨应该会有更好的结果。吴晓波老师将其比喻成“一盘格局很大的棋突然失去了棋手,后面不管谁来接手,都很难理解原棋手的格局”。
仰融走之后,没有创始人的企业,就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华晨在动荡期的高层频繁变动,导致核心技术团队流失了不少,是华晨重大的损失。最初接替仰融负责华晨运营的几名高管号称“四大金刚”,却没能续上仰融的棋局,反而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套现离场,导致人心尽失。祁玉民临危受命也只能力保华晨不死,但也很难再创辉煌。
从这一层来说,仰融没有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而是坚信自己能对华晨进行掌控,这也是他的一个失误。
3、忽略开发能力,无核心产品竞争力华晨从仰融时代就开始的这种投机主义,在经营上长期以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短期表现为导向,缺少打造正向技术研发体系的进取心,虽然换来了短期利益,但实际上牺牲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
仰融之后执掌华晨的是祁玉民,之前他是大连的副市长,背靠宝马输出技术,祁玉民觉得整车发展就是技术的整合,对于自主技术的研发并不看重。
此外,华晨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喜好不敏感,觉得自己只要生产出来车就行了,总会有人买的。于是,诞生了很多失败的车型。此外,华晨汽车质量问题也堪忧,被德国媒体讥讽为“来自中国的废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