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12:41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病号连观后感的作文注意事项》
在撰写关于《病号连》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主要观点或感受是什么。是关于病号连中的情感、人物、情节,还是对疾病、生命、人性的思考?
2. "深入理解作品": - 在写作前,仔细阅读《病号连》的内容,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 思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深层含义。
3. "结构清晰": - 作文应有一个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提出你的主要观点。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或情节来支持你的论点。 - 结论部分总结你的观点,并可能提出进一步的问题或反思。
4. "情感真挚": - 你的观后感应该反映你真实的情感和思考,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 - 可以结合个人经历或感受,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5. "论证有力": - 使用具体的例子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避免泛泛而谈。 - 逻辑清晰,论点合理,避免自相矛盾或无根据的推测。
6.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
从“西藏第一村”松西村的火烧云检查站开始,沿着沥青路继续爬坡前行。坡路平缓,没有盘山路,没有回头弯,在颠簸和摇摆中不知不觉就到了界山达坂标识牌处。界山因新疆和田和西藏阿里分界而得名,海拔5347米,是新藏219线上第二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也是新藏线海拔最高的达坂。
隘口虽然海拔很高,但地势相对平坦、四野比较开阔,也不险绝,根本没有达坂之最的风范。就是这样一座达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没有铁路公路,甚至连山间的小路都没。就在同样的雪域高原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穿越历史、影响至今的大事。他们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折射的光芒足以穿透历史长空,照亮人类征服精神世界的前行之路。
1949年新中国诞生不久,面对美帝加紧策划“西藏独立”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发出了进军西藏的指示,决定从川、滇、青、新四省,对西藏多路进军。新疆军区组建独立骑兵师,进驻于田。同时按照彭德怀建议,独立骑兵师派一团一连作为先遣连,担负进藏侦察、设站等任务。
这支部队由汉、回、藏、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等7个民族组成的连队共136人,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志祥、副连长彭清云。由团保卫股股长李狄三任总指挥兼党代表。
1950年8月1日,独立骑兵师在昆仑山下的普鲁村委举行誓师大会,王震等新疆军区领导亲自为先遣连送行。当天,他们仅凭彭德怀托人从香港购得的一张瑞典人绘制阿里地图,骑着马、拉着骆驼便踏上了这片未知的“生命禁区”,踏上了进军阿里的漫漫征程。
天寒地冻、高寒缺氧、缺少保障。李狄三不畏艰险、身先士卒,他说:“没有困难、还要解放军、还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翻山越岭时官兵们为了抵抗缺氧头疼的折磨,用背包带和毛巾把头紧紧扎住;患上了雪盲症睁不开双眼,就拉着马尾巴前进;呕吐不止的时候就强行喝水吃雪;马匹骆驼倒下了就咬着牙背起物资往前爬;风雪太大,帐篷搭不起来,就裹着毛毯在雪地里宿营;行军途中体强的背生病无法行走的,或搀扶体弱的。翻越界山达坂期间,战士牟宝权,连续背了8个人,最终累倒了再也没起来,长眠“界山”。历经一个月的千辛万苦,先遣连于8月29日到达扎麻芒保地区。
扎麻芒保,位于阿里地区改则县西北,距离县城约90公里,海拔4517米。“扎芒”在藏语中是“骆驼刺”,“芒保”是“多”的意思。“扎麻芒保”意为一个长满骆驼刺的地方。这里一年有超过6个月被冰雪覆盖和七八级的大风,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在1米的冻土层上,用火烤地,边烤边挖“地窝子”,硬是扎下帐篷,用骆驼刺堆成“围墙”,建成了解放军进藏后第一个营区。
1950年底、1951年年初,藏北的冬天极其寒冷。世界屋脊的漫天风雪和高山天堑阻断了先遣连与后方的联系,130多人和几十峰骆驼被困荒漠,如雪海孤岛——给养中断、缺衣少药,没有粮食和食盐。每天每人吃两次稀汤玉米糊糊都很难保证。他们只好以打猎为生,用雪水煮野牛羊充饥;棉衣破了用麻袋缝补,鞋子不能穿了就用马皮做成“皮窝子”;没有针线就削尖羊骨做针,用骆驼毛捻线,用兽皮裹体;帐篷破损,就在雪地里挖“地窝子”避风御寒。
高原缺氧,官兵长期既没有食盐,也吃不饱,更别说能吃上新鲜蔬菜和水果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许多官兵患上了肺水肿。先是全身浮肿,从腿一直肿到脸上。再过几天肿得皮肤裂开口子、双目失明。过不了几天,人就没了。先遣连一个又一个战士,重复着这样痛苦的死亡过程。肺水肿虽然凶险,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根本不至于威胁生命。但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肺水肿”,更不知道怎么治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一个个离去。在漫长煎熬的240天里,特别是1951年春节过后,连队每天都要死人。其中,一天最多举行了11次葬礼。一年时间里,全连共有56名官兵牺牲。大多因为生病无法救治而牺牲,有的因为为全连觅食打猎而牺牲、有的因为救助战友而牺牲,有的因为饥饿营养不良而牺牲,有的因为雪灾大风等而牺牲……
李狄三是保卫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的战斗英雄,曾3次荣立大功,9次负伤,经不起高原缺氧的折磨,途中边走边吐,多次休克昏迷。在扎麻芒保他也没能逃过这一劫。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他始终瞒着所有人,脸上带着乐观的笑容。他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把笑作为最后一项任务来完成。” 1951年3月,李狄三的病情日益严重,浮肿已经到了腰部,绑腿布深深勒进肉里,和泛黄的黄水浸泡在一起不能解开,连裤子都脱不下来。此时的他躺在炕上已经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来,却仍不分昼夜地整理工作日记,为连队操劳。
5月,李狄三的病情更加恶化。卫生员要把连队仅剩的一支盘尼西林注射液给他,李狄三坚持要求给其他病号。情急之下,党支部召开支委会进行表决,在场的5名支委全部举手。望着5只高高举起的手,他含着热泪恳求大家说:“请同志们不要这样逼我,大家心意我领了。我都成这个样子了,还用什么药?我的病自己心里清楚,就别浪费药了。临死了就别让我背个不执行党的决议的名声了,我恳请同志们把手放下吧!”他最终没有使用那支盘尼西林。
为了保障先遣连供应和给养,新疆军区先后调集1700多头牦牛、毛驴和骆驼给先遣连运送给养和物资,3次翻越界山达坂,除16头毛驴和30头牦牛外,其余全部在途中丧生。
1951年5月28日,副团长安子明率领部队到达扎麻芒保。李狄三此时已经奄奄一息,挣扎睁开双眼,示意将日记交给副团长。笑着微弱地说:“可把你们盼来了……”随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年仅38岁。
在李狄三的两本日记中,记录了先遣连出发以来历经艰险,详细记述了高原行军、开展群众工作、战士思想工作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和注意事项。日记本中还夹着一张纸,是他在一月前的遗言。
曹海林、彭清云同志: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请二位帮助处理。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几本书和笛子交给陈干事;皮大衣留给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留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的衣服烂得很厉害。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的奖品,如有可能请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一条狐狸尾巴是日加马本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谢谢。再见了,同志们!
李狄三牺牲后,先遣连和后续部队挥师北上,进军普兰和阿里首府噶大克,8月3日到达阿里。10月进藏部队组成了以副团长安子明为书记的阿里分工委,阿里全境解放。
遗言中提到的五斗,是李狄三的唯一儿子。据他讲李狄三离家12年从未探过一次家,他牺牲后11年家人才知道实情。他没给家里留下任何东西,连一张照片都没有。他的遗像也是按照他儿子的样子画的。1975年在中央安排下,李五斗远赴西藏阿里祭奠这个未曾谋面的父亲。
李狄三说:“共产党员就是在党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的人。”136人的先遣连,63人牺牲。他们明知前路凶险,明知前进倒下的可能是自己,依旧不惧生死、坚定前行。什么是英雄,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人民英雄。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缅怀并铭记那支136人的队伍,依旧高举着他们的旗帜奋力前行。不只是出于对英雄壮举的深深感动,更是他们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贞不渝,用饱含信仰理想之光的无畏牺牲,标定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我们这支军队最闪亮的精神坐标。
界山达坂,一座挑战人类极限世界屋脊上的大山。这里有前辈留下的足迹,更埋葬着前辈的忠骨和不朽的精神。即便是风很大、海拔很高、车外很冷,我依然要下车驻足,再次仰望这座精神的高地和永恒的丰碑。
(田建忠)(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来源:学习军团·中国军号 作者:巴 涛 孙兴维 李 仙
编者按
给伤病员做病号饭、送病号饭一直是部队的传统,在基层再平常不过。一份热乎乎的病号饭,不仅能给伤病战友补充营养,也传递着组织和战友的关心。随着基层伙食标准的提高,随着健康饮食、营养饮食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病号饭已不满足于一碗阳春面或者蛋炒饭了,“因人做饭”“对症吃饭”日益成为“刚需”。本期“特别关注”着眼于此,看看现在的病号饭应该怎么做、怎么吃。
“这份病号饭,有我家乡的味道!”3月上旬,某旅战士小涂因患胃病正在第910医院住院治疗,喝着专人送来的皮蛋瘦肉粥,他感觉温暖从胃里一直蔓延到心头。
今年是小涂服役的第8个年头。7年前,他曾因伤在旅卫生院住院理疗,当时顿顿清汤寡水的阳春面让他印象深刻。因此,此次住院前,小涂一直以为病号饭就像飞机上的航食餐一样,给什么就吃什么,来到医院后的经历,让他新奇又感慨。
“你好,医嘱建议你吃半流质饮食,在这个范围内,可以随意点你想吃的食物。”住进军人病房没多久,医院营养食堂司务长刘群便专门前来征询小涂对于饮食的意见,并告诉他营养食堂的点餐号码。刘群告诉小涂,在非普通饮食期间,想吃什么都可以随时拨打军队伤病员点餐专线,会有专人将食物送至病床前。
“做一份病号饭看似简单,但想要让住院官兵都满意其实并不容易。”该医院保障处负责人左红亚告诉记者,伙食连着战斗力,现在住院官兵的餐桌丰富了,如何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医院采取两种保障模式:对于医嘱交代饮食有特殊要求的住院官兵,他们采取专线点餐、送饭上门;对于正常饮食的官兵,他们采取集中自助就餐,确保部队伤病员住院治疗期间吃饱吃好。与此同时,部队官兵住院治疗时,营养师会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交代住院官兵饮食注意事项,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保证营养摄入均衡等,助力官兵早日康复。
记者在该医院军队伤病员专用餐厅里看到,无论是早餐、中餐还是晚餐,每顿饭都有七八种菜可供选择,烹饪方式兼顾各个地域人群的喜好。刘群告诉记者,伙食费上调后,饮食保障由过去的快餐盒饭变为如今的自助餐,有效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问题。“伙食真的不错,出院后我要更加努力,精武强能、建功军营!”因在住院期间经常吃到海鲜,驻闽某部战士小陈十分惊喜。
据了解,该医院目前联合地方单位开发的“军队伤病员膳食管理软件”,现在已进入调试阶段。投入使用后,通过这个软件,住院官兵点餐时,什么要多吃、什么少量吃一目了然。对于与治疗疾病相冲突的食物,这款软件还能够根据病患信息进行自动“屏蔽”,从源头上保证住院官兵的饮食健康。
可口又暖心的营养餐
■东部战区陆军某旅四级军士长 孙启武
前不久,因手指开放性骨折住院治疗的战士肖忠海出院归队。我随炊事班的战友一起为他送去红烧排骨、筒骨玉米汤等利于康复的病号饭。透过他惊喜又感动的样子,我好像看见了8个月前的自己。
那时,我当兵已有16个年头,由于常年的负重训练,我患上了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硬膜囊受压。我的手臂常常失去知觉,所以不得不进行髓核摘除人工椎间盘植入术。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经过半个月的住院观察后,我回到了连队。我知道连里向来有给伤病战友送病号饭的传统,本以为只是走走形式,无非一碗面条,顶多加个荷包蛋。所以,当连队干部带着战友送来“五菜一汤”的病号饭时,我十分诧异,而看到主菜是我从小就喜欢吃的家乡名菜德州扒鸡,我更加惊喜。虽然刚出院,胃口还不是太好,但那顿饭我吃得格外舒心。
当天晚上就寝时,司务长郑保林来到我床边,拿着食谱询问我还有什么想吃的菜。我这才知道,早在出院前,大家就开始遵照医嘱为我制订“康复食谱”了。
我接受的这项手术要在颈椎上开刀,刀刀贴着神经,难度系数非常高。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我在住院期间总是忍不住胡思乱想,担心自己恢复不好、留下后遗症,同时给战友添麻烦、给连队拖后腿。而归队后的这第一顿病号饭,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看着食谱上一道道既营养又富有家乡特色的菜品,我感到,父母虽在远方,但身边战友都是家人。
通过一个多月的静养,我的身体逐渐恢复,内心也充盈起一股力量。我主动担任连值日员,让战友们中午多休息;连队里的热水器坏了,我找来扳手前去检修,让战友们训练后能洗上热水澡;战友外出驻训,我把损坏的门窗全部维修一遍……
药疗治病,食疗养心。这段时间,我愈加深刻体会到,病号饭不仅仅是一顿饭,它承载着组织的关心,饱含着战友情深,是密切官兵、兵兵关系的重要载体。有感于此,我暗下决心,好好珍惜在部队的时光,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战友,为旅队建设贡献力量,以回报组织的关爱。
微议录
吃够标准 科学调剂
■孙兴维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在受伤或者生病的时候,最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关注。此时,如果每天都能吃上既营养又可口的饭菜,其作用无异于雪中送炭。从这个意义上说,病号饭绝不是简单的一顿饭。
过去,因条件所限,病号饭充其量多加个荷包蛋或者牛奶什么的。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病号饭的伙食标准也在提高,官兵对病号饭的需求更加多元,如何把病号饭做好、把伙食费用好显得日益重要。
比如,刚做完手术的病号常常需要吃流食,每天的伙食标准可能用不完,那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个性化区别化保障,不一定非得凑够标准。正确的做法是,科学调剂、统筹安排,因人因时因病而异。再如,对住院官兵个人而言,术后前几天吃得少,病号饭就少做,等身体慢慢恢复了,再多做一点、做精一些,实现其整个住院期间的总体伙食达标;就住院官兵群体而言,可与其他病号合并在一起考虑,统筹用好标准,互相贴补,实现总体伙食达标。这样一来,既让大家吃够了标准,又避免了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病号饭不一定是价格昂贵的菜肴,关键要促进病号尽快康复、早点出院。因此,各级保障部门一定要多动脑筋,科学制订病号饭伙食保障方式方法,在制作上多用心尽心,做到能吃什么就做什么,需要补什么就提供什么,能吃多少就做多少,使病号饭吃够标准、吃出健康,把组织的关爱落到实处。
(学习军团·中国军号出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