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8 10: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舞蛇的泪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内容:首先,要深入理解舞蛇的泪这部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以便在写作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明确写作目的: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还是为了探讨作品中的某个问题。
3. 突出个人感受:在读书笔记中,要突出自己对于舞蛇的泪这部作品的个人感受,如感动、愤怒、惋惜等,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4. 结合作品分析:在表达个人感受的同时,要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进行分析,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注意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书笔记,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写作目的;主体部分结合作品分析,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力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7. 遵循作文要求:根据作文题目和评分标准,确保文章符合要求。如字数、格式、内容等方面。
8. 引用作品原文:在
这个地方的老鼠一点儿也不喜欢春天。尽管春天有美丽的花,鲜嫩的草和清清的泉水,但这么美丽的景致在他们眼里甚至顶不上一只臭鸡蛋或一粒花生米。相反地,他们一心向往冬天。因为冬天虽冷,却可以吃到一种美味佳肴——蛇餐。
这儿的蛇很多,土洞里,山沟中,住户人家的屋檐上,到处都有。老鼠们不知从他们哪一位祖宗那儿得知:“蛇吃老鼠半年,老鼠吃蛇半年。”于是在最寒冷的日子里,老鼠们就四处钻洞,让冷空气流进蛇冬眠的小窝里,把他们冻成冰棍儿,再把蛇拖出来,咬掉蛇头,然后尽情地大吃特吃。当然,等天气一暖和,老鼠就都躲得远远的,以免成为蛇的食物了。
但只有一只圆鼻头的小白鼠有点儿例外。事情还得追溯到几年以前。有一天,小白鼠到镇附近的山坡上找食吃,他在一堆枯树叶下面发现了半块白薯。小白鼠很兴奋,在这春荒季节,找到一点儿食物多么不容易呀!他搓搓爪尖上的泥土,舔嘴咂舌,正要美餐一顿。突然,一丝若有若无的声音,飘飘悠悠地送进他的耳朵。小白鼠眼珠不由得一亮,多好听的声音啊!像是百灵鸟在唱歌,又像是山间的风在低吟。小白鼠竖起耳朵听着,他终于憋不住了,把白薯重新藏在枯树叶下面,一溜烟跑上小山坡。
山坡下有一座小木屋,一条土路从木屋门口一直通向镇子里,玫瑰色的晚霞映照着小木屋的窗子,动听的音乐正是从里面飘出来的。小白鼠悄悄地围着小木屋转了两圈,终于在木板墙上找到了一点儿缝隙。他把眼睛紧紧贴在木板的缝隙上。啊!他差点儿被吓晕了过去。一条蛇,一条带花纹的美丽的蛇,正昂头立在地板上左顾右盼。小白鼠慌得腿都软了,几乎站立不住。他胆子很小,平时看见一条大蚯蚓都会打哆嗦,何况是蛇。他闭上眼睛等待死亡。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只有迷人的音乐,不断地从屋子里飘扬出来,快活地撞击着他的耳鼓,一下,又一下。使他忍不住也想跳想唱。
小老鼠胆怯地睁开眼睛。他这才看清楚,蛇的对面,还有一位白胡子老人,头戴白色包头,盘腿坐在地板上。老人用枯瘦的手指捏着一只小巧的口笛,放在嘴边“呜呜”地吹着,那美妙的音乐就是他奏出来的。随着乐曲,蛇快活地昂着美丽的头颅,摇摆着柔软的身躯,细长的脖颈扭动着,双目流盼,像一位身着艳装的女郎在轻歌曼舞,她完全陶醉在乐曲中了。显然,这是一条舞蛇。舞蹈对她来说,不仅是一种被动的劳作,也是一种艺术享受,一种美。小白鼠发现:有几回,蛇的目光似乎从木板缝上滑过,从他身上滑过,但没有一点儿反应,仿佛蛇眼里只有旋转的歌舞,什么天、地、人、树、鼠全都不见了。
老人欢快地吹着口笛,那奇怪的小东西在他嘴里竟变得如此美妙。乐声忽而轻松欢快,像是把人带进了姹紫嫣红的花园;忽而迅急狂骤,如同闪电雷雨;忽而又轻如游丝,飘飘远去。小白鼠都听呆了,他也情不自禁地拍手顿脚舞动起来。他感动极了,他那小小的脑壳里第一次发现:世界上除了面包渣、花生壳,还有更美的东西。他听着听着,忽然眼睛湿润了,掉出了一滴亮晶晶的泪。
从那以后,小白鼠每天都来听,即使最寒冷的冬天也从不间断。他发现舞蛇没有冬眠的习惯。一到下雪天,老人的小木屋里便生起了火炉。小白鼠站在木板墙外面,肚皮都能感受得到里面散出的热气。他的脚丫在雪地里冻得太凉时,才想起来要走一走,在白雪上留下一串梅花似的小脚印。
在那些暖和的日子里,老人就把舞蛇装进一只圆竹篓子,带到镇上让她表演舞蹈。
小白鼠也远远地跟在后面。只要表演一开始,他便可以悄悄溜进观看舞蛇的人圈。当人们都被蛇的舞蹈吸引时,谁也不会发现他们脚下还有个小东西。只有一回,小白鼠看得入神,险些被一只大脚踩住。小白鼠便找了个破罐头盒,躲进这小“铁屋子”里看,安全就有了保障。
终于,小白鼠自己也做了一只小口笛。形状和老人的一模一样,但小多了。他转遍了附近所有的柳树林子,才做成了这样一只嫩绿的小口笛。小白鼠的手艺不错,嘴巴也灵巧。每次他都学着老人的样子吹,一招一式,连眉眼都学得惟妙惟肖。最后,他也会吹了,并且吹得很好。有时老人停下来,而口笛声还在响。老人吃惊地四下望望,什么也没有看见,只有舞蛇仍旧随着乐曲快活地旋转。“一定是我年老,耳朵有毛病了。”老人这么自言自语着,接着又吹了起来。小白鼠乐了,老人没有发现他,他吹得更起劲了。小屋里面、外面,三个艺术家沉醉在一起……
今年冬天很冷很冷。北风呼呼地刮着,小河连底儿都结了硬硬的冰。小白鼠已经有三天没去小木屋了,他病了。上次在小木屋外站得太久,手脚都快冻僵了,回来他就发高烧了,烧得迷迷糊糊,身体软软的不能动。他躺在那儿,看见其他老鼠们焦急地在洞里跑来跑去,跳着脚哭着叫着。这可是不常有的事。因为冬天都快过去一半,他们还没有找到一条冻僵的蛇。想起以前品尝过的那种蛇肉的美味,他们都快馋疯了。
“好消息!好消息!那个舞蛇的人死了。”
“小木屋的炉火灭了三天了。”
“那蛇呢?一定被冻僵了吧!”
“哈哈!这回可以大吃一顿鲜美的蛇肉了。”
老鼠们贪馋地叫喊着,梦想着美味的蛇肉宴席。小白鼠听了却像被针刺了一样。他挣扎着爬起来,吃惊地问:“是小木屋里的那条蛇吗?”
“对极了,就是那条。”
“不要吃她,她是条舞蛇。”小白鼠恳求他们。“舞蛇?”老鼠们嘲弄地笑着,“舞蛇的肉一定更美味!”
他们把小白鼠推到一边,一窝蜂地冲了出去。过了不久,老鼠们排成一字长蛇阵,举着一条冻成冰棍似的蛇,钻进鼠洞。小白鼠认出来,这蛇正是舞蛇。两年来,虽然几乎天天见面,但他第一次离舞蛇这样近,第一次这样清晰地看着她。这的确是一条很美的蛇:洁白的腹部,环状的美丽花纹,红宝石一般亮亮的眼睛。她躺在地上,身体伸得直直的,一动不动。老鼠们也都愣愣地看着,但他们很快就醒悟过来,用行家的眼光挑选起来。
“我要这段,这段最肥美!”
“不能你一人独吞,大家平分!”
“不!你们不要这样!”小白鼠爬起来哀求他们。“去你的!再捣乱连你一块儿吃掉!”一只秃头老鼠凶狠地把他推了个大跟头。接着老鼠们又为分配的问题争吵起来。
小白鼠头晕晕地躺在地上,忧伤地注视着舞蛇。恍惚间,他看到舞蛇的尾巴尖好像动了一下。小白鼠悄悄用爪尖去碰,那尾巴软软的,还没有完全冻僵。“也许……”小白鼠取出了小口笛,轻轻地吹了一声。这声音太小了,完全被老鼠们的吵闹声掩盖了。但小白鼠分明瞧见,舞蛇的尾巴轻轻颤抖了一下。小白鼠顿时兴奋了,他爬起来,用尽力气,向着舞蛇,熟练地吹起了小口笛。优美的曲子又轻轻回荡起来。蛇尾巴开始习惯地旋转,由尾部向上,一点点竖起来,转着圈子。随着舞动,舞蛇冻僵的躯体慢慢复苏,她终于清醒了,重新伴着乐曲的节奏轻松地扭动。老鼠们惊呆了,都停止了吵闹,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一动不动地匍匐在地上。
舞蛇缓缓舞着,几天没有听到音乐了,她身体疲软,极需要活动一下腰肢和骨节。恰巧这时,曲子的节奏加快了,她的舞姿也就更加灵活舒展。她畅快地旋转着,兴奋而又陶醉,对周围的老鼠们视而不见。匍匐在地的老鼠们目睹着这一幕从未见过的动人情景:一只小白鼠站在中间吹着口笛;蛇环绕着他,旋风般地狂舞。
舞蛇在美妙的梦中舞着,体内的血液在激流。她仿佛又看到了老人的身影。多熟悉的声音啊!难道她的主人又复活了?是的,一定是的!这样美妙的乐曲只有他才能吹得出来。舞蛇渴望着,用美丽的眼睛寻找着。
蓦地,她看见地面中间有一只小白鼠。几乎是本能地,舞蛇发出闪电般的一击。小白鼠受了致命的伤,停止了吹奏。刹那间,死一般的寂静。舞蛇愣住了,怎么音乐停止了?对舞蛇来说,没有音乐,就等于没了生命,她寻找着。猛然间,舞蛇看见了小白鼠嘴边的口笛。生命垂危的小白鼠又拼出最后的力气吹了一下。舞蛇颤抖了,她望着小白鼠,四只眼睛湿润润地相对。一瞬间,两个天敌的心灵,在对美的共同追求中相通了。
舞蛇开始慢慢地在小白鼠面前舞动。没有音乐,没有伴奏,这是一种无声的悲哀的舞蹈——献给她的朋友小白鼠的。够了,小白鼠满足了,他带着微笑闭上了眼睛。“滴答!”一颗清亮的液体落在他身上,这是泪,是舞蛇的泪。
所有的老鼠都木然地看着:一条美丽的舞蛇,用头轻轻地托着小白鼠,带着一种庄严、肃穆的表情,向洞外爬去。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习惯用“鳄鱼的眼泪”来比喻虚假的同情和伪装的悔过,为什么鳄鱼的眼泪就是虚伪的呢?鳄鱼真的会在进食的时候为口中的猎物哭泣吗?来看科学家为你解密。
If someone is crying in an attempt to fake remorse or empathy, we say they are shedding “crocodile tears.” But how and why did we start pegging insincere displays of emotion to the toothy reptiles?
如果某人哭泣是为了装出悔过或同情的样子,我们就说他们掉的是“鳄鱼的眼泪”。但是我们是怎样又是为何会把不真诚的感情流露和鳄鱼联系在一起的呢?
The origin may have become popular around the 14th century when a bestselling memoir, The Voyage and Travel of Sir John Mandeville, referenced serpents who sob while eating their human victims.
这个说法大约是在14世纪开始流行起来的,当时有一本畅销的回忆录叫《约翰·曼德维尔爵士的航海旅行》,里面提到蛇在吃人的时候会流泪。
In the centuries since, crying crocodiles have become a metaphor for superficial remorse. The expression has been used as a fable to teach sincere repentance, by Shakespeare to convey false grief, and, more recently, by media mocking tearful politicians or murder suspects.
从那以后的数个世纪以来,哭泣的鳄鱼便被用来比喻虚伪的悔恨。这个表达曾作为寓言用来告诫人们要真心悔悟,也曾被莎士比亚用来指代假意的悲伤,到了现代,则被媒体用于嘲讽流泪的政客或谋杀嫌疑犯。
In 2007, University of Florida zoologist Kent Vliet actually proved that the animals do sob while snacking. But because crocodiles eat while in the water—making a study of their meal-time tears difficult—he studied their close relatives, caimans and alligators, who might dine on dry land. Out of the seven he filmed eating at a Florida alligator park, five teared up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eating.
2007年,佛罗里达大学的动物学家肯特·弗利特证明了动物在进食的时候确实会哭泣。但因为鳄鱼是在水中进食的,研究它们进食期间是否会落泪比较困难,所以弗利特就研究了鳄鱼的近亲凯门鳄和短吻鳄,它们会在旱地上进食。他在佛罗里达短吻鳄公园拍摄的七只鳄鱼中,有五只在进食前、进食期间或进食后都会流泪。
Vliet's theory is that when the animals enthusiastically smack their jaws, the movement forces air through the crocodiles’ sinuses and ultimately empties tears into their eyes. Their eyes not only water but can froth and bubble, as Vliet witnessed at the alligator park, where some even teared up in anticipation of their meal of chicks, quail, and feed biscuits.
弗利特的理论是,当动物用力地咀嚼食物时,咀嚼的动作会迫使空气流经鼻窦,从而让眼泪涌出来。据弗利特在短吻鳄公园亲眼目睹,它们的眼睛不但会流泪,还会冒出泡沫,一些鳄鱼甚至在准备吃鸡、鹌鹑和饼干的时候就流下了眼泪。
Vliet was asked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y behind the “crocodilian metaphor” by Malcolm Shaner, a UCLA neurologist researching a phenomenon in which some facial palsy sufferers cry when they chew. Doctors often refer to this eye-watering condition as “crocodile tears,” and a 1920s Russian scientist once suggested that such weakened facial muscles allowed "older, possibly crocodilian neurological pathways to emerge" in humans.
弗利特是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学家马尔科姆·沙纳之托来研究“鳄鱼比喻”背后的生物学原理。沙纳正在研究某些面瘫患者在咀嚼时会流泪的现象。医生们通常把这种流泪症状称为“鳄鱼的眼泪”。20世纪20年代的一位俄罗斯科学家曾指出,这种面部肌肉衰弱可能导致人体起用“更古老的或许是鳄鱼式的神经通路”。
由此看来,鳄鱼流泪只是进食时身体产生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和同情悔过毫无关系,难怪人们会将虚伪的哭泣比作鳄鱼的眼泪了。
翻译&编辑:丹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