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纪念抗战讲话》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2:14

精心挑选《纪念抗战讲话》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纪念抗战讲话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和目的: - 明确讲话的主题,是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还是强调抗战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 确定讲话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后人、激发爱国情怀,还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
2. 研究背景资料: - 深入了解抗战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主要人物和抗战精神。 -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保讲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洁有力地引入主题,可以引用名言、诗词或历史事件作为引子。 - 主体:分段论述,每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如抗战的艰苦历程、英勇事迹、精神传承等。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提出对未来的展望或行动号召。
4.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避免口语化表达。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引用等,使语言生动形象。 - 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讲话更具感染力。
5. 内容充实: - 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讲话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 引用抗战时期的诗词、歌曲、名言等,增强讲话的文化内涵。
6. 思想深度:

宣讲家文稿:【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雄魂八十年 一脉英雄气——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之爱国情怀、民族气节

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本反动统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年侵占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一)“九一八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1931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七)晚上10点20分,沈阳北郊南满(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铁路柳条湖路段传来了几声爆炸,路轨被炸开大约1.5米的缺口。日本关东军河本末守中尉率领6名工兵实施爆炸后,通过提前摆放在现场的3具身穿中国东北军军服的尸体,就诬告是中国军队炸毁了铁路。中队长川岛率一个中队直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集中火力向靠近西墙的621团发起进攻。面对敌人的进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却命令北大营官兵不准抵抗,“挺着死”。眼瞧着兄弟们纷纷中弹倒下,北大营官兵被迫还击,冲出北大营,撤往东大营。9月19日凌晨,日本关东军占领了北大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中共满洲省委于9月19日,即九一八事变次日,迅速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中共中央亦随即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明确提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东三省日本海陆空军、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一切财产等主张。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南京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的所谓调停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主义”。1932年2月5日,日本关东军第2师团占领哈尔滨。正是由于南京政府的“不抵抗主义”,仅仅4个月零18天,日本关东军就占领中国东北130多万平方公里的沃土,3000多万东北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至北平,不久即引发了北平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1年12月,北平学生到南京南下示威。12月17日,国民政府出动军警镇压了在南京的示威学生。第二天,北平南下示威学生被武装押解回北平。南下示威请愿斗争,打破了当时笼罩全国的沉闷气氛,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情。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又阴谋在华北炮制第二个“满洲国”,搞起了所谓的“华北特殊化”。“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使河北、察哈尔的主权大部分丧失。1935年10月,日寇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1月25日,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冀东20多个县的国土脱离了中国的统辖,而国民党当局屈从日本侵略者的压力,打算1935年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一二·九运动实际上受到了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的启发与鼓舞。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正是在《八一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是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清华周刊》主编、中文系学生蒋南翔受托执笔《告全国民众书》时写下的,充分体现了当时全国人民尤其是华北人民的心声。写《告全国民众书》时,蒋南翔独自躲进清华一院大楼(清华学堂)地下室的印刷车间,杜门谢客,抱着满腔悲愤的心情进行撰写。这篇宣言接连写了两三个晚上,他一面写作,一面不能自已地泪流满面,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委”的领导下,6000余名爱国学生涌上北平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示威游行。鉴于燕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均位于海淀区,即城郊地带,学生们抵达西直门后,由于当地警察未开启城门,他们未能进入城内。因此,学生们在西直门外举行了临时的民众大会,旨在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12月14日,北平报纸登载了16日将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16日清晨,一万多名爱国学生再次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号召“反对华北特殊化”、“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一二·九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全民族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为扩大运动的影响,北平学联成立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到广大农村扩大抗日宣传,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毛泽东同志对一二·九运动的评价很高,指出其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邓玉芬

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了北京密云的英雄母亲邓玉芬,她作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的典型代表,体现了这种高尚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邓玉芬是密云县水泉峪村人,后嫁到张家坟村。1942年,抗日政府发出“回山搞春耕”的号召,邓玉芬让丈夫重返“无人区”,先回山里搭窝棚,自己随后就到。日伪当局组建了众多讨伐队,深入山区进行清剿与搜查。他们对“回山搞春耕”的平民施以枪杀,导致她的丈夫及一个儿子在春耕期间惨遭杀害,另一个儿子则被掳走。实际上,这是一处特殊的战场,与奔赴前线和敌人作战无异。她的幼子叫小七,还没有取大名。在一次反“扫荡”中,为躲避日伪军的搜捕,小七与母亲邓玉芬藏身于山洞之内。小七因病痛与饥饿而啼哭不止,邓玉芬担心哭声会招致搜山的日伪军,危及乡亲们的安全。于是,她决然地从衣衫上撕下棉絮,堵住小七的口。待日伪军搜山行动结束,邓玉芬取下小七口中的棉絮时,发现小七已气息奄奄。就在那个夜晚,这位连大名都没有的孩子,便这样悄然离世。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决定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品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侵略,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表现出为民族尊严和独立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抗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军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活剧,涌现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以死报国的气节之魂。

(一)吉鸿昌

1933年5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宣告成立。冯玉祥任总司令,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7月,吉鸿昌率领抗日同盟军取得多伦大捷。9月,率六七千人进入平北地区;10月,在日、蒋夹击下失败。吉鸿昌出生于河南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不满18岁便弃学从戎,投入冯玉祥部当兵。1929年,吉鸿昌率部驻防宁夏,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由于不满意国民党进攻苏区攻打红军的政策,他于1932年秋天,在北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吉鸿昌暂避天津,并继续致力于抗日救亡的事业。不幸的是,他在天津被法租界巡捕房拘捕,并被移交给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当局将他从天津押解至北平,关押于炮局监狱。1934年11月,吉鸿昌在炮局监狱中英勇就义。在就义前,他用树枝在地上书写下了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二)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是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受党组织派遣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回国,先后在上海、江西等地做地下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工作。来到沈阳后,她化名“李洁”,于1935年秋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1师2团政委,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瘦李”,被战士们称为“我们的女政委”。抗联战士误以为她是东北抗联总司令赵尚志的妹妹。于是,她将错就错,给自己起了新化名——“赵一曼”。

在哈东游击区,她和赵尚志被称为“哈东二赵”,被伪满洲国报纸污蔑为“攻城略地危害治安”,可见影响之大。1935年11月,日军500余人把50多名抗联战士包围了。危急时刻,赵一曼以政委名义强令团长带队突围,自己率一个班负责掩护。战斗中,赵一曼大腿被子弹贯穿,昏迷后不幸被俘。12月13日,因伤势严重,日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监视治疗。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警察董宪勋、护士韩勇义的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在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再次落入敌手;8月1日被日军押往珠河;8月2日英勇就义。

在押往珠河途中,赵一曼给儿子留下了一封绝笔信——“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2009年,赵一曼被追授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三)“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西征的抗联第5军第1师来到了三家子村西北柞木岗山下,在挨着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的地方宿营,准备第二天拂晓渡河。不料,寒夜取暖的篝火被一个汉奸发现了,他报告了当地的日本守备队。日伪军闻讯连夜扑来,在1师宿营地附近埋伏下来,准备天亮时发起攻击。第二天拂晓,乌斯浑河河水暴涨。为了安全起见,1师首长安排会游泳的师参谋金世峰,带领妇女团八位战士先行渡河。金参谋先下河探水,可还没等女战士下河,岸上骤然响起了枪声,敌人向抗联1师发起进攻了。事发突然,抗联战士们仓促应战,边打边向柞木岗山密林中撤退。为了转移敌人的注意力,掩护大部队撤退,八位女战士果断开火,把日伪军吸引过来。大部队突围后,发现女战士仍在河边据守,想返回接应,但敌人的火力完全封锁了通道。

前有凶残的强敌,后有湍急的河水,八位抗联女战士互相搀扶着,毅然决然地步入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八女投江”的壮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乌斯浑河畔,应有烈女标芳”。抗日名将周保中1938年11月4日在日记中这样缅怀“八女投江”。

(四)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是河南省确山县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做地下工作,于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面对极为严酷的斗争环境,特别是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以及食宿的短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与敌人周旋50多天、历经大小30多场战斗后,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有的两名警卫员也牺牲了。与敌人周旋五天五夜后,2月22日,杨靖宇踏着没膝的深雪,走到濛江县城西南方的保安村三道崴子。他在这片森林中找到一个被废弃的地戗子,度过了漫长的一夜。23日上午,精疲力尽、饥饿难耐的杨靖宇在地戗子附近碰见了保安村四个上山打柴的农民。他问农民能不能下山帮他买几个馒头,再买双棉鞋,给他们钱并叮嘱他们不要告诉日本人。看见杨靖宇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一个村民劝他投降。听了这话,杨靖宇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啊!”就在下山的路上,四个人碰到了汉奸,连哄带吓之下,暴露了为杨靖宇买东西这件事。

伪通化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根据村民描述的体貌特征,判断那人就是杨靖宇,率领日伪军进行包围。敌人离杨靖宇不到200米的时候,开始喊话劝降,但他们的是杨靖宇射出的一发发子弹。杨靖宇且战且走,奋勇抵抗。敌人分两路向他逼来,交战20分钟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腕。敌人离他越来越近,最后只有20米了。日军还想劝降,杨靖宇手持匣子枪,厉声怒斥:“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此时,敌人已明白,无论是活捉还是劝降都是不可能的。罪恶的子弹击中了杨靖宇的胸膛,杨靖宇壮烈牺牲。岸谷隆一郎很好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是什么让杨靖宇坚持了那么多天——于是便解剖了杨靖宇的遗体。因长期饥饿而严重萎缩变形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一点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

杨靖宇牺牲后,抗联战士擦干眼泪,继续浴血奋战。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在杨靖宇牺牲六周年前夕,根据全县人民的一致意愿,濛江县改为靖宇县。1949年,哈尔滨举行杨靖宇将军殉难九周年大会。2009年,杨靖宇被追授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鉴往事知来者,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作者:刘岳 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血泪家书照初心——纪念"七七事变"爱国主义教育讲话

同学们:

今天,当清晨的阳光照进教室时,我想请大家先看一封特殊的信(展示投影)。这封泛黄的信纸上,有一片已经变成褐色的血迹:

"母亲大人:

儿今奉命死守卢沟桥,不能尽孝矣。日寇所谓士兵失踪,实为诈取我山河之借口!桥若失守,北平必亡。儿誓与桥共存亡,惟愿母亲勿以儿为念。

不孝儿 金振中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

这是29军219团团长金振中在战斗打响前写下的绝笔家书。88年后的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些穿越烽火的家书,触摸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第一篇章:家书里的铁血丹心

在纪念馆里,保存着许多这样的家书: 赵登禹将军给妻子的信中画了一把大刀:"此刀已饮倭寇血,当再饮之"

17岁学生兵李启东在战壕里写给妹妹:"把我的算数课本留好,若我未归,你替哥学好建设国家"

这些家书告诉我们:英雄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就像29军"大刀队"队员王建堂的父亲,送给儿子一面写有"死"字的旗帜:"我不愿你在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尽忠"。

第二篇章:家书外的少年担当

同学们或许不知道,在北平沦陷后,你们同龄的孩子做了什么: 12岁的"小先生"周素珍在难民营教识字,她的"课本"是用烟盒抄写的《满江红》 。中学生组成的"抗战剧团",在枪炮声中表演《放下你的鞭子》

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救亡图存的责任。就像南开中学学生吴祖贻在日记里写的:"课堂虽被炸毁,但我们在废墟上照样读书——因为知识就是复仇的子弹。"

第三篇章:家书后的时代接力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家书时,要明白:

1. 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的誓言,正由戍边战士接力书写

2. 飞行员阎海文"我的身体属于祖国"的遗言,已化作航天员的星辰大海

3. 童军团长李克昌"把每一分钱捐给前线"的号召,正在"希望工程"中延续

建议同学们:

① 亲手抄写一封抗战家书,体会字里行间的温度

② 采访家中长辈的抗战记忆,制作"家庭抗战记忆卡"

③ 对比88年前后的卢沟桥照片,撰写《给先烈的一封信》

(现场活动建议:

1. 集体朗读左权将军给妻子的家书片段

2. 用红色纸条写下感悟,拼成"勿忘国耻"字样)

同学们,这些家书就像时空胶囊,当我们轻轻展开时,能听见先烈的嘱托在耳边回响。愿你们记住:历史书上短短一句"全民族抗战开始",是千万个金振中用生命写就的。而新时代的篇章,正等着你们这一代人来续写!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