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民俗文化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6:56

精心挑选《民俗文化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民俗文化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是赞美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是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或者是反思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抓住民俗文化的核心特点,如传统习俗、民间艺术、节日庆典等,进行详细描述和阐述。
3. 丰富内容:在描述民俗文化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故事、传说等,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丰富。
4.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和论述。
5.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同时,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6.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民俗文化进行评价,如肯定、否定或辩证看待。
7. 引用权威观点: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8. 结合现实: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9. 展望未来:在作文结尾,可以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展望其美好前景。
10. 注意篇幅:作文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800-1000字左右,确保

文化 | 诗意盎然的文化传承——读《唐诗中的节令民俗》有感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照亮了整部中国文学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唐诗作为唐朝的“一代文学”,认为唐诗可以代表唐朝的文化特色。《唐诗中的节令民俗》一书,正是王士祥先生对唐朝与唐诗文化挖掘与研究的成果,通过对特定节令下的唐诗作品进行细致解读,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感。本书不仅是对唐诗艺术的赏析,更是一次对古代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入探讨。


《唐诗中的节令民俗》一书,精心选取了众多唐诗佳作,以元日、清明、端午、中秋、七夕等传统节日为线索,从节日庆典、农事活动、自然风物等多个角度切入,如杜甫的《立春》、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林杰的《乞巧》等,通过对这些诗篇的细致分析和对创作背景的解读,揭示了唐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和深邃哲理。作者引经据典,从诗中的某一点说开去,不仅对每首诗的背景、创作意图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还通过诗与诗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诗人笔下的节令景象所反映出的时代特色和个人情感色彩。书中既有宏观的文化脉络梳理,也有微观的情感细腻捕捉,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彩面貌。


以代表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为例,作者从“赏月”引入,带领读者欣赏了唐人笔下的中秋月,其中尤以刘禹锡和白居易对中秋月为痴迷。如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作于其被贬朗州期间,然而面对陶渊明笔下的仙境桃源,“赏月”竟变成了“玩月”,在尘世间看到明月,不由得让人心生喜悦之情。刘禹锡后又写了《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白居易回信一首《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两人相互唱和,分享对明月的喜爱和赏玩当地景色的悠然自得。



中秋当晚,月色正明。这与古人多爱赏月、玩月的风俗习惯相关。每逢中秋,古人往往在庭院里摆出月饼点心,一边欣赏皎洁的月色,一边吟诗作赋、宴饮畅谈,丝竹之音不绝于耳。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刘禹锡在夜半云开“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白居易在《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中说“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皆是呼朋引伴,好不热闹。


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唐诗中同样有着丰富的表现。王士祥先生先是通过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前后延续,在唐诗中辩证分析了两者的关系。作者以诗为证“寒食、清明慢慢合并成了一个节日”。如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题目写清明,诗中却“留饧和冷粥”,“这又是寒食的习俗”。寒食节禁火,两个节日合并以后,清明节就有了开火的习俗。作者专开一节讲取火。因为这火不是随便生的,要“钻燧取火”。古时皇帝要将新火赏赐大臣,以示恩宠。赐火是皇帝的权利。所以,一些诗人便在诗中进行歌颂,或是感恩皇恩浩荡,或是委婉地向皇帝表达希望得到恩宠。


书中对于一些常见但往往被忽视的节令习俗给予了特别关注,如寒食节的禁火传统、重阳节的登高望远以及赏菊等,这些细节的挖掘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唐代节庆文化的认识,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王士祥先生的笔触既严谨又不失生动,他以平实而富有文采的语言,将深奥的学术探讨转化为易于读者理解的内容,使得这本书即便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之旅。书中穿插的历史故事、诗人轶事,更是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感受唐诗的魅力。


总的来说,《唐诗中的节令民俗》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作品,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不仅为唐诗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这本书,我们仿佛跟随诗人的脚步,穿梭于唐代的四季变换之中,品味那个时代特殊的节令风情,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来源:各界导报文化版

作者:周丹(图源网络)

读《中国文化的重建》的几点感想



《中国文化的重建》是文化研究学者费孝通的著作,是集文章和演讲、受访言论于一体的综合集,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其中几个文化与相关的问题及其论述,印象深刻,可以说使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层。

文化不是很“虚”的事,而文化研究,也不是只坐在书房中,查资料,读典籍,做文章,就能够完全做好的,这是我从费孝通对于文化研究的方法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除此之外,还有中华文化的定位问题,文化融合如何在新一代人心目中确定正确的观点,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

一,文化研究也可以采用实地观察、实证考察的方法来进行

文化研究与社会学及人类学研究有交集的地方,而人类学研究,讲求的是精确的数据,实地的具体考察,将数据资料汇总,综合研判,形成一种科学的推论。

费孝通的文化研究,也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比如他在上世纪30年代,利用暑假中即将留学前的一段时间,在上海附近远郊一个叫江村的地方,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一书。



本来是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类似于调查报告一样的作业,因为其严谨认真的调查作风,扎实地数据资料,详实地分类,使得这本小书,被外国的研究者和业内人士看到之后,赞赏有加,遂招费孝通于其门下,这便是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与他的学生费孝通师生情缘的开始。

以实地考察来研究文化,既扎实又会有很多新的角度,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很多习惯习俗,都蕴含着成千上万年来文化的积累和传承的密码,如何从中发现文化演化的过程和规律,怎样在这样不经意的动作和行为中,找到和发掘出背后的文明基因与根源,这是文化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二,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定位,未来将扮演何种角色?

关于中华文化乃至全人类所有的文化,彼此之间怎么定位,怎么融合,费孝通的十六字观点,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是说不同的文化,各有热点,各有长处,百花齐放,岂不美哉?

美人之美,意味着学会欣赏别人,欣赏别的文化,而不是打压,排斥,更不是消灭。

美美与共,是说不同的文化之间,友好共存,都能获得很好的发展,互相尊重,同时不同的文化之中,又有一个类似于“主心骨”一样的理念或者精神原则,谁可堪此任?中华文明。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文化天然地具有包容性,推崇的是接纳、包容、融合的理念,行王道而不是霸道,讲求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世界是一家,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彼此友爱,万物并育,不要互相伤害,互相悖逆,那样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人类文化的融合,较之经济的融合,已经慢了半拍,而经济的融合又必然要求文化融合的加速,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较之经济摩擦,有过之而无不及,矛盾如何解决?有何种方案可供参考?答案就是中华文化。

如果说中华文化能为人类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宝贵的智慧,那么其功德真是彪炳千秋,要知道多少冲突乃至战争是文化的冲突引起的,如果文化之间的摩擦减少一些,人类的和平就会稳固一些,那是牵扯到成千上万人的切身利益和安危的事情,非同小可。

三,文化大同的观点之灌输与教育,也应该从娃娃抓起

孩子从小接受何种文化教育,灌输何种思想认知,他就觉得世界就是何种模样,文化就是何种状况,文化有很多人为的成分,也就是说,教育,起着最为核心的作用。


在费孝通的认知中,应该建立一种类似于国际组织的教育机构或者平台,有一套彼此都认同的文化理念,文化平等,文化繁荣,文化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把这种理念传输给新的一代,这样一代代传下去,人类不同种族之间,文化之间,就能出现融合大于分歧,接纳大于排斥、欣赏大于诋毁、共存大于互斗的局面了。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一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一个平台,来推动这件事情的进展,而一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本身就非常之难于统一起来。所以,文化融合,任重道远。

总之,中华文化以其悠远的历史、博大的智慧、不曾中断的事实、兼收并蓄的特质,应该能为人类文化乃至全方位融合提供精神智慧和解决方案。而我们文化之中蕴含的深层智慧,依然可以不断挖掘,就像费孝通的研究方法一样,以实地考察的方式,继续在传统文化中探求新的发现与成果。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