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观后感 好段》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15:56

推荐《观后感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观后感的好段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观后感的主题,围绕所观内容展开,确保文章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2. 观点鲜明:在文章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要模糊不清。观点应具有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
3. 论证充分:在阐述观点时,要运用恰当的事实、例子和数据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避免空谈,让读者信服。
4. 结构合理: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观内容,正文部分阐述观点和论证,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5.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生动、流畅。注意避免语病,确保语句通顺。
6. 紧扣内容:在论述过程中,要紧密围绕所观内容展开,避免离题。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抒发真情实感。
7. 层次分明: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可将观点分为若干个层次,逐一进行阐述。
8. 适度抒情:在表达观点和论证过程中,可以适度运用抒情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9. 适时引用:在论证过程中,可适时引用相关名言

读《访地府龙宫》、《两上灵霄殿》有感

说到《西游记》第二章《访地府龙宫》,自从美猴王战胜了混世魔王,花果山上喜气洋洋,小猴们每日操演武艺,十分快乐。闯入东海龙宫向龙王索取镇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大闹阎罗殿,命十代冥王取出生死簿一笔勾去了猴类的生年死月。龙王、阎王奔上玉帝处告状,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抚猴王,请他上天做官。第三章《两上灵霄殿》,孙果然被太白金星捉弄了,玉帝封他当弼马温。当明白了自己只是个马夫后,大怒之下回转花果山,扯起大旗,自称齐天大圣。玉帝不能容忍,叫托塔天王与哪吒率领天兵神将,杀向花果山。身高力大的先锋巨灵神,六般兵器的哪吒,敌不过乖巧伶俐的孙,被孙打得丢盔弃甲。玉帝无奈,只得二次招上天,封他一个“齐天大圣”的虚名,并派他掌管蟠桃园。他在蟠桃园里痛饮仙洒,偷吃仙丹,带走仙桃,回转花果山。

美美地读过这两章,内心深深被猴王为追求自由无束的生活,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个性所震撼。在威严的玉帝面前,他不跪拜,竟还自称“老孙”,这种无礼的行为令众仙大惊失色,议论纷纷;在得知自己受到愚弄,封为弼马温官位最小最低且实为惩罚时,他立刻心头火起,咬牙大怒,不顾一切地冲出天门,直奔花果山;而在势力强大的天兵天将面前,显得更加无畏无惧,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劲敌。其实,有许多的妖精都与天上地下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神威的统治下,神仙也不例外,都隐藏着丑恶。

读到这里,我深刻地体会到当时朝政的腐败与无能,体会到中国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无耻与黑暗,体会到人们不要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然而,孙追求自由无束的生活和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个性,是一种魔幻离奇的神话,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在制度约束下人人得到的自由,建设一个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我们新世纪新时代的少年学生,只有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勤奋好学,长大后成就社会有用之材,这才是本道!

看王崧舟《爱上语文》有感

七八月间,央视《百家讲坛》连播王崧舟先生十二集《爱上语文》,看了很有感想。他是我们章镇人,现在是杭师大教授,国内语文界“诗意语文”教学的创立者,2010年评上全国劳动模范。之前,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播出,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如今看他上《百家讲坛》,果然是文采斐然,言无虚发,可谓“含英咀华”;旁征博引而又清扬自如,称得上“侃侃如也”。但我以为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所切入的问题都相当精致,不落窠臼,富有新意,又发挥得融会贯通而恰到好处。这都同文化判断力相关,是真功夫,是他从教三十一年来始终专心读书和认真教书的结果,更是他勤于总结、善于创新的丰硕成果。

王崧舟的《爱上语文》多涉及诗歌——诗是他的最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他最崇拜孔夫子。孔子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想必王崧舟对这些话有着独到的领悟,所以他讲授诗歌深入浅出,又能举一反三,如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也因此,他的讲课学生子喜欢,像我这样的老童生也爱听。我想,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这个课题,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多出诗意,无论什么课文都要教出有情有趣的诗意人文,然后才能达到让学生“爱上语文”的目的。显然,这个要求具有普遍的引领意义,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其实是一个很高的人文要求,因为必须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创新,其实质意义是对语文教学常态模式的突破。较长时期来,语文教学受“语文工具论”及其应试教育控制,很被动地从事形式上的“精讲多练”,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语文内容的人文性。从小学到高中,大体因袭着字词句段篇的结构教学模式,重文字不重文学,重记背不重能力培养;诗意文心常被回避,因为被认为无关考试。照理,语文学科应当是一门最富文化教养的学科,而之所以总被批评为苍白枯燥等,主要不在于教材的单薄与固执,也不在于教师的“先天不足”或匠气太重,关键在于“题库教学”下的模式体制使然。因此,王崧舟的身体力行,他的“让诗意语文回归课堂”的奔走呼吁,首先体现了锐意改革的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学,曾经遗忘了“乐学”这个教学原则和“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常以应接不暇的作业试题取代文本阅读,让学生以题目为伴而不以诗书为伴。王崧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即首先是教材怎样以足够的文化含量,然后教师怎样以足够的文化水准,从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审美陶冶。他主张教师应该以有声有色令学生难忘的启发指导,来助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夫在尽可能多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丰富以致深厚。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很好地学习和发挥了于漪老师的“教文育人”、“文道统一”和“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的思想理论,即: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一句话,王崧舟注重以文化熏陶教育,强调“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提倡知、情、意的全面教养,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立身、立德、立业打好基础。

在《百家讲坛》上,王崧舟讲的最后一集是“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他通过三首宋词来讲授寻求学问的过程境界: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很适合王崧舟本人的治学过程,他的《诗意语文》成功的足迹,就是经过大量的阅读体验,艰辛的集中课题研究,再经过千百度寻求之后的成果获得。现在他正年富力壮,如晴空一鹤。祝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路上秋光正好,太阳正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