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杨得志简历》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4-11 14:15

写作《杨得志简历》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杨得志简历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保简历的真实性:简历是个人展示自己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确保简历中的信息真实可靠,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技能等。
2. 结构清晰:简历应该结构清晰,便于阅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项目经验、技能、荣誉奖项等。
3. 突出重点:在简历中,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你的亮点。对于与应聘职位相关的技能和经验,要重点描述。
4. 简洁明了:简历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2页为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技能,避免冗长和重复。
5. 量化成果:在描述工作经历和项目经验时,尽量用数据和事实来量化自己的成果,让读者直观地了解你的能力和贡献。
6. 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应聘职位,调整简历内容,突出与职位相关的技能和经验。避免一份简历适用于所有职位。
7. 格式规范:简历的格式要规范,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一般来说,使用标准字体,如宋体、微软雅黑等,字号为10-12号,行距为1.5倍。
8. 语言表达:使用简洁、准确、有力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表达。

开国将帅(66)上将杨得志


姓名:杨得志

曾用名:杨敬堂

出生日期:1911.1.3

去世日期:1994.11.25

入党日期:1928.10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三望村

家庭成分:贫苦铁匠家庭

妻子:申戈军

石莉

军衔:上将

军队级别:正兵团级

勋章: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编号02092)

一级解放勋章(编号02370)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22替别人放牛

1924.2江西萍乡安源煤矿挑煤

醴陵县地主家长工

1926.6衡阳修路挑脚

1928.2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师部通信员

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特务连三排七班战士

1928.10经颜有光、梁姓士兵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8红四军第十一师通信警卫排排长

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部通信警卫排士兵委员会主席

1931.1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部特务连连长

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部炮兵连连长

1932.1红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

1932.4红三军团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新编九十三团团长

参加攻打漳州战役

1932.12红一军团第七师第二十团团长

1933.8获三等红星奖章

1933.10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团第二营营长

1934.3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

1934.10--1935.10参加长征

1935.5指挥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1935.9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大队长

1935.10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

1935.11参加直罗镇战役

1936.2抗日先锋军红一师副师长

1936.2--1936.5参加东征战役

1936.5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

1936.11参加山城堡战役

1937.1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七队队长

1937.8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团长

1937.9参加平型关大捷

1938.7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副旅长兼代理旅长

1939.2八路军冀鲁豫支队支队长

1940.2八路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

1940.3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1.7新编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4.1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

1945.4--1945.6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45.6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5.8参加上党战役

1945.10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参加邯郸战役

1946.3晋察冀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

1946.12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

1947.4--1947.5参加正太战役

1947.6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

1947.6参加青沧战役

1947.9指挥大清河北战役

指挥清风店战役

1947.11指挥石家庄战役

1948.5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

参与指挥冀热察战役

1948.9--1948.11参加察绥战役

1948.12参加平津战役新保安战斗

1949.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

1949.3参加太原战役

1949.8参加陇东追击战

参加兰州战役

1949.9指挥宁夏战役

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49.12陕西军区司令员

1951.2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

1951.4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

1951.9--1951.10参加抗美援朝秋季防御战役

1952.7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

1952.10--1952.11指挥上甘岭战役

1953.5--1953.7指挥抗美援朝夏季反击战役

1953.8中国人民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团长

1954.8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

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

1954.10--1955.7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1955.4济南军区司令员

1969.4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71.3--1974.11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1973.2武汉军区司令员

1977.8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9.1昆明军区司令员

1979.2--1979.3指挥云南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

1980.1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国防部副部长

1980.2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共十二大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3--1987.1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

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中共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

1983.6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87.11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4.10.25在北京病逝

开国上将杨得志:17岁参军25岁当师长,女婿中将儿女都是少将

引言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55位在战争之中作出重要贡献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后又有王建安、李聚奎两位将军被授衔,这就是著名的57位开国上将

在这57位上将之中,杨得志有些特别——他祖传黑发,青丝如墨,年逾花甲仍茂密蓬勃,人称“青春不老头”。

▲杨得志上将旧照

对于杨得志上将,毛主席还曾当众夸他:“此人大名叫杨得志,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团长,如今志愿军的副司令,德怀的助手。湖南人氏,我的乡里呀!此人一直是志愿军,上井冈山就是志愿的,就是志愿军!

杨得志的人生经历之传奇,在很多人看来实在是难以想象,他打过铁当过煤矿工人,17岁参加武装起义,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打过日本侵略者,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先后在多个重要岗位任职,完成了一个从铁匠到开国上将的蜕变。

梭镖缴钢枪,战友情更深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1911年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打铁,生活十分艰苦,后来迫于生计去煤矿当了工人,然后又在衡阳板子楼筑路工地干活。

1928年,刚刚十七岁的杨得志与和哥哥杨海棠,还有二十来个工友,一起投奔了朱德与陈毅在湘南起义的红七师革命军。

▲杨得志将军故居内景

当时的红七师也才刚刚成立,仅仅几位长官参加过一些起义,其他人基本都是没有参过军,更别说打仗了,而且杨得志也是如此,刚刚参加的杨得志对什么都感觉到无比新鲜,所以什么都肯干,不怕吃苦。

刚刚开始杨得志只是在红七师担任一个通信员,其实他对这个职位并不是那么感兴趣,毕竟一个17岁的少年,肯定想着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

杨得志想成为一个战士,他一直听一些老兵说,只有战斗连的战士才能派发枪支,所以少年热血的杨得志十分渴望能进入战斗连,扛上属于自己的第一把钢枪

不久,杨得志就如愿以偿地调入了战斗部队——他被分配到师属特务连三排七班,当上了期待已久的战士。杨得志听到这个调动消息时非常的开心,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又蹦又跳的,高兴坏了,心想着终于背上一把“汉阳造”了,可以在其他同志面前显摆显摆了。

▲红军战士剧照

然而事与愿违,并不是进了战斗连就一定能配发枪支弹药的,因为当时的红七师人员很少,虽然号称为一个师,但实则也才几百个人而已,而且武器装备都是十分缺乏,很多战斗连的战士都没有钢枪。

杨得志也是其中一个没有枪的战士,好不容易来了战斗连,居然连一把枪都没有,班长只是拿给了杨得志一个梭镖,让他找根木棍砍一下装上梭镖。杨得志看到只有一个生锈的梭镖,顿时脾气就上来了,大吼:“怎么不给我一支枪!

就这样,杨得志不仅仅没有接下这个梭镖,而且还直接扭头就走,嚷嚷着要找师里的干部给自己重新分配一个连队。

班长看着杨得志这个不太友好的态度,心里也有着一些不悦,但还是强忍住了要教训杨得志的想法,只是大声命令全班人员带好武器集合。

当全班人员整齐的持枪站成一排的时候杨得志呆住了,杨得志发现全班人员竟然没有一个人扛枪,不是拿着梭镖就是拿着大刀,即使是班长也不例外,他也没有分配到一把枪。

▲红军战士蜡像

在解散之前,班长所说的最后一句话让杨得志记忆尤为深刻,甚至是一生铭记,当时班长说:“想要钢枪也不难,敌人手里多的就是‘汉阳造’,想要就自己去缴”。

经过这次集合之后,杨得志也没有再抱怨了,慢慢地开始融入了特务连七班。即使是没有一把钢枪,杨得志在特务连七班也是表现得很出色,而且很快就迎来了夺取“汉阳造”的机会。

杨得志所在的特务连与敌人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班长更是大喊了一句:“快去夺取敌人的‘汉阳造’!

这是杨得志第一次参加真正的战斗,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只想着冲在最前面,歼灭更多的敌人,所以杨得志不停的运用着手中的梭镖,竟然忘记了夺取敌人手中的钢枪,他不停的向着敌人冲锋,就如同一头狮子一样扑向一个又一个的敌人。

▲汉阳造步枪

最后,一个拖着一把步枪的敌人被杨得志追着跑了好几个山头,最后终于是筋疲力尽,只好下跪求饶,交出了钢枪,虽然不是“汉阳造”,只是一把普通的步枪,但是杨得志还是十分的开心,直到十年后回忆起来,杨得志依然是满怀兴奋,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亲手缴获的战利品

不过开心过后,杨得志看着这把缴获的杂牌枪,心里犯起了嘀咕,他本想缴获一支“汉阳造”送给班长,这下却没能如愿。结果就在这时,一个老兵突然跑过来喊他:“快去,班长不行了!”

杨得志啥也顾不上,赶紧跑到半山腰的躲避坑旁,看到了腰部受伤的班长。此时的班长由于受伤严重加上大量出血,已经没有力气讲话,看到杨得志跑过来,用尽力气挤出一个微笑,抬手指了指自己身旁的一支枪,眨了眨眼。

杨得志顺着班长的手指看过去,发现是一把真正的“汉阳造”!这下,杨得志全都懂了,泪水哗啦啦流下来,模糊了他的双眼,他失声痛哭:“班长……”渐渐地,班长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醒来。

没过几天,杨得志收拾好行装,背着班长用生命换来的“汉阳造”,踏上了去井冈山的路。

管理科长太闹心,出任独立团团长

几年时间里,杨得志表现十分出色,被调去红四十五师当管理科长。对于红四十五师,杨得志什么也不知道,只是调令上写着师长叫寻淮洲,是湖南浏阳人,此外他还打听到政委姓刘,其他的就啥也不知道了。

▲杨得志青年时期旧照

对于未知的部队和未知的管理工作,杨得志是一点儿也不情愿的,但也还是匹马迢迢的上路,刚刚到师部就被政委找去谈话,即便是大白天,刘政委的房间也比较昏暗,不仔细看还看不太清。

直到杨得志坐下环顾四周的时候才发现在不远处还坐个一个人,看上去瘦瘦小小的,差不多二十多岁的样子,手里拿着笔,好像是在画画一样,杨得志还以为这人是红四十五师的文书,认为大部队就是不一样,要是这样一个瘦小的人搁在自己部队,自己肯定是不会要的。

两人的谈话也不是很多,就聊了一些红四十五师的基本情况,以及杨得志的近况,最后政委也是直接问了杨得志是否不太愿意做管理的工作,杨得志也是非常坦率,直言自己想一直留在战斗部队,说自己脾气不太好,做不好部队的管理工作。

政委听完杨得志说完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转头看向旁边瘦小的年轻人,说了句:“师长,你说几句吧。”听到政委的话,杨得志蹭的一下就站了起来,直直地看着政委口中的师长,原来这个瘦小的年轻人就是红四十五师大名鼎鼎的师长寻淮洲。

▲红军干部旧照

寻淮洲师长看了看一脸震惊的杨得志,放下手中正在画画的铅笔,站起身来,边走边对杨得志说到:“杨得志同志,管理工作不太好干呀,既然政委让我来说几句,那么我就说一句,你得干好。”说完之时刚好走到了杨得志身前,寻淮洲师长伸手拍了拍杨得志的肩膀,重复说了一遍:“你得干好。

既然寻淮洲师长都已经发话了,杨得志也不太好拒绝了,只能郑重的表态:“请寻淮洲师长放心,我一定会干好的。”直到回到住处,杨得志才从震惊中缓过来,不由得感叹到:“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从师部谈完话后,即使杨得志还有一些不情愿,也还是走马上任了,虽然杨得志答应了寻淮洲师长要干好这个管理的工作,但是事与愿违,没过多久,杨得志所在的部队前移,他负责部队管理工作,需要给特务连安排住宿。

当时宿营的地方只剩下一条走廊了,所以杨得志便把特务连安排在了一条比较宽的走廊上休息,还让人在地上铺上了稻草,两边也用木板挡了起来,晚上住宿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在连队抵达当天下起了大雨,走廊地板的稻草都被打湿了,冒雨赶来的连长一看今晚要睡在这条湿漉漉的走廊之上,顿时就变了脸色了,对着杨得志大吼道:“就这样的地方,让战士们怎么休息?

▲条件艰苦的红军战士(剧照)

杨得志无奈地解释道:“没下雨的时候还是一个很适合的休息场所的,谁也没有料到今天会下大雨,我们也没有时间去寻找下一个休息的地方了,要不今天就先将就一晚上。”哪料连长理都没有理杨得志,对着战士们下了一声命令:“把稻草全部扔出去。

本来干净整洁的院子里瞬间变得杂乱不堪,杨得志看着乱套的院子心情十分复杂,还想要说点什么,哪知道连长头都没回,不耐烦的说到:“你们赶紧走,别打扰我们战士休息。

作为战斗部队出身的杨得志来说,脾气本就十分火爆,但是现在作为红四十五师管理科长,也不能对连长发脾气,所以觉得非常的委屈,当即就找到寻淮洲师长那里去诉苦,说这个管理科科长自己干不了,谁爱干就干,自己要去战斗部队。

寻淮洲师长听完也是非常吃惊,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便问杨得志发生了什么事情,杨得志将这件事情娓娓道来,寻淮洲师长听完后也没有生气,反而大笑了起来,说到:“同志之间发生了误会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是常有的事情,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作为中国共产党员,难道肚子里盛不下几根稻草?

▲红军战士旧照

杨得志听完也开始释然了,渐渐开始安心地做起了部队的管理工作,不过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战斗梦想,几个月后,杨得志终于是熬出了头,寻淮洲师长再次找到了杨得志谈话,谈话内容也是非常简短:“好了,管理工作终于是熬出头了,现在要去打仗了,需要你去带一个团。

杨得志听完简直不敢相信,重复问了好几遍,寻淮洲师长反复地给杨得志肯定的,于是经过五年的时间,年仅22岁的杨得志担任了红九十三团团长,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人生。

飞兵破乌江,东征战役后当师长

1935年,杨得志得到通知,要率领先遣团赶到乌江渡口。1月2日,经过昼夜行军,终于是抢在国军之前抵达了龙溪,距离敌人仅仅只有一条乌江之隔了,眼看着敌人就在对面,自己却又被乌江天险所阻挡,一心想要歼灭敌人的杨得志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渡过乌江

焦急的杨得志带着战士到附近的村庄寻找船只,走访了好几个村庄,别说船只,就连一只桨都没有。

连续两天什么收获都没有,杨得志十分急切地找来黎政委进行商量该怎么渡过乌江,两人商量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结果,正在焦急的时候,黎政委突然灵机一动,看到周围的竹子,想到了办法,开始组织战士制作竹筏进行渡江。

很快,一个一丈宽两丈多长的竹筏被制作好了,杨得志也是挑选出了几名精通水性的战士,尝试着用竹筏开始渡江。

▲湍急的乌江

虽然已经天黑了,还下着雨,但依然是挡不住战士们激动的心,几个战士跳上竹筏缓缓离开了浅水滩,慢慢驶入深水区域,留在岸上的人都一直盯着竹筏,一颗心绷得紧紧的,希望可以通过竹筏安全渡过乌江。

谁料在竹筏驶入深水区的时候变故突起,“啪”的一声,竹筏撞在了礁石之上,尽管水浪比较大,但还没有什么危险,整装待发后继续前进。

当竹筏快要到达乌江中心的时候,竹筏又撞在了一块礁石之上,而且大浪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竹筏在水浪之中翻动了一阵,而战士们都已经消失在水浪之下,被漩涡卷走了。在场所有人都知道,毫无疑问,竹筏上的几个战士牺牲了。

虽然战士牺牲了,但是悲痛之中的杨得志依然保持着镇定,没有放弃渡江,命令战士加工出更多的竹筏,而且还在竹筏上装上了扶手,这样能更好的保障安全性。

▲“强渡乌江”场景油画

经过一番商量,杨得志选择了下游几十米水流比较缓的地方进行渡江,经过一番与乌江的争斗,战士们终于是快到对岸了,但是这么多竹筏肯定是会引起敌人的注意的,所以当竹筏到达对岸浅水区的时候,敌人开始了疯狂的射击。

在一番激烈的战斗之后,十多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冲上了乌江对岸,强行突破了乌江天险,为红军打开了生路。随着“乓乓”两声枪响,大家知道终于成功了!1月5日上午11点,红军先遣团指战员全部顺利渡江。

1936年,杨得志参加“东征战役”后,任红二师师长,这一年他刚刚25岁,参军也仅有8年。8年时间里,他从一个小兵成长为一位师长,这样的速度令人惊讶,而他的能力亦可见一斑。

抗大进修同志多,主席演讲收获多

为了更好地适应抗日形式的发展,我党于1936年在陕北成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毛主席担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兼政委,林担任学校校长,有三十八人在学校进行学习。

按理来说,杨得志战功赫赫,完全是可以进入红大第一期参加进修的,可以当时杨得志还在西征甘肃等地,无法抽身学习,在杨得志听到很多老战友已经进入红大学习后是非常羡慕的,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进入红大学习就好了。

▲抗大学员听课旧照

在第二年,红大开了第二期的课程,杨得志就是第二期学员之一,不过这时候的红大不再叫红大,1937年1月19日,红大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址也转移到了延安,当时还流传着“红大无二期,抗大无一期”的说法。

不过不管是红大还是抗大,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抗日活动而创办的大学,意义都是一样的,这一期参加学习的人员一共有着六十多位干部,带队的就是杨得志和陈赓

对于杨得志一个出生于农民家庭的人来说,能有这样一次学习机会显然是不容易的,所以杨得志也十分珍惜这一次在抗大的学习机会,当时陈赓还跟杨得志开玩笑说:“老杨,以后我两就要成为同学了。

▲黄埔军校旧址

陈赓曾经在黄埔军校参加过学习,所以杨得志也打趣地回道:“你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而我还没有踏入‘抗大’的门。”陈赓连忙摆手道:“咱们的‘抗大’跟黄埔可不一样。

在抗大的开学典礼上,副校长刘伯承同志来校讲话,刚开始只是讲了一些自己和毛主席之间对学校的调侃,当时毛主席还笑着调侃说:“我们的这所‘抗日军政大学’跟人家国外的大学比起来简直就是一所‘窑洞大学’。”

毛主席说,虽然学校设施简陋,但是我们的老同志都有着很丰富的作战经验,可以传授给大家,这就是别人没有的,就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在抗大来参加学习的各位都是战功赫赫的老战士了,打了多年的仗,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现在把大家聚居起来,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增加大家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战术,更好的在与敌人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毛主席一番话说完,场地上就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虽然抗大学习条件艰苦,只能住在窑洞里,上课也是露天的,桌子凳子也没有,更没有教科书,也就只有几张印在粗纸上的讲义,而且字迹潦草,很多都不认识,但是这些对于杨得志来说都不算什么。

▲左二为杨得志

最难的是杨得志出生贫苦,没有念过书,文化和理论基础非常的差,不过杨得志并没有放弃,可能是由于副校长刘伯承所说的话让杨得志有着刻苦学习的信念。

在抗大学习时,杨得志非常的刻苦,由于缺乏教材,很多笔记又来不及记录,因此只能靠脑袋记,还好当时年轻,记忆力好。在学习期间,很多同学都帮助过他,在杨得志晚年的回忆录里,还写道:在‘抗大’对我帮助很大的同志很多,但印象深的是陈赓和姬鹏飞同志。

在杨得志看来,抗大学习期间让自己收获最大的是毛主席的演讲,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毛主席那时才四十几岁。他来讲课,总穿一身灰布军装,不戴帽子。乌黑浓密的头发显得有些长, 也有点乱,大概是因为工作太忙顾不上理。宽大的前额好像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他讲话的语言特别生动诙谐、通俗易懂,又非常深刻。

▲杨得志上将晚年近照

当时毛主席讲到促进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时候,风趣幽默的比喻把所有同志都深深的吸引住了,而且那段比喻也是永远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毛主席讲道:“对付蒋介石,就要像陕北的农民赶着毛驴上山,前面要人牵,后面要人推,牵不走还得用鞭子抽两下,不然它就耍赖、捣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我们用的就是陕北老百姓这个办法,迫使蒋介石起码在口头上承认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接受了一致抗日的主张。

说完后,所有同志都沉浸在毛主席的话语之中,当时杨得志就想着要以毛主席为榜样,更加努力地学习,不能什么事情都靠着武力去解决。

对于毛主席的这番话,杨得志是深有体会的。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但是杨得志空有实践没有理论,而抗大的学习刚好给了杨得志学习理论的机会,主席的讲课更是将杨得志能更好的运用理论和实际结合,从而更好的取得胜利。

在抗大的学习,不仅仅加深了杨得志对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其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水平。对于杨得志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他以后的生活、工作和抗战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得益于杨得志的崇高品格与优良的军事素质,杨得志的一儿六女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杨得志长女杨华荣,1944年出生,19岁考入济南军区军医学院,24岁入党并参加工作,从事人口优生学方面的研究,因其贡献突出于1999年授予少将军衔

杨华荣的丈夫黄新,与她同年出生,自幼就跟随父亲黄祖炎行军,在马背上长大。19岁时,黄新考入山东省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入伍,先后在海陆空三军及机关、院校工作,于2001年晋升空军中将军衔,与妻子杨华荣成为我国少有的将军夫妇。

▲杨建华少将近照

杨得志独子杨建华,1953年出生,从小就渴望建功报国,他16岁参军18岁入党,凭借个人能力不断前进,2002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参考资料:

《横戈马上》

《为了和平》

《杨得志回忆录》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