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4-30 16: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创意豆浆广告词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目标受众:首先,要明确广告词的目标受众是谁,是年轻人、家庭主妇还是老年人等。根据受众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他们口味和需求的广告词。
2. 突出产品特点:在广告词中要突出豆浆的独特卖点,如口感、营养价值、原料来源等。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豆浆的优势。
3. 创意新颖:广告词要具有创意,避免千篇一律的口号。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广告词更具吸引力。
4. 简洁明了:广告词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一般来说,10-20字为宜,便于消费者记忆和传播。
5. 情感共鸣:在广告词中融入情感元素,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可以讲述一个与豆浆相关的故事,或者表达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6. 朗朗上口:广告词要易于朗诵,便于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传唱。可以采用押韵、对仗等手法,使广告词更具韵律感。
7. 符合品牌形象:广告词要与品牌形象相符,体现品牌价值观。在广告词中融入品牌理念,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感。
8. 遵守法律法规:在撰写广告词时,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含有虚假、夸大或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椰树椰汁丰胸广告终于有定性!
3月18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一份立即停播部分版本广告的通知,明确指出“椰树牌椰汁”部分版本广告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宣扬低俗内容、违背社会风尚,价值导向存在偏差,易对广大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产生误导。
此举直接打脸椰树集团——这家动辄以“白白嫩嫩,我从小喝到大”为宣传标语的企业。今年初,这家路子很“野”的椰树集团更换新包装后,就因其丰胸出格广告被海口市龙华区工商局立案调查,一时间满城风雨。
后来,椰树公司继续延续其剑走偏锋的个性,在其官方网站上,以企业“6000多名员工”、相关企业“1万多个就业岗位”及“50多万种植椰汁的农民”将“脱富返贫”哭冤。
更夸张的是,椰树椰汁那边前脚刚过,娃哈哈后脚也陷了进去,惹事原因同样出现在产品的新包装上。据网友反映,在北京、广东、云南等地区,超市所售卖的哇哈哈AD钙包装瓶上,有暗示丰胸功能的广告语。
“高中的时候,班里不知是谁说喝AD钙奶可以从A变到D,然后就掀起了一阵风,班上的女生都开始喝AD钙奶。”旁边配图是两个小女孩在玩“翻花绳”的游戏。
“从A到D”、“班上女生”,emmmm这岂不是暗示什么?
不过相比于椰树,娃哈哈“聪明”很多,马上就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开致歉,并表示引起歧义的内容已经停止印刷,今后将严格把控审核。
大打情色擦边球
回看一路走来的椰树集团,其野路子个性一直彰显不已。产品全身,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创始人心中的那份小倔强,尤其是它的产品包装,字体一定要大,色彩一定要鲜艳,产品优势一定要引人注目。当其他饮料企业都热衷于换装迎新时,只有椰树椰汁的衣服三十年如一日。
直到不久前,公司终于坐不住,要推陈出新。在新的产品包装上,是在电影《西红柿首富》中以火辣身材成功出位的女星徐冬冬,摆了没有一定瑜伽功底都做不出来的“凹凸造型”,并在旁配文“我从小喝到大”等广告语,一语双关,大打色情“擦边球”。
同期,产品的线下宣传海报更是露骨,穿着背心的徐冬冬及另外两位大胸美女均手持椰树椰汁,旁边特意写上“用椰汁擦乳,每日多饮椰汁能使乳房饱满”的宣传标语。
据说,如此俗土的包装出自椰树集团董事长、创始人王光兴之手。在董事长的默许下,多年来椰树集团大打椰汁丰胸擦边球,在电视、网络、海报,有椰树椰汁的地方,就有美胸抖动。
剑走偏锋的出格宣传最终在今年春节后引火烧身。2月13日,海口市龙华区工商局以涉嫌发布违法广告对椰树集团立案调查,线下的违规海报都要拆除和更换。对此,椰树集团回应称,“我从小喝到大”广告语已使用多年,是从“小时候”一直喝到“成人长大”的意思,将其与丰胸功能联系在一起是“你们想错了”。
之后,椰树牌椰汁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新的广告视频,用中小学生代替了大胸美女,但“白白嫩嫩”、“从小喝到大”的广告语依然可见,同时增加了强调“陪伴成长”的用意。
喝椰汁究竟能不能丰胸?
事实上,在海南当地,确实有类似说法,特别是不少以椰子作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不管自己的产品是椰子糖、椰子糕、椰子油还是椰壳工艺品,在宣传椰子浑身是宝的时候都不忘带上一句“女性朋友多喝椰汁还可以丰胸哦~~”
喝椰汁真的能够丰胸吗?21新健康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卓勤。蒋教授认为,有几个概念需要分清楚,第一是天然的椰汁和经过加工的椰汁饮料是不同的,“天然的椰汁有植物蛋白、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但椰汁饮料的配方和经过不同加工工序之后其成分最终为何,我们不得而知;第二是‘丰胸’是什么?没有明确的定义。”
蒋教授进一步指出,目前在中国有27项保健食品的功能项目,当中没有一项功能项目说是丰胸的。“首先,法律不允许食品宣传保健功能;其次,有些申报获批的保健食品,需要界定其申报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一旦越线讲功能,都是违规。”
此外,坊间还流传不少丰胸秘籍,这里不得不残酷地打击一下诸位,那些年传得似真似假的丰胸秘方,都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包括——
木瓜能丰胸?不能!
喝豆浆能丰胸?不能!
喝蜂王浆、吃雪蛤能丰胸吗?不能!
直接补充雌激素丰胸?千万不要!
那不吃进去,练肌肉能丰胸吗?未必!胸肌对乳房有支撑作用,胸肌增大可以让乳房看起来更挺拔,但是练胸肌的过程会减脂,胸越练越小也很正常。
按摩能丰胸吗?不能!不当按摩还可能损伤乳房。
隆胸手术来丰胸?可以,但是——植入硅凝胶的隆胸术触感可能有些僵硬,也容易有术后切口瘢痕,还可能变形。
求大不如求健康
2017年,说唱歌手Yamy的一句“我平胸但我不平庸”,唱出许多平胸女性的心声。“我虽不大,但我挺”、“小胸穿衣更漂亮”、“大胸时代已过,现在流行小胸”……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个人追求亦有所转变。
尽管不断安慰自己“小有小的好”,但满街大巷的丰胸广告、娱乐明星的花边新闻,以及男士们总按捺不住的本能眼神却又不时地刺激着女同胞的神经。从椰树椰汁多年坚持的擦边球宣传上就可窥一斑。
这些年,觉得胸部小而听信各种丰胸传言的女性不在少数,更有不少因此成为手术刀下亡魂的惨痛教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21君认为与其肤浅地在意乳房的“大小”,还不如真正地关爱自己,关注乳房的“健康”。
(“粉红丝带”作为全球乳腺癌防治活动的公认标识,用于宣传“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这一信息,足迹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各国政府亦将每年的10月定为“乳腺癌防治月”。)
乳腺癌已成为“第一红颜杀手”,每年夺走全球50万女性的生命,死亡率以3%的速度增长。在中国,早在2012年,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
乳腺癌的病因虽尚未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所谓高危因素是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而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具有的危险因素就称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
1.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所谓家族史是指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中有乳腺癌患者
2. 月经初潮早(55岁)
3.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
4.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诊治
5.经医院活检(活组织检查)证实患有乳腺非典型增生
6.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
7.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肥胖
8.长期过量饮酒
9.携带与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现已知的有BRCA-1、BRCA-2,还有p53、PTEN等)
......
具有以上若干项高危因素的女性并不一定会患乳腺癌,只能说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比起欧美国家,中国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比较低。但早期乳腺癌往往不具备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预防乳腺癌,蒋卓勤教授建议:
“第一个是减少危害健康或者有致癌成分的食物进到体内,比如说哪些容易产生致癌毒性的食物,油炸的、烧烤的、腌制的,这些食物都容易产生致癌物,要尽量少吃;
“第二,一些人工合成成分,就是所谓的包装食品,如果加入各种违规的过量的超范围的添加剂,这些产品可能对身体有害,要注意。
“第三是,酒、烟及激素类食品,要少点吃,比如说动物的内脏,不能吃太多;
“第四个,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也要少吃,肥胖容易导致乳腺癌。
“从食物的营养方面角度来讲,我们要多样化合理膳食,尽量采用新鲜的食物,营养均衡,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免疫能力是预防肿瘤的基础。从预防乳腺癌方面,可以适当的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日常,广大女性朋友可以多做自我检查,具体法如下:
(1)镜前检查。站立,双臂垂放两侧,观察乳房外形,正常的弧形轮廓是否变得不规整,有没有桔皮样的小凹点,或是有小个陷窝,挤压时有无液体从乳头溢出。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2)卧位检查。平躺在床上,以乳头为中心,用指腹按顺时针方向紧贴皮肤做循环按摩。检查时用力要均匀,以手指能触压到肋骨为宜。如果发现有结节,包块,需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码关注21新健康: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新概念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
为了缓解当代年轻人的“健康焦虑”,饮食界近几年科学未到而“概念先行”的趋势愈发明显。排毒、刮油、防脱、抗糖,一浪更比一浪强。
而时下最高的浪,大概要数“植物奶”了。
这厢,小红书上,“民间营养学家”们变着花样的教授着将所有牛奶有份参与的食品替换成植物奶基的方法。
那厢,天猫平台今年的植物奶饮料销售同比增长了800%,而2007到2016十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连25%都不到。
再看看百度百科对植物奶的定义。
你没有看错,正是我们从小就喝的豆浆、核桃露、杏仁露。
而相传1900多年前的西汉人就开始喝的豆浆、人人都能接上下半句广告语的维维豆奶、“承德之光”杏仁露、想“补脑”就喝的六个核桃,没有一个是新鲜玩意儿,怎么今年就突然能卖出去8倍之多了?
植物奶的风,是被燕麦奶吹起来的。
植物奶的迅速走红和它在海外已经拥有了基础坚持、规模庞大的市场不无关系。全球范围内逐渐增长的植物奶销量和看起来已经“涨不动了”的牛奶销量,仿佛都可以证明,植物奶将成为牛奶的替代品。
可它在海外常见,并不代表它是给海外的普罗大众喝的。
在全球范围内追溯“植物奶”的起源,你会发现,在中世纪欧洲斋戒食谱上已经出现了杏仁奶的身影。
这一段话重点是哪个词?
斋戒。
植物奶在海外,除了提供给乳糖不耐受人群,更多的是被纯素食主义者买走了。也就是不食用任何来自动物的食品,包括牛奶和蜂蜜的人群。
中国12%的素食人口比例虽然居世界第三位(前两位是印度和以色列),但符合“纯素食主义”的却并不多。
这是因为大部分倡导食素的宗教出发点只是不杀生。而纯素食主义比起传统宗教,更多的是受到了现代环保主义和动物福利主义的倡导。
多年前,一则名为《DAIRY IS SCARY!(恐怖的乳制品)》的短片在YouTube走红,视频用5分钟时间列举了乳制品行业的“残忍行径”:强迫母牛怀孕、偷走诞下的小牛、奶牛分泌乳汁过度都变成了软脚牛等等。
这一套操作耳不耳熟?没错,曾经也是一支狩猎、饲养然后给水貂剥皮的影片,直接把皮草和“不人道”划上了等号。
同时,也有数据可以证明喝植物奶“更环保” - 生产燕麦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生产牛奶的1/5,还能大幅度降低对水和土地资源的消耗,节约了大量资源。
不得不说,欧美老百姓确实很吃这一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于90年代初,平凡的卖了20年燕麦奶的瑞典品牌Oatly,在12年迎来了一个新的CEO - Toni Petersson。
这位“托尼老师”,堪称瑞典版陈欧(创下金句“我为自己代言”的聚美优品CEO)。不仅原创了一首《WOW, NO COW(哇,没有奶牛)》广告歌,还自弹自唱的出演了这支广告。
同时还不遗余力的飞遍全球,为自己的产品站台。
而焕然一新的Oatly燕麦奶包装上,除了印上了“时髦的价值观” - “没有奶牛!”“我是素食主义者!”,甚至在反面印着:“It’s like milk, but made for humans(这个很像牛奶,但是是给人喝的)”
从伦敦的地铁,到柏林的墙面和阿姆斯特丹的街角,Oatly用大量的广告疯狂的向牛奶宣战。而这种“叛逆性”,竟然也为燕麦奶吸引到了大量的粉丝。
“托尼老师”还试图通过这款燕麦奶,掀起人类对自己饮食结构合理性的反思:动物都喝同类的奶,为什么只有人类要喝其他动物的奶。Toni直言:“牛奶是给小牛喝的,而牛与人类的需求完全不同。”
这个说法虽然没有附上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有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也无从考证。但却实实在在的“吸粉无数”。
而Oatly也因为这一番操作被瑞典的乳制品集团以“破坏奶牛形象”为由给告了,而且败诉了。但Oatly反手就把超过100页的起诉书放上了官网,试图在没有法律支持的前提下,用民众的支持“反败为胜”。
不过,Oatly取得今天这样全球性的成功,还是得益于“托尼老师”采取的最成功的战略 - 把燕麦奶送进咖啡店,尤其是星巴克。
环境和动物保护的倡导,外加咖啡师有意的引导,选择燕麦奶咖啡一下子在欧美变得理所应当,而欧美国家喝咖啡的日常化,自然使得燕麦奶一下子打开了市场。
咖啡是舶来品,而在这个舶来品“舶来”的地方兴起了燕麦奶的风潮,一下子使得柜台上摆着几瓶燕麦奶的咖啡店,显得更“正宗”。
就在这两年,国内一、二线城市的精品咖啡馆,燕麦奶已经取代了牛奶,成为了咖啡师的新宠儿。
曾经还能压过牛奶一头的低脂牛奶和豆奶,也只能在角落黯然神伤。
但正如上面所述,植物奶在海外的迅速走红,除了是小部分真的乳糖不耐受的民众(而且这个比例比中国低很低很低)不得已之选,大部分植物奶的受众,并不是觉得植物奶更好,而是觉得牛奶不好。
这样由许多复杂的信仰和情绪驱使的“反牛奶运动”,到了国内市场反倒成了一种小资的生活方式。而理由也变成了“喝牛奶会长痘”,甚至是“牛奶有腥味”。
可以说,因为知道原本的故事在中国讲不通,燕麦奶的风刮到中国以后,有意识的换了一个故事。
弱化了“反牛奶”的主张,而强调植物奶“不长胖”、“更健康”,眼看着就要逐渐和收割年轻女性的“她经济”大镰刀合二为一了。
出于对健康和精致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在选购食品饮品的时候,把目光从品牌、口味转移到了包装背面密密麻麻的小字 - 成分表。
而当我们看成分表的时候,我们是在看里面都有什么吗?不,我们是想看看它里面没有什么。
时下的网红零食、饮料,包装的统一特征就是上面要印上好几个“0”。
《脱口秀大会》里,颜怡颜悦就曾调侃过这样的现象——
“上次我看到一块代餐饼干,上面直接写着:无糖无油无盐无脂肪无碳水无能量。我当时就打给了宇航局,说我找着了反物质。”
而植物奶和牛奶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植物奶不含有乳糖。
虽然无乳糖牛奶市面上早就有了,但许多人或许还是觉得“本来就没有”比靠工业的方法“拿出去”更为可靠。
可乳糖是什么不好的成分吗?并不是。乳糖不仅可以提供能量,也是参与婴幼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成分,不是大量、过量的摄入也不会导致肥胖。
只是你一定在介绍植物奶益处的文章/视频中,看/听过这样一句话:“亚洲人80%都有乳糖不耐受症”,这句话的变种还有:“中国人80%都乳糖不耐受”、“中国人90%都乳糖不耐受”、“中国人全体都乳糖不耐受”。
且不说中国人,二战结束就开始在中小学生中贯彻“每天一杯奶”的日本人,完全可以当作是“亚洲人80%都有乳糖不耐受症”这个表述缺乏事实依据的活例子。
这倒也不代表这个表述就是骗人的,只能说,这个调查结果完全基于遗传决定的人种基因差异。90%以上的中国人,的确持有导致乳糖酶中断分泌(lactase non-persistence)的基因型。这也就导致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成年后都不再有分泌用以消化乳糖的乳糖酶的能力了。
但是,肠道内的细菌也能分解乳糖。
这也导致了在一个今年进行的、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乳糖耐受情况调查里,绝大部分受试者在摄入300毫升牛奶(包含14g左右的乳糖)时,都没有出现什么明显的症状。
但这个过时且片面的表述,显然让“精致”的年轻人对乳糖这种成分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在某一次喝过牛奶后坏过肚子,统统自我诊断为乳糖不耐受。
按理说中国人吃完火锅坏过肚子的人应该更多,也没听说有“中国人80%都火锅不耐受”的说法。
同时,没有乳糖的植物奶,其他成分方面也不能绝对的说,就是比牛奶更健康。对比牛奶与常见的植物奶,脂肪少的蛋白质也少,蛋白质高的又没什么钙。
而且即便看了营养成分表也无法解释,虽然低脂但也没什么蛋白质、虽然高钙但碳水也高的燕麦奶,怎么就在植物奶中脱颖而出了。
可以说,除了真的需要喝牛奶却真的乳糖不耐受的人群,为了无乳糖或者低脂而专门去找植物奶喝,是妥妥的“焦虑税”。
因此,在信息发达、食品品类和饮食理念都更加多样化的今天,单凭一句“更健康”的口号,恐怕留不住试过以后觉得植物奶不如牛奶好喝的那部分 - 很有可能是绝大部分 - 消费者。
想要代替牛奶的燕麦奶,恐怕最终也只能沦为高档咖啡店里的一个选择而已。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