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4-30 16: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担当》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作文的核心主题,即《担当》这本书所传达的主要思想或情感。
2. "结构布局": - "开头":简要介绍《担当》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分几个部分来阐述你的读后感,如对书中人物担当精神的评价、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书中主题的思考等。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 "内容深度": - "人物分析":深入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特别是他们的担当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 "情节解读":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书中如何通过故事展现担当的主题。 - "主题思考":思考《担当》这本书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4. "观点明确": - 在作文中明确表达你的观点,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要有理有据。 - 避免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述。
5.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文采。 -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6. "引用论证":
书中说:为什么要担当?其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为了优秀。
随着当今社会很多90年代、00年代的青年出生社会,在工作单位中,有部分员工及管理者对待工作,抱有“躺平”的心态,为什么他们有这种勉强做实,不思进取的思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担当精神。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从个人的角度理解,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剖析,一方面看到社会或者单位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认为努力不能让自己变得优秀,所以放弃了担当,选择了“躺平”;另一方面是当今大多家庭物质条件都比较好,对下一代的教育和需要承担的责任,没有更多的要求,偶尔还主动承担下一代应该承担的责任,导致很多年轻人思想上、行为上,没有担当意识。
在企业中,我们如何来让我们员工和管理员变得优秀呢,下面结合书中所感,结合企业实际,谈两点认识:
一、营造敢于担当的工作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员工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这个平台。现在企业员工不愿担当,但是他们不明白只有担当才能优秀,因为优秀所以担当。
现在造成企业员工不愿担当的原因:一是有身份问题,例如:正式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外包用工等等,但是现在一些企业很多岗位上,非正式员工也承担了和从事了大量工作,但是他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没被企业认可,同岗不同薪酬,比如很多单位的临时工、社工等;二是有体制的问题,正式员工提拔的标准是参照公务员晋升体系,企业提拔的时间要比公务员时间上更长,没有按照企业实际经营的情况任免,造成有能力的上不去,或者需要上去的时间太长。
如果要保证企业高质量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应该营造敢于担当的工作环境,既要坚持运营为导向,导入现代化的绩效考核方式,打破铁饭碗思想,打破正式和非正式的身份壁垒,建立相互流通的管理机制,才能让“滥竽充数”的员工没有市场,也才能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机制;也要坚持员工为中心,打破过多的管理层级和身份边界,鼓励和帮助员工建立职业发展规范,有序培养员工能力,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内部设立创业团队或建立体系,他们的第一要务就是通过新项目、新想法、新思路来扩大企业利润,让企业拥有可持续性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树立敢于问责的工作机制 现在企业的运营,越来越行政化,很多干部认为“审批”才是管理,在接到上级指示和要求时,大多以签批要求作为工作部署,根本没有认真研判相关事情如何开展,没有具体指导相关事情如何推动,造成企业不能高效运转。要保证企业高质量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应该树立敢于问责的工作机制,一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明责,要知道作为党培养多年的干部,我们应该在岗位上具备什么样的责任,带头对下属领导干部时时提醒应尽到的责任,指导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要对未尽责的同志进行问责,要树立问责是关爱关心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是提高干部职工在履职过程中的能力建设和思想建设,要坚决防止“好人”思想,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进行问责。
一个人的精神,是人之本;一个政党的精神,是党之魂。党的十九大报告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完成伟大的使命,实现伟大的梦想,离不开伟大的精神支撑。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得以形成并不断传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政治优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这些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党的伟大精神的主要特点又体现在哪里?我们在新时代如何不忘初心、让党的伟大精神永放光芒?钟瑞添和韦健玲两位教授的新作《使命与担当》面对这些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出了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探索与。
钟瑞添教授是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带头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方面努力探索,在广西及至全国有重要的学术影响。钟瑞添教授既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更是执着的践行者,对马克思主义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教40年,钟老师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的研究、教学和理论人才的培养,治学严谨,爱智求真。韦健玲教授为党史党建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一直专注于中国共产党建设问题的研究。阅读此书,笔者对钟老师笔耕不辍和奖掖后辈的精神感到钦佩。全书27万字,资料翔实,内容厚重。在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处共配以102张图片,且附有简明的“党史解读”文字说明,以史带论,贯穿起近百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成长史”。从“红船精神”开始追溯,洋洋洒洒且谨严有序,一幅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画卷逐渐在眼前展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划分了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来担当历史使命的实践进程,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使命与担当》也以此作为历史分期,将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伟大精神的形成过程,集中书写了开启中国共产党历史征程的“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中铸就的“井冈山精神”和“百色精神”;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长征精神”;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浴血抵抗外敌的“抗战精神”;奋勇支前御外辱的“沂蒙山精神”;由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两个“坚持”、两个“善于”所组成的“西柏坡精神”;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红岩精神”……该书第二个部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大寨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进行了书写。该书第三部分是对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特区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李保国精神”进行了刻画。全书绘制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理清了伟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凝练了内涵与实质,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历经时空转换、岁月洗礼而经久不衰的,只能是精神之光、内涵之核。《使命与担当》在导论中首先探究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来源,是以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为依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在基因,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淬火成钢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作者接着提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本内涵: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求实精神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每一种精神的阐发中,均注重突出并论证这些精神的实质。这是在历史的土壤里刨根问底,从建党开始延续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宏阔实践中寸寸厘清,用高度的抽象概括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基本内涵,这是同类著述没有深入涉及、学界并未形成共识的创见,也是这本书超越前人之所在。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笔者特别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网络上曾有一个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日本网友提问:日本有“武士道”精神,中国有什么精神?中国网友的掷地有声:中国有抗战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这个视频先后被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转载,引发大学生们的热烈讨论。青年人提到的每一种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精神,都已经深深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它更是引领当代青年人的一种力量、一种信仰,是我们这个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如果能够对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新中国成立70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有深入了解,能够对不同历史时期诞生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时代坐标”有精准把握,那么精神的力量必将更持久地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使命与担当》正是以翔实的史料和大量的文献,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珍贵的学习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井冈山是我的故乡,当我读到“井冈山精神”的篇章时,眼前浮现起黄洋界的汪洋云海和井冈山连绵不绝的群山,心中再次升起对革命先烈的深切崇敬和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无限感慨。我想每一位读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有相近的感受。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都彰显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都发挥着超越时空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精神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谱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新时代需要传承革命精神。如果丧失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就不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保持革命精神非常重视,多次强调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来引领推动社会革命。传承精神谱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我们续写中国故事、创造中国奇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汤志华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