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18: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作者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分析,还是聚焦于书中某一具体观点或案例。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 提出你的读后感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4. 正文部分: - 分析书中观点:结合书中内容,阐述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 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你从书中获得的启示,以及这些启示对你生活的影响; - 比较与反思:将书中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进行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论证你的观点。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你的核心观点; - 提出对《乡土中国》的总体评价,以及对作者的敬意; - 表达自己对乡土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1.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啰嗦和重复。
2. 思考深度:在分析书中观点时,要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七十多年前所写的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论文集。七十年过去了,中国经历过多次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正以积极的步伐飞速发展,向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迈进,在今天读这本书,既能找到书中所述在现实中的投影,也能感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究其原因,一方面,乡村仍然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冲击和洗礼的同时,一部分乡土社会的观念和行为仍根深蒂固地保留下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空前巨变,我们已经从过去落后的农业社会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是工业大国,又是农业大国,大批乡村人口涌进城市,城镇化率即将达到60%,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和农村生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基于此,我们的乡土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譬如书中说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熟人社会、传统家族制度、“厌讼”情节和“无讼”追求等等,因为长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城市化进程、法治化的不断推动,已经或多或少被改变了。乡村熟人社会在向城市陌生人社会演变,传统家族制度被现代文明逐渐撕碎、淡化,人们对诉讼从普遍厌恶排斥到渐渐包容接纳,通过诉讼寻求解决矛盾、维护权益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打官司”成为人民维权的有力工具。
由此也带来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譬如在法律上是禁止的事情,可能在乡土社会的秩序中却是可以被理解被原谅的,反之亦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譬如乡村留守儿童和老人、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教育危机、道德危机、城乡之间的隔阂等等。
作为法律人,我们应该认识到法律在解决乡土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积极作用——传统社会秩序机制在社会转型中逐步衰落,矛盾纠纷的解决开始更多的依赖法律的力量;同时也要认识到法律施行所遇到的客观环境——乡土社会依旧存在,传统的习惯、风俗、观念仍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尽可能寻找“乡土社会”与“法治社会”的连接点,法律规定和乡约民俗的结合点,解决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乡土社会”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国情,相信随着时代的继续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持续推进,“乡土社会”必将步入“法治社会”。
来源:宁强检察
《乡土中国》是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文化学者费孝通所著的一本书,首次出版于1947年。该书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农村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深入调研,全面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面貌,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问题及其根源,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书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乡村社会的结构”、“农民的生活”以及“乡村社会的动态”。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特点。接着,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作者提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即城乡之间、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之间、各行各业之间的差异和不平衡。这一格局强调了社会中不同层次的人所处的地位和职责,以及如何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在笔者看来,这种差序格局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结构,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首先,差序格局体现了中国人对等级和秩序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看作一种荣誉和义务。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例如,尊重长辈、遵守礼仪、关心弱势群体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所崇尚的品德和行为方式。
其次,差序格局还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而这种关系和互动往往是建立在差序格局的基础上的。例如,在师生关系中,通常是以老师为讲授知识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形成了尊师重道,答疑解惑的传统教育模式。
最后,差序格局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这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这种农村的“差序格局”仍然存在,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差序格局的改变需要靠基层社会治理。因此,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和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和完善基层组织,可以实现乡村社会的自治和民主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通过创新村民自治形式,可以让乡村居民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共同发展,完善乡村治理。
本书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入剖析,更在于它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思路。尤其是在当前城乡融合和农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状,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智慧,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思路。
作者:刘佳欣(镇巴县人民法院)
编辑:蒋奇
责编:翟力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