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4-30 19:15

写作核心提示:
论人生读书笔记作文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是一种记录和整理阅读心得的方式,它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深化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在撰写人生读书笔记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一、明确写作目的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写作目的。人生读书笔记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总结阅读心得,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还是为了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作文的结构和内容。
二、选择合适的书籍
在撰写人生读书笔记作文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所选书籍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同时,要确保所选书籍与人生主题相关,便于在作文中展开论述。
三、梳理书籍脉络
在阅读过程中,要梳理书籍的脉络,包括作者背景、作品主题、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这样有助于在写作时对书籍内容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为作文提供有力支撑。
四、提炼核心观点
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作者的核心观点,如人生哲理、价值观、道德观念等。在写作时,要提炼出这些核心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使作文更具深度。
五、结合自身实际
在撰写人生读书笔记作文时,要将书籍内容与自身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书籍中的观点,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经验教训,使作文更具个性和说服力。
六、注意作文结构
一篇优秀的人生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再读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随笔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再读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随笔周文军当我再次打开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时,一下子从两鬓斑白的大叔穿越到满头青丝的青年,但读后感受又与那时有了天壤之别。再次通读《人生》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姓名,也不是他们的命运,更不是他们的爱情,而是两段话,让我回味人生的感悟最深刻。到了我这个即将退休的年龄,读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感悟出来的人生都是实实在在的,是回忆而不是理想。这部小说的扉页上有一段话,是摘自我国著名作家柳青的《创业史》,原话是这样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是这样理解的,这段话不是《人生》的作者路遥所写,更不是他的感悟语言,而是借用另一个作家的另一部小说里的话,不是这部小说的真正内容。但在我阅读时,感觉到这段话就是这部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这段话,小说《人生》就没有了灵魂,所以我的理解这段话就是《人生》整部小说中心思想的提炼,是画龙点睛,更是如一个人全身的大脑。无论从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命运,还是读者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段话都是真理名言。路遥的这部小说,成稿并发表于1982年,已经过去四十多年,那个年代,我还是一个初中学生,当我第一次读到这篇小说时,已经是在读的高中生了,对小说中一号主人公,比当时的我长了好几岁,他们处于高中毕业,走入了社会,而当时正是农村大集体生产方式的末期,计划经济还作为社会经济的主宰,一个山区农村青年,有着伟大的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但现实是农村青年只有两条出路,一个是考取大学(含中专、中技),跳出农门,最当时青年最好的方式,也是最光荣的人生道路,但当时大学(含中专)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且小学升初中就筛去百分之五十,初中升高中筛去百分之七十,到高中毕业可以说是“尖子生”了,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和学生,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种经历我很有感觉,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读书升学筛选都是非常严格的,那个年代如果能考上大学(含中专),除了努力外,智商也要中等以上,但那时能考上大学有非常大的好处,特别是对于农村户口的孩子,一下子就能成为“国家人员”,顺利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是“国家干部”身份,那时企业都是国有的,企业领导也都要有“干部”身份才可以任命。另一条人生出路就是当兵,谋取人生的出路,跳出农门是农村青年人的梦想,企业或机关单位的招工对象对于农村青年是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在这部小说里,一号主人公高加林,读书是在当地的县城中学,对于山村又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佼佼者,成绩又比较优秀,且文体素质好,是学生中的优秀生,长得又细皮嫩肉,不象普通的农家孩子模样,当然引得很多同学的喜欢,高中同班同学、干部子女黄亚平就是代表,家庭条件优越,人又长得漂亮,是个文学青年,但现实是高加林命运不济,或许还是学习成绩还欠火候,高考落榜,回到生养自己的山村,青春男女同学间微妙的友谊花,在没有放开之前自然枯萎,只当是青春期的朦胧少年梦。高加林在村里小学民办老师岗位上准备更高梦想时,忽然间被别人利用私权辞退,在绝望和苦恼中,另一主人刘巧珍又粉墨登场,让处于人生低谷的高加林又有了生机,爱情是什么?是两性间的快乐、娱乐,这种快乐和娱乐既是精神的,又是肉体的,是人生的另一种意义存在,这种意义是原始的,也是现代的,没有这种意义,人类男女将失去交往的动力。人生总是起伏的,准备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的农家青年,因二叔的从军队转业回到本市工作,喜好溜须拍马的好事者立即玩转“法术”,把这个农村青年从纯粹的农民转化为国家人员,并借调到县委宣传科工作。有意思的是高加林确实胜任此项工作,但他是被暗箱操作的“人才”,政策不能被任命做这项工作,这是一个矛盾,其实在现在这个社会,也同样是存在的,比如体制内工作人员,也是要受“编制性质”的限制,不能随意流动,而不是看个人的特长和工作能力,当然也还会有暗箱操作。人生的戏剧性又开始了,曾经的班同学、文艺青年黄亚平又加入对高加林的爱情争夺战,黄亚平抛弃已经确立恋爱关系的高中同班同学张克南,让原本读书时同班关系不错的三人关系变得很尴尬,痛苦抛给了同样是家庭不错、全心爱她的张克南,同时农村能干漂亮女青年刘巧珍也陷入了无比痛苦之中,因为高加林攀上了黄亚平这个“金凤凰”,不顾亲友的非议,文学青年高加林和黄亚平进入了热恋,接着由于黄亚平父亲的特殊经历,两人又有了新计划,可以从陕北小县城调入江苏的省会城市南京,高加林的人生即将进入了“理想”的巅峰。忽然天起暴风骤雨,高加林暗箱操作得来的工作是违规,被清理回山村老家,又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与黄亚平的恋爱嘎然而止,而此时全心爱着他的刘巧珍已经嫁作他人妇,这时的高加林成了真正的光棍,幸好还有没有抛弃他的父老乡亲,否则,这个良心被“狗”吃了的青年,将无法在家乡生存生活,但社会和村民的谴责还是存在的,自己的良心也受到了自己无限的谴责,小说的最后一句收尾正说明这一点,“高加林一下子年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这一句的意义,等待读者自己去理解。另一段话是:“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不是么,你小时候也吃过我多少果子啊!你小子还不知道,我栽下一拨树,心里就想,我死后,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这段话是高加林被清理退回原籍,回到山村路上的途中,村中最疼他的德顺老汉专门在路口等他,做他的思想工作,怕他年轻气盛,没有脸回家,在路上出什么问题,是教育也是开导,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理解的人生意义开导,是自己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总结,那句“他们会说,这是以前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小说中的德顺爷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年近七十,光棍一条,但他对人生的总结,就是一部赞美诗,他说的话就是一个哲学名言。做人和做事,德顺爷爷是个顶天立地的人物,但外表就是貌不惊人的山村老光棍。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德顺老汉对人一生的身后意义,他以一个特殊的方式,让后人记住自己。怎么让后人记住自己才是关键,德顺老汉就是用自己简单的方法,栽下果树,让后人在摘着果子吃时记住自己,同时让后人享受到自己的关心而感到幸福。德顺老汉的这段话,前半部分解释了自己的幸福观,正如老汉的原话:“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这个陕北山村的老汉,一个普通又没有文化的老人,更不要说经历过什么世面,但他的幸福观是多么简单和朴素,又是多么的伟大,正如毛主席老人家所说“为人民服务”,这种为人民服务是政治要求,是对干部的要求,但对一个老农民来说,为人民服务就是让村里的孩子,吃上自己亲自栽种果树结出的果子,还是亲自摘下分给孩子们吃,在孩子们吃上自己的果子时,他就感到幸福,这种幸福还是非常大,非常自豪,用老汉的词语就是“可有多幸福!”,这种幸福不需要回报,更不是要用金钱交换,只是他自己感觉到就足够了。德顺老汉这段话的后半部分,解释了人生的意义,就是自己被别人记住,后人不忘记自己。用他这个山村的老汉理解的方式和自己的能力,就是栽下果树,让后人在树上摘果子时,说出这是光棍老汉德顺栽的树,这种解释,只有是贫穷有爱心的农民才有的,这是特有的人生意义解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想为后代留点什么,但很多人可能留给后代的是物质财富,金钱是更多人想留给后代的,这可能也是人创造财富的原始动力,但是,也有更高级思维的人,比如高明的知识分子,或者民族英雄们,留给后代更多的是精神财富。特别是小说中的德顺老汉,只是一个村里的老光棍,没有自己的血缘后代,但他仍然想给后人留下美好的想念,让后人记住自己,“前人栽树,后人吃果”,这就是他人生的意义。用人生哲学的观点讨论这部小说人物,跌宕起伏者不仅仅是一号主人公高加林一个人,两个二号女主人公刘巧珍、黄亚平何尝不是呢?就连穿插式人物张克南、高加林的父母都是或喜或悲。年轻人的人生困境和苦恼,不是小说里所写的年代所特有,这种困境和苦恼,在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的,一个时代的困境和苦恼有一个时代的特点,这种情况现在也同样存在。小说中的时代正是处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时期,一个由精神财富丰富向创造物质时代迈进,同时是尊重知识的大好时代,正是有为知识青年奋发的时代。在目前现实中,年轻人的困境和苦恼也存在,但特点明显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是向往更美好的生活,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也实现了多样化,但要求又更高了,当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小帽车一人一挂”的共产主义社会,今天已经基本实现,但年轻人同样存在困境和苦恼。再读路遥的小说《人生》,用心仔细理解,领略小说的写作精华,给我深刻印象的是描写细腻,不论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山村自然环境描写,作者为了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可能是为丰富小说的美感,不惜花费大量笔墨,如小说第一章开头部分就是风雨欲来的山村,配合了人物高加林被辞退民办教师的心境;小说第四章用了近五页纸张,花了近三千字,描写了心灵手巧、心地善良的刘巧珍,对同村读书人高加林暗恋的心里活动。同样的描写在小说中有很多处,高加林到县城工作后的母校回顾、东山上的散心远眺,与刘巧珍约会时的环境,清退后回村的路上等场景,笔法细腻,叹为观止。该部小说在当时能轰动一时,除了作者写作的技巧,人物的刻画,但更多的是时代的突现,是中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中的思想斗争,是广大农村青年对人生出路的思考,是城市青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时代创造英雄,不是英雄创造时代,这是伟大的毛爷爷告诉我们的,也是人生命运不变的真理。脱离于时代的所谓英雄,最后都会被历史埋没,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小说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跌宕就证明了这个真理。陈红军||人性与人生(随笔)
人性并非总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时宛如泥泞的路面,又如漂亮皮囊内的五脏六腑,开肠破肚后,似乎既不干净也不平顺。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人性是最复杂的,若带着些许期盼或侥幸,会时常令人失望的。
作为善良的人,希望少受委屈、少被欺负、少被吸附能量,应尽可能减少无效社交,适当屏蔽外在是必要的。
远离无效社交,不要担心被孤立,毕竟人本身便是:“赤身裸体而来,终究会孤独而去。”有人担心,若远离社交后,似乎会被人孤立,似乎会失去所谓的圈子。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不是没有道理的。人若无志,在哪儿都可能被孤立;人若强大,在哪儿都是知足的。
远离无效社交,不要害怕会失去什么,没有什么是可以失去的。人所拥有的一切,无非是暂时所用,仅是使用权而已,何谈失去?
远离无效社交,不要害怕被不良评价、定义或贴不良标签。毕竟,没有人不被评价,人若无能便无人议。往往名气越大,能力越强的人被评价的会越多,被定义的内容也会更多,这些褒贬不一的“吐沫星”常会“淹死人”,所以老百姓常说:“吐沫星也能淹死人。”人的一张嘴除了吃喝之外,还有生是非的功能。谁人背后不议论人,谁人背后又不被人讨论呢?我想,从来不去讨论人和不去随意给别人贴标签的人或许会有,但这样的人极少数。
再者,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说吧!别人的不良定义或标签本身并不善意,对不善意的评价作过多的关注并不理智,毕竟自己的人生路要自己走。自己不是被人定义的产品,更不是被人定义的生物体。活出自己的精彩,努力去做思想者。
以上分析告知我们,减少无效社交,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谓:“耳不听和眼不见不烦。”
无效社交本身并不会带来更多机遇,有时在酒足饭饱之后,还可能会因酒生事。因社交不当而生是非的人不在少数,所谓:“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不是社交就一定能带来好运。“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仔细体会这句话,再结合世事无常,您会发觉古人的智慧并不唯心。
自古以来,与人相处,既不能把人想得太坏,也不能把人想得太美好。因世间你我皆非完人,便不能苛求社会中的人,更不能凡事皆指望通过人脉实现理想目标,这里并不否认人脉的重要性。即便人脉对人生起作用,那所起的作用也是建立在人本身的内在引力上的。也就是你本身值得别人去帮助,你得是一匹千里马,值得伯乐去欣赏;你得有价值,值得别人关注和扶持。
人生路途遥远,谁能伴君长行呢?故无需刻意地去奉承权威,毕竟权威有时也并非靠谱;不要总是试图去委屈求全,毕竟人性之恶可能会超乎想象,退让有时会获得转机,有时也会被得寸进尺的欺凌。当然了,人也不能依靠投机取巧、拉帮结派、人面兽心、欺软怕硬等标新立异和旁门左道的方式去生存,毕竟,这样去做并不会好,失去本性和人心,而采取的杀鸡取卵式生存方式并不会实现理想人生。作为社会中的人,追求社会地位和理想生活无可厚非,乃人之常情也。
愚人认为: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或理想人生的平顺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内境,而非外境。内在的学识、能力、阅历、品质(好心态、大格局、抗挫力、无我、奉献、爱心、正义感、走正道、无害人之心……)等等,这里面品质最重要,这些自身内储的能量才是决定美好人生实现的关键。这些人之内在的储备才会让你的人生走得更远、更高或更平顺。
内在改善,外境美好;扩大认知,改善决策。
明白了人性本身的不完美,方知人生主要得靠自己。总之,投资社交不如投资大脑,自我培育才是王道。
作者陈红军近照
作者简介: 陈红军,江苏淮安人, 中共党员。 南京大学法学学士、江苏大学工学学士、退役军人、工程师、青年诗人、乡村作家。
编辑:文风
运营:文艺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