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4-30 19: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论语》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了解《论语》背景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解。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从而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明确写作目的 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阐述自己对《论语》某一观点的理解,还是为了探讨《论语》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在作文中有的放矢。
三、挑选合适篇目 《论语》共有20篇,每篇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在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挑选合适的篇目进行分析。例如,可以选择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篇目,或者选择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篇目。
四、深入分析观点 在分析《论语》中的观点时,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例如,在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时,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谈谈如何践行这一原则。
五、注重逻辑结构 作文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论语》的相关背景和自己的写作目的;正文部分重点分析某一观点,并引用相关案例进行论证;结论部分总结全文
《论语》读书笔记框架,融合文本细读与现实观照,日常修身参考:
一、解构「仁」的现代性密码
1. 核心矛盾
「克己复礼为仁」VS「仁者爱人」——道德约束与情感本能如何统一?
案例:企业管理者严于律己(克己)与关怀员工(爱人)的平衡艺术
2. 动态实践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职场启示:谦恭而不卑微,宽厚而有边界,守信需智慧,敏锐防内耗,惠及他人先修己
二、被误读的「礼」:秩序中的自由
1. 仪式背后的精神内核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警惕形式主义陷阱
当代镜像:婚礼攀比VS真心承诺,朋友圈孝道表演VS日常陪伴
2. 社交规则进化论
「不学礼,无以立」在数字时代的变形
微信礼仪(及时回复/慎用语音)、视频会议着装、表情包使用边界
三、孔子教育观的颠覆性
1. 素质教育雏形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全人培养体系
对比现代教育:专业技能(艺)与人格养成(德)的失衡
2. 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苏格拉底式对话
教学实验: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场景设计沉浸式课堂
四、职场生存的「论语算法」
1. 领导力公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德治≠软弱
现代管理:价值观驱动型组织(如Patagonia环保理念实践)
2. 同事关系法则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办公室政治解药
应对策略:建立协作网络(周)而非小团体(比)
五、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生命智慧
1. 对抗焦虑
「不怨天,不尤人」与「尽人事,听天命」的辩证关系
存在主义对照:加缪《西西弗神话》中的荒谬英雄
2. 死亡观照
「未知生,焉知死」的现实主义超越
向死而生:从孔子的「不舍昼夜」到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
延伸思考
1. 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黄金中庸」的跨文明对话
2. 「君君臣臣」框架在扁平化管理模式中的适应性改造
3. 《论语》「慎独」思想与社交媒体时代的人格分裂危机
书名:《论语》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大体内容: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做人、处世、治国理政方面的语录,孔子对商周文化的看法和儒家核心“仁义”思想的概述。阅读感想:《论语》这本书由孔子和他一部分弟子的语录构成,从中我们不但能看出儒家的部分政治主张,还能了解到孔子这个人的思想与追求。
在孔子的标准中,君子应该秉承着“仁、忠、恕、孝”等理念。在弟子问他有什么可以终身秉承的理念是,他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君子不应该把自己不愿意的事强加在他人身上(通常是身份地位低的人)。
回顾历史,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也将人人平等作为一项法律的核心内容。而孔子把这一理念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要点,在道德上约束人们,试图让当权者、地主和官僚通过提升自己内在修养来实现人人平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学派的的一大特点——用道德去教化所有人。
《论语》一书极少提及法律与刑罚,而是采取”君子应当怎么做“的劝教方式来劝说他人修身。
也因此,儒家的方法在人人谋私利的春秋战国时代无法贯彻。
在治国方面,孔子十分看重百姓与农业。他反对季氏对百姓的过度剥削,并认为君主等贵族应该生活简朴,讲究仁义起到对人民的表率作用。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孔子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主张减少剥削来稳固统治。尽管他的主张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已经超出了那个时代。
孔子通过对夏商周三朝的分析得出“天子掌权,天下安稳的时间就长达十世;诸侯掌权,天下安稳的时间就差不多五世;而臣子掌权安稳的时间就更短。”因此,他无比推崇周朝的礼乐制度和尧舜禹等人的品德,认为无论如何天下应该归属于天子,诸侯不能逾矩夺权。
孔子这种通过分析前朝来推断出最佳的治理天下的方式也是一种唯物客观分析方法,美中不足在于样本较少,人人平等的观念只是在道德方面形成,没有进一步推广到全体人民。
并且孔子没有提出天下太平的根本矛盾——阶级矛盾。这不只是孔子思想的局限性,更是封建主义社会的局限性。不过他重视农业,鼓励发展生产力,认识到资源分配不均、地主剥削平民的部分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中含有一定共产主义的概念。这些也足以论证他的伟大。
纵观《论语》一书,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改良主义者。《论语》中关于法律的语录屈指可数,孔子也很少谈论到“战争””军队“等话题。他希望统治者们停止过度剥削,人民服从统治,天下停止战争。
但这一切都是他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幻想,这些在诸侯割据的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宣扬他的理想主义的同时,孔子也深知这些难以实现,但他仍旧坚持他的理想,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却不是一位优秀的改革者。
尽管认识到百姓才是根本,孔子依旧没有摆脱封建主义的思想,游走于各各统治者之间,期盼他们实施仁政,放下野心。生活在当下,人治比不上法治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
但孔子依旧推崇人治,保留各种封建阶级。因此他对于政治复古的主张,是不会实现的。而他对于”君子“的品质要求,不适用于当时也不适用于现在,却可能适用于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实现个人价值,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
经典片段: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子曰:“有教无类。”
9.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