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马和马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4-30 20:26

怎么写《马和马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马和马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读后感的主题,是围绕马的文学形象、马的文化内涵、马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还是对马的形象和精神的感悟。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作品及作者,主体部分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结尾部分总结感悟和启示。
3. 分析全面:在主体部分,要对作品中的马的形象、精神、文化内涵等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马的形象:分析马在作品中的外貌、性格、气质等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作品主题的体现。
b. 马的精神:探讨马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勇敢、坚韧、忠诚、智慧等精神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对人类精神的启示。
c. 马的文化内涵:分析马在各个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对作品主题的丰富。
4. 感悟深刻:在主体部分,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对马的形象、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 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启示: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马的形象、精神、文化内涵对自己的影响。
b.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从马的形象、精神、

毛泽东与战马的情缘:一次万里相随,一次生死相依,一次壮志未酬

1947年3月,胡宗南集结25万人马,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猛烈进攻,兵锋所指,正是中国革命的心脏——延安。

3月18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与胡宗南打起了游击战。

临行前,毛泽东冒着国民党飞机轰炸的风险,执意走上宝塔山,在一座没有墓碑的低矮坟墓前驻足良久,又捧起一掬黄土,轻柔地覆盖在坟墓上。

让毛泽东如此依依不舍的,是一位不会说话的战友——一匹大黄马。


01良驹择主 万里相随

这匹毛泽东珍视不已的大黄马,却曾经是一个桀骜不羁的“问题少年”——

大黄马的第一个主人,是驻扎在长汀的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中将旅长郭凤鸣。

红四军时期的毛泽东、朱德、陈毅

1929年3月12日,正在长汀城里逍遥自在的郭凤鸣,突然收到一份急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已经翻过武夷山,攻克了长汀县南部的四都镇!

这个消息把郭凤鸣吓了一大跳,他连忙蹦起身来,忙不迭地命令马弁:“备马!整队!出城布防!快快快!”

见郭凤鸣这般模样,马弁哪敢怠慢,一溜烟地跑到马棚里,将郭凤鸣的座驾大黄马牵了出来。

郭凤鸣的这匹战马,身高腿长、耳似削竹,四个蹄子犹如酒碗般大,一身油亮的栗子色皮毛,没有半点杂色,煞是漂亮。

可能就是因为大黄马过于神骏,自打它进了郭府,一直顽劣不堪、不服管教,弄得郭凤鸣也是头痛不已,等闲不敢招惹它。

果然,当郭凤鸣跨上马背,刚刚跑到长汀县城西门口的时候,大黄马又犯了邪劲,打虎跳、尥蹶子,不仅不往前走,还差点把郭凤鸣掀了下来。

长汀古城

若换在平日,大黄马如此不给面子,郭凤鸣定然是大发雷霆,但眼下火烧屁股,郭凤鸣也顾不得和一头畜生较劲,爬下马背,换乘轿子,带着部队赶到长汀城南的长岭寨布防去了。

然而,郭凤鸣的部队还没在长岭寨站稳脚跟,红军便如同神兵天降一般,将长岭寨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仗下来,郭凤鸣的部队折损过半,剩下的人一见形势不好,也纷纷逃散了。郭凤鸣腿上中了一枪,躲进了附近村子的茅厕里,结果被打扫战场的红军战士找到,一枪了账。

郭凤鸣一死,长汀门户洞开,红军顺利进入了县城,而郭凤鸣的大黄马,也就成了红军的战利品。



像这样的高头大马,许多红军战士都是第一次见,稀罕地不得了。把大黄马牵到军部后,几个自恃身手矫健的红军战士便跃跃欲试,想要骑上去威风一把。

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大黄马的剽悍程度——面对围在身边的红军战士,大黄马毫不服软,又踢又咬,几个回合下来,好几个红军战士都被它甩了下来,闹得灰头土脸。

大黄马如此“难搞”,不少红军战士不禁动了火气,纷纷叫道:“没见过这么凶的畜生,还不如杀了吃肉!”,抽出刺刀,就要上来动手。

红军警卫战士旧照

战士们吵吵嚷嚷的声音,把正在屋里读书的毛泽东引了出来。他见战士们要杀马,连忙上前阻止:“这么好的马,杀了可惜咯,先别动手!”

说完,毛泽东走上前去,伸手抚摸着大黄马光滑的皮毛,细细端详着它,爱不释手。

与此同时,聪明的大黄马也明白了,正是眼前这个人救下了自己的性命,于是,当毛泽东走上前时,大黄马不仅没有躲闪,反而低下头来,和毛泽东挨挨擦擦,很是亲热。

见大黄马如此通人性,毛泽东更是来了兴致,当场翻身上马,一抖缰绳,大黄马居然乖乖地迈开步子,在军部院子里溜起圈来。

俗话说,良驹配英雄。自从这一天起,大黄马就和毛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9年6月,在福建龙岩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由于红四军内部对于未来方向和领导问题的认识没有达成一致,闹出了不小的矛盾。在选举结束后,毛泽东没有当选前委书记,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

这时,由于身患疟疾,毛泽东便提出,转到闽西地区的上杭县蛟洋镇养病,并指导闽西特委开展地方工作。

临行前,考虑到在地方工作不需要骑马,部队战马又极为稀缺的情况,毛泽东忍痛将大黄马留在了红四军,与它短暂地离别了。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

由于失去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红四军战事不利,在福建、广东等地连连吃了败仗。

在艰难的情况下,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陈毅主动赴上海向党中央“负荆请罪”,并要求请毛泽东回到红四军,继续领导红四军进行战斗。

得到党中央批准后,陈毅连忙派人到蛟洋镇向毛泽东传达中央决定,并特别叮嘱:“带大黄马一起去!”

就这样,在1929年11月,毛泽东再次骑上大黄马,担负起了领导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任,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再也没有分开过。

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旅程。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行军中,大黄马一直跟随着毛泽东,然而,它的任务却变成了驮文件、背伤员,毛泽东亲自骑上它的机会,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然而,毛泽东却用一种更加浪漫的方式,记录下了他与大黄马之间那极为难得的相处时光——诗词。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长征的艰辛历程不仅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给了他以诗言志的强烈欲望,而在他这段时间的创作中,战马便是其中最突出的意象之一。

若诸君不信,请看——

《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多年之后,在谈起长征中创作的诗词时,毛泽东曾经说过,这些诗词,“都是在马背上哼出来的”。可见,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大黄马坚实的脊背,不仅给了他难得的休憩时间,更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的吴起镇,给震惊世界的长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就在毛泽东到达延安之后不久,由于长期大负荷跋涉,大黄马病倒了,没过多长时间,它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根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回忆,当得知大黄马病死的消息后,毛泽东罕见地流了泪,并吩咐警卫员:“一不准剥皮,二不准吃肉,三不准拔毛尾,要完整地埋掉。”

在物资极为匮乏的延安,毛泽东会做出这样“奢侈”的决定,无疑表示着,大黄马早已不单单是一匹“坐骑”,而是与他万里相随的亲密战友。


02转战陕北 生死相依

大黄马病死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延安开会、调查都是靠两条腿步行,有时一走就是几个小时。

为了方便毛泽东出行,党中央派人在山西定边一带的马市上,采购了两匹良种马,一匹马配给了毛泽东,另一匹则配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骑马照

然而,当这匹马送到延安时,虽然毛泽东很是喜欢,但不少警卫人员都有点犯嘀咕——不是说买了匹良种马吗?就这?

单看模样,这匹马一身淡青色皮毛,油亮光滑,煞是惹人喜爱,但个头与之前的大黄马相比,简直就是个弟弟。

根据资料显示,这匹小青马身长1.87米,肩高只有1.32米,站在身材高大的毛泽东旁边,与其说是一匹马,倒更像头小驴。

不仅警卫人员瞧不上它,就连亲眼见过小青马的贺龙也颇为不满:“这么小的马,不像个样子嘛!”,非要将自己的大黑马换给毛泽东,只是由于毛泽东坚持不换,才就此作罢。

经过解释之后,警卫人员们才打消了疑惑——原来,小青马属于川马,虽然个头不大,但是性情温驯、力气大,奔跑起来也比较平稳,非常适合在沟壑众多的黄土高原上骑行。

川马

自此之后,骑马就成了毛泽东在延安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可以说,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经留下过小青马的蹄印。

到了抗战时期,陈嘉庚等爱国人士给延安捐献了两辆福特轿车,有关部门经过讨论,本打算为毛泽东配一辆专车,可毛泽东坚决回绝了:“你那个汽车呜呜一开,群众还敢跟你说话么?”,坚持将汽车配给朱德总司令和“延安五老”们办公使用,自己仍然骑着小青马,奔跑在延安的土地上。

毛泽东在延安

虽然在延安时期出力不少,但小青马真正立下奇功,还是在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

自从1947年3月离开延安之后,毛泽东带领中央机关,先后转移到了陕北的青阳岔、枣林沟、王家湾等地,1947年6月,又来到了位于靖边县西南的小河村,由于这里群山环拱、位置隐蔽,加之西北野战军连战连捷,拖住了敌人的主力,党中央在这个小村子里驻扎了45天,得到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毛泽东在小河村

然而,到了7月底,风云突变,胡宗南电令刘戡、董钊等人,集结7个旅的兵力,向靖边地区恶狠狠地扑来。

为了牵制敌人,1947年8月1日,当敌人的部队距离小河村已不足两天的路程时,毛泽东才带领仅有600余人的中央机关和警卫部队开始转移,和敌人玩起了“捉迷藏”。

在如今的历史课本上,转战陕北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段落,但实际上,这段经历是极为紧张而危险的。根据警卫人员事后的回忆,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骑着小青马,率领中央机关多次在敌军的缝隙间纵横穿插,最接近的时候,敌人在山脚,而中央机关就在山梁上,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到10公里。

这也许是毛泽东与小青马的唯一一张“合影”

8月18日,中央机关来到了位于陕西榆林佳县境内的五女河畔,就在他们身后,刘戡的部队追了上来,已经与断后的警卫部队交了火,情况万分危急。

而此时,正逢山洪爆发季节,一股山洪顺河谷而下,五女河水位大涨,无法涉水过河,战士们从老乡家里借来门板,搭起一座简易浮桥,这才使得中央机关顺利渡过了五女河。

为了甩开敌人,过河之后,毛泽东带领队伍顺着河岸向西前进,走了一段路后,便准备再次渡过五女河,留下敌人在河对岸转圈圈——这一招,当年毛泽东在赤水河畔就使过一次,如今旧调重弹,自然是得心应手。

五女河

当中央机关开始再次渡河时,洪峰已经过去,水势平缓了不少,工作人员和战士们便纷纷挽裤腿、脱鞋袜,开始涉水过河。

然而,当毛泽东骑着小青马,正走到五女河中央时,上流突然水声大作,一股洪峰夹杂着土石、浮木,飞一般地直冲下来,轰轰作响,宛若雷鸣。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换了一般的马,不是呆若木鸡,就是惊得乱跳,无论哪种情况,都是极为危险的。

令人称奇的是,面对快速逼近的洪峰,小青马毫不慌乱,驮着毛泽东,一步一步,稳稳地渡过了五女河。

就这样,小青马陪伴着毛泽东,在陕北整整转战了370余天,将胡宗南的大军牢牢地钉在了陕北,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事业。

正因如此,毛泽东对小青马也极为爱惜,但凡遇到较为崎岖的道路时,毛泽东都坚持步行,不愿给它增添一丝一毫额外的负担。



然而,就在解放战争形势逐渐明朗,毛泽东结束陕北转战,开始东渡黄河之时,他与小青马却险些经历一场“生离死别”——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来到山西吴堡县的园则塔渡口,开始东渡黄河,准备前往华北,指挥更加波澜壮阔的全国解放战争。

此时,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黄河虽然解冻,但大块大块的浮冰仍然不时流过,蹭着船帮,发出一连串地“吱吱声”,令人牙酸。

园则塔渡口的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雕塑

在渡河过程中,小青马与中央机关其他领导人的坐骑一起,站在一条专门的渡船上过河。

可就在船刚刚离开渡口不久,一块浮冰便撞上了船舷,渡船上的一匹马受了惊,猛地蹦跳起来,竟然将一旁的小青马挤进了黄河里!

一见小青马落水,已经渡过黄河的毛泽东猛地站起,紧紧盯着河面,身边的警卫人员更是急得跳脚,连声呼喊,让黄河对面的同志想办法营救。

就在大家紧张万分之时,一片水花泛起,小青马又从河中露出了头,只见它身体一耸一耸,奋力地游了起来,竟然又重新游回了渡口。

见到小青马平安脱险,毛泽东才长长地出了口气,终于放下心来。

渡过黄河之后,小青马跟随着毛泽东,从西柏坡直到北京,一路见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亲历了新中国的诞生。

建国后,小青马被评为军功战马,住进了北京动物园中。

随着时间流逝,小青马年齿渐长,身上的青色皮毛也渐渐褪色,变成了灰白色,变成了一匹“老白马”。

1962年,小青马老死在了北京,它的身体随后被制成了标本,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静静地向人们展示着那段峥嵘岁月。

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小青马标本


03 壮志难酬 无疾而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身兼中央委员会主席、人民政府主席等职务,又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千头万绪,忙得不可开交。

然而,毛泽东从来不是一个能够安坐书斋的人,在北京城里待得越久,他便越怀念那些策马逐风,肆意驰骋的日子。

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考察,从徐州沿着黄河古道一直走到了开封,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王化云在向他汇报时提到,水利考察队已经到了青海南部的通天河,正在考察长江和黄河的起源地,河水流量等问题。

毛主席在开封视察黄河

对这个话题,毛泽东很感兴趣,笑道:“那可是唐僧、猪八戒到印度取经走过的地方,你们去干什么呢?”

当听到王化云说由于黄河水少,未来可能引长江水入黄河的规划时,毛泽东点头赞同:“长远打算好......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然而,在场的人谁也没想到,这段简短的对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毛泽东的脑海中。



1958年12月,经过毛泽东的耐心说服,中央八届六中全会终于通过了他不再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的建议,在为新中国的建设殚精竭虑了10年之后,毛泽东终于决定要出去走一走了。

随后,在1959年的中央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向参加会议的代表说起了他的计划:

“如有可能,我就游黄河、游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再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很想学徐霞客。”

毛泽东的这一番话,说得与会者面面相觑——1959年的毛泽东,已经66岁了,马上就要进入古稀之年,哪里还经得起这番折腾?

然而,毛泽东却是认真的——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坐火车路过济南,在列车上,他对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济南军区司令杨得志说:

“我就是想骑马沿着两条河走,一条长江,一条黄河......你们是不是赞成?你们如赞成,给我搞一匹马。”

1961年3月23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

“我想恢复骑马的制度,不坐火车,不坐汽车,想跑两条江......不要多长时间,有三年时间就可以,最多五年计划。”


毛泽东在黄河岸边

毛泽东如此执着地要骑马考察黄河和长江,当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他心里装着的,始终是国家和人民——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深深地明白,要保证中国的农业生产,不搞好水利是绝对不行的。

因此,早在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便组织集中讨论了水利建设问题,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不仅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规划,还对南水北调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虽然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这些工程还显得遥遥无期,但毛泽东始终认为,未雨绸缪,总胜于临渴掘井,他如此执着地提出要“走遍两条江”,就是要亲自去看一看、想一想。

在毛泽东的坚持下,在1964年,中央警卫局特意组建了一支护卫他进行考察的骑兵队,并专门挑选了一匹灰白色的小马,作为毛泽东坐骑。

这一年,在北戴河疗养期间,已经71岁的毛泽东开始频繁地游泳、骑马,为即将开始的考察做起了准备,也是在这里,工作人员为毛泽东拍下了建国之后他唯一一张骑坐在马背上的照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毛泽东正在意气风发地准备他的考察时,1964年8月5日,美国大批军舰云集越南北方沿海,美军轰炸机也开始对越南北部进行密集轰炸,“北部湾事件”就此爆发。

作为中国的南部邻国,越南一旦被美国侵占,中国南部的安全便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抗美援越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现实。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毛泽东自然要在中央主持大局,外出考察之行也就随之搁浅了——据毛主席的理发师周福明回忆,毛泽东曾经不无遗憾地对他说:“黄河这次去不成了,要打仗了。”

而更加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当毛泽东取消黄河之行后不久,那匹为他准备好的战马居然也无疾而终了,这匹和毛泽东相处时间最短的战马,留下的只有壮志难酬的遗憾

04尾声

在之后的岁月里,毛泽东依然没有忘记他的考察计划——

1972年2月,在刚刚从肺心病导致的休克中恢复过来后,毛泽东便对护士长吴旭君说道:

“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列宁那里走了一趟,他俩说,你们那个国家的钢、粮食还太少,再说你还要去黄河,你就不用这么早来啦......看来,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

然而,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无论从身体上,还是从国内外的形势上,都不可能允许他长期外出考察,更不用说栉风沐雨的骑马出行了。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而这场终未成行的考察,也就成了历史的遗憾。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毛泽东主席!

现代诗:飞奔的马,眼里闪过星辰的光辉(抄读书笔记有感)

道路还没有生成,云容物态聚散无定

忽然感觉不是我在写,笔自己在写

笔是有思想的,它要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

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坐看风云于尺幅之间

黑马从槽枥之间一跃而起,仰天长嘶


从凝滞生涩到足下生风,似乎只用了一秒钟

千万匹骏马列阵而行,相辅相生

每一匹都有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

狂放不羁,劲健飘逸,凌风飞翔

腾入一片虚空,暮色苍茫,烟霭四起


夕阳落照催鞭奋蹄,重启欲界之仙都

青灰色的鬃毛披上一层金紫

是郑重的道别,也是来日相见的凭信

踏飞燕,追落霞,无数次

跃过似乎不可逾越的昼之断崖

阳光隐遁,月光浸染出一片朦胧暗碧

高悬十里葡萄,空垂万颗碧玉

银河的水静静洒落,凝成无数雪粒


飞奔的马,眼里闪过星辰的光芒

骏骨天成,从来不懂得与世俯仰

天涯踏尽红尘,依旧气宇轩昂

夜色渐渐凝重,灯光淹没了星光

天宫的门訇然关闭,万里风云敛去形迹

心驻留在虚空,天马非马,去留无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