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4-30 21: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旷代的忧伤》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 - 首先,要深入理解《旷代的忧伤》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观点。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分享阅读体验、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还是探讨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
3. "结构安排": - 读书笔记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作品背景、作者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 主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应详细阐述作品中的主要情感、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并加入自己的分析和感悟。 - 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作品给你的启发和感受。
4. "情感表达": - 在表达个人情感时,要真挚、自然,避免矫揉造作。 - 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作品中的哪些情感触动了你,以及它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分析技巧": - 在分析作品时,注意运用恰当的分析技巧,如: - 情感分析: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这些情感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 结构分析:探讨作品的结构特点,如开头、结尾、高潮等。 - 主题分析: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月初,接连下了几天雨。这个小假期,外出的计划因连日暴雨而搁浅。欢喜安静的我在心里暗自高兴:天气凉快而舒适,在家看看书多好啊!平日里忙忙碌碌,好些堆放在桌上的书籍都积了一层肉眼可见的灰尘,显然它们的主人我已很久没有翻过书了。
这一刻,我静静地坐到了书桌前,虔诚得就像一个恢复了阅读权利的人,要趁这短短的时间把智慧恶补回来似的,有点儿走马观花,又是那般的如饥似渴。
随意翻阅冯瑶的《蓝房子》,再次瞥见“阅读之妙”这个章节,在目光与文字的邂逅之间,我的心灵产生了微微的颤抖:
“这个女人,总是惜时如金,不肯浪费一秒钟。”
“雨大打窗檐,滴滴答答总不停。那天一整天,除了下雨声, 整个世界都处于失语的状态。正好把王二隔绝在小小的空间里。 他已完全沉醉在《西游记》营造的人、仙、妖三界的斗智斗勇中,而无法自拔。他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要像林诗诗一样,对一本阅读过的书复述总结出一个甲乙丙丁来,他知道以自己的道行,还要向前追十万八千里。”
“要像我一样轻易记住书中人物并分析出他们的性格,只有一个笨方法,那就是不断地阅读和总结。”
“每读完一本书,他便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新我,一个在见识上、思想上和情感上有了积蓄的新我!”
……
品味着这些美妙的句子,此刻的我,仿佛也化身为主人公林诗诗,沉浸在神奇静谧的书籍的世界,我自己不也正是那个如饥似渴地嗜好阅读的人吗?哦不,我还没有林诗诗的文才横溢,也没有她的美丽优雅。旋即,我又把自己想象成了书中的另一个人物王二,这个人物形象抛却性别不说,其实本质上与我更像。传统淳朴、勤劳善良的王二原本并不爱读书,深受林诗诗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他领略到了书籍的魅力,自此热爱上了阅读。
隐隐约约地,书中的情景变成了我眼前的画面:一个下雨天,王二躲在房间里玩“挑火柴棒”游戏而把书丢到了一旁,林诗诗看见之后特别生气,劝他有空余时间多多读书,还选了一些合适的书籍送给王二。渐渐地,王二沉进去了,世界安静了,时间慢下来了。后来,王二的眼界开阔了,气质变了,整个人“像被某种神奇之水淋洗过一样”,有了追求事业的理想,最终,他成了一名振兴乡村的实业家。
我以为,王二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也是作者的匠心安排。作者借林诗诗之口,向我们读者推介了很多经典书籍,旨在传播阅读的火种,点燃我们内心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作者希望我们与经典为伴,多读好书,这份初心是多么地纯粹,这也是作者极其热忱的精神指引,启发了我等凡夫俗子多读经典少走弯路。我在心里默默地感激作者的真诚,感恩遇见一本好书并把它读进心里去了的美妙缘分。
假日里,还读了林贤治先生的散文随笔集《旷代的忧伤》。这是一本语言简练、思想深刻的好书。林贤治是从阳江小城走出去的大家,是知识渊博、低调自律的学者、诗人。我不知该如何去定义这位让人尊敬的老前辈,他没有加入任何组织,没有加入作协,一心想舍弃繁杂的社交,把所有时间都用在阅读与创作上面。他工作勤恳,著作等身,出版了很多有分量的作品,还主编了很多丛书丛刊。虽久闻其名但未见其面,可这并不妨碍我对他作品的热爱,成了他忠实的粉丝读者。也许,对这世间的美好事物,对这些比我们优秀得多的人物,我们能有机会去欣赏他们美好的灵魂,汲取他们作品的营养就已经足够了。正如钱钟书所言“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不禁莞尔。
手边的《边城》,就是沈从文老先生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美好的故事。大师已远去,经典还是经典。我被字里行间的湘西风情之美吸引了,震撼住了。那个叫茶峒的湘西边城,那个慈祥仁爱、不贪小便宜的老船夫,那个眉清目秀、乖巧机灵的翠翠一下子就锁住了我的心,让我沉迷其中,心驰神往。我惊叹于书中所描绘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纯粹,我好像坐上了一趟梦幻的列车出发了,沿途山清水秀,可惜书中主人公命运多舛,伤悲的结尾让我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心灵得到了荡涤和洗礼。
“地方不出坏人出好人,像伯伯那么样子,人虽老了,还硬朗得同棵楠木大树一样,稳稳当当地活到这块地面,又正经,又大方,难得的咧。”
“我们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轻人,就够了……”
“你们小伙子应当好好地干,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
“伯伯,看你那么勤快,我们年轻人不敢辜负日头。”
“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
“横竖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
“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
“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读着这干净如水的文字,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或许悲剧式的开放结尾更容易触动人心,“遗憾出诗意”,故事的余味所在,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合上书,咂摸着书中那些美丽的句子以及主人公的悲情命运,心头就涌上了无限的忧伤,这一曲人与自然的田园牧歌,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灵深处,伴着淡淡的忧伤。
假期最后,我的目光停留在了宫崎骏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上。这是一本对宫崎骏影响很大的书籍,甚至以此为题拍了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老先生有着惊人的创作力,《龙猫》《千与千寻》《悬崖上的金鱼姬》等,那些像光一样的台词,那些唯美纯净的画面,总让人念念不忘,让人回归初心探寻人生的意义,让人想到爱与被爱的幸福。明明是再平淡不过的日常情景,经过了老先生艺术形式的加工,呈现出来的画面总是那么深入人心。我已是一个长大很久很久,甚至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的大小孩了,这些年经历了太多,看到了世道人心的幽微,知道了自己的人微言轻,被逼迫着一步步地成长,可是,谁又能说内心的纯真就永远消失了呢?不然,当面对着一部触动心灵的电影和一本书,我怎会泪流满面?站立在一朵花儿的面前,我也不禁生出了欢喜心,爱不释手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自己就像是春日里头的小草,坚韧,热情,在瞥见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着生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回味再三,或许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当你赋予它意义之后,它便有了意义,有了跑下去的念头。
到底该怎样描述,这个阴雨绵绵的假日里由读书带来的内心悸动?“像一场细雨,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在庞大的语言体系面前,我这有限的词汇显得那样浅薄苍白,我“渴望语言的光亮”照耀全身,唤醒灵魂。
窗外的雨仍在下着,不时伴着电闪雷鸣,而我的心安然、沉静。抬头看到附在玻璃窗上晶莹闪亮的水珠,仿若思想的雨水也悄无声息地蔓延过我的心田,那里一片翠绿。嘿,一只蜻蜓,不知何时飞进了我的房间,在浅黄色的窗帘上扇动着透明的翅膀,正欲蓄力飞翔。
责任编辑: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撰文|蓝冰
现代知识分子写作乡村题材,几乎不可避免地带有一股浓郁的挽歌色彩,因为他们是在凝视一个巨大的东方的古朴的农业社会在浩荡奔涌的现代社会进程中缓缓沉落。这样一种浩大的宿命式的落幕极其刺痛人心,而又无可挽回,使之更充满了强烈的感伤悲悼情绪。林贤治的《故园》一书像是中国社会压抑良久后一次尽力喷薄,一倾块垒以浇沉压在心头的时代之愤、孤书之愤。
林贤治,诗人,学者。1948年生,广东阳江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旷代的忧伤》《孤独的异邦人》《火与废墟》;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一个人的爱与死》《午夜的幽光》《纸上的声音》《夜听潮集》;文学史著作《中国新诗五十年》《中国散文五十年》等。主编丛书丛刊数十种。
1.从文化层面审视乡村大地
《故园》一书以质朴的语言,隐忍而克制地展开了对一个南方村落的描摹与沉思。众多微小人物的命运在宽宏的历史大幕前徐徐展开。这些看似深具个我色彩的乡村人物,却不可避免地笼罩着一层时代的灰雾,他们都是时代这条巨流河中的微小构成。正如作者所说,“所有这一切,都只是镶嵌在一部乡村命运史中的细节而已”。作为写作者同时又是一个与之骨血相牵的命运中的一员,林贤治先生的笔尖饱蘸深情,同时又深具理性。一方面,他感受着乡村大地一份天然的美好,并领受着来自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亲人们的庇佑与恩慈。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以其现代知识分子的视角,从文化层面审视这样一种存在,析出其中的病理以及悲情的根源。这是一种浓情而痛苦的胶着,带着一分冷峻的自我剖析。
比如在写母亲的《与世界》这一章中,作者有这样对母亲的思辨:
母亲是一个实在论者,不依赖逻辑、联想、形式主义,做不成形而上学家。面对世界,她一再坦承自己的蠢笨无知;但是,这并非苏格拉底式的策略,她不用策略,从来不懂策划和算计,那是聪明人的事情。她唯用自己的眼睛静静地看世界,感受世界。她在有限的范围中使用她的知识和智力,不同他人比较,不追求完全和完美,不存僭妄之心,不希图超越自己。让他人超越去,她不羡慕,也不嫉妒。她只想一个人留在原地,其实连想也不曾想过,只是过去在那里,现在还是在那里。
母亲与儿女。《故园》插图。
一切都是深在且自在的,带着一种本原的色调。而这种色调又是极其悲情的。它具有一种朴素的原生的美,但又显出一种严重的滞后。它承受不住一个现代人理性而犀利的审视。在这之中,存在着一种巨大的断裂,作者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母亲说到底是一个前现代的人。“前现代”与“现代”“后现代”之间的隔离,或许是一切之疼痛真正的缘起。既有一层斩不断的现世的温情、血脉纽带,同时又严重地文化隔膜,几乎断绝的交流,使彼此完全生活在两个异象的世界。所以,这也是一场艰难的告别。这种告别显得如此隆重、虔敬,而又合乎礼仪,在还给他们尊严与尊重的同时,也在艰难地转身,放手,断离。
这种深在的理性加强了本书强烈的现代色彩。它显示出一个现代学人、思想者的宏阔、深邃之思。所以,这同时又是一部书写时代之书,我们可以看到激荡的社会风云在一个个具体人物命运里的冲撞,展开。整部书像条奔啸的河流挟带着巨量的沙石滚滚而来,造成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和冲击,在微小的个体生命之前,社会一度显出其恶怖狰狞的面目,使人陷入沉郁、悲怆。
比如在《通往母亲的路》一文中写到的一个人物阿让,写他受到的政治风波的冲击,显示出微小人物在政治的狂风暴雨中的易摧折。阿让是村子中的一个青年,家境较富裕,身材魁梧,在乡以牧鹅为业,生活得平平静静的一个人,就因为一句口头语“水瓜打狗,不见了一大截”,被判定为对合作化的不满,被挑出来批斗。十几年后,阿让突然疯掉了,异常的行为很政治化,一两年后就死了。他的孩子阿基随后不久也疯掉,死了。如此迥异的生命现象突兀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不由令我们心生胆寒。
《故园》,作者:林贤治,版本:鹿书deerbook|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2.在时代背景下解析个体人物的命运
本书中收录的郑慧洁女士(林贤治先生的夫人)的一篇《阿毛》中,所记述的阿毛,在生命仅一岁时,就受到了来自社会政治风波的冲击,她的人生由此而黯淡,而充满了苦痛与忧伤。在父亲和奶奶先后在运动中死去后,母亲又遭到无休止的批斗,小小的阿毛从小便陷在了恐惧中。文中写道,“与众不同的是,在那双大眼睛里常常闪出惊恐和疑虑的光”。而那些骄傲的穷孩子们拿她寻开心,就不仅是个体的恶,更是社会的恶,群体的恶,带着某种人性悖反的意味。
同样受到政治波及的,还有父亲、“我”,以及无数无辜而莫名的人,所有这些人都领受过那个时代的恐惧,并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了一代人的哀默与落拓。
这是一种自觉的省察,是本书区别于一般怀乡题材之作的本质所在。在时代背景下去烛照、解析个体人物的命运,擘画出其内在牵连,引领我们获具一种更深在的认知。称这部书是“一部反田园诗的写实主义力作”是恰当的,这也符合作者本人“没有田园诗的南方村落,嚣骚的、冲突的、撕裂的乡村命运史”的论断。
《故园》配图。
所以,这部书我们不仅可以作为散文来读,同时还可以作为一部史书(乡村史)来读。这其中每个人物都既是个体的,又是时代的,极具历史性。他们每个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涂染了时代色彩,喜剧的、悲剧的,并以其个体命运昭示了一个时代的走向。父亲晚景的落拓,母亲一生的劳碌痴愚,三姐人生的悲凉,以及诸如发三姆、贵二姆、君汉、美芬等一类人物的命运遭际,乃至“我”最终的“孤独”,命运里似乎都带着某种不可言喻的焦渴。这焦渴源于社会时代或明或暗的烤炙、熏蒸,使人性显出某种苦涩、紧迫、苍凉。而这一切,最后都可归因于一个隐秘的名词:故园。
3.隐在历史深处的一张面具
在故园这一极具灰调的东方词汇里,深蕴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愫。它既是他们怀乡的泉源之所、灵魂去途,又是他们藉以自我反省、精神涅槃的胎床。一切都肇始于此,也将终结于此。所以故园里的风景,终究是一代现代人眼里旧中国的落日烟霞,它从五千年历史的深梦大泽中焕采而来,演绎出一幕幕人世悲歌,让人沉湎、吟唱,而又不能不与之挥别于历史之一瞬。一代学人,既想深味其中,与之缠绵不息,而又备感彷徨、郁堵,急于脱离。《故园》便是他们发出的阵阵悲音。这里面既饱含哀悼,同时又到来一份痛彻心扉的醒悟,而这都是以在时光的锋刃上砺出心灵的伤口为代价。正是彻骨的痛,最后才迸发出了这样切入心口的低徊的呼喊,一次次地号啕,一次次地泪涌。
《故园》就像我们内心之中的一口深井,波荡着一些往昔的时光,又映照着我们头顶的一轮明月,让我们依稀看见一线光明,以及尘世的或欢乐或悲苦的场景,但一切又都似乎笼在了一层迷雾中,不那么清晰、朗澈,带着一抹寒凉。我们时时感到想要去渴饮,但现代人虚弱的脾胃又不胜其凄清。
所以,阅读这本书是需要有所准备的,尘世的准备,精神的准备,以及文化的准备。《故园》就是这样一部书,它疏朗的行文、微小人物的命运似乎显出一些轻,但当你愈沉入其中,就会愈感到一种重的到来,一种时光之重,命运之重。而我们也借助作者的手,掀开了历史面纱的一角,得以一探真容。
海滩菜圃。《故园》插图。
《故园》又像隐在历史深处的一张面具,它映着我们心灵的图谱,文化的基因密码,闪射着一道迷离的光芒。它时时造成我们心灵的某种陷落与荒疏感。“时光之流深且阔”,或许,隔着一段距离,通过文字书写这种方式,在对他者命运的解读中,我们才可以更真实地看清自己,认识自己,弄清楚我们的来路与去途,把我们自身从历史的荒芜中打捞出来。这或许也是《故园》存在的价值与理由。
归于当下的,都是生活,归于后人的,都是历史。每一次回望或许都注定要倾尽心力,耗损心神。《故园》便是这样一种既满含眷念、深情浓久,而又彷徨凄伤的回望。时光纷飞,物事翩然,在时间的原野上起伏沉落。一个南方海边的小小村落,鸦点般的一众微小人物,却承载着家国的回忆与思考,一个民族心魂的苦厄与精神负重,在微小与庞大、轻灵与滞重、鲜明与晦暗之间构成了巨大的历史张力。而那些彻夜秉笔书写的人,他们便是高悬于我们昏暗故园上方的一轮明月,或者映照过我们风雨之夜的那盏油灯,不断地被点亮,熄灭,又点亮。
撰文|蓝冰
编辑|张进
校对|危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