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1 0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企业登记注册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企业登记注册这一话题展开。可以围绕企业登记注册的流程、意义、政策、难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企业登记注册的背景和意义;主体部分分析企业登记注册的流程、政策、难点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充分展示对企业登记注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a. 企业登记注册的流程:详细描述企业登记注册的各个步骤,如名称预先核准、提交材料、领取营业执照等。
b. 政策背景:分析我国企业登记注册政策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c. 难点与挑战:探讨企业在登记注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政策不透明、材料繁琐、审批时间长等。
d. 优化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企业登记注册流程的建议,如简化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加强政策宣传等。
4.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企业登记注册的流程、政策、难点等问题,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 语言表达
2012年——2022年,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人民书写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代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不同维度的独特标识记录下中国的非凡十年。
中国高度
这是对梦想的攀登。
8848.86米!2020年5月27日,五星红旗再次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
成功登顶的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与珠峰大本营连线,实时传播高清视频画面。
5G信号如何抵达世界之巅?
2020年4月,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40名铺设组成员肩扛传输光缆,带着46头牦牛组成的运输队,在冰川山路跋涉,运送近8吨的建设物资,完成特种传输光缆铺设。
海拔6500米——4月30日下午,世界海拔最高的5G基站投入使用。加上此前在海拔5300米、5800米建成的基站,5G信号已实现对珠峰北坡登山路线及峰顶的覆盖。
刷新高度的,不只是5G信号。
世界海拔最高的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穿行于雪域高原,最高海拔3650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四川稻城亚丁机场,海拔4411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青藏铁路唐古拉站,海拔5068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并网光伏电站——西藏羊易光伏电站,海拔4700米;
……
中国的发展达到崭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提升到114.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提高到超过1.2万美元,多年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
追求、抵达、再出发,中国人向上攀登的脚步不会停歇。
中国速度
2021年,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中国继续引领世界铁路技术的突破;“九章”“祖冲之号”问世让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
速度,折射科技实力的提升——
2021年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400”。37年、7年半、4年多、33个月,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个“百次发射”所花费的时间,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加快。
速度,凝聚发展进步的动力——
光纤网络接入带宽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的跨越,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10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实现迭代跨越,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速度,彰显社会制度的优势——
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10多天时间里拔地而起,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提升,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次次快速出击,体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生动写照。
中国跨度
经过近300天的飞行、4亿公里的奔赴,“天问一号”成功“落火”;
嫦娥四号首探月背,距地球约38万公里;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运行于平均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探火”“奔月”“逐日”,跨越星球是我们从未停止的脚步。
跨度,丈量着时间与空间,更记录下新时代中国奋力前行的铿锵步伐。
放眼神州,以“跨越”实现“联通”。一个个重大项目,跨越山川,跨越江海,让流动的中国更显活力。
伶仃洋上,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一条巨龙,一桥飞架三地。
天山之上,乌尉公路“咽喉”工程——全长22.1公里的天山胜利隧道正加紧施工。建成后,这条“雪域天路”将穿越天山,成为贯通南北疆的幸福之路。
放眼神州,以“创新”促进“跨越”。一个个高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注脚。
2022年9月,C919大型客机成功获颁型号合格证,成为我国大飞机事业的重要里程碑。C919立项至今15年,攻克无数艰难险阻,见证中国航空工业的跨越。
10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质量更优。在一批中央企业攻关带动下,中国高铁、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成为国家新名片。
中国精度
2020年12月6日清晨,一份“宇宙快递”正在交接。21秒内,一“抱”一“抓”,一次堪称“教科书式”的交会对接,让历经千难万险采集到的月球样品一气呵成踏上来地球的路。
“太空穿针”惊险浪漫,背后有百公里测量范围内、测距精度达0.2米的微波雷达保驾护航。
国之重器,累积于每一次对精度的追求。0.01毫米,这是极小径铣刀的直径,仅相当于八分之一头发丝粗细;±0.06角秒,这是纳米时栅的最高测量精度,相当于360度圆周内任意1度的六万分之一,达到现有检测仪器水平的极限。
致广大而尽精微。
涉及9000多万人的脱贫攻坚,需要前所未有的精准到人——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需要规模巨大的精准组织——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需要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翻开擘画中国2021年到2025年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大”文件中却有不少“细”安排: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中国追梦路上的鲜明特色。
中国深度
世界最深的实验室在哪里?
四川凉山,锦屏山隧道中部,2400米地下,有一处安静地点——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
建设深地实验室,曾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本世纪初,锦屏大河湾建起两座水电站,后来隧道贯通。正在寻找暗物质研究场地的清华大学,联系到国投集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希望利用隧道开展研究。仅用一年半时间,实验室建成。
与国际其他的地下实验室相比,这座实验室岩石覆盖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可用空间大,正助力我国在暗物质和天体物理研究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在这里,中国高校取得近30项暗物质研究成果;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测量灵敏度、统计精度、曝光量等均在国际领先。
中国不断向未知的空间开拓,向科技的极限求索,挺进深海、进军深地、探索深空——
深海——2020年,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2021年,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深井——2022年,塔里木盆地,中国石油首口超9000米的深井鸣笛开钻,标志中国石油超深井钻井能力更进一步。
深空——“中国天眼”,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由佳木斯深空测控站、喀什深空测控站、阿根廷深空测控站组成的中国深空测控网,测控覆盖率达90%以上。
中国力度
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一座拱形大坝横亘在高耸的山谷间,承受1650万吨的最大水推力。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这个被称为“胖五”的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起飞重量约85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
湖南株洲,单机功率28800千瓦、牵引力2280千牛的“神24”电力机车,能在12‰的坡道上牵引1万吨货物列车……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10年来,我国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我国市场主体总数突破1.6亿户,带动就业近3亿人,成为经济发展动力源。
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到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一系列制度创新催生巨大内生动力。从司法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改革完善住房制度、医药卫生体制,一批批改革实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增进人民福祉。
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取消外资逐案审批制;授权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构建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经贸平台……中国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激活自身发展的澎湃春潮,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大动能。
中国厚度
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至400年。近年,我国东北地区正在进行黑土地“保卫战”,通过推广农业科技等措施,夯实“大国粮仓”根基。以黑土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为例,根据多年监测数据,黑土区旱地平均耕层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
底子厚,底气才能足。土地如此,发展亦然。
今日中国,正在厚植创新的基础。10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曲线迅速上扬,2021年为1817亿元,年均增长15.4%。
今日中国,正在传承创新厚重的文化。10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复兴文库》《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出版,熔古铸今、激活经典;博物馆热、文物热、非遗热纷纷兴起,国潮国风成为新时尚……
今日中国,正在打造雄厚的实力。我国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使我国实体经济底盘更稳、产业升级根基更牢,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网络零售市场。
厚积薄发,才能走得更远。中国人将继续踔厉奋发、脚踏实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密度
今年,一款新的动力电池在中国问世,能量密度达到255瓦时/千克,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
2012年至2021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85%,国土经济密度明显提高。
小到电池能量密度,大到国土经济密度,提升意味着什么?
简言之,质量高了,含金量高了。
所谓“寸土寸金”,今天的中国,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不断探索,让“寸土产出更多的金”。
“密度”提升,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入手。“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水耗强度分别下降26.4%、34.4%、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58%。
“密度”提升,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比2012年跃升23位,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无论是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产业,还是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赛道,都是各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注解。
“密度”提升,需要产业提质增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借助新能源赛道,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愿望正走向现实。
中国广度
2022年7月,地处欧洲东南部的克罗地亚,一座长2440米、宽22.5米的公路斜拉桥佩列沙茨大桥通车,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称赞这座桥“实现了将克罗地亚南北领土连为一体的夙愿”。
4年前,由中国路桥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中标大桥项目,这是中国企业首次中标欧盟基金项目。
像佩列沙茨大桥这样的工程,正成为中国贡献的崭新地标……
在希腊,中远海运集团运营的比雷埃夫斯港,不仅是希腊最大港口,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重现辉煌,蒙内铁路让非洲运输更便捷……
在这个蓝色星球,中国与世界更加联通——
平均每分钟有7300多万元人民币的货物在中国和世界之间吞吐;
平均每天有40多列火车在中国与约200个欧洲城市间穿梭;
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国家级“展会矩阵”,从门类齐全的“世界工厂”到商机无限的“世界市场”,中国发展惠及全球。
今天的中国,“朋友圈”扩大。中国建交国总数增至181个,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
中国温度
从百姓不断改善的生活,最能感受中国发展的温度。
大凉山腹地,绝壁千仞。一座2556级的钢铁“天梯”,让“悬崖村”告别下山需要爬17段危险藤梯的历史,村民搬下“悬崖”,开启新生活。
历时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正不断取得新进展。
3.5亿人次的农村学生,吃上营养均衡的餐食,这得益于我国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
10.4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近3700万老年人正在享受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
13.6亿人参保基本医疗保险,能用更低的价格、用上更多的新药好药,不少人开始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利……
这样的温暖,日渐充盈着中国人生活的不同切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人将有更暖心的日子。
出品:汪金福 李俊
监制:张旭东 常爱玲 齐慧杰 周宁
统筹:南辰 赵超 杜宇 焦旭锋 张书旗
终审:施永南 于卫亚 杨侠
记者:熊争艳 王希 黄垚
策划/设计:殷哲伦
编辑:金小茜 屈萌 彭颂杰 马知遥 潘红宇
摄影:周荻潇 李紫恒 陈思汗 江文耀 陆文祥 谢剑飞 林善传 耶拉维奇 董江辉 吴鲁
出品单位: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
特别鸣谢: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来源: 新华社
原标题:乘势续写“黄河文章”精彩新篇
——“走在前、开新局”精读省党代会报告之重大国家战略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让济南第一次真正融入了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黄河文章”从济南起笔,并加快铺陈开来。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对济南在强省建设新征程中发挥省会作用寄予厚望:在“深入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章节提出,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服务和推动各类国家战略落实;在“深入推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出,省市一体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走在前、开新局”,需要济南在践行重大国家战略中当引领作示范,乘势而上续写“黄河文章”新篇。
“黄河战略”深入实施,起步起势不断加速
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既是济南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也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过去一年,起步区把握发展机遇加速起步起势。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家明确支持起步区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政策,在产业、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一揽子支持政策,山东同步制定了支持起步区建设的32条配套政策。
2021年5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召开起步区建设动员大会,释放出对起步区建设全力支持的强烈信号,吹响了加快建设起步区的“冲锋号”。省直部门单位密集到起步区对接,出台政策措施、签署合作协议,推动项目向起步区布局,要素向起步区倾斜。
起步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对标国际规则标准,积极推进系统集成改革,创新推行“新区特办”机制,企业平均开办时限压缩至半个工作日办结,实现了企业注册登记一站式代办、行政审批服务“区域通办互认”等多项全省第一,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产业园、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等一批高端优质项目纷纷落地,目前起步区已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8家,签约项目超过百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
“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济南黄河凤凰大桥建成通车,备受期待的黄河大道等道路正加快建设,未来还将有更多跨河桥隧、市政道路涌现,为起步区发展提供畅达的交通条件。
起步区在建安置房面积达547万平方米,市民中心已经启用,一批优质教育、卫生资源签约落地,山大二院北院区、黄河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加快建设。
把握机遇、踩准步点,济南起步区这个“镶嵌在黄河流域的最具现代化特征的璀璨明珠”正加速崛起于大河之畔。
未来之城承载希望,澎湃活力迅速释放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济南如何发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汇全省之智、举全市之力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
展望未来,济南将聚焦“四个新”目标定位和“五个着力”重点任务,编制实施“1+4+16+N”规划体系,构建“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功能布局,打造“3+1”产业体系,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引进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超前布局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从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济南将加快提升起步区功能,高标准推进起步区建设,精雕细琢新区建设“工笔画”,努力打造绿色智慧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典范。加快制定完善起步区管理体制的意见,积极推动起步区地方法规立法工作。加快5条续建和3条新建跨黄桥隧建设,建成黄河大道一期,积极推动国道改线改建。推进公共文化馆群、黄河体育中心、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等项目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零碳智慧创新运营中心、零碳未来生活社区等项目,系统布局智慧能源设施和清洁能源体系。完善数字孪生城市底层架构,基本建成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推动起步区高端产业加速集聚。
随着起步区加快成形起势,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会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和突破。
省市一体推动,“合力为之”建设起步区再提速
5月20日下午,山东省推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规划。这次会上,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领导推进机制得以构建,标志着省市一体推动起步区建设再次提速。
这次领导小组会议强调的六个“盯紧抓牢”,为省市一体推动起步区规划建设指明了重点方向。
第一个“盯紧抓牢”突出规划的刚性:“盯紧抓牢规划引领,抓好规划落地,注重规划衔接,强化规划刚性。”这能确保起步区在大建设大发展阶段不走样、不走偏。
第二个“盯紧抓牢”突出基础设施:“盯紧抓牢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交通网络要更加通畅,群众生活要更加宜居,生态环境要更加优美。”新区的建设首先要基础设施先行,这是打基础、筑根基的事情。
第三个“盯紧抓牢”突出产业发展:“盯紧抓牢产业培育,按照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思路,紧锣密鼓抓招引,马不停蹄抓建设。”招引“紧锣密鼓”、建设“马不停蹄”,预示着起步区项目引进和建设将迎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
第四个“盯紧抓牢”突出改革创新:“盯紧抓牢改革创新,强化改革思维、创新意识,打造政策高地、营商高地、聚才高地。”起步区的重要任务就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树样板,只有大胆改革创新才能蹚出一条足以当引领、作示范的路子。
第五个“盯紧抓牢”突出安全底线:“盯紧抓牢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贯穿起步区建设全过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生产安全、社会稳定、防汛备汛各项工作。”安全发展要守牢“一排底线”,处理好“既要、又要、还要”的关系,创造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第六个“盯紧抓牢”突出狠抓落实:“盯紧抓牢责任落实,领导小组要着力定大事、解难事,抓督促、搞协调;济南市要扛牢主体责任,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落实好承担的任务;省直部门要密切配合,给予最大支持。”起步区位于济南,这座城市自然要扛起主体责任。强调省直部门“给予最大支持”,则将“举全省之力”进一步落实落细。
走在前、开新局,面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实力能力兼具、发展基础厚实、机遇优势十足的济南行动迅疾,正加快书写“黄河文章”的最新篇章。(济南日报 记者:王端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