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物理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1 12:41

怎么写《物理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物理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一方面的物理知识或理论展开。是关于物理现象的解读、物理实验的感悟,还是对物理学家生平事迹的思考?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的物理书籍或文章,主体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抓住物理书籍或文章的核心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你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可以举例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逻辑清晰: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分明。
5.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在描述物理现象或理论时,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于专业化的术语。
6.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物理书籍或文章中的观点、数据等,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7. 个人观点:在文章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谈谈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或者对物理

声波:物理学中的交响乐

鸟儿的叫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孩子的吵闹声,汽车的轰鸣声,声音紧紧把我们包围。声音有一个最基本的特质:它以波的形式传播。每个声波都有它的来源及旅程。

物体(声源、发声体)产生的振动使附近的空气粒子产生同样的振动,这些粒子把振动又传递到其他粒子,这样连续传递直到最初的能量渐渐耗尽。压力向邻近空气传播的过程产生我们所说的声波。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

首先,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源发出声音后要经过一定的介质才能向外传播,即声波是依靠介质的质点振动传递声能的。当介质发生变化(包括介质材料的变化,密度及温度的变化等)时,声音的传播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声速改变,传播方向改变等。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波在大气和液体介质中是纵波,在固体介质中既有纵波也有横波。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这是因为真空中缺乏产生传播振动的物质。比如月球表面是没有空气存在的,即使两位宇航员就处于正对面,他们也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

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赫兹~20千赫,被称为可听声。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称为次声波或超低声;频率20千赫~1吉赫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大于1吉赫的声波称为特超声或微波超声。每个物体都有独特的声波频率和波长,这使声波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万物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刹的钟声为何能从遥远的山上传到客船上呢?这是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很容易受到风和温度的影响。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温为15℃时,声波的速度(声速)约为340米/秒。顺风时声波速度更快,传播距离也更远,逆风时则相反。

在众多的介质变化中,空气温度的变化将会使声速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具体表现为:声音在高温空气中传播得更快(温度高,作为传播介质的气体分子越活跃,声波传播越快),其速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每上升/下降5℃,声音速度也将提高/降低3米/秒。声速的改变,将使声波向温度低的一侧弯曲。

由于寺内温度较高,江面气温较低,且当天夜里可能是顺风,所以钟声能传到船上。俗话说“隔墙有耳”,则是因为声波的衍射。

科普:他们揭示了“复杂物理系统”背后的奥秘——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解读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记者彭茜)物理学世界存在着很多“复杂系统”,大到多变的天气,小到金属中的原子运动……它们混乱随机,令人难以揣摩。而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理解复杂物理系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一个复杂系统正是我们的地球气候。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的工作为人类对气候的认知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如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地球大气升温的“罪魁祸首”这一认知已经为大众所熟知,但正是真锅淑郎论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如何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了地球气候物理模型的开发,是第一个探索辐射平衡和气团垂直输送之间相互作用的人,他的工作为建立气候模型奠定了基础。

当代气候模型是基于物理法则,并从天气预测模型演变而来。天气由温度、降水、风或云等气象指标描述,并受海洋和陆地事件影响,气候模型是基于天气计算的统计属性,如平均值、标准偏差、最高和最低测量值等。比如,气候模型无法明确告诉我们明年12月北京的天气情况,却能告诉我们那个月北京的平均气温和降雨量。

气候模型不仅有助于理解气候,也有助于理解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为了解二氧化碳水平增加如何导致气温升高,真锅淑郎把空气团因对流而产生的垂直输送以及水蒸气的潜热纳入其中。为方便计算,他构建了一个一维模型,深入到大气层中40公里,并通过改变大气中气体的浓度来测试模型。他发现,氧和氮对地表温度影响可忽略不计,而二氧化碳的影响则很明显:当二氧化碳水平翻倍,全球温度上升超过2摄氏度。

天气是混乱多变系统的经典例子,为何气候模型依然可靠呢?在真锅淑郎的研究约10年后,克劳斯·哈塞尔曼创建了一个将天气和气候相关联的模型,了这一问题。

哈塞尔曼将混乱变化的天气现象作为快速变化的噪音纳入计算,并证明这种噪音如何影响气候,从而为长期气候预报奠定了坚实科学基础。受爱因斯坦有关布朗运动的理论启发,他创建了一个随机气候模型,证明了快速变化的大气实际上会导致海洋缓慢变化。

哈塞尔曼还开发出可识别人类对气候系统影响的方法。他发现,气候模型以及观测和理论考量,均包含了有关噪音和信号特性的充分信息。例如,太阳辐射、火山有关颗粒或温室气体水平的变化会留下独特的信号和印记,可被分离出来。这种印记识别方法也可应用于研究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扫清障碍。

与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相比,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的研究更聚焦于微观尺度。1980年左右,他发现了明显的随机现象如何受隐秘法则的支配,奠定了复杂系统理论的基石。

帕里西的研究与一个有趣的概念密切相关——“自旋玻璃”。这可不是一种玻璃,而是指磁性合金材料的一种亚稳定状态。“自旋玻璃”是一种超复杂和混乱的系统,如果我们观察一种“自旋玻璃”合金材料中的原子运动,就会发现当中的铁原子和铜原子随机混合。材料中占比很少的铁原子以一种令人迷惑的方式改变了整个材料的磁性,每个铁原子都相当于一个小磁铁,即一个“自旋”,同时受到身边其他铁原子影响。在普通磁铁中,所有“自旋”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而在“自旋玻璃”中,它们会“受挫”,有些“自旋”试图指向同一个方向,而另一些则完全指向相反的方向。

“研究‘自旋玻璃’就好像观看莎士比亚所写的人类悲剧,”帕里西说,“如果你想和两个人同时交朋友,但他们彼此厌恶,这就令人受挫。”

“自旋玻璃”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物理模型。1979年,帕里西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利用一种名为“副本戏法”的数学工具描绘 “自旋玻璃”问题。这一方法后来也被用于很多复杂系统研究。

帕里西的开创性发现使理解和描述许多不同的、显然完全随机的复杂材料和现象成为可能,不仅对物理学影响深远,也给数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带来启示。

来源: 新华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