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陶行知 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2 13:4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陶行知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陶行知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陶行知的哪一方面展开,如教育理念、人生哲学、道德品质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陶行知及其作品,主体部分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挑选几个重点进行论述,如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人生哲学等。通过具体事例或观点,展现你对陶行知的理解和感悟。
4. 逻辑严密:在论述过程中,注意保持逻辑严密,观点明确。可以采用总分总、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正式性。
6. 引用恰当: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陶行知的名言或事例,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7. 个人观点:在结尾部分,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感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深度。
8. 反思与启示:在文章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国家内忧外患,物质资源极其匮乏。显然,一个学校的师生都要吃得好,似乎不太可能。于是,老师们吃得好一些,学生们吃得差一些,多多少少有些合乎情理。但是,在今天这个物资丰富的时代,要在生活中做到同甘共苦是极其容易的一件事情。可是,在我们的一些学校里,还是没有做到师生同甘共苦,比如:老师的办公室里安着空调,而学生的教室里却安着吊扇。看来,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为标准来衡量我们今天的有些学校,有一些学校的教育还不是最好的教育。


洛阳市新安县侯保仓老师,《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卷首语: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个暑假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里面的内容让我深有感触,很多观点和我们的教学紧密相连,而且讲得非常的确切和适用,虽然时过境迁,但这本书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收获很大。

比如这篇《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想到自己的教学课堂,深感惭愧。“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会挣扎着不肯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去吃米”,教师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得越充分,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就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学生学习上“苦恼太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因为不喜欢这一门学科,不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尽管我不完全苟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但老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不及时对自己教学做调整和改进的话,他肯定是“教不好的老师”,新课程要求我们“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如陶先生所言认真去思考如何“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课堂更加精彩、有趣。做一个学习型的老师,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学生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学生“终身学习”,我们更要在“终身学习”方面身体力行。言而总之,教学合一就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只有做到教学合一,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教实学。

比如《活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认为“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天进步,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停滞,不使进步,把它束缚起来。”而“活的教育”的要求则是:(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2)“要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3)“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陶先生说:“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 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焕发师生的活力,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首先要焕发师生的学习活力。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时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其次,“师生”和谐,充分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师生”和谐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而情感因素正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因此,活的教育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结合。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人的创造潜能,仅仅是每个人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活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思想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孩子们自主展现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的平台。

陶先生说:“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那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积极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教材本身容纳着无穷无尽的人类智慧,我们要复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形象具体化的东西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

因此在备课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无声的变为有声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教材中能够反映“变化”的内容,用生动的画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学生实际,分层次备课。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以儿童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备课中首先需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查他们学习上的差异,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后备课,并且要按学生能力差异分层次备课。分层备课不仅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了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分层备课,要研究不同认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儿童的“个性差异”,按他们的需要备课,这是“活的教育”对我们备课的更高要求。细细体会和理解陶先生关于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论述,我们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育。

读了《陶行知文集》,我们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留给后人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在我国教育和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愈来愈显示着它永恒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简介:

侯保仓,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任是他的工作信条。

来源:新安教研

版权归原创,版权及国外任教和其他事宜,请关注私信。教育关乎国运,欢迎你的留言评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