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3 0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马克·吐温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内容": - 首先要深入理解马克·吐温的作品,包括其背景、主题、人物、情节等。 - 分析作品中的讽刺、幽默、批评等元素,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社会信息。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你对作品的喜爱、批评、思考,还是为了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马克·吐温及其作品,以及你选择这篇作品的原因。 -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 - 情节分析:对作品中的关键情节进行解读,说明其对你的启示。 -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历史背景、作者观点等。 -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结构布局等。 - "结尾":总结你的读后感,强调作品对你的影响,以及你对作者和作品的评价。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
假期我有幸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她是一位残疾人,在19个月时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后来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刻苦学习,不怕失败,学会了说话、写作,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并掌握了五种语言。最终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作家、慈善家。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有两个著名的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是一个奋斗者,我同情她的悲惨遭遇,更佩服她百折不挠、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她凭借顽强的毅力打开成功之门,就像在沙漠中盛开的一朵鲜花,努力绽放着生命本应拥有的光彩。
想想平时的我们,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作业一多就心烦气躁,潦草从事,相比海伦,我们这点困难算的了什么呢?海伦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却能有如此成就,我们身体健康,智力健全,有着优厚学习条件,成绩不尽如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显然是我们的努力不够,我们的执着不够,对学习的热情不够,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
因为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玩游戏、看电视、拆盲盒、吃零食上,南辕北辙了,我们脱离了轨道,怎么能走到成功的终点呢?其实人有缺陷,有缺点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积极向上、乐观、敢于创造奇迹的心。
我们从今天开始,一定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们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笑对人生,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正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经历过苦难怎能体会成功的甘甜。
海伦·凯勒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一切奇迹,全都是靠她那颗积极向上、不屈不饶的心。我们要像她一样,做一个不被困难打倒,勇创生命奇迹的斗士。要像她一样,尽管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仍然用爱去拥抱全世界。
山东省济南历元学校六(3)中队梁锦成
(指导教师:张云)
曾经听到过一个段子,是说男人有两大爱好,一是引诱良家妇女下水,二是解救风尘女子从良。
意思是,男人碰到正派单纯的女孩时,喜欢引诱她们走上一条不正轨的道路;而面对失足女子的时候,又往往会产生怜悯关爱之心,希望帮她们重新走上正轨。
这句话意在嘲讽男人的两面性,即面对人性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心理。
今天读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爱德华·密尔士和乔治·本顿的故事》感慨颇多,深深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普罗大众所存在的另外一种两面性所造成的危害性,不吐不快。
故事是说爱德华和乔治两个孩子均自幼失去双亲,同时被一对善良的夫妇领养,从小生长在同一个环境,接受养父母同样的教育,一直被灌输着“只要你们始终保持纯洁、诚实、冷静、勤奋、体谅别人的品性,就可能拥有成功的人生”。但是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性格却大相径庭,结果也是天壤之别。
爱德华·密尔士一直遵循着父母的教导,恪守着道德规范,成为了一个循规蹈矩逆来顺受的好人。
而乔治·本顿却因一次又一次地破坏道德规范的束缚,变成了一个坑蒙拐骗、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恶人。
文章的重点不在于此,不是说相同的教育为何会有不同的成长,而是最终的结局很悲催。
爱德华·密尔士一生恪守职责、纯洁善良却过着困顿不堪的生活,历经磨难后还未得好死,最后因遭乔治·本顿抢劫而杀害。墓碑上镌着这样一句铭文:“要纯朴、诚实、冷静、勤奋,并体谅他人,这样你就再也不会——”
乔治·本顿一生作恶多端,却因一次次虚假的忏悔反而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地关注和帮助,尽管最后罪有应得死了,却也收获了鲜花和掌声。有一个时期,他的坟上每天都摆有鲜花;墓碑上,在那一只手举向天空的雕塑下,镌有这样一句:“他英勇奋斗一生。”
现实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大众对真正的好人也就是恪守道德理法的人视而不见,对他们的贡献和善良视作理所当然,一旦有了一丝违反却立即大加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单位中也总有这样的好人、老实人,总是被别人指使着做许多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非但没得到别人的感激和尊重,甚至还会被欺辱和指责。
而对于像乔治这样劣迹斑斑的人,却总能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广泛关注,不但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犯了罪,也有组织、群体为其求情,并在减刑出狱后还能被介绍得到更好的工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不乏这样的事例,的确值得思考研究。
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之所以一直存在,可能是出于人性的弱点,一种自私卑劣的虚荣心在作怪。也就是潜意识里人们会忽略那些循规蹈矩的人,认为那是他们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不需要自己的帮助或是帮助了他们并不能为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更愿意帮助关照那些不如自己比自己弱小或是存在诸多劣迹的人,从而在改变、帮助或是挽救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心理上的快感和自己更具社会价值的优越感。
总之,不管社会如何演变,我的人生理念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自认为自己是个善良的好人。只是经历了半世岁月的洗礼之后,明白了善良本没有错,但今后的善良要略带锋芒而不可太廉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