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3 0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科学家的故事观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观后感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对科学家精神的敬佩、对科学探索的思考、对故事情节的感受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故事内容,点明你的观点和感受。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科学家的品质:如勤奋、坚韧、创新等。 b. 科学探索的意义:如推动科技进步、解决现实问题等。 c. 故事情节的感受:如激动、感动、启发等。 d. 对自己的启示:如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兴趣等。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表达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期望。
3.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情感和观点。
4. 举例论证:在阐述观点时,可以适当举例,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5. 避免主观臆断:在表达观点时,要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臆断,确保论述的客观性。
6. 引用名言警句:适当引用与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提升文章的内涵和深度。
7
施一公为学生授课。 童笑雨 摄
施一公为学生授课。 童笑雨 摄
中新网杭州2月24日电 题:科学家变身“人生导师”施一公:希望为孩子人生路导航
作者 谢盼盼 童笑雨
“你能做的是不负自己,尽所能不留遗憾。”讲台上,面对一名中职学生“连本科都考不上,以后人生道路会不会变窄”的困惑时,“科学家”施一公变成了“人生导师”施一公。
他的很真诚:“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无论你在职业高中,还是任何一个岗位。”他说,希望能用科学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影响孩子,为其人生路导航。
2月24日,由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启动仪式暨“科学第一课”在浙江杭州举行。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开启第一讲。
依照课程名字,这或许是一堂科学普及课,可能会有各类科学名词或科研成果详解。
但施一公给线上线下500多万名师生讲的却不尽然。80分钟里,他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过来人。
“怎么做才能成长为一名像您一样优秀的科学家?”屏幕那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发问。
“在你这个年纪,我和我的很多同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较真,甚至唱反调。”针对这一问题,施一公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提出一个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他说,当拥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时,“相信你的科学素养已经养成”。而在现阶段打好基础、学好知识,是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必经之路。
“您会遇到挫折吗?有的话如何面对和克服?”常山县第二中学一名女生接着提问。施一公直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也不例外。最大的一次打击,是大学时父亲的去世。
那时的他觉得世界倾覆、价值观崩溃,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常夜不能寐、凌晨三四点跑到空旷的圆明园内一个人抒发心中的悲愤。
但后来他逐渐想通,不要因为一次打击就沉沦,不能给自己借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现场,他奉劝学生,要和自己比。不辜负青春,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即使和同学比,也要保持心态的平衡。
他说,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只是打击大小和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最后能够有所建树、成功的人,一定是那些被打击后还能站起来的。”
“长跑有什么好处?”现场,杭州外国语学校一位男生的提问十分“生活化”。
据悉,除却科学家的身份,施一公还是一位长跑爱好者。
53岁时,他曾以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全马。如今在西湖大学的校园里,也能看到他带着团队跑步的身影。
谈到喜欢的话题,施一公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看来,跑步以及体育运动的好处,不仅在于锻炼身体更好地工作,更在于磨练心智。
他透露自己和跑步结缘的来由——读初三那年,他意外报名参加了校运会1500米长跑的比赛,结果跑了倒数第一。但施一公没有因此讨厌跑步,反而开始努力练习跑步,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后提升很大。
进入清华大学以后,他又在竞走项目上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记得在清华大学新生运动会上,我报了3000米竞走,一不小心拿了第一名。”
这个过程中,他悟出一些道理,运动健身能让大脑更好地思考,自然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而长跑和科研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一个坚持的过程。
虽然和学生分享的内容,没有太多的科研属性,但在施一公看来,却十分必要。
他说,小学四年级到高中高年级,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科学家用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影响孩子,那么就能为孩子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好向导。”
课程一开始,施一公从“150年前的留美幼童为何要出国”“20世纪初的孩子们是怎样在战火烽烟中艰苦求学的”这两个故事切入。最后,他道出了希望:“今天的你们,也许就是未来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如何在荆棘中浴火重生?一大批科学家励精图治,以科学之光披甲铸剑,改天换地,创造奇迹,开辟科技复兴之路,一起走近我国伟大的科学家们。
钱学森作为“无可争议的天才”,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选择回国。归国之路困难重重,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历时五年之久才成功回国。归国之路上他遭遇了哪些阻挠?他无私奉献,十年功成,为“两弹”的爆炸成功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师昌绪放弃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职,拒绝了导师的挽留,在祖国一穷二白之时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选择回国投身第一代“空心涡轮叶片”的研究并取得成功。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28468号小行星命名荣誉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贝时璋开历史先河,开创性地提出了将生物学和物理学结合起来的设想,提议建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他这种“学科交叉”的先进思想受到了哪些质疑?他又是如何发现“中间性丰年虫”,提出细胞重建假说的?他为中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哪些杰出贡献?
张锦秋响应国家发展号召,与古都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西安举世闻名的城市名片大明宫丹凤门、黄帝陵大殿、长安塔等都出自她的手笔。她如何以浓烈的唐风汉韵,开创了中国建筑的新唐风时代?古今合璧、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她将中国风格的建筑美学发挥到极致。
王大珩舍身忘己,大局为重,毅然放弃了博士学位,投身实践、学习保密技术,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垄断。在预算紧缺的情况下,他是如何成功建立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出“八大件一个汤”系列光学仪器的?他在“两弹一星”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杨伟从小热爱飞行,他是如何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为国内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的?他又是如何呕心沥血、从无到有,带领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我国第三代战斗机歼10到第四代战斗机歼20的?他为中国航空科技贡献了哪些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钱三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选择回国为研究原子能事业奉献终身,他不仅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使中国迅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还无私地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核科学家,其中就包括“两弹元勋”邓稼先。
让中国人民从“吃鱼难”到“吃好鱼”,王家楫为推动中国水生生物学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他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优秀的科学带头人,他亲力亲为,花四年时间带领团队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他凭借一篇论文斩获优秀生物工作者金质奖章。他在病魔缠身的晚年,坚持写完《中国原生动物志》。
7岁的顾诵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就立志航空报国。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毕业,毕业时正值抗美援朝,他积极投身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业,成功研发歼教1 后,他甘做无名英雄,精进不懈,完成了歼8和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党鸿辛的一生都与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摩擦学学科开拓、润滑材料研究工作紧密相连。他争分夺秒,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团结协作,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童秉纲带领“八百壮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了威名赫赫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以身作则,勤勤恳恳执教60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的一系列力学专著,获得了包括“百部精品教材”“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等无数荣誉,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聚才育才,酿得百花终成蜜。王应睐在英国剑桥大学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后,毅然选择回国,他带领科学家们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科技前沿研究的典范,当之无愧的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他慧眼识珠,甘为人梯,为培育人才鞠躬尽瘁,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
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们的传奇人生,也是新中国科技强国的光影见证。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值得我们永远追随的民族英雄。关注“了不起的大科学家”系列科普课程,一起揭秘他们的传奇人生。
“了不起的大科学家”系列科普课程是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会,科技日报社联合策划出品,旨在引导青少年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爱国情操和时代担当。相关视频内容将陆续在科技日报新媒体矩阵、中国科技网、科普中国、腾讯视频、西瓜视频、百度百家号、微博、B站、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公众号、KK直播、YY直播、平安知鸟等多平台同步上线!(赵卫华)
来源: 科技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