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第十二夜话剧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3 22:42

如何写《第十二夜话剧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第十二夜话剧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观后感的基本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第十二夜话剧的基本情况,如剧名、作者、主要角色等。 - 主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角色塑造: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以及演员的表演。 b. 情节分析:解读剧情发展,评价剧情的合理性和戏剧性。 c. 情感表达:描述观剧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欢乐、悲伤、感动等。 d. 舞台效果:评价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对剧情和情感表达的影响。 - 结尾:总结观后感,表达自己对第十二夜话剧的总体评价和感悟。
2.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平淡无味。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避免出现语病。
3. 内容丰富: - 结合具体情节和角色,深入分析话剧的主题和内涵。 - 引用剧中经典台词或对话,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 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展现自己的思考。
4. 观点明确: - 对第十二夜话剧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观点要明确,避免模棱两可

世相丨《12·12》演职群像:用坚守与敬畏 激荡爱国情怀

视频加载中...

图文/贺桐 视频/宋洋

1936年的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华清宫五间厅爆发,一群爱国志士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命运,87年后的今天,一台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一幕激荡情怀的历史回望,在“西安事变”爆发地华清宫循环上演。《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的演职人员们,用坚守与敬畏让历史碎片渐渐聚拢,警示我们不忘历史、珍惜当下,激荡爱国情怀。

“因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这里,我从小就常在父亲和爷爷的口中,听说西安事变的故事,两位爱国将领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也让我记忆非常深刻。”出生于1967年的申林林,从小就在华清池畔长大,虽然只是剧中的一位配角,但在每一场演出当中,她都要分别扮演杨虎城的母亲、爱国群众等多个角色。

“我之前没有从事过表演工作,但年轻时开始就一直很喜欢表演、热爱舞台,2019年初听说在招募演员,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了名。”加入剧组之后,通过对剧情的深入了解和揣摩,申林林对两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又增加了许多。“我希望能够通过坚守和努力,让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了解这段历史,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申林林说。

与申林林不同,青年演员孙羽是中央戏剧学院科班出身,还在乌克兰哈尔科夫进修过表演,作为一名专业话剧演员,他对舞台及人物刻画始终保持敬畏。“我在剧中扮演张学良,在不断完善人物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太过渺小,我始终提醒自己要不断琢磨,力求更接近人物历史。”孙羽坦言,在刚接触角色的时候,心里甚至有些发怵,怕无法很好地将那份爱国情怀展现出来。

“比如说面对参加研学的年轻观众,不能把事件演的太过深沉,更重要的是向观众讲述清那段历史。面对年龄大一些的观众时,则更需要沉下心来去演,注意刻画人物在这个事件过程中的反应,更多的是体现人性的复杂。”孙羽说,在《12·12》实景演出当中,观众的参与度更高,体验感更好,但对演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短短的一小时内,要交代清楚历史事件脉络,演员们容不得半点失误。”

在八年的演出当中,有许多瞬间令孙羽感动,其中的一幕更是让他至今难忘。“记得那时我刚来演出半年,在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声中,就有一位观众冲上来,把扮演宪兵的演员抱了下来。”孙羽说,“能够把观众带入到演出氛围当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也让我们很高兴,能够激发青年人的爱国热情,让他们去探究和思考,这才是我们这部剧的意义,我希望观众们是笑着进来,深沉地走出去。”

“在剧目筹备期间,我们了西北大学的近代史学教授,为剧中演职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作为剧目艺术副总监,赵继峰经历了《12·12》西安事变从筹备、创作到排练、演出的全过程,也分别扮演过张学良、杨虎城两个角色。“通过教授的讲解,我一点点开始揣摩张学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如何?在西安事变中,他采取这样的行动初衷是什么?”

“从拿到剧本到第一场演出,我们排练了八个月的时间。”赵继峰说,第一场演出结束后,他和同事们看到现场有的观众热泪盈眶,有的观众在演员敬礼后回礼,有的观众站起来鼓掌,“这些反馈和鼓励,让我们对这部剧有了足够的信心。”

“今年夏天,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天八场演出,这对演员来说是非常辛苦的,但能够在真实历史发生地,让更多人对于西安事变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赵继峰说,“我们在下山的途中,经常会听到观众们饶有兴趣的展开探讨,这一刻就感觉非常幸福,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次真实的历史课堂。”

置身《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中,环绕屏幕的视觉冲击、与视频轨迹追踪投影结合的全息音响系统,迅速将观众带回到87年前那个特定的场景中,观众席脚下“藏着”可120度旋转的换色LED 灯,能够逼真地呈现火海效果。此外,通过灯光的交替变幻,观众甚至能够感受到大雪纷飞的寒意和枪林弹雨的急迫……

这一切,除了演员们精彩的演绎,与剧场内的多媒体、灯光、音响等各项技术装备密不可分。“演出中出现的这架飞机,是按照1:1模型去复制的,因为舞台空间有限,其实飞机是分成三段,折叠在舞台下方7米的空间,演出过程中机身通过伸缩,让观众真实感受到飞机降落的感觉。”剧场保障部经理汪晓松说。

“除了灯光、音响、多媒体、舞台的变化外,我们还通过烟雾、强风、震动等多种真实的体感感受,让观众无时无刻都沉浸在演出的环境中一起经历历史的片段。”谈起剧场里的各种“黑科技”,汪晓松如数家珍。“这些年,我们也不断进行提升改造、更新换代,在为观众营造出沉浸式观演效果方面,在全国也处于第一梯队。”

“《12·12》是我们在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时推出的,不仅融合了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还通过舞台机械装置带动观众参与其中,更好地讲述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剧中杨虎城的扮演者之一,许波同时还担任了华清宫演艺服务中心副主任等职务,“我们希望通过旅游演艺的形式,活化红色文化,让革命历史‘活’起来,为游客送上红色传统与时代精神激情碰撞的别样体验。”

铭记历史脉动,厚植家国情怀,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87周年之际,来自临潼华清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李岩泽来到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作为红领巾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义务讲解,在讲述和传播红色革命文化中,激发广大游客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及企事业单位党建教育基地,华清宫通过活化利用西安事变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从文物的守护者成为艺术的创作者、产业的开拓者、文化的传承者。华清宫五间厅留下的那个弹孔依稀可见,而西安事变的历史故事还将继续被人们演绎、传颂。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到大剧院看《12个人》,品味话剧魅力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闷雷声声,暴雨将至,一桩蓄意谋杀案进入了陪审员讨论环节——一个16岁男孩,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由田水执导,雷基纳德·罗斯编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曾被改编成电影《十二怒汉》,年度必看高分烧脑话剧《12个人》将于11月19日在潍坊大剧院上演。

  话剧《12个人》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雷基纳德·罗斯编剧、田水执导,于2010年在上海首演,推出后引起话剧界、司法界热议。短兵相接的台词对抗、层层深入的案件推理、充满爆发力的表演方式……使得这部看似在探讨国外陪审制度的法律题材作品收获了大批观众的高度评价:“好看,过瘾”,“既深刻又不乏趣味”,“现场感受绝对酣畅淋漓,但是结束时也在心头留有余韵”……

  剧照

  话剧《12个人》讲述的是一名16岁的男孩,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已有证据似乎极具说服力,只要12位“陪审员”一致通过有罪,就可以将男孩送上电椅。临时被召集来的“陪审员”是12个普通人,他们素不相识,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利益和经验。看似已成定局的判决由于其中一人的异议而变得审慎、复杂起来。

  剧照

  此外,《12个人》还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情节设置,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面。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纠葛,他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善良让人感动不已。同时,剧中也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偏见问题,引发观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思考。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东升/文图

编辑:邢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