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看见》读后感500字作文注意事项:
1. 确定主题: -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书中的某个具体事件、人物、观点或者整体感悟来展开。
2.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书名、主要内容,以及自己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 -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的读后感,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和感悟。 - 对书中事件的分析和思考。 - 对书中观点的认同或反驳。 - 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和反思。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可以提出一些展望或行动建议。
3. 内容充实: - 在主体部分,要尽量详细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避免空洞的概括。 - 可以引用书中的具体语句或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或过于书面化的表达。 - 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确保文章的通顺和易读性。
5. 观点明确: -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明确、坚定,避免模棱两可。 - 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适当提出,但要保持尊重和客观。
6. 避免抄袭:
这其实不是我第一次读《看见》,而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看着书架上的它,突然间想不起来当初读这本书的收获,只是印象中,柴静讲到过自己采访非典、并且有一群优秀的同事,一个堪称贵人的领导。结合她后来拍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知道她还讲过自己的家乡——山西,别的内容就好像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但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肯定值得重读一遍,并做好读书笔记,加强日后的印象。
结果表明,我是对的,这是一本值得重读一遍的书,甚至读三遍、四遍。因为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看待事情的心境和角度也会发生变化。而这本书的优点就是柴静并没有过多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是尽可能客观地记录采访过程,成长经历。因此我们并不会对书中的内容产生反感,而这,也是柴静在第十章中悟到的:记录真实,而不记录情绪。可能有些原本看不惯,理解不了的人和事,随着年岁的增长,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因为这个世界并非是黑白分明的。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和坏事的人。
我身边有些朋友不太喜欢柴静,单纯的不喜欢,没有理由,并且因此否定她的一切成长。认为其虚伪、精英主义、西方文化的追随者等等。后来我问他,你都是怎么知道的,他说一些新闻平台啊,到处都是批评柴静的文章,而且底下的评论,清一色的不喜欢她,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而实际上,在我浏览新闻时,并不能看到评论柴静的文章,甚至搜索相关关键词,出来的结果也是褒贬不一。这是因为我在此类讯息上面还没有被打上过标签,我也没有屏蔽过任何一方的观点,所以平台尽可能地把各个类型的文章都推送出来。而我的朋友,则已经是被自己的观点数据所喂养,越来越偏执。这也是信息流媒体的可怕之处,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更多。甚至把同样喜好的人放在一起,让你们以为这就是全部,代表了所有人,从而对圈外持异议的人感到难以理解。
看书,自己总结和提炼,并且多方位考证,你才能不断地健全自己的认知体系,才不会人云亦云,不会被大数据牵着走。柴静他们作为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有着极强的专业素养,仍然需要谨慎发言,到了央视更是层层审稿。而现在的自媒体从业者,门槛极低。为了流量,断章取义,标题党、博眼球,无所不用其极。我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海洋里,一定要擦亮眼睛,多看看不同角度的观点,参与不同的圈子,了解他们是如何看世界的。
收集信息、独立判断、不情绪用事、不着急下定论,你才能更清楚地看见事情真相,看见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与君共勉!
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可以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没有戾气。
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开始写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双城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讨厌屈服;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认识而与;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无能的力量;采访时并邮件的互相探问;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陈虻不死。
从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宽容别人。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
诚梦人力资源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