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1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小蜗牛活动反思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小蜗牛活动的反思。可以从活动的组织、参与者的表现、活动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反思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小蜗牛活动,主体部分详细阐述反思内容,结尾部分总结反思成果。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具体阐述反思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 活动组织:反思活动策划、筹备、实施等环节是否存在问题,如时间安排、场地选择、物资准备等。
b. 参与者表现:分析参与者在小蜗牛活动中的表现,如积极性、团队合作、责任感等。
c. 活动效果:评估小蜗牛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如是否提高了参与者的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
d. 个人成长: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如学会了哪些新技能、提升了哪些品质等。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尽量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支撑观点。
5. 观点明确:在反思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要含糊其辞。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6. 逻辑严密:作文中的观点和
大班体育活动教案《小蜗牛旅行记》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体育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在行走中要关注同伴,保持合适的距离,能听口令变换队形,学习螺旋走,在行走中队伍一定要齐,步伐要一致,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小蜗牛旅行记》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教案《小蜗牛旅行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听口令变换队形,学习螺旋走。
2.知道在行走中要关注同伴,保持合适的距离。
3.在行走中队伍一定要齐,步伐要一致。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培养幼儿边玩边记录的学习技能,并能够用自己简短、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记录的意思。
活动准备
螺旋走的图示、节奏感较强的音乐。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仔细观察螺旋走的图示,说说图示想什么,讨论螺旋行的走法,了解螺旋形的路线。
2.引导幼儿掌握螺旋走的要点,幼儿能够随音乐节奏练习螺旋走。
3.注意个别指导,提醒幼儿注意走时要控制距离,排头幼儿要找准位置。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内自由探索,发挥了幼儿做为活动主体的作用。我以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等不同的身份参与活动,增加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情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我根据突发状况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在不影响活动目标的前提下使其更加符合了幼儿的兴趣。
小百科:蜗牛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课前慎思
减法的性质在小学阶段虽然没有总结,但在教学中还是有许多渗透,特别是人教版教材会在练习中专门安排一些习题让学生观察对比,丰富其认识,到了高年级,简便运算中也会经常出现。
尽管看着很简单,学生也好像都明白了,但很多学生一旦遇到类似a-(b+c)的运算,往往会变成a-b+c。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我们更多从算式的特点上来帮助学生认识规律,很少从意义的角度帮助他们理解这个规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苦思冥想之际想到柏拉图说的:谁会讲故事,谁将拥有世界。于是想到把对减法性质的感悟放进故事中,相信故事的力量一定会实现以上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结合故事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线段图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建立模型;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课中笃行
一、 谈话揭题
(课前播放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曲)
师:刚刚那首歌曲讲的是蜗牛吃葡萄的故事,你还听过哪些有关蜗牛的故事呢?
生1:蜗牛和奖杯的故事。
生2:蜗牛爬井的故事。
……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蜗牛上学的故事。(板书:小蜗牛上学记)
二、提出问题
1. 故事引入
师:小蜗牛住在一间漂亮的房子里,它有许多小伙伴。有一天小蜗牛想上学,但一打听离它家最近的学校也有80米,距离太远。虽然它的小伙伴劝它别去了,但小蜗牛特别想学习知识,学习本领。于是它就出发了,第一天走了18米,你想到什么问题?
生1:还要走多少天?
生2:还剩多少米?
师:第二天它又坚持出发了,这一天走了25米。你又想到什么问题?
生3:两天一共走了多少米?
师:谁懂他,他说的是图上的哪部分?
(一名学生结合图指出哪里是“一共走了多少米”)
生4:还剩多少米?
师:谁懂他,他说的是图上的哪一部分?一起用手指一指。
生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走多少米?
生6:还要走多少天?
……
师:这么多问题,从小蜗牛的角度它最关心哪个问题?
生7:还剩多少米?
三、解决问题
1. 尝试解决
师:请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能列出不同算式更好。
班内汇报:
生1:我列出的算式是:80-18-25=37(米)。
师:你读懂了他的方法吗?他是先求的什么?
生2:他是先求第一天走后还剩多少米,再求第二天走完后还剩多少米。
生3:他是先减去第一天走的,再减去第二天走的。
生4:我同意你们的想法,我再补充一种方法80-(18+25)=37(米)。
师:谁懂这种方法?
生5:她是先求两天一共走了多少米,再求还剩多少米?
……
2.观察对比
师:同一个问题,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比一下发现什么?
生1:算式不一样,但结果一样。
师:为什么结果一样呢?
生2:第一个是连减两个数,第二个算式减两个数的和,还是减去两个数,结果肯定一样。
生3:比如这条线段,第一种方法是减第一天走的这段,再减第二天走的这段,而第二种方法也是减这两段,只不过合着一起给减去了,所以结果一样。
生4(结合图):我补充一下,第一种方法就是先拿走这段再拿走这段,第二种方法是把两段一起给拿走了,剩下的是一样的。
3.问题变换
师:这两个算式不仅能解决小蜗牛上学的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事,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1:停车场有80辆车,先开走了18辆,又开走了25辆,还剩多少辆?
生2:妈妈有80元钱,买菜花去18元,买水果又花去25元,还剩多少元?
生3:妈妈买了80个苹果,第一天吃了18个,第二天吃了25个,还剩多少个?
……
师:数学中也有很多这样相等的算式,你能根据一个写出另一个吗?
出示63-27-23 82-(19+21)
79-59-17
(让学生分别说出另一个与它相等的算式,并说说想法)
师:既然每组结果一样,如果要算结果的话,只选一个,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生4:第一组选63-(27+23),第二组选82-(29+21),第三组选79-59-17,因为都能出现整十,算起来比较快。
……
四、深化提升
1.师:继续看小蜗牛,第三天走了20米,现在还剩多少米?
生1:80-18-25-20=17(米)
生2:80-(18+25+20)=17(米)
师:对比算式,发现什么?
生3:连减三个数与减三个数的和,结果是一样的。
2.师:小蜗牛第四天还要走多少米?现在小蜗牛经过4天的努力终于来到了学校,我们要向小蜗牛学习什么呢?
生4: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5:学习它的坚强。
生6:有梦想。
……
师:其实老师就是那只蜗牛,你、我、我们可能都是那只蜗牛,尽管我们很慢,但只要坚持不懈……
生(齐声):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课后总结
师:小蜗牛上学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小蜗牛非常开心,正在写字呢,老师要求写10个字,它第一次写了这3个,第二次又写了这5个,还要再写多少个?
生1:2个。
师:写什么了?
生2:下课了,谢谢同学们,再见。
师:是的,下课了,谢谢同学们,再见!
……
课后反思
一只蜗牛去上学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伴随着故事一起发展。故事可能小却深深吸引着学生,不仅激起他们的兴趣,也把连减巧妙融合其中,以致到了最后可以看出学生依然沉浸在故事中。
而且故事结合线段图展开,更直观地呈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地呈现了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幅图带着学生从情境走进数学,从算法走向算理,然后又走回生活,通过直观模型丰富了对意义的理解,加深了对减法性质中最根本的感悟。而故事之外,让学生先劝小蜗牛,最后再让学生说说如何学习小蜗牛,也充分发挥了故事的育人功能。
这世界上有许多为了梦想,虽然经过很多苦和累,却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着一步一步慢慢往前爬的小蜗牛。因此,蜗牛上学的故事,不仅是在讲如何学数学,也是在教给学生如何学做人做事,因为我们都是那只蜗牛。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20日第5版
作者:孙敬彬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