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3 09: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清明节观后感的400字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确保作文的主题是围绕清明节这一特定节日展开的,可以是关于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等。
2. "情感真挚":清明节是一个充满哀思和敬意的节日,作文中应体现出你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3. "结构清晰": - "开头":简要介绍清明节的意义,以及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节日进行观察和思考。 - "主体":详细描述你在清明节期间的经历,如扫墓、祭祖、参与祭祀活动等,以及这些经历给你带来的感受和思考。 - "结尾":总结你的观后感,可以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或者对未来的期许。
4. "语言简洁":由于字数限制,语言要精炼,避免冗长和重复。
5.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墓碑上的字迹、花朵的颜色、祭祀时的氛围等,使作文更加生动和感人。
6. "避免偏题":确保作文内容紧扣清明节的主题,避免跑题。
7. "积极向上":即使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要尽量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
8. "适当引用":可以引用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典故或名言,以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
9.
每到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仿佛是大自然在为逝去的英灵洒下温柔的泪水。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以其简练而深邃的笔触,描绘了这个特殊节日的氛围,唤起我们对生命与历史的深思。
诗的开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清明时节的阴郁与哀伤。雨水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情感的寄托,行人因思念故人而心如刀绞,令人感受到那种深沉的失落与怀念。每一位走在路上的人,或许都在追忆那些曾经并肩走过的岁月,思绪在雨中飘散,化作无尽的惆怅。
接着,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展现了一种生活的温暖与希望。在清明的哀伤中,诗人引入了寻觅酒家的轻松场景,仿佛在提醒我们,尽管生命有离别,但生活依然要继续,欢笑与酒香也同样值得珍惜。杏花村的意象,不仅仅是一个地点,更是诗人心灵的归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读完杜牧的《清明》,我深感清明节不仅是祭奠先人的时刻,更是我们反思生命、传承文化的重要时机。在这个充满情感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要缅怀逝去的亲人,更要珍惜身边的人与事。清明的雨水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缅怀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我们常常忽略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恩。杜牧的诗句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铭记那些为我们付出过的人,珍惜与家人、朋友的每一刻。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追忆的时刻,更是一个重新审视自我、坚定信念的契机。
让我们在这个清明节,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去感受每一滴雨水的温柔,去追寻每一份温暖的情感。在杜牧的诗中,我们不仅找到了清明的意义,更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愿我们在缅怀中前行,在思念中成长,让清明节成为心灵的洗礼与生命的启迪。
清明有感
一·清明帖
杜牧的雨丝总在清明准时降临,将江南的瓦檐织成一张薄薄的琴,檐溜滴落的音符里,能听见时光在青石板上缓缓洇开的水渍。我撑着竹骨油伞穿过烟雨,青骢马的蹄铁叩击石板的声响,惊醒了沉睡的苔衣。
柳枝垂落如先祖银白的发丝,新抽的嫩芽在雨中颤动,像是未干的墨迹在宣纸上洇开。走过纸鸢铺时,总要驻足望望那些在湿云间挣扎的彩蝶,它们抖落的水珠,可曾是某个亡灵的眼泪?
墓园的石碑在雨雾中次第浮现,像一排排打开的古籍。我蹲下身,用棉布擦拭着青苔噬咬的碑文,那些凹陷的笔画里,藏着祖父教我认字时的温度。香烛燃起时,纸灰打着旋儿升腾,忽而凝成蝴蝶的剪影,停驻在老柏树斑驳的年轮上。
田垄间,野杜鹃正红得灼眼。孩子们举着柳条编成的冠冕,在油菜花海里追逐,惊起的白鹭掠过泛黄的族谱。牧童的短笛声穿透雨幕,笛孔里流淌出的,分明是杏花村老酒的芬芳,在湿润的空气里酝酿成一坛坛陈酿。
当暮色漫过石桥,我将最后一抔新土覆上坟茔。转身时,看见远处烈士陵园的松柏间,有红领巾在雨中飘扬。那些无名的墓碑前,总有稚嫩的手掌献上洁白的雏菊,仿佛整个春天都在向永恒的沉睡致意。
雨歇了。云缝里漏下的光,照亮碑林间蜿蜒的小径。我数着脚印离开,却听见身后的石碑轻轻开启,无数透明的魂灵正沿着雨丝返回天际,化作银河里永不熄灭的星子,俯瞰着人间新生的柳枝,正从去年的枯枝里,抽出第一缕嫩绿的叹息。
二·清明絮语
清明总是在雨里。
晨雾未散时,檐角滴落的水珠已在青石板上洇开一圈圈涟漪。我撑着油纸伞穿过巷陌,看青砖黛瓦在雨幕中渐渐模糊,恍若一幅水墨画卷在天地间徐徐展开。这雨是天地间最温柔的笔触,将所有的喧嚣都洗得干干净净,只剩下草木的清香在空气中流淌。
城郊的墓园里,石碑林立,仿佛一片沉默的森林。父亲手持竹帚,轻轻扫去墓碑上的落叶,动作缓慢而虔诚。我蹲下身,将一束白菊放在碑前,花瓣上的水珠折射出细碎的光。母亲点燃香烛,青烟袅袅升起,在雨中消散成淡淡的痕。纸钱在火中卷曲、变黑,化作一只只轻盈的蝴蝶,带着我们的思念飞向天际。父亲说,这是祖先们在另一个世界收到的礼物。
远处的山坡上,新添了几座坟茔。一位老妇人坐在坟前,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墓碑,嘴里念念有词。她的身旁放着一个竹篮,里面盛着刚蒸好的青团,碧绿的色泽在雨中显得格外鲜艳。我想起母亲也会在清明做青团,用新鲜的艾草汁和糯米粉揉成面团,包上豆沙馅,放在蒸笼里蒸得软糯香甜。她说,这是给祖先尝的春天的味道。
祭扫完毕,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林间,树叶上的水珠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山涧里的溪水涨了,清澈见底的水流中,游鱼的影子清晰可见。孩子们在溪边追逐嬉戏,笑声惊起了树上的小鸟。父亲指着远处的田野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我望着那一片新翻的土地,仿佛看到了嫩绿的秧苗在春风中摇曳。
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准备好了一桌清明宴。青团、螺蛳、马兰头拌香干,还有一盅用艾草煮的鸡蛋。父亲打开一瓶黄酒,琥珀色的液体在杯中荡漾。他说,这是清明酒,喝了能祛湿气。我端起酒杯,抿了一口,酒液带着淡淡的苦味,却在舌尖化作一缕清香。窗外,雨又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打在芭蕉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夜晚,我坐在窗前,听着雨声,思绪飘向远方。清明节,这个融合了节气与节日的日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与记忆。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回望过去,思考生命的意义。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人,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英烈,他们虽然已经离开,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这清明的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
雨还在继续,我起身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远处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我知道,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就像这清明的雨,洗净了旧岁的尘埃,带来了新春的希望。
三·杏花雨
清明前夜,我听见檐角蓄了整宿的雨。那雨是绣娘拆了千年的丝线,在青瓦上细细密密地绣着,绣出杏花村千年前的酒旗,绣出牧童竹笛里漏出的半阕童谣。
晨起推窗,薄雾里浮动着旧时光。祖父用红漆重新描摹碑文时,我总觉那些褪色的字迹在细雨里渐渐洇开,化作祖辈们褶皱里的笑纹。纸钱焚起的青烟像条柔软的脐带,连接着阴阳两界。潮湿的泥土里,不知名的小虫拱破地衣,携着隔世的温度。
山径上的野樱却不管人间哀思,兀自开得沸反盈天。采蕨菜的妇人背着竹篓穿过雨帘,衣襟沾满草木的清香。这节气原是这样矛盾,一边是坟茔前的烛火幽微,一边是漫山遍野的草木疯长。记得祖母曾说,清明的雨是龙王爷的眼泪,落在新坟上叫断魂,落在老坟上却成了春醅。
牧童的短笛声从山坳里飘来,我恍惚看见杜牧青衫上的雨痕。放牛娃扬手一指,杏花深处果然挑着酒幌——不是唐诗里的水墨,是水泥墙头斜插的塑料旗。酒肆里坐着几位老者,就着花生米饮黄酒,说起民国年间此处的杏花如何灼灼十里。
归途遇见放学孩童,他们折了柳枝编花环,笑声惊起白鹭。漫山油菜花在雨后愈发金黄,像是谁把太阳碾碎了泼洒人间。这清明的雨啊,原是把陈年的哀愁酿成了新生的蜜。
四·清明雨落杏花香
清晨的雨丝像一张细密的网,笼住江南的青瓦白墙。外婆在天井里摆开竹匾,艾草的清香混着露水的气息,在潮湿的空气里浮沉。她教我择去艾草的枯叶,指尖沾着露水,在青砖上洇出深色的圆点:“清明艾草最是鲜嫩,揉进糯米粉里,能蒸出春天的颜色。”母亲抱着竹蒸笼从灶间出来,白汽裹着艾香扑面而来。我望着她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去年清明,也是这样的雾气里,外婆握着我的手教削艾草茎上的绒毛。她布满老年斑的手在青碧间翻飞,像两片褪色的梧桐叶。
山路在雨中泛着冷光。父亲扛着锄头走在前面,胶鞋踩过水坑,溅起的泥点在裤管上绽开暗花。墓碑前的野蔷薇又开了,粉白的花瓣粘在青石板上,像被雨水打湿的信笺。外婆将青团摆成莲花状,又往供杯里添了半勺新茶:“你太爷爷最爱喝这个。”我跪在潮湿的草甸上,看父亲用红漆描碑文。朱砂在雨水中晕染,像滴落在时光里的血。太爷爷去世那年我才五岁,只记得他的藤椅总在黄昏时吱呀作响,怀里揣着永远温热的柿饼。午后放晴,溪水涨了,裹挟着落花奔向远方。表弟蹲在浅滩处捉螃蟹,青石板上的苔藓被踩碎,散发出腥甜的气息。外婆忽然指着对岸的柳树:“看,你太爷爷当年栽的。”那棵古柳歪着脖子,枝干上布满青苔,却在高处抽出几枝新芽,嫩绿的枝条垂入水中,搅碎了满溪的云影。暮色四合时,老宅的炊烟又升起来了。艾草的清香混着雨后的泥土味,在晚风里轻轻摇晃。母亲把剩下的青团放进陶罐密封,说等明年清明再蒸。我望着天井里渐渐熄灭的烛火,忽然明白:清明节不是终点,而是思念的种子破土而出的时刻,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天地间轮回。
踏青:与春天对话的仪式
清明节的雨总带着三分温柔。雨停后,我和表弟去后山放风筝。竹骨在风中颤抖,纸鸢突然挣脱束缚,摇摇晃晃地升向云端。线轴在掌心发烫,我仿佛看见太爷爷站在时光的那头,笑容被晨雾揉成一片模糊的光斑。下山时,我采了几枝野杜鹃插在墓碑前。细雨又至,花瓣在风中纷纷坠落,像一封封未写完的信。溪边的油菜花田泛着粼粼波光,几个孩童追逐着纸鸢跑过田埂,清脆的笑声惊起一群白鹭。原来思念真的会生根发芽——它藏在破土的蕨菜里,落在沾雨的杏花上,更在代代相传的故事中,永远鲜活如初。
生死之间的顿悟
清明是生命的镜子。站在祖先耕耘过的土地上,看新绿破土,思生死轮回。爷爷曾说:“人死了不过是一抔土,我去了以后,你们就采用火葬吧。”他谈及身后事的坦然,洗去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当我在碑前添土时,忽然想起《岁时百问》的话:“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死亡不是生命的句点,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延续。就像古柳的枯枝上抽出的新芽,就像青团里包裹的艾草清香,就像风筝线上未断的牵念——所有逝去的,终将以另一种形式归来。
尾声:泥土与星辰的私语
归家时,月光漫过青瓦,照见供桌上未燃尽的香。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啼鸣,仿佛在催促某个沉睡的故事,在春天的土壤里苏醒。我翻开樟木箱里的旧风筝,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愿风能载去所有思念。”清明节的雨,是天地的眼泪,也是春天的呢喃。它让我们在缅怀中学会释怀,在离别中懂得珍惜。当纸鸢载着思念飞向云端,我们知道,那些未说出口的眷恋,终会化作星辰,照亮下一个春天的归途。
五·清明:在春雨与纸灰之间
四月的雨总是带着某种神秘的韵律,细密如织,将天地笼在朦胧的纱帐里。这样的天气,最适合读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雨丝斜斜地打在青石板上,仿佛千年前的泪水,穿越时空浸润着今人的衣襟。
山道弯弯,湿漉漉的石阶蜿蜒向上,两旁的松柏在雨中愈发苍翠。人们抱着素菊,提着香烛,踏着湿润的泥土前行。伞花错落,却遮不住低回的絮语。我看见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抚过碑文,指尖在冰凉的石头上摩挲,像是在触碰往事的温度;还有年轻夫妇牵着孩童,孩子仰着天真的脸问:"爷爷住在盒子里吗?"父母相视一笑,却把最深沉的思念藏在眼底。
纸灰在雨中打着旋儿,像黑蝴蝶般忽高忽低。这轻盈的灰烬,承载着多少未说出口的思念?它们飘过青瓦白墙,落在盛开的油菜花田,与金黄的波浪共舞。忽然想起儿时跟着祖父上坟,他总会在坟前放一坛杏花酒。那酒香混着雨水的气息,在记忆里酿成永恒的芬芳。如今杏花村的酒旗仍在风中招展,可那个教我识得酒香的人,已化作春泥。
山下的田野已泛起新绿,油菜花黄得耀眼。踏青的人们在花海里穿梭,姑娘们戴着柳枝编的环,笑声清脆如银铃。这生机勃发的景象,与山上的静谧形成奇妙的对比。或许生命本就是如此,在祭奠与新生之间轮回。就像那些沉睡在黄土下的魂灵,他们曾像这些花朵般鲜活,而今滋养着这片土地,让生命继续延伸。
暮色渐浓时,雨停了。山岚缭绕,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归途中,见牧童横坐牛背,手指远方炊烟升起的地方。恍惚间,仿佛看见杜牧诗中的画面在眼前展开——那杏花深处的村落,不正藏着人间最温柔的慰藉?生者与逝者,就在这湿润的空气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清明,是割裂亦是连接。我们在春雨中缅怀,在纸灰里寄情,又在踏青时拥抱新生。这节日像一座桥,一头系着绵绵思念,一头通向春光无限。当最后一缕炊烟融入暮色,我知道,那些远去的身影,已化作星辰,永远照亮我们回家的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