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韩非子思想主张》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3 11:15

怎么写《韩非子思想主张》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韩非子思想主张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包括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特点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2. 突出重点: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丰富多样,但作文应突出重点,如法、术、势等核心概念,以及其在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应用。
3. 结构清晰:合理安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韩非子的生平和法家思想的历史背景;正文部分详细阐述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结论部分总结韩非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 逻辑严密:在阐述韩非子思想主张时,注意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思想内容或理论体系等方面进行划分。
5. 举例说明:在论述韩非子思想主张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案例进行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语言规范:作文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同时,注意语法、标点等基本规范。
7. 引用文献:在引用韩非子原著或其他相关文献时,要注明出处,体现学术严谨性。
8. 评价客观:在评价韩非子思想主张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也要指出其

《韩非子》5则寓言,看穿人性,影响了上亿人!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后人尊称为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

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结而成,核心学说是法术势结合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文字犀利,逻辑严密。

《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其中一部分已成为我们当前所用成语典故的出处,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还有一些寓言故事虽然不被人熟悉,但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01

色衰爱弛

卫灵公有一位宠臣,叫弥子瑕,他很得卫王的喜爱。

按照卫国的法律,如果私自驾驭国君马车,论罪要被砍脚。

这一天,弥子瑕母亲生了重病,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

第二天,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却说:“弥子瑕真孝顺啊!为了母亲,连砍脚之罪都顾不得了。”

又有一次,弥子瑕和卫灵公在果园游览,弥子瑕取了一枚桃子,咬了一口,觉得香甜可口,就连忙把这咬了一口的桃子献给卫灵公。

左右人一看,弥子瑕,你这什么意思啊,吃了一口的桃子给大王吃?

没想到,卫灵公十分高兴地说:“弥子瑕多么爱我啊!为了我,连自己喜欢吃得都顾不上。”

等到弥子瑕年老色衰时,不小心得罪了卫灵公。

卫灵公在朝堂上痛骂:“弥子瑕啊弥子瑕,你这人曾经假托我的命令私自驾驭我的马车,还竟然把你吃剩过的桃子给我吃!”

韩非结语:“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

感悟:不用苛责卫灵公喜新厌旧,这是人性的本质,换了谁都会这样,只是处置的方式不同而已。

隋代王通早就说过:“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

爱憎发生了变化,所以从前都能原谅的,现在就都变成罪过了。

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对方喜好和关系远近的变化,如果有疏远了,从前能说能做的,可就不能说或者做了。


02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围墙冲毁了一段。他儿子说道:“爸爸!快修好这堵墙,不然小偷会从这缺口进来。”

邻家老头看到倒塌的围墙,也好心过来劝说:“你们的墙塌了,快修好它,不然会遭小偷的……”

当晚,果然遭小偷,偷走了不少财物。

儿子:“果然被偷了!是从那缺口进来的。”

富人:“儿子,你真聪明,判断非常正确。不过,我猜小偷一定是邻家的那个老头子!”

韩非结语:“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说得严重直白地被杀,说的间接委婉的被怀疑;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困难。

感悟:苏轼曾在《上神宗皇帝书》说:交浅言深,君子所戒。这不是圆滑世故,是为人处世的睿智。

不分敌友,不管远近,和盘托出,上来就说掏心窝子的话,交浅言深,是大忌。

反过来说,我们思考判断问题时,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要从事实出发想问题,不能简单以关系好或者坏作为自己想问题的出发点。


03

嗜鱼拒馈

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宰相,非常喜爱吃鱼。全国人民争着买鱼送他,但公孙仪一概不受。

他的弟子很好奇,问道:“你明明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

公孙仪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公孙仪接着道:“只要我的相位一免,想吃鱼也无人赠,连自己买来吃都难办到。

若是不收别人的鱼,不但不会被免职,想吃鱼时,还随时可以买来吃。”

韩非结语:“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孙仪知道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感悟: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做人不能只贪图小利、小恩小惠,只有真正胸怀宽广、心怀大志的人,才会离成功更进一步。

如果只为了贪图眼前的小利而放松警惕性,那么就很难做成你所期待的大事业了。


04

心不在马

赵襄主跟王于期学驾车,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

结果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输给了王于期。

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说:“技术我全都教了,只是你把方法用错了。”

“驾车最重要的是,要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帖,要让马与车子合而为一,而驾驶者的心与马的行动也要合一,车速才会快。”

“你比赛时,一心想赶过我,只注意我的车子在前还是在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以致你和马车的步调不一致,所以才会失败。”

感悟: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全世界的人都指责他,他也不会更加沮丧。这就是专注于自己的最好表现。

老子叫这种人“宠辱不惊”,庄子称之为“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比整天关注对手的动向更容易获得成功。

克服掉四处攀比的劲头,专注自身,才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膨胀的世界里,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光环和美好。


05

窃金不止

楚国南部,丽水中产砂金,很多人偷偷去采金砂……尽管在砂金河边明示公告牌:禁采砂金,违者处死!

官方的禁令,捉到偷采金砂即在街市上分尸,杀死的人很多。但是偷采金砂的人还是不停……

“把天下给你,可是要把你杀死,你肯吗?”

“天下最蠢的人也不会答应。”

“金砂比起天下差得远呢,为何冒着分尸酷刑来盗采呢?”

“因为不一定会被捉到啊!”

韩非结语:“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如果不一定被抓到,那么虽然要被分尸示众,仍然会偷采金子不停止;如果知道一定会死,那么就是有了天下也不会干的。

感悟: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朱熹也说:“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利益分配如此,惩戒措施亦如此。彻底执行法令,使法网周密不漏,人们无幸免心理,便不会轻易犯法,才会遵守规则。

来源:微信公众号“ 京博国学”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中国历史的书写,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的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战国时期郑国人韩非,正是秦一统六国帝业的有力推手。韩非本尊也因集法家之大成,在诸子百家的争奇斗艳中一枝独秀,被尊称为“韩非子”,其思想著作被战国诸雄争相阅读、研究,掀起了法家学说的高峰。

作为荀子的学生,韩非也很主张承袭儒家思想,但他的“特色”被司马迁一语道破:“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认为“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其根本“皆原于道德之意”。

就这样,从道家、法家甚至儒家中广泛汲取营养的韩非子博采众长,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终集大成与一身。据传韩非有些口吃,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他的写作水平一流——为后世留下了《孤愤》《五蠹》《说难》等大量作品,当时各国国君与大臣争相研究其著作,试图从中找到制胜法宝。

话说韩非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末期群雄并起,各国君主都想称霸天下,门人说客、策士也不甘寂寞贩卖自己的政治主张。作为韩国宗亲的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的建议,但都不被采纳接受,只好退而著述,用作品阐述自己的思想。

秦始皇初见韩非部分著作,简直看到了一份偏僻入里的“霸业完成指南”,立即被他实力圈粉,直嚷壤着“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颇有相见恨晚之意。此时投奔秦国的李斯为了讨好秦王,连忙禀报韩非这枚奇才是自己的同学,并亲自前往韩国邀约,但韩非坚决不肯离开郑国。可惜此时韩王仍对自家这块宝玉视若土疙瘩一块,而秦国为了夺取韩非的军队也攻打到了门口,韩王连忙献出韩非息事宁人……就这样,韩非来到秦国,“无意”中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韩非之所以能够吸引秦王,还在于他与时俱进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在不断发展进步,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即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他还认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这套理论当然很对秦王的口味,一时间如获至宝、常常与之彻夜长谈。

刚过不惑之年的韩非到秦国后不足一年时间就被李斯嫉恨害死,但秦始皇终是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其法家思想也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散发出难以估量的影响。

《韩非子》一书流传至今,除了思想高度可以加分,表达方式也很吸引人: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说理精密、议论透辟,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可谓常读常新。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