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3 23:48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核心素养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核心素养等。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正文部分阐述个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感悟和实践;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核心素养的内涵:阐述核心素养的定义、特点、构成要素等。
b. 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分析核心素养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积极作用。
c. 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如学习、实践、反思等。
d. 核心素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核心素养在个人成长、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4. 语言表达:作文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语病。
b. 用词准确,避免模糊不清。
c.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5. 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
6.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具体阐述核心素养在个人成长、工作、生活中的应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陕西师范大学锦园中学雷玉娟:核心素养下对日常教学的反思——读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雷玉娟

雷玉娟,陕西师范大学锦园中学历史教师,李青锋工作坊核心成员。多次承担陕师大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的对外公开课、区级公开课等,担任陕师大免费师范生的指导工作。参与编写乡土教材《陕西历史文化遗产--大汉雄风荡神州》、《陕西历史文化遗产--文明碰撞大熔炉》和《丝绸之路科普读本》,在西安市优质课、微课比赛中多次获奖,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在省市评选活动中获奖。

记得洛克威尔曾经说过: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思考是行为的种子。因荆楚疫情居家隔离,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省空间。近日,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以及钟启泉教授的《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2017年新课改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直指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赋予中学教育如此重要的任务,结合读书感悟,反复问自己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具体到历史学科,应以何种途径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有效渗透,真正落地生根呢?

停下脚步静心反省近三年的教学,便是往日教学中一幕幕熟悉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我们和学生的对话是:知识点背过了多少?题做对了几道?为什么失分,还是知识掌握不扎实?这些几乎是我们一线老师常用的口头禅,打着应试教育的旗号我们的教学慢慢高考绑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高分学生”之间,我们权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体,对学科素养的渗透和落实少之又少。很难想象一个只有知识只会考试的机器能走多远,在教学中学科素养的缺失是致命的。近日读书,收获颇多,也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常言道:变或可存,变才可至明朗。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我们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直击内心的问题,因为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说: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源头,能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一个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源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一切都是要通过我们的课堂传递给学生。别让知识成为负担,也别拿培养能力当作笑谈。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核心素养落地,我们必须改变,进行“重塑”。

一、深化认识,革新教育观念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指向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作为传教者不可或缺,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老师的思想高度和认识决定着课堂,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深化认识,革新教育观念。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成绩与素养的矛盾中剥离,重塑有机统一体。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其实是学生创新思维、想象思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养成过程,适当的引导,充足的思考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赤裸裸直接指向知识点的教学只会把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机器,素养的落实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在知识的获取之中的。

其次,走出认识的误区,重塑教学观。对于核心素养,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停留于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动态发展不断成长的学生,而近几年高考历史题已经表现出了以学科素养为考查目的的导向。因此,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我们在课堂上告诫学生要注意时空观、要有史料意识或者要学会辩证看待问题,而是我们要通过课堂情景的创设、有价值的思考题的抛出有意识的去渗透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革新教学观,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做到深刻、独到而又广博。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潜下心来多读书,多研究,多思考素养落实的途径方法,扎实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切不可停留在“喉咙里的改革”层面上,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刽子手。

第三,从传统思维中抽离,重建教师素养。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全面的人,培养者又极其特殊,同样是人,作为特殊的活动,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思维中抽离,不仅仅是拥有专业知识就足够,而且必须具备以下素养:能敏锐的获取、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信息素养;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充满挑战心、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创新素养;对生活各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都有所把握,能跨学科处理问题的跨学科素养;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传媒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运用的媒体素养;承担社会责任,投身社会活动的社会参与与贡献素养以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自我管理素养。学习的第一步是模仿,然后是创新,用全新、全面素养武装的教师必然也能培养出全面全新的学生。

二、勇于尝试,创新教学活动

所谓破茧成蝶也是痛苦与幸福的相生相伴。核心素养要在中学课堂真正落地生根,过去传统课堂的一些方法、手段就要改变,课堂形式就要创新,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方案就必须进行优化,多年形成的教学风格可能面临改变,这一过程会有质疑和不舍,但是,明确教学和学习目的而进行的方式和策略的转变,必将是充满智慧又收获满满的教学,就像我们历史课堂,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建筑遗址的展示,不是艰涩的文献资料的堆砌,而应该是有厚重感的、有温度的、有情怀的课堂,并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的价值观和认识的课堂。变则通,通则明朗。

第一,从本本意识到课程意识的转变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的是教材和学生矛盾的调解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我们就要跳出本本主义的怪圈,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既不要神圣化也不能边缘化,要在对教材全面准确解读的基础上,要有学科课程的高度和视野,要有课程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余文森教授在书中提到的几则片面运用教材的事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教育不是当下而是未来,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意识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生成性的活动,切不可为了教材而教学,为了渊博而进行毫无干系的扩充,课程是动态的、长期的、系统的文化,以课程意识取代教材本位,才有利于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科思维的养成和培育,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相融相长,这才是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标志。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创新课堂形式是创新教学活动落实学科素养的核心。什么样的课堂是一节有深度、有思想的好课堂?读书的感悟,自身的反省,我觉得好的课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有情景的创设。情境的创设一定是能激发学生思考、能够让学生进行灵活迁移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多多观察生活,从现实生活取材进行情景创设;多多走进学生,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成长经历中取材进行情境创设,可以是语言文字的、可以是动作情景剧的,更可以是图片影像资料组成的等多种形式。有情景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其次,有问题意识。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就要考虑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设置简单的、无效的课堂问题,有含金量的课堂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和思考的习惯,才会有关键能力的提升。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才是有灵魂的课堂。第三,是生成性的课堂。生成性的课堂是和输入性的结论课堂相比较而言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是核心素养下的新要求,有深度的好课堂一定是学生通过思考、总结、组织、概括、输出表达这样的环节获取知识,并形成自身的认识。有自主生成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第四,是合作探究的课堂。不提倡公开课为了展示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前提是问题值得深究,个体单独的学生确实能力有限无法解决,更重要的是探究活动蕴含有分工分工协作的成分,教育应该是培养全面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

三、打破陈规,重构教学关系

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国家进行课程改革,我们一线老师学习改革文件,领会改革精神,但是,教育改革的原点在哪里?意欲为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根本点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言,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即要打破陈规,重构教学关系。

在重构教学关系上,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强制灌输,还权力给学生。学习既是学生的权力,也是学生的责任,我觉得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在一定的教学文化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像余文森教授提到的构建“学习中心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节课的中心,完整系统而又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关系,也离不开老师提纲挈领式的适时引导和点拨,以及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未来的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新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条件。新型的教学关系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

核心素养成为新课改的导向标,也成为我们教学的指向标。关键能力的培养,必备品格的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绝非朝夕之功,点点滴滴都蕴含在平平常常的教学活动之中,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核心素养在课堂的有效落实,在今后教学中我会且教且思考,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后,从实践到反思,我们的思考探索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教育漫谈: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

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

杨向东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2014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成员。主要研究心理与教育测量、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等。

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学校课程改革④

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试图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阶段育人方向,阐明人才培养要求,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实质性地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明确树立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观,深刻理解核心素养评价的性质和要求,构建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日常评价实践。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学校需要树立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和考试深受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框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所理解的学业质量,主要是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的质量观念。在这种质量观下,我国的考试评价更多指向碎片化知识和孤立技能的习得与熟练程度,强调确定性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核心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试图扭转这种状况,系统阐明了学生在普通高中阶段素养发展水平及其具体表现特征。依据这一学业质量观,学校教学和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考查运用领域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品质。

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在内涵上有所拓展,不限于传统上理解的学业成绩或考试分数。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更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关注对他人知识的理解或应用,更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和主动创生知识;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更关注学生能否进行团队合作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它不仅包括中高考所能考查的学业成就,也包括课堂提问、日常观察、小组讨论、作业、期中或期末考试所指向的学业表现,还包括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档案袋等新型测评方式下所能涵盖的学习结果。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学校需要转变评价理念,树立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新型评价观。通常,教学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教学或学习任务不被当作是评价任务。但这是在知识取向、讲授为主教学模式下的理解。在素养导向的学习和教学观下,学习是个体在与各种情境持续的社会性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设意义的过程。教育或教学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渗透在这种学习过程的每个活动始终。这就需要教师随时评估和了解每个学生的认识或理解、疑虑或困惑等,根据所得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或任务。这样一来,评价就不再是教学过程结束后的事情,而是贯彻整个学习或教学过程,与教学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按照这种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是泛指伴随着学习和教学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各种评价活动。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学校需要做好如下实践:

首先,整体思考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课程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明确不同课程单元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建立素养目标与单元学习的匹配关系。

其次,结合课程内容,设计既贴近学生经验、又能够承载育人价值的整合性真实情境。以此为依托,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生成问题、任务或项目,自主解决任务,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从如何将学生学习过程外显化的角度,思考如何设计问题、活动形式、资料记录方式等;在任务形式上要重视整合的、开放性任务,强调不确定性的(跨)学科探究主题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经历有现实价值的真实问题解决过程和社会活动,提供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第三,渗透在整个学习或教学过程始终,通过多种方法,包括课堂提问、正式或非正式观察、对话、团队任务、探究项目、档案袋、发展量表、自我反思等等,收集学生在不同任务、活动、场合、时间下各种形式的资料或证据。

第四,设计与学习、教学过程相一致的拓展活动、作业。与指向学科知识点练习和巩固的传统作业不同,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作业要有开放性,需要尽量采用真实的实践性或探究性任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或数字化手段创设新颖的任务类型和评价形式,如基于VR(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模拟任务、虚拟实验室、游戏化测评等。学校可以考虑采取多种任务形式,包括实验、调查、观察等,以便收集多样化、多方面的信息和证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多方面的表现,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和当前课程内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进行即时判断,根据评价结果随时改进教学,调整指导方案;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提高,并让这种观念成为师生共识;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了解和认清他们想要达到的学习水平、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案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学习资源。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日常评价。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06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