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3 15: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CT科室的自我鉴定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在CT科室的工作经历、能力表现、工作成果等;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自己在CT科室工作中的亮点和成绩,如熟练掌握CT操作技术、提高诊断准确率、参与科研项目等。同时,注意避免过于冗长的描述,力求言简意赅。
3. 客观公正:在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时,要客观公正,既要展示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对于工作中的失误或问题,要勇于承担责任,并提出改进措施。
4. 结合实际: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自己在CT科室的具体工作实际,避免空洞的口号和套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技术能力:描述自己在CT操作、图像处理、诊断等方面的技能水平,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些技能。
b. 团队协作:说明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作用,如何与同事协作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在工作中如何发挥团队精神。
c. 工作态度:阐述自己在工作中的敬业精神、责任心、积极进取等品质。
d. 成果展示:列举自己在CT科室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如提高诊断准确
听说你们医院即将引进“查癌神器”?只要往CT上一趴,全身的肿瘤病灶都能一目了然!是不是真的呀~
Emmm~
您说的是PET/CT吧!我院将于今年8月份引进,但是并不是趴着做的哦!
对于我——PET/CT的了解,
大家似乎还有些许陌生。
不妨借此机会,
让我来自我介绍一下,
揭晓我所拥有的那些令人称奇的能力。
我的全称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是将PET(功能代谢显像)和CT(解剖结构显像)两种先进的影像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注射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剂进入您的体内。
我就能使用PET部分捕捉这些示踪剂在体内分布的情况,反映出细胞的代谢活动。同时,CT部分则提供清晰的解剖结构图像。两者的结合使得医生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图像上同时看到病变的生物学特性和精确的位置。
PET/CT 临床应用我通常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我不仅仅是在疾病初期的诊断和筛查中提供支持,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我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确定肿瘤的分期,区分良性与恶性,评估治疗效果,还是监测复发和转移,我都能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
胸片发现左肺结节,PET/CT诊断肺癌。
体检CEA明显升高。PET/CT诊断左肺下叶炎症,抗炎治疗后CEA降低。
2肺癌放疗后,肿瘤消失,出现放射性肺炎。
淋巴瘤化疗后病灶完全消失。
我主要为以下几类人群提供服务
肿瘤高危人群
有肿瘤家族聚集现象者,该类人群比普通人更易患上肿瘤。还有就是接触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有烟酒嗜好、经常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者等。
有癌前病变的人群
癌前病变虽然不等于癌症,但癌前病变如肝炎、肝硬化、胃溃疡、直肠息肉、宫颈炎等极易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恶性肿瘤,定期做PET/CT检查有助于更早的发现。
肿瘤疑似患者
常规检查在筛查肿瘤方面准确率不高,这容易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患者患有癌症但检查没查出来。
第二个不是癌症被查出患有癌症。PET/CT可有效避免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为疑难病例提供正确的活检部位,从而给出肿瘤良恶性的准确诊断。
肿瘤已确诊人群
很多朋友认为肿瘤一旦确诊就没必要做PET/CT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PET/CT检查可对肿瘤进行分期,此外还可确认恶性肿瘤有无转移病灶,这有助于合理地选择治疗手段。
总之,我是医疗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医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患者带来健康的希望!部分内容转载于核医之窗最近感冒咳嗽去做个CT?总是头疼去拍个CT?生活中不少人非常重视健康,身体不舒服时,总是存在一种想法“有事没事拍个CT看看”。
不过,最近“CT是癌症制造机”的说法在社交媒体、朋友圈里开始传播,让很多人担心。CT做多了到底会不会诱发癌症?每年做几次CT才是安全范围?哪些疾病不用着急做CT?
CT检查,健康时报图
过度CT检查或致美国新增10万癌症?
仅是风险模型预测
经过查证,“CT是癌症制造机”的说法主要起源自近期一篇研究指出的“过度CT检查或导致美国增加10万新发癌症”。
2025年4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纪要》(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指出:CT扫描检查每年可能与美国所有癌症病例的5%直接相关(预计导致约10.3万例放射性癌症),提醒人们不要过度和过量使用CT。
研究截图
研究人员收集了美国143家医院的CT检查数据进行分析,2023年全美约有6151万名患者接受了9300万次CT检查,其中包括257万名儿童、5894万名成人。最终风险模型得出的数据表明,预计这些检查将导致约10.3万例放射性癌症。
研究数据显示:50-59岁的成年人预计癌症数量最多,女性为10400例,男性为9300例;1岁以下婴儿接受CT扫描后的癌症风险最高,是研究中其他人群的10倍;此外,成年人癌症风险最大的CT扫描部位是腹部和盆腔,而儿童则是头部。预计全美如果目前的状况持续下去,由CT引发的相关癌症最终可能占到每年所有新发癌症诊断的5%。
常规CT检查
CT是“癌症制造机”?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CT是癌症制造机”“每多做一次CT,患癌风险增加43%”……类似的说法层出不穷。2024年6月央视新闻就曾专门辟谣指出,随着CT检查次数的增加,某些肿瘤的风险呈上升趋势。但这并不能说明做CT检查就会患癌,因为只要接受的总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即可视为“安全”,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额外伤害。
每做一次CT,辐射会不会累积?其实CT扫描对身体产生的辐射并不是终生积累,如果一年之内偶尔进行1-2次CT检查,通常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如果长期大剂量多次进行CT检查,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正常情况下,普通CT扫描后自身会进行代谢修复,时间大约为2个月。
央视新闻截图
像CT、X线这样的医学检查,会利用X线辐射成像,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只要剂量没有超过100毫西弗/年,就不会给健康带来风险。而一次普通的X线检查,辐射剂量只有约1.2毫西弗,而一次局部的CT平扫,剂量通常也只是X线检查的几倍而已。
央视新闻截图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学影像部主任王培军2024年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需要根据剂量科学分析,一年一次或两次X线和CT检查产生的少量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几乎没有产生重要影响,但要避免短时间内无必要重复地检查。
“有事没事拍个CT”
过量CT检查会不会诱发癌症?
生活中还有些人认为“有事没事拍个CT”,过量CT检查会不会诱发癌症?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胡洋4月18日在微信公号刊文表示,CT做多了确实有导致细胞基因突变,最终恶变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医生)不主张没有肺病的人做CT检查。
其实CT达到诱发恶性肿瘤的剂量要非常大才行,因为人体本身有免疫细胞巡逻全身,一旦发现细胞恶变,就会去促使其自我修复,修复成功就不清除,修复不了就直接吞噬清除了,CT剂量大到免疫细胞来不及清除的地步才能诱发肺癌。
所以CT做几次我们有讲究,比如肺部本身就有恶性倾向的病变时肯定要严密检测,反复观察。但一年也做不了3-4次CT,结节增大的话也就切除了,如果不增大,CT也就可以逐渐拉长到一年做一次了。
因此,做CT要根据自身的需求来看,CT辐射和病变没有及时发现对生命健康的威胁比起来,危害要小很多。
美国放射学学会(ACR)、北美放射学会(RSNA)组织联合制定的《常见成人影像学检查平均辐射剂量的参考值》
注意!这10种病不用着急做CT
其实生活中有些疾病/不适,是可以不用做CT的,还有一些可以通过其他检查进行初期筛查,不用一上来就做CT,最好先听听医生建议!
1. 感冒发烧
普通的感冒发热,通常由病毒引起,病程具有自限性,一般通过血常规、咽拭子等简单检查即可初步判断病情,一般无需进行CT检查。
2. 普通咳嗽
多数咳嗽是由感冒、咽喉炎等常见疾病引起,可通过听诊、血常规、咽拭子等检查来初步诊断,只有当怀疑有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等严重疾病时,才需要做CT检查。
3. 轻度头痛
如果是偶尔出现的轻度头痛,通常可先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血压测量等简单检查,找出可能的原因,如紧张、疲劳、血压波动等,而不是直接进行头部CT检查。
4. 骨折外伤
四肢外伤、普通骨折的初步诊断通常通过X线片即可完成。CT仅在复杂骨折(如关节内骨折、脊柱损伤)或需要三维重建时使用。普通骨折无需常规CT扫描。
5. 脊椎疾病
脊椎疾病一般建议首选核磁检查,其次才是CT检查。
6. 头部疾病
大脑、脊髓病变、脑梗建议核磁检查。急性脑出血才建议CT检查。其余包括颅内肿瘤等大多数疾病都建议选核磁检查。
7. 腹部盆腔
腹部盆腔疾病除胃肠道外,检查其余脏器首选超声。如不能确诊,可进一步进行CT、核磁检查。
8. 牙科疾病
龋齿、牙周炎等常规口腔检查结合X线片即可满足需求。牙齿CT对龋齿、牙髓炎、牙周炎的诊断价值有限。
9. 胸部疾病
胸部疾病大致了解建议选X光检查,细致分析诊断建议选CT检查,而肺部疾病首选低剂量CT检查。
10. 心脏不适
高危胸痛病患,为排除冠心病可选CT检查。但一般情况下,心脏疾病首选超声或核磁检查,如要看冠状动脉有否病变,可首选CT血管造影检查。
所以,“有事没事就来拍个CT”的做法并不明智,而担心辐射一味拒绝CT检查同样不可取。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查项目,才是最为恰当的做法。
来源: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