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踢踏舞大河之舞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3 17:26

怎么写《踢踏舞大河之舞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河之舞》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观后感要围绕《大河之舞》这部作品展开,探讨其艺术价值、文化内涵、舞蹈技巧等方面。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大河之舞》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舞蹈技巧、演员表现等;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3.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大河之舞》的看法,如认为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等。
4. 分析深入:对《大河之舞》的舞蹈技巧、演员表现、音乐、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展示你对这部作品的了解和认识。
5. 结合实际:在分析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或相关背景知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同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7. 观点客观:在评价《大河之舞》时,要尽量保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和偏激言论。
8. 展示情感:在作文中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激动、感动

投资就要驻足磐石、远离流沙——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有感

红刊财经 特约作者 许玉琴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本书,是由巴菲特好友、美国《财富》杂志资深编辑卡萝尔·卢米斯编著。与《滚雪球》《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等广为流传的巴菲特传记不同,卢米斯以时间为序精选了《财富》杂志自1966年至2012年共46年间多位作者(包括以卢米斯为代表的多位记者、巴菲特本人以及比尔·盖茨等)所著的数十篇文章,内容涵盖了近半个世纪里巴菲特多项重大的投资举措。

当然,对于我而言,读这本书的初衷与体会,最终都落脚于对巴菲特投资之道的学习与总结上。其中,领悟最多的就是——投资就是要了解你的投资标的,瞄准那些在底层逻辑上有清晰且持久盈利能力的公司,永远驻足磐石,远离流沙。

了解你的投资标的

“市场就像上天,天助自助者。不过,和上天不一样的是,市场不会给那些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人任何机会。”如果我们针对A股投资者以“你了解自己正在投资的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吗”为题做一次问卷调查,那么我相信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无法很笃定地说:“是的,我完全了解这家公司,它值得拥有。”

我并不是说只有投资者完全了解企业才能赚到钱。毕竟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说过,股市的短期运作像是一个投票机,从长期看就是一个称重器。这就意味着,于投资者而言,从“概率”的角度短线博弈或许即便不了解投资标的有时也能赚到钱,但如果时间拉长至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市场中的“常青树”就变得寥若晨星了。

因此,了解自己投资的是什么,抓住其可以在“称重”时起作用的特质,才是投资者在风云变幻的投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巴菲特确实做到了知行合一。1963年,因牵涉进子公司色拉油丑闻的美国运通公司股价曾大幅跳水,而为了一探究竟,巴菲特曾整个晚上都守候在奥马哈的罗斯牛排馆收银台旁,就是为了看看人们会不会停用运通银行卡。在确定并无大碍过后,巴菲特及时抓住机会以1300万美元买入该公司5%的股份,最终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收益。

万变中的不变

本书中,巴菲特提到的关于判断“好企业”的标准相信很多投资者都耳熟能详,即具有较强的特许经营权、高于平均值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具有释放现金流的能力……看到这里,有心的读者想必会一拍脑袋:“嗨,贵州茅台不就是典型案例吗?”可是,在贵州茅台去年的一轮连涨行情中,又有多少投资者能够做到坚定持有、不动如山呢?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好企业”的标准只是选股的表面逻辑,只有透过现象看到商业模式的本质,才能够做出正确抉择。例如,巴菲特的投资之道就是发掘那些基于人类的根本需求,而且有清晰逻辑显示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外部市场环境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企业,然后再驻足在这些底层逻辑坚如磐石的企业之上,分享企业的发展红利。

譬如本书“为何股票胜过黄金和债券”一章中,巴菲特如此描述自己投资生涯中的得意之作:“不论100年以后的货币是黄金、贝壳、鲨鱼牙,还是一张纸,人们肯定还是会愿意用自己几分钟的日常劳动,来换取一瓶可口可乐或一些时思花生糖。”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就是投“万变中的不变”,而抓住确定性恰恰是做好投资的精髓。

(作者系国金证券分析师)

股票回购是公司价值的最佳自证 ——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有感

红刊财经 惠凯

巴菲特曾盛赞股票回购是证明公司价值的最好方式。股票回购还是本轮美股长牛的重要驱动之一,美股公司普遍将回购作为现金分红的替代方式。但在A股,长期以来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用增持来捍卫股价,回购遭到漠视。如何让这一优良文化在A股落地生根,考验着包括监管层在内的所有人的智慧。

巴菲特的回购往事

众所周知,巴菲特是价值投资大师,其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经历了1990年以来的长牛行情之后,股价最高上涨至每股32.64万美元。伯克希尔的成功既有巴菲特的细心经营,也离不开其积极主动的股价维护措施:伯克希尔从不分红、不送转,将所有利润滚动投入企业运营中。而且,当股价跌至低于巴菲特的估值底线时,他会果断出手,进行股票回购。

在《财富》杂志资深编辑卡萝尔·卢米斯所著的《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中,记载了巴菲特的回购往事。在互联网泡沫正盛的1999年,投资者认为伯克希尔将被时代所抛弃,股价一度跌至4万美元。而在当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自责没有及时回购股票:“我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估值一度太保守,抑或是太醉心于将资金用作他途。”

巴菲特再一次接受市场的考验是在2011年9月26日。彼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A股股价数日以来低于10万美元,但其每股净资产却有9.69万美元。巴菲特当即宣布将以不高于账面净资产110%的价格回购A股或B股股票。消息发出后,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立即大涨并超过回购价格区间,巴菲特将无法从二级市场买到任何股票。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股东愿意接受巴菲特的回购价格。最终,伯克希尔·哈撒韦一共回购了98股A股和80.2万股B股,耗资6700万美元。

巴菲特用实践证明,当公司股价过低时,回购是比外延扩张更好的“自证手段”——管理者以投资者为本位的最佳标志就是,当股价被低估时,实施回购。其实,不只是巴菲特,在成熟的美股市场,回购被视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提振股价的手段,也是自2009年以来美股提振股价的动力之一。通过回购,可以缩小股本、提高每股净资本和净利润含量,彰显管理层信心的同时,也是现金分红的替代方式。从2009年初美股牛市启动以来,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热情持续升温。到了2013年,美股上市企业的月均股票回购达560亿美元,仅2014年美股上市公司用于股票回购和派息的支出就达到9140亿美元,占全部盈利的95%。此外,不少上市公司还把回购作为应对突发危机的杀手锏。例如在不久前的“红黄蓝事件”中,红黄蓝的管理层就曾祭出了5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占其总股本的1/10左右。

A股为何增持多、回购少?

遗憾的是,国内资本市场长期以来却罕有股票回购案例,真心实意的回购也一直是凤毛麟角。Wind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今,回购股票规模超过1000万元的上市公司仅有26家,回购规模前5名的公司分别是永辉超市、京东方B、龙蟒佰利、海南海药和沙隆达B。而这5家公司的股价在去年“一九分化”的行情中几乎都取得了正收益,永辉超市、京东方B股价更是翻番,可见回购和公司质量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有趣的是,上述5家公司里有两家是B股,但B股公司总共百家,仅为A股公司数量的1/35。为何回购在B股的普及度高一些?从投资者结构考虑,B股成立之初就要求使用外币,或许正是由于国外投资者较多,其估值体系和交易理念更贴近发达国家市场。

相比回购,A股的上市公司更喜欢增持。细细琢磨,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小算盘”在于:

1,回购需要使用现金,将严重挤压流动性,也背离了“空手套白狼”的一贯风格;

2,股票回购后需要注销,这意味着不可能减持,少了一次“割韭菜”的好机会。

所以我们看到每逢股灾,就会有无数上市公司宣布增持。一则管理层可号召员工增持,无需亲自出手;二则过个三两年还可减持,没准三年后股价翻了几番,美滋滋;三则方便加杠杆,走个资管通道,两倍杠杆起步、三倍杠杆是常态,花小钱办大事,岂不美哉;四则如果发布增持公告后股价转危为安,还可宣布取消增持。

建设回购文化任重道远

但套路用多了,总有失人心的一天。2015年至2016年,上市公司增持效果还立竿见影,但到2017年,大量上市公司宣布增持后股价却不涨反跌。例如游族网络,其多名高管曾在2016年6月增持约1亿元的股票,其后在收获一个涨停后,股价依旧波澜不惊。无奈之下,该公司又于近日宣布回购,只是不足500万元的回购规模颇让投资者怀疑其回购的真正决心。

A股有无数个“游族网络”,却没有一家“伯克希尔”。显然,推进股票回购,仅仅依靠公司管理层的道德自觉是不现实的。就政策而言,美国《公司法》对股票回购的条件、价格、处理方式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并给予税收优惠;而国内的《公司法》、《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规范文件在政策落实上仍然存在很大的模糊空间。

好在自2017年以来,监管层大力倡导价值投资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理念,并从政策层面给予保驾护航。去年4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公开点名常年不实行现金分红的“铁公鸡”:“如果上市公司不给股东分红,对这家公司股票的买卖其实就是烫手山芋的击鼓传花。”近期交易所更是破天荒地召开现金分红说明会,要求部分上市公司就长久不分红做出合理解释。

参照美股公司用股票回购替代现金分红的传统,从政策的角度来看,监管层应尽快修订2008年出台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上述《决定》尽管提倡将再融资与现金分红挂钩,但再融资方式仅包含配股、可转债等,未将定向增发纳入其中。上市公司不分红,也可定增融资。修订时不仅需要补上这个漏洞,也应该考虑到股票回购,对有过回购记录的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方面给予优待。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