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家访日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3 21:48

家访日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家访日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标题:标题要简洁明了,能够概括家访的主题和内容,如《家访日记:走进学生家庭》。
2. 开头:在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家访的目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可以简要描述家访的背景,为读者营造氛围。
3. 家庭环境:在家访日记中,可以详细描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居住条件、家庭氛围等。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为后续内容铺垫。
4. 家长态度:描述家长对家访的态度,如热情、关心、耐心等。可以举例说明家长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方面的付出。
5. 学生表现:记录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学生的真实面貌。
6. 家校沟通:在家访过程中,记录家校沟通的细节,如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7. 感受与思考:在家访日记的结尾,表达自己在家访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可以结合自身教育理念,提出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建议。
8.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9.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内容层次

刘红朴和她的十万字家访日记

“从唐启恒家出来,说不出的兴奋,虽然天冷衣薄,可是我心里像有一团火在燃烧……”

“下午3点,来到了曹恒郡家,一进门,孩子就忙着倒水……”

“回家路上,脑海中还是崔腾善良、稚气的笑脸,我内心有对孩子的心疼,也有深深的自责……”

……

48篇家访日记,10万字,这是河北省保定市冀英学校第一小学六(2)班班主任刘红朴送给班上学生和家长们的一份礼物,这份礼物记录着她如何走进大家心里。

家访日记

2017年9月,刘红朴接下了当时的冀英学校第一小学四(2)班班主任的工作。为了拉近和家长的距离,她经常在班级群直播学生们的动态,并传递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

谁知一位家长不仅不配合,还在群里公开发表了“读书无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点。

“微信、电话虽然方便,但毕竟不能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刘红朴说,48名学生背后是100多位家长,要教好他们,老师和家长首先得避免误会、目标一致。

如何解决?她决定上门家访。为了不给家长们添负担,家访时间总选择在晚饭后。一聊三四个小时,回家时已接近午夜,刘红朴还要坚持写下家访日记。

“记得刚接手时,课堂上我提出问题,让小鑫(化名),孩子一言不发……”家访日记中,刘红朴这样写道。来到小鑫家,她找到了学生内向寡言的原因。

小鑫家在保定市东北郊城乡接合部的一片钢材加工区。她的卧室在一间活动板房里,墙壁没有粉刷,靠墙放置的简易书架上书籍寥寥。小鑫的父母小学没毕业,教育方式仅限于训斥。面对严厉的父母,小鑫哪怕是有心里话,也只会告诉家里的大白狗。

家访后没几天,刘红朴先在网上下单买了20多本书,直接送去小鑫家;小鑫的生字词和背诵不过关,她抽出课余时间单独辅导;逢机会见到家长,她反复强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小鑫一点微小的进步都不遗余力地表扬。

如今再去家访,小鑫已能落落大方地对着一屋子人背诗,还很直白地向父亲表达:“我就是不想爸太辛苦了!”这个不擅表达感情的工人父亲听了差点掉下眼泪。

“不以分数论格局,不以当下判终身。”家长们说,这是刘老师可贵的地方。

寒来暑往,整个2018年,刘红朴的足迹遍及保定城郊。每到一家,她都自费为学生送上一本书,倾听家长对教育的困惑,因人而异给出解决办法。

家访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一个个家庭:亲子结伴去户外运动,压力大的孩子开朗了;爸爸给儿子讲奋斗史,儿子对爸爸的看法改变了;平等交谈取代棍棒教育,一家人的关系不再紧张……

等到走完48个家庭,48篇日记完成,刘红朴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写了足足10万字。

阅读改革

“传过来传过来!”

这不是球赛,而是一节阅读课。“许云峰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一抛出,48双小手窸窸窣窣翻开《红岩》,然后齐刷刷举起来。

班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问题谁就能拿话筒。话筒在教室中间“飞来飞去”,拿到的学生念一段《红岩》原文,分析里面的字句篇章如何体现人物性格。没过一会儿,一个“忠诚”“勇敢”“聪明”“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形象变得立体起来。

“如果让你为许云峰写颁奖词,你会怎么写?”

“经典事例加浓缩评价”,颁奖词的写法刘红朴讲过很多次,学生们埋头飞笔,十分熟练。

这是刘红朴特别开设的阅读课。

每周四,她拿出一节语文课做阅读,带领学生们读名著,聚焦书中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聚焦写作特点、分析写作形式,最后落在随笔上。

《重返狼群》《童年》……两年半下来,刘红朴已经带着学生读了30多本书。

不仅读,还要讲。读完四大名著,班里就开展“三国说”“红楼说”演讲,学生们自己写稿、背诵、上台展示、比赛,个个觉得自己能得第一。

时间花在课外书上,语文学科怎么办?在刘红朴看来,二者并不矛盾。

“语文考试一方面考基础,一方面考理解力。理解力不是靠做题锻炼出来的,而是通过老师的引导,教会孩子们理解的方法。”刘红朴说。

遇到说明文,就感受语言的准确生动,学着分析和运用说明方法;遇到小说,就聚焦人物的形象、情节的跌宕和环境的作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刘红朴都把分析方法的传授作为重点。有了这些方法,学生们读起课外书得心应手,也能交叉巩固课内知识。

方法学会了,理解力提高了,学生们不仅语文学得好,综合成绩也在冀英学校同年级17个班级中排名第一。

“作为老师,亲身体验过读书的好,就更希望书能陪伴学生们一生。”刘红朴说。

家校携手

体会到了刘红朴的真情付出,家长们都争相参与到班级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来。

冀英学校门前道路狭窄,上下学时段极易堵车,小鑫爸爸主动担任志愿者,帮助交警疏通道路,一天不落;

“三国说”第一次举行,学生们摸不清演讲的门道,一名家长来班上做指导,生动的示范赢得了满堂彩;

别的班家委会最多有3名成员,刘红朴的班上家委会却在家长王怡文的张罗下,扩充到9人,订购图书、活动踩点、班刊排版、幻灯片制作,每名成员各有所长、各负其责。

“以前想和老师沟通点想法,总顾虑老师爱不爱听,顾虑来顾虑去,最后还是算了。”家长刘松颖说,“现在我们和刘老师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有想法直接表达,沟通很高效。”

在高效沟通下,刘红朴和学生、家长的心越靠越近。两年多的时间,大家一起去游学,脚印遍布直隶总督府、军校广场纪念馆等保定名胜。

秋末冬初,学生和家长119人,在刘红朴带领下,兴冲冲地相约参观清华大学。然而因为高速封路,大巴车改走国道,大家错过了预约时间。在清华门外等了很久,到了午饭时间,大家集体围坐在清华围墙外吃盒饭,没有一人抱怨,反而谈笑风生。

“今天我们坐在墙外,明天,我们靠自己走进清华!”学生们说。

“围坐在清华门口一起吃盒饭的经历,肯定能成为六(2)班一辈子的记忆。”家长们说。

共同的回忆让六(2)班成为了一家人。(刘亦凡 易鑫 周洪松)

30秒 | 90后教师家访9年 写下20万字的家访日记

视频加载中...

“暑假期间,我来到学生肖文静家做家访,她个子长高了不少,和以前一样不善言辞,父母在外地打工……”这是南充市高坪区阙家镇阙家小学语文教师张纹嘉20多万字“家访日记”中的一段,记录了她去家访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感受。1990年出生的张纹嘉,已经从教9年。工作这些年,张纹嘉利用寒暑假时间不停走访学生家庭,写下20多万字的“家访日记”。杨波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实习生 郑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