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企业简历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3 22:15

企业简历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企业简历撰写指南:注意事项与技巧
正文:
在求职过程中,一份精心准备的企业简历是展示个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工具。一份优秀的简历能够吸引招聘者的目光,提高求职成功率。以下是一些撰写企业简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内容真实
1. 简历中的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项目经验等必须真实可靠,切勿夸大或虚构。
2. 对于项目成果和业绩,应尽量提供具体数据和案例,以增强说服力。
二、结构清晰
1. 简历结构要简洁明了,一般包括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项目经验、技能特长、荣誉奖项等模块。
2. 每个模块的标题要清晰,便于招聘者快速了解你的信息。
三、重点突出
1. 在简历中,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如专业技能、项目经验、获奖情况等。
2. 针对所应聘的职位,调整简历内容,突出与职位相关的技能和经验。
四、语言精炼
1. 简历中的文字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2. 使用专业术语,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
五、排版美观
1. 简历排版要整齐美观,字体、字号、行距等要统一。
2. 使用适当的分隔线、项目符号等,使简历更具层次感。
六、注意事项
1.

“我们收到近120万份简历!”这不是企业炫耀的资本

□杨畅(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中核集团发布一则招聘推文“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并且配上“星星眼”表情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官微发布《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回应称,人才是第一资源,中核集团2025届校园招聘共提供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每位学子可以平行投递20个岗位,以期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特长、意向的精准匹配。

短短一句话,配上庞大的数字,看似是企业实力的彰显,也折射出某些企业在人才观念上的认知偏差。当企业以简历数量为荣时,是否想过,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个求职者的期待?每一张简历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具体的梦想。求职者的数量,何时成了企业炫耀的资本?

面对求职困境中的年轻人,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温暖的人文关怀。企业的责任不应止于“筛选”,更应在于“培育”。招聘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真正的企业荣耀,不在于多少人“求而不得”,而在于让每一个人才“得其所哉”。企业应当优化筛选机制,提供清晰的成长路径,让招聘成为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帮助年轻人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用冰冷的筛选标准否定他们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强调“寻找同路人”的诚意,福耀玻璃“匠人计划”注重技能传承,这些案例展现的才是健康的人才观:招聘不是施舍,而是共同成长的邀约。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重建多方责任共同体。政策层面应鼓励职业教育、灵活就业,为年轻人拓宽赛道;社会层面需打破“唯学历论”的桎梏,认可多元化的成功标准;而企业,则应更多展现对人才的尊重,建立更人性化的评价体系。近120万份简历,不该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战绩”,而应是求职者在职场上闪耀的人生。

当企业不再把简历数量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转化为对年轻人的理解与支持;当招聘不再是冰冷的筛选,而是充满共情的双向选择,就业市场才能真正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沃土。

海报时评丨企业宣传“收到119万份简历”,真的值得炫耀吗?

来源:【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评论员 刘瑞琪

随着2025年毕业季的临近,就业成为毕业生们的头等大事。近日,中核集团招聘官微发文称,“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并配“星星眼”的表情,文章内容为宣传“中核集团2025届春节校园招聘宣讲周圆满收官”。看似平常的一则企业宣传推文,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并登上微博热搜榜,后中核自行删除了文章。

为何引发热议?在推文中,企业表示“1730个岗位共收到119万份简历”,平均每个岗位约收到691份简历,企业预计最终录用人数约8000人,相当于每个岗位平均竞争比例接近150:1,录取率不足0.67%,竞争可谓激烈。那么,在中核发布的这一则“喜报”一样的推文背后,一面是毕业生激烈的求职环境,一面却是企业拿着报名数据扬扬自得地炫耀,甚至配上欢喜意味的微表情,着实是有些刺眼,刺痛着求职者们的心。

真的值得炫耀吗?对于企业来说,看似亮眼的招聘成绩,不过是把这120万求职者们当作分母,把他们的选择视为自己的“宣传战报”,缺乏同理心。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应聘者发声,仅“应届生求职的痛苦不该成为企业炫耀的资本”这一观点,就获得了超4.4万人的赞同。求职者的焦虑,被放大在这一组被展示、被消费的数字中,失去了作为个体的主体性与温度,也无视着每一张简历背后的期待。引发争议后,“中核招聘”似是意识到了不妥,再度发文称,“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我们将用心倾听、认真记录每一位应聘者的声音”。

据央视网报道,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规模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在此就业背景下,企业不必通过强调收到了多少简历来彰显实力,也不必用此种炫耀再度增添求职者的焦虑。对应聘者的将心比心,体现着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感。企业招聘可以更有人情味一些、再有同理心一些,正如中核集团后续的文字,多一些鼓励和温度,少一些“在伤口上撒盐”,才能使“双向选择”不再是一句口号,让招聘市场真正成为发现人才、助力人才成长的沃土。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